观书有感是哪个朝代的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明代文人冯梦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将为您翻译并赏析这首古诗的原文。
观书有感开卷有益真可贵,翻开古籍启智慧。
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
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
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
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
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诗中所倡导的是一种读书的精神,其主题主张着书香传世,博学多才,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尘世中寻得了知识的宝藏。
观书有感,透过作品展现对读书的态度与价值。
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冯梦龙深深被古籍的力量和启迪所感动。
他用“开卷有益真可贵”来表达古籍的益处,并力主人们要善于翻开古籍,去获取智慧。
第二联“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以豪杰之风和江山的风流为象征,引发出历史的长河和无尽的故事。
古代的史书经过传承,流传至今,记录了文化、历史、社会的变迁,它们如同歌舞在我们眼前跳跃,为我们展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接下来几句“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则表达了古籍中前贤的智慧,及其对奇书幻境的追求。
这些古籍不仅为智者提供了指引,更能开启人们的遐想,将读者带入奇妙的境界。
最后两句“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上古的诗书犹如茂密的林泽,而楚辞、唐诗更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在最后两句中,“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作者呼吁读书能使人充实,这是他对读书人的要求与期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
总结一下,冯梦龙的《观书有感》通过对古籍与读书的赞美来弘扬读书精神。
古籍是我们心灵的滋养源泉,是我们智慧的积累之地,开卷有益,开启智慧之门。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更能够让人充实身心灵。
让我们一同传承古人智慧的火炬,继续翻开古籍,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观书有感历史背景

观书有感历史背景
《观书有感》的历史背景是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6年左右。
这个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庆元党禁”,这是因朝廷内部政治斗争引发的,涉及到社会学术思想层面的重要历史事件。
当时,大臣韩侂胄在朝廷中掌权,为了避祸,朱熹带着门人到乡下去,在福建一带活动。
他曾经在南城县的上膛蛤蟆窝村写了一些字,还写了《社仓记》等作品。
后来,这个村子不再叫蛤蟆窝村,改叫源头村,甚至在民国时候还有叫活水乡的,这是为了纪念朱熹。
在这个背景下,朱熹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他为表达读书感受而写的一首诗歌。
其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名句。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意思

《观书有感》意思
摘要:
一、前言
二、《观书有感》的背景与作者
三、《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
四、《观书有感》的意义与启示
五、结语
正文:
《观书有感》是一首描绘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慨的诗篇,通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抒发了读书带给人的愉悦、启发和自省。
这首诗流传至今,成为了许多人读书时的共鸣。
二、《观书有感》的背景与作者
《观书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与杨万里、范仲淹、苏轼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一生经历了家国沦陷的悲剧,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强调忠诚、勇敢、坚贞的品质。
三、《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感慨,展现了读书带给人的丰富内心体验。
诗中写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表达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对于世事纷繁的超然态度。
同时,诗中还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味着作者认为仅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亲身实
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观书有感》的意义与启示
《观书有感》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在读书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汲取智慧的能力。
诗中强调了“躬行”的观念,提醒我们不要满足于纸面上的知识,而要将所学付诸实践,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同时,这首诗还表达了笑对世俗偏见,坚定自己信念的精神,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
五、结语
《观书有感》作为一首描绘读书体验的诗篇,既展现了作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也传达了对读书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求。
古诗《观书有感》解释

古诗《观书有感》解释古诗《观书有感》解释《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
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古诗古诗《观书有感》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
摘要:
1.观书有感的背景介绍
2.古诗其一的内容概述
3.古诗其一的意境分析
4.古诗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而著名。
观书有感是他在阅读《汉书》时所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古诗其一的内容概述】
古诗其一是观书有感中的一句诗句,全文如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古人做学问的态度,二是做学问的方法。
【古诗其一的意境分析】
首先,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表达了古人做学问的态度。
古人做学问是非常勤奋努力的,他们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只有在年轻时努力工作,老年时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表达了做学问的方法。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始终是浅薄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知识。
【古诗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古诗其一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学问要有古人那种勤奋努力的态度,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同时,做学问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要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古诗其一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是南2113宋大学问家朱熹5261的两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的诗意1《观书有感二首》之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话译文“濯缨池”的“半亩方塘”之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似在镜面中一样徘徊。
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溪水为它源源不断地灌注和输送活水。
词语解释“半亩方塘”: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之“濯缨池”,“濯缨池”位于国清塘旁,是水与木兰溪水相灌注,上有亭,朱晦翁匾曰:“濯缨亭”,系宋时莆田黄石慈善家林国钧所构。
“天光云影”:据莆田清代学者林岵瞻著《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
“天光云影”: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塘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行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另说为镜子。
1161年春,朱熹在国清塘与“半亩方塘”濯缨池之间湖面上所构建的濯缨亭观书时,所见“半亩方塘” 濯缨池与国清塘湖水如一面镜子清澈。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半亩方塘”濯缨池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清”:清澈。
“清如许”:如此清澈。
“为”:因为。
“源头”:是因为“半亩方塘”之水有谷城山上的“谷城岩穴似飞来”,又因其与木兰溪之水相灌注,故“半亩方塘”之水为活水:比喻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吸收,不断积累,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活水要有源《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昨天晚上木兰溪边因春雨水生,滚滚洪水翻过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看似羽毛一样轻盈。
原来去推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白费力气,今日因溪流大水冲走船儿在那自行飘移。
词语解释“江边春水生”指莆田木兰陂“木兰春涨”。
“木兰春涨”后被评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陂上游为溪水淡水,木兰陂下游则为海水咸水。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鉴赏《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本文是第二首,诗人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鉴赏《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4、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是哪个朝代的
《观书有感二首》是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下面是我搜集的观书有感是哪个朝代的,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是哪个朝代的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
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5、艨艟(méngchōng):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6、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7、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