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二诗意
《观书有感》其二 古诗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
《观书有感》共有二首,分为其一和其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其中,其二这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赏析:
这首诗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富有哲理情趣。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
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古诗意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和注释: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后一首,时为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三月。
古诗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2诗意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3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其二的原文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间自在地顺漂。
道理
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
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
赏析
《观书有感·其二》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
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

1、观书有感其一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观书有感其一全诗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观书有感其二全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观书有感其二全诗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5、《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宋代〕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蒙冲一作:艨艟)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第 1 页共1 页。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全文诗意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全文诗意
观书有感其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古事,书中自有华丽句。
书中自有智慧慧,书中自有真知识。
书中自有人生理,书中自有天地理。
这首古诗表达了书籍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人通过“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形容书籍就像是一座黄金屋,里面充满
了宝贵的知识和智慧,就像是拥有了无价的宝石。
接着诗中提到
“书中自有千古事,书中自有华丽句”,说明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和文学知识,读书可以让人了解千古事迹,感受华丽的语言。
诗
句“书中自有智慧慧,书中自有真知识”强调了书籍中蕴含的智慧
和真知识,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智慧和真知识。
最后两句“书中自有
人生理,书中自有天地理”则表明书籍中包含了人生和天地的道理,读书可以让人了解人生和天地的奥秘。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对书籍的赞美和珍视,表达了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
读完这首古诗,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励人们要多读书,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古诗四首
第三课时《观书有感》(其二)和《无题》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枉”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移”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说知道其中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和无尽藏的《无题》。
(板书:观书有感无题)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这个生字“移”。
给这个字组词。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
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生:“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
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
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生:芒鞋:草鞋。
嗅:闻到。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一)《观书有感》(其二)
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2.“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
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4.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5.学生齐读、背诵。
(二)《无题》
1.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说第一句诗的意思:我们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春天在哪里?)
3.谁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学生说第二句诗意:如果我们一直追求真如佛性,而一直茫然找不到。
)
4.后两句呢?
(归来时偶然看到窗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了!)
5.这首诗作者和创作背景简介:
归来时偶然看到窗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了!
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失魄。
而禅师们
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7.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了?
师小结: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的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如果你能有肯定地说「我找到了!」
8.有感情朗读古诗。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理解、背诵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阅读习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之情。
2.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
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二、我知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诗歌的第()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参考答案:
一、1.喜爱或热爱 2.C 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B。
二、我知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诗歌的第(一、二、三)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四)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其二)
泛舟————学习
无题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
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相应的诗句。
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
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
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
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
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学生的思维活跃,情
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
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感情得到了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