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画诗赏析及练习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 同,无一肖似逼真;
• 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
• 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 层层铺垫。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 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 牛。
•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 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 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高考诗歌鉴赏题分类专练:题画类题型(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题分类专练:题画类题型(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画菊清许廷镕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
1、《题画菊》全诗读来无一字明写“菊”,但却很好地写出了菊的神韵品格,与“画意不画形”的国画传统颇相契合。
请简要分析,全诗无一“菊”字,诗人是如何写“菊”的?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惠崇春江晚景③(其二)苏轼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
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
③惠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2.结合诗句,请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如画面呈现的意境)和呈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两首题画诗的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
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
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3.请简要概括苏轼推崇的“画法”的内涵,并分析王主簿的画是怎样体现此“画法”的。
四、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一、题画诗概念: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二)变无为有由于受画幅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例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三)借题发挥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如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专题复习:题画诗+课件41张

C选项中的颔联意思是“原来的万里江山,如今都在一窗大小的画 中”。选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 什么样的评价?(6分)
9皇.为上命了令突你出展曹开丝霸绢的准高备超作画画,技你,匠诗心独人运作惨了淡哪经营些刻铺苦垫用?功。请 简片要刻间分九析天。龙(马就6分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9年全国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9年全国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江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题画诗》训练

《题画诗》训练一、知识点总结特点1. 化静为动:通过联想把画写活①无中生有:虚写②③借题发挥:借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2. 情感类型对画师技巧的夸赞①借画咏志②鉴赏3.分清景物是实写还是虚写①由文章的主旨句得出是为了夸赞画师还是表达自己的情感②联系作者,分析感情③详细介绍:4.)概念(1往往由画家本人或在中国画的空白处,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尺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诚如清·方薰所云。
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山静居画论》(之)艺术特色(2书、,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使诗、,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增强了作品的,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此外,形式美感, 也算是题画诗。
,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意境中国画非常讲究深远。
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中国的题画诗,契合无间,诗和画,象。
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妙合而凝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因此,画面之有题画诗,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而且,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
关于题画诗的源流,亦即诗画结合的开端,过去论者意见不太一致。
有的人认为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说晋顾恺之的《洛忡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有的人认为题画诗滥觞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
钱杜的《松壶画忆》便说尺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多落纸背。
(完整版)高考古诗鉴赏之题画诗(2019年秋)

描绘感觉 赞赏画技
围绕绘画的特点和给人感受作答。一般要答出逼真、生 动形象,引人联想,给人怎样的感受等等。
肆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
1、这首诗写得亦真亦幻,以幻显真,具有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首句点明画的作者与画的内容,笔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③,御此老觳觫④。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箠:鞭子。④觳 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 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特点二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 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 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 写景诗。
(1)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 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 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1)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 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秋风瑟瑟细吹林。 答:“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 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 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 吟断不相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 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 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 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 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C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
于简淡中见新奇。(评价诗歌)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
上大部分的篇幅。(描写画面)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类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 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 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王安石对惠崇的画很是推崇,在观赏其弟王纯甫收藏的惠崇山 水画卷后,深得诗的启迪,特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惠崇艺术成就的欣赏,以及对惠崇的赞叹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
2023届诗歌鉴赏——题画诗专题练

2023届诗歌鉴赏之题画诗专题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①二首(其一)张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
①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议论,借题画以寓志,用王维的山水画寄托自己的志趣。
B.颔联写画中主要元素“日月”“江湖”,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便可感受自然之美。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尾联“昔人意”指王维的心境,“诗思残”意为虽懂画家心境,却难以用诗句表达。
2.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高超做铺垫。
①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者的感受表现画作之高妙。
①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画作境界之高妙。
①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艺高超,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诗歌颈联是虚写,化静为动,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重在表现王维绘画造诣之高,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是说把自然之妙付诸于笔端文字容易,但是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
首联起笔,交代了文写容易,绘画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是说画中有日、月、山、水。
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达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即是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
极言画作之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题画诗赏与练一、回顾高考1、(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2)问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着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
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
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
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
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
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
“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
“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
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
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
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
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
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
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
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
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
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
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
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
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
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
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
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
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
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
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
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
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
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
’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2、(2008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 ?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着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3、(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 ?黄庭坚? ? ? ? ? ?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二、知识储备? ?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
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四种: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虚实结合。
1、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1)题: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
2、变无为有?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题李世南画扇》: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2: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4、虚实结合题画诗毕竟是诗,是物象与心象的融合。
题画诗贵传画外之意,在好的题画诗中,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是题画诗的一大特点。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