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三年级教材解读
三年级地方课程(上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年级地方课程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三部分内容,教学时按进度兼周进行。
教材具体分析如下:(一)传统文化: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了解我省历代名人的治国韬略及生平事迹。
“名胜佳境”主要了解我省的名胜古迹。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二)安全教育:本套教材以安全知识为主,让学生学习了解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
为深入开展“保护生命”等安全宣传教育工程,呵护儿童的平安成长,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交通文明观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常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切实提高学生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视安全,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伤害,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
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江泽民总书记一再明确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三年级地方课程主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学,包括《千家诗》、《随园诗话》、《世说新语》、《弟子规》、《中华改良杂字》(节选)、《增广贤文》(节选)等等,本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国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感怀古人贤德、品位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共17课。
形式主要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词及元曲中选择一些著名诗词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处事做人的道理。
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
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二)、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三)、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三、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二)、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2020.9.4。
【三年级课程】三年级下期地方课教案ppt模版课件

三年级下期地方课教案第二单元安全生活5、当心雷雨天教学目标:1、了解雷雨天可能存在的危险,增强学生的避险意识。
2、学习、掌握雷雨天避险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基本的雷雨天避险的方法。
教学课时:1~2课时教学过程:一、安全小问号通过插图中人物的对话,设置悬念。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一幅简单的插图:从插图上可以看到狂风吹弯大树,暴雨中,闪电划破天空。
由此,给学生明确了一个特殊的生活场景,也是本课话题讨论的背景。
接着通过妈妈“关窗”的动作和图中爸爸说的话引出疑问,也是学生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渴望,带着疑问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在教此环节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图画,然后让他们两两结对讨论图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
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猜一猜图中人物为什么在雷雨天有那样的行为和对话。
这时教师并不需要急于给出学生所猜答案的正误判断,而是利用这个环节多听听学生的疑问和猜测,借以了解学情,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
二、安全小博士学习雷雨天避险的基本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小博士”的一句话“当心,雷雨天有危险”概括性地解答了上一个环节图中提出的疑问;同时,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总体性的印象,即雷雨天隐藏着危险。
接下来用一小段文字介绍了雷雨天最大的危险来源于雷击,以及雷击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紧跟这段文字的两幅图则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表现了雷击的危险:击断大树、通过金属物击中人。
除了雷击的危险,教材中也介绍了雷雨天大风所带来的危险:大风吹断树枝、吹落广告牌等。
并用一幅插图呈现了大风吹断树枝砸中汽车的画面。
教材在此处安排“小博士”说了一句话:“狂风雷电不可怕,正确避险有办法。
”安排这句话,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学生在懂得了雷雨天隐藏的危险后有可能带来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带出下面将要介绍的避险的各种方法。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介绍避险方法环节,教材分别设置了在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环境情况下,告知给学生躲避雷雨天危险的方法。
三年级地方课程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地方课程知识点总结
在三年级的地方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与他们所在地区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点通常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
以下是一
些三年级地方课程可能包含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知识
- 了解本地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省份、城市以及周边的地理特征。
- 学习本地的气候特点,例如季节变化、温度、降水等。
- 认识本地的主要河流、山脉、湖泊等自然景观。
历史文化
- 了解本地的历史背景,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学习本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认识本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社会习俗
- 学习本地的饮食习惯,了解不同食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了解本地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学习如何尊重和融入当地社会。
- 认识本地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制作过程。
环境保护
- 认识本地的生态环境,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学习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培养环保意识。
- 了解本地的动植物种类,学习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践技能
- 学习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了解如何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 学习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
结语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这些知识将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有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地方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分析引言本文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教材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教学效果。
教材特点- 本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地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大陆、海洋、水资源等。
-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丰富的插图、实例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材内容分析单元一:认识地球-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四季变化等内容。
通过图片和简明的文字阐述,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单元二:大陆和海洋- 本单元介绍了大陆和海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大陆和海洋的实例和案例分析,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单元三:了解水资源- 本单元介绍了水的重要性、水的三态和水循环等内容。
通过对生活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单元四:城乡生活- 本单元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和生活方式,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能够帮助学生对城乡地理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效果分析该教材具有以下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
-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论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践应用和学生主体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该教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材的使用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概况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二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文化传统3. 家乡的名人故事第三章:家乡的民俗风情1. 传统节日习俗2. 特色饮食文化3.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第四章:家乡的自然景观与资源1. 主要的自然景观2. 旅游资源与旅游特色3.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五章:家乡的环境保护1. 环境问题的表现2. 环保意识的培养3. 环保行动的参与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享家乡的名人故事、民间艺术等特色内容。
3.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旅游景点等。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家乡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的兴趣与参与度。
3. 学生对家乡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及实际行动的参与。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景观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旅游景点、自然景观等。
4. 环保活动:参与家乡的环保行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六、家乡的经济与科技发展1. 家乡的主要经济产业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3. 家乡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七、家乡的教育资源与发展1. 家乡的教育历史与现状2. 特色教育资源与设施3. 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八、家乡的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 健康生活方式与保健知识3. 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九、家乡的社会管理与公共安全1. 社会管理体制与政策2. 公共安全与应急处理3. 公民权益保护与法律援助十、家乡的未来规划与青少年发展1. 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2. 青少年成长环境与教育资源3. 青少年参与家乡建设与发展六、教学方法1. 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与其他地区的经济科技发展差异。
三年级上册地方校本课程教案后

三年级上册地方校本课程教案整理后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培养他们的地域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1.2 课程目标1. 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提高学生的乡土情感,培养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章:家乡的自然地理2.1 教学内容2.1.1 地理位置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2.1.2 地形地貌讲解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1.3 气候特点阐述家乡的气候类型、四季变化、气温降水等。
2.2 教学活动2.2.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地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景。
2.2.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2.2.3 口头报告邀请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章:家乡的历史文化3.1 教学内容3.1.1 历史沿革概述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介绍重要历史事件。
3.1.2 传统文化讲解家乡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3.1.3 名胜古迹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如古建筑、历史遗址等。
3.2 教学活动3.2.1 视频观看播放关于家乡历史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厚重历史。
3.2.2 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家乡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3.2.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
第四章:家乡的民俗风情4.1 教学内容4.1.1 民俗习惯讲解家乡的婚嫁、丧葬、节庆等民俗习惯。
4.1.2 民间艺术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土陶、戏曲等。
4.1.3 特色美食阐述家乡的特色美食,如地方小吃、菜肴等。
4.2 教学活动4.2.1 民俗表演组织学生表演家乡的民俗节目,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
4.2.2 美食制作邀请学生参与家乡特色美食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地方文化概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地方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如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
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文化特色,引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文化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文化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地方历史知多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2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方历史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引发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历史的定义、特点和重要事件。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历史事件或人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地方特色美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尝地方特色美食。
3.2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美食的定义与特点。
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介绍。
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引发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特色美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
第四章:地方传统艺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地方传统艺术作品。
4.2 教学内容地方传统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各地的地方传统艺术介绍,如民间绘画、剪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案例一:第2课 秦始皇游会稽
课标要求: 1、秦始皇南巡会稽和郡县的建制 编写难点: 1、南巡资料少、且资料记载不统一,存在封建迷信
思想、行动 2、郡县制资料多,但知识点太难,不易理解 3、版面有限 4、儿童容易理解的语言 5、版权问题
编写案例二:第28课 露露的烦恼
课标要求: 1、学会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关心他人,
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等著名博 物馆的内容特色。 3、列出越窑、龙泉青瓷、南宋官窑等传统陶瓷的产地及 艺术特色。 编写难点: 1、内容多、课时少 2、资料多、无法取舍
5 部分课文的教学建议
第02课 第08课 第14课 第21课 第24课 第28课 第29课 第30课
秦始皇游会稽 美丽的浙江 浙江工艺 天气和我们 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露露的烦恼 快乐的秘诀 你喜欢谁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6 需完善之处
1、课程标准的处理 2、标题的设计 3、文字语言处理 4、细节处理
谢谢!
浙江沿革:《大禹治水》《秦始皇游会稽》《卧薪尝胆的故事》 浙江环境:《天气和我们》《台风登陆》《梅雨时节》
浙江文化:《毕昇和活字印刷》《贺知章的故事》《名人鲁迅》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浙江工艺》《江南丝绸》 《南宋官窑》《浙江木雕》《青田石雕》《王星记纸 扇》《湖笔甲天下》
浙江经济:《美丽的浙江》《千年古刹》《避暑胜地莫干山》 《诸暨五泄》《我的家乡》 《浙江绿茶》
《人·自然 ·社会》
三年级教材解读
2008年10月14日
1 主题
浙浙浙浙和 江江江江谐 沿文经环浙 革化济境江
雏鹰争章活动
大禹治水(新)
2 目录
秦始皇游会稽(新)
美丽的浙江(新)
卧薪尝胆的故事(新)
千年古刹
毕昇和活字印刷
避暑胜地莫干山
贺知章的故事
诸暨五泄(新)
名人鲁迅
阅读我章的家乡
和谐浙江: 《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硬骨头六连》 《流感来啦》 《讲究卫生》 《露露的烦恼》 《快乐的秘诀》 《你 喜欢谁》
3 结构变化
正文 阅读 活动 链接
正文
交流
活动
4 编写难点
课程标准要求高
表现在:知识点多、内容深、部分宽泛
版面有限、形式能收集的素材有多有少
乐于分享。(关心他人) 编写难点: 1、标准抽象,很难具体化 2、无资料,需要有充足的经验 3、需要掌握小学生的阅读心理
编写案例三:第14课 浙江工艺
课标要求: 1、知道杭州织绵、王星记纸扇、萧山花边、龙泉宝剑、
乐清细纹刻纸、瓯塑、瓯绣、湖笔的产地及艺术特色 2、知道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手拉手章
浙江绿茶(新) 浙江工艺(新) 江南丝绸 南宋官窑 浙江木雕
自护章
青田石雕
气象章 天气和我们(新小)考察章 台风登陆(新)
梅雨时节(新)
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新)
硬骨头六连(新
王星记纸扇 流感来啦湖笔甲天下 讲究卫生 露露的烦恼(新) 快乐的秘诀(新) 你喜欢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