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

合集下载

山西博物馆中的文物及介绍

山西博物馆中的文物及介绍

山西博物馆中的文物及介绍山西博物馆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座大型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展示了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介绍山西博物馆中的部分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青铜器山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于山西平遥的“马踏飞燕”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高约55厘米,造型优美,描绘了一匹奔马腾空而起,蹄下踩踏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飞燕。

这件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古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更传递了古代人们对自由、力量和美的追求。

二、陶器山西博物馆的陶器馆收藏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山西晋城出土的两件“负瓶”。

这两件陶器高约40厘米,形状独特,整体呈倒悬的倒塌状态,给人一种非常奇特的视觉效果。

这些陶器的发现,不仅为人们了解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也让人们对古代艺术的创新和想象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字画山西博物馆的字画馆收藏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山水图》。

这幅作品长约5米,宽约1.5米,画面上山川起伏,水流潺潺,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郑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技法而闻名,这幅《山水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四、金银器山西博物馆的金银器馆收藏了许多精美的金银器,其中最有名的是出土于太原的“金翠凤冠”。

这件金冠高约20厘米,由金丝、珠子和翡翠等材料制成,造型精美,寓意吉祥。

这件金翠凤冠不仅展示了古代金银饰品的制作工艺,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雕塑山西博物馆的雕塑馆收藏了许多石雕和木雕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代雕刻家李白的木雕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件木雕高约60厘米,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中国古代著名爱情传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李白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木雕家,他的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达而闻名,这件《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介绍了山西博物馆中的一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3年山西博物馆的主题的理解

2023年山西博物馆的主题的理解

2023 年山西博物馆的主题的理解
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023 年山西博物馆的主题“文物承载历史,文明传承文化”完美地诠释了山西历史文化的精髓。

在此次展览中,山西博物馆采用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展示了山西历史文化的辉煌和灿烂。

其中,重点展品包括汉代兵马俑、北魏石窟壁画、唐代金银器等,这些文物都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它们的展示,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山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山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重点展品外,山西博物馆还通过场景还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兵马俑展区,观众可以感受到汉代兵马俑的壮观和威严,而在石窟壁画展区,观众可以欣赏到北魏石窟壁画的精美和独特。

除了展览本身,山西博物馆还通过多种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此次主题。

例如,博物馆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向观众介绍山西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博物馆还推出了相关书籍和文创产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山西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2023 年山西博物馆的主题“文物承载历史,文明传承文化”完美地诠释了山西历史文化的精髓。

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山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山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山西博物馆通过各种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此次主题,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魅力。

山西博物馆的介绍作文100字

山西博物馆的介绍作文100字

山西博物馆的介绍作文100字篇一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妈妈到我参观了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一层层的。

展品从二楼开始。

二楼是“文明的摇篮”、“夏商踪迹”和“晋国霸业”。

三楼是“戏曲故乡”、“明清晋商”、四楼有“翰墨丹青、土木华章”。

文明摇篮介绍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夏商踪迹介绍了夏代和商代的文明。

晋国霸业展现明清时期经商的的店铺还原和大院模型。

翰翰墨丹青是古代的书画作品展。

在博物院里收藏了20万件文物。

在这些展区中我最喜欢晋国霸业了。

展区以曲沃晋侯墓地、晋国遗址、太原赵卿墓。

出土文物再现了两周时期三晋大地上的风云变幻。

鸟尊、玉组佩、战车国宝级文物,看着这些文物,我仿佛走进了金戈铁马的年代。

参观结束,我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也深感自己对中国历史知道太少了,我一定要多读书,增长知识,了解中国历史。

有机会,我还会多参观博物馆这个活的教科书。

篇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新落成的山西博物院。

我们穿行在波光粼粼、风景秀丽的汾河西岸,远远便看到一座如斗似鼎、四翼舒展的庞大建筑物。

走近后,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山西博物院”便跃入眼帘。

大匾两旁,各矗立着五棵迎宾石柱,上边分别雕刻着山西的文化与历史,有云冈石窟的壁画、有唐王起兵的历史故事画面……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踏上石头台阶,我们从主馆东面古铜色的自动玻璃门步入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

进入“佛风遗韵”展厅,就如同进入一座精巧绝伦的石窟之中。

一尊未放入展柜的“裸展”的北宋菩萨像吸引了我的注意,她面带微笑,让人觉得如此地亲近,仔细看去,仿佛菩萨身上的衣褶还在微微摆动。

步入“山川精美”展厅,更令人一饱眼福,回味无穷。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只白玉嵌宝石描金碗,真是玲珑剔透。

除此之外,还有工艺精湛的叶形器具……一件件珍贵文物真是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令人陶醉,更令人震撼。

山西博物院,你是一座向往知识者的温馨家园;你是一座陶冶人文素养的优雅殿堂;你是一条绘萃艺术真品的美丽画廊;你是一座点藏三晋瑰宝的庄严府库。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讲解员讲解词文明摇篮1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山西博物院!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第一个历史专题--文明摇篮。

距今2、3百万年到1万年前的人类主要用打制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位于黄河东岸的西侯度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距今约有180万年的历史。

大家在展柜中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就是当时的西侯度人打制的石器工具。

在西侯度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动物的化石,您看有大象、犀牛、麋鹿等化石。

在18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曾与这些动物一起生活在拥有广阔水域的森林草原之中。

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步入了旧石器中期。

山西境内著名的丁村遗址就是旧石器中期的代表。

您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非常生动直观地了解到当时丁村人的生活情况。

这条河就是汾河。

几十万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气候环境与今天的江南极为相似。

当时他们主要以捕鱼和采集为生。

在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旁边,考古学家发现了柿子滩人的足迹。

这时用火已经很普遍了,在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岩画。

您看,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复合兵器--弓箭,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了!接下来的展览请下一位讲解员为您介绍!2各位观众,你们好!您听说过尧舜禹的传说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尧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陶寺遗址。

陶寺在临汾盆地,据今天已经有4500年的历史了,在这里发现了一批高级礼器。

如彩绘龙盘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把龙作为一种图腾崇拜,土鼓和特磬是当时的一种大型乐器,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

陶寺遗址还发现了一处观象台。

专家推测,古人利用柱缝观测日出,每一个柱缝都有对应的节气。

这里我们复原了其中的三根土柱,我们一起来观察柱子背后塔儿山主峰上的日出。

(观象台操作演示)这个时候就是每年的霜降时节。

古人的这一天文学的重要发现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非凡。

这个古墓葬是陶寺时期的,墓主人是老年妇女。

在她的右手臂上佩戴着一件漂亮的绿松石腕饰。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解说词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解说词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解说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西博物院,坐落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被称为“山西文明摇篮”的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的省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建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的四大博物馆之一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博物院已经建立了丰富的藏品,并成为研究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博物院的藏品以山西地区的历史文物为主,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以永济窑青瓷、宋代影壁砖、元代铜佛和明清葬俑等为代表的艺术品,堪称珍贵之宝。

在山西博物院的展厅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展品和展示内容,展示了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展出的永济窑青瓷、汾口窑黑釉器、代县窑黑釉盏等陶瓷制品,展示了山西陶瓷工艺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展出的宋代影壁砖、木雕佛教艺术品、明清葬俑等,展示了山西在历史上的繁荣和文化底蕴。

除了展示文物,山西博物院还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工艺展览、学术研讨会等,为广大游客和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艺和艺术品的平台。

山西博物院还开设了文物修复、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多种专业科研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保护和传承山西历史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将继续致力于保护、研究和展示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不懈努力,为山西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是山西省的文化骄傲,也是全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

第二篇示例: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集展览、保护、研究、借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它不仅是山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也是山西省的文化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山西博物院拥有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展示了山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明摇篮。

山西博物馆讲解词

山西博物馆讲解词

山西博物馆讲解词
(最新版)
目录
1.山西博物馆简介
2.博物馆的馆藏和展览
3.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4.参观信息和建议
正文
山西博物馆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以历史和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于 1919 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馆藏,是了解山西省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的馆藏和展览涵盖了山西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等多个领域。

其中,馆藏文物达到 40 万件,包括陶瓷、书画、玉器、铜器、石刻等,其中不少是国宝级文物。

此外,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如书画、陶瓷、玉器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博物馆的建筑特点也是其一大亮点。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传统的山西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元素,建筑外观呈现出山西特色的“晋派建筑”风格,内部则采用了现代化的展览和展示手段,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

对于游客来说,山西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

如果你计划参观山西博物馆,建议提前了解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参观规定,以及各种展览的信息。

此外,为了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博物馆的馆藏,可以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选择导览服务,或者租借导览设备,以便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历史和馆藏。

同时,也可以在博物馆的礼品店购买相关的纪
念品,作为此次参观的纪念。

溯源华夏文明演讲稿简单

溯源华夏文明演讲稿简单

溯源华夏文明演讲稿简单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它的源远流长,承载着无数古老的传统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底气。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溯源华夏文明,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我们要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

根据史书记载,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是由黄帝、尧、舜等先民创造的。

他们创造了农业、文字、礼乐等伟大的成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而后,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兴起和发展,更是让华夏文明不断壮大,成为世界上璀璨的文明之一。

其次,我们要了解华夏文明的特点。

华夏文明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强调礼仪、孝道、忠诚、仁爱等传统美德,提倡中庸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为华夏文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体系。

再者,我们要了解华夏文明的影响。

华夏文明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也为世界哲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最后,我们要了解华夏文明的当代价值。

华夏文明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华夏文明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溯源华夏文明,就是要让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铭记先人的智慧和贡献,让我们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辉。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华夏文明的光芒照耀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西博物馆讲解词

山西博物馆讲解词

山西博物馆讲解词摘要:一、山西博物馆简介1.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2.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规模3.主要展览内容与特色二、山西历史文化概述1.山西历史沿革2.重要历史事件3.山西文化特色三、山西博物馆特色展览1.山西古代文明展览2.山西红色文化展览3.山西民间艺术展览四、重要藏品介绍1.鸟尊2.晋侯稣钟3.云冈石窟佛像五、山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1.举办各类展览活动2.开展学术研究3.提升民众文化素质正文:位于我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馆,是一所集山西历史文化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始建于1953 年,经过多次扩建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约40 万件,其中包括许多国宝级文物。

馆内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山西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以及山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

馆内特色展览有山西古代文明展览、山西红色文化展览和山西民间艺术展览等。

这些展览充分展示了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发展成就。

在众多珍贵藏品中,最为著名的有鸟尊、晋侯稣钟和云冈石窟佛像等。

鸟尊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独特,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晋侯稣钟则是战国时期晋国的珍贵文物,钟上的铭文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佛像则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展示了古代山西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

山西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场所,还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活动,与国内外博物馆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

此外,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山西博物馆是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追逐文明的历程“我想知道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历程”--伏尔泰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数百万年前,这里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远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不灭的篝火闪烁在汾水与桑干河两岸。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

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这些都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

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今天,这些见证山西古代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整齐地陈列在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辅之以科学而艺术的陈列方式展示给世人。

远古圣土一百八十万年前一个雨后的清晨,西侯度的先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今天的任务是砍伐几棵粗大的果树。

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来源,这可能是他们必须从事的工作。

当手中的石头一次又一次击打在树身之上时,其中一位年长者惊奇的发现同一块石头的尖端和较薄的边缘比起其它部位更能起到显著的效果,于是他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了他的同伴,当其中一位拣起一块砾石将手中不规则的石块艰难地打制成尖状器时,人类最早的石器工具便产生了,先民们把它们保存起来,倍加爱惜。

一百八十万年后,这件由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的三棱大尖状器被考古人员发现并陈列在博物馆里,它的断面呈三棱状,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底部圆钝便于手握。

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一。

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原始人用石锤直接打击石料产生石片的方法,叫做直接打击法。

直接打击法最常见的有碰砧法、摔击法和砸击法等,均是旧石器时代通用的打制石片的方法。

碰砧法指手握扁平的石块,在石砧较突出的一点或边缘上碰击而产生石片的方法,一般用于硬度大而脆性和韧性较差的岩石;摔击法是指用双手紧握石锤,向置于地上的较大的石块摔击打下石片的方法;砸击法指手持所选石料,将其一端置于石砧之上,用石锤打击另一端。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渔猎群居,开始懂得用火,进而学会保存和管理火种。

他们依赖渔猎和采集,茹毛饮血,薪火相传,群居而生。

西侯度遗址代表着旧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古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面貌。

它位于山西芮城县黄河拐弯处的,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属早期直立人阶段。

上世纪60年代,在这里发掘出土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以及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

根据动物生态学分析,当时的西侯度一带为疏林草原环境,气候凉爽,四季分明。

研究表明,浸透着西侯度先民们劳动汗水和智慧的石器虽简单粗糙,但类型多样,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分工。

距今约20万年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进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身体特征更接近现代人。

他们通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累,石器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石器的类型逐渐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加工也日趋精细。

他们仍处于原始群居阶段,但已有较发达的语言,并出现埋葬死者的习俗。

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的丁村遗址,是中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

其石器的形制、打制的方法都有新的进步,近年来新的发现表明,该文化已不仅限于汾河东岸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而是扩及汾河两岸,囊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传承关系清楚的遗址群,表明当时丁村一带的原始游群相当繁盛并有着比较稳定的活动范围。

今日的大同盆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曾是一望无际的湖泊,约10万年前,气候变迁,浩瀚的大同湖渐渐萎缩,桑干河形成。

北京猿人的后裔许家窑人就生活在这里,依靠狩猎经济维持生活。

许家窑一带当时为森林、草原、灌木相交混地带,气候处于冷期,年平均气温低于现今。

在考古发掘过程结束以后考古队员们惊奇的发现出土的石球竟多达1079个,数量之多为国内外罕见,成为许家窑文化的显著特色。

石球最大的重1500克以上,直径超过100毫米;最小的重量不足100克,直径50毫米以下。

研究表明,它们曾是当时人类普遍使用的狩猎投掷工具。

大的石球可用来直接投击猎物,中等大小的可以做成“飞石索”,小的则可用作“飞石索”上握在手中的扣环。

“飞石索”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狩猎工具,可在开阔地段用于投击野兽。

其用法是把石球系在绳索(藤条或皮条)的一端,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将其抛出,如现代杂技“飞流星”一样甩出很远去套绊猎物,以便于捕获。

这种方法直到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还在使用。

石球的使用在人类童年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它改变了原先只是用棍棒追逐猎物的方法,使猎人们不必与猎物接近,远距离即可将奔跑的动物猎获,大大增加了食物和衣物来源。

距今约四万年至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即“飞石索”之后,又一项工具的发明加速了整个人类追逐文明的历程。

在今天朔州市黑驼山下的峙峪村生活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双手变得更加灵巧,能制造精致的石器和骨、角工具,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身上佩带着装饰品,学会了人工取火,社会形态已进入原始氏族公社阶段,原始宗教产生,埋葬习俗更为普遍。

他们对于野兽以及其他氏族群体的战争往往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发明了弓箭。

山西博物院的展庭里陈列着一枚中国已知时间最早的石制箭头,它的主人便是峙峪人。

恩格斯说过“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是相当复杂的狩猎工具,发明弓箭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发达的智力。

使用弓箭须人用臂力拉起弓、弦、箭,产生强大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

说明当时峙峪人已经能将物体的弹力和人的臂力巧妙结合起来。

弓箭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它出现后的人类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动物如野马等化石增多。

说明弓箭的发明,促进了狩猎,是导致原始时代生产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峙峪石镞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它说明当时峙峪人已使用弓箭,这与其发达的狩猎经济是相吻合的。

因此,峙峪人也被喻为“黑驼山下猎马人”。

当峙峪人在黑驼山上追逐野马的时候,山西西南部的吉县清水河沿岸的台地上已经有人在烧烤青鱼了。

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不远处有位中年妇女正在给手中蚌壳钻孔,给自己制作一串精美的项链。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有了审美的观念,磨制与钻孔等新技术多运用于制作装饰品上。

此时钻孔技术已相当成熟,有尖状器钻孔法,即利用尖状器来挖孔。

骨角木竹器钻孔法,是用坚硬的骨角木竹类作钻,以两手搓动,或加石制钻头,在孔中加砂子帮助研磨。

这种方法后来发展成弓弦钻孔法,即拉动弓弦,带动钻具旋转来钻孔。

柿子滩遗址是中国目前距今2--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

1980年在这里发现了一处比较完整的篝火遗迹、三个层面的古人类活动遗址、2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制作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

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柿子滩遗址丰富的遗存对研究华北地区细石器的起源乃至农业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线索。

华夏直根当原始先民将脚下的泥土烧制成各种类型的器物用来盛水和蒸煮食物的时候,当他们告别了逐水草而居开始建造房屋定居生活的时候,当他们发现所有的植物都能撒种而生、春播秋收,很多动物都能圈栏豢养、为人所用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了旧石器时代的沼泽,开始了追逐文明的新的征程。

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人们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制造陶器,营建房屋,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开始过着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强烈。

ffice:smarttags" />1991年5月11日上午,山西翼城县枣园村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考古工作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惊奇的发现一户村民院子外向南倾斜的坡地上一处堆放垃圾的灰坑里密集的分布着残碎的红色陶片。

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并立即对灰坑进行了清理,进而发掘出一个面积达两万平方米,距今约7000年左右,代表着山西南部的古代农耕文明的面貌的重要遗址。

在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拍、陶挫等制陶工具,以及石刀、石斧、石镰、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工具。

枣园遗址是山西新石器文化的一块基石。

它的发现,对研究山西及邻近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时光追溯到1926年10月15日,这一天是属于整个中国考古界的,这一天也是属于一个名叫李济的年轻人。

李济(1896-1979)字济之,湖北钟祥人。

早年毕业于清华,留学美国,先在克拉克大学专修心理学和社会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

回国后任教南开大学,开始田野考古。

这一日,已是清华国家研究院人类学讲师的李济踏入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定好基点、布方,接着挖起第一锹土的时候,这短暂的一刻成为历史的永恒。

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觉,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幸运女神偏偏眷顾这个年轻人,两年之后,李济接受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之邀,主持发掘了安阳殷墟,成为一生从事考古事业的转折点。

《文明摇篮》展厅“西阴之花”专题展柜中整齐地陈列着西阴遗址的典型代表器物--彩陶,这一件件施以黑彩的红陶文饰精美、造型典雅、功能使用,这使你很难想象到它们是距今5500年前人们的作品。

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经济在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植物题材的花瓣文饰被更广泛地用于陶器装饰。

花纹大多使用等分圆分割法,花瓣呈轮花形,有的采用横向平行切割法,把花朵上下平行分割成几部分。

而应用最广泛的是由直线与曲线组成的曲边三角纹。

不同的三角纹组合构成的整体文饰,或相对或相背,或单体或连续,图案高度概括又不失灵活多变的效果,动感强烈,韵律明显。

有学者认为,西阴遗存的彩陶以花卉纹饰为主要特征则是华夏民族之“华”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