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整理_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整理老师寄语:老师的眼睛将始终深情地凝视着你成长的脚印,老师将为时刻你加油助威。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洁的物候学问。
2.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同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增加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同学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教学方法】:同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老师适点引导【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说明挨次的合理运用一:预习导航1、激趣导入: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沟通思想的工具"。
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大自然怎么也有语言呢?原来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今日我们就来看看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告知了我们什么。
2、简介3、给生字注音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4、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2)孕育:(3)次第:(4)载途:(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二:自主探究1、整体感知(同学们采纳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精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最好四分钟完成阅读。
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预备抢答。
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打算物候现象来临的打算因素有哪些?(4)讨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依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挨次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三:研读提升1、品读其次段,揣摩语言(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在提示我们要干什么事了?(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精读6--10自然段。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导学案

XX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要点:1、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课学习目标
1. 得言:体会本文生动、典雅、准确的说明语言。
2. 得法: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3. 得意:理清文章阐述的事理。
本课时学习安排
一、课前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至少3遍,从文章中筛选出活动一相关问题的答案。
2.阅读《语言经典阅读》P42页《人与雾霾》至少2遍。
3.搜集至少两条物候现象信息(大自然的语言)。
二、课堂学习
活动一:问题抢答(学会提取信息的方法: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设问式语句)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什么是物候? 3.什么是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5.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6.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活动二:细读全篇,理说明顺序
1.为文章划分结构并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活动三:精读,品生动语言
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句子,并理解其作用。
活动四:阅读延伸
1.请从《人与雾霾》一文中筛选出有关“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雾霾的对策”的信息。
2.思考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对人与雾霾的关系进行说明?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蓉城课堂》A、B层第二课时选择题,第三课时所有;C层第二课时选择题和第三课时的语言运用题。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2.快速搜索重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4.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5.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6.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7.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①说明文可以分为和。
②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③常见的说明方法有、、、、、、等。
④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等⑤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读准字音。
翩.然簌.簌连翘.萌.生草长莺.飞孕.育载.途农谚.竺.可桢.销声匿.迹3.解释词义。
花香鸟语:次第:草长莺飞:悬殊:风雪载途:翩然:年年如是:孕育:周而复始:籁籁:草木荣枯:衰草连天:销声匿迹:拓展探究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5段)第三部分(6~10段)第四部分(11~12段)巩固提升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属于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6~10段按照由到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标志词有、、、,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选词填空。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清醒、苏醒、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连续、陆续)开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

2、组内展示:讲解思路图。
3、各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优秀思路图,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4、用双色笔在活动单上补充。
第三环节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思路图。
品读
课文
探究
感悟
10分钟
讨论核心问题: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
1、组内交流。
2、班级展示。
3、教师小结评价为下面写话做铺垫。
课内
创作
综合
提高
10分钟
我笔书我心。课内练笔:
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仿照诗歌写一节。
1、出示练笔要求及方法。
2、学生练笔。
3、班内展示环节使用课件。第三环节使用投影仪。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大树年轮——一圈一年
鱼鳞圆圈——一圈一岁
“三叶草”化石——汪洋一片
4、认字3个,写字5个。积累优美词句。
重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核心
问题
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第 一 课 时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活动内容
教学行为策略
课件使用说明
创
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4
分
钟
导入新课。
1、给一些不说话的图片配解说词。
勤于思考——发现
教后反思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班级
四(3)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教师
共 2课时
上课教师
梁亚卫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第1课时班级姓名节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1、读文本第一、二遍,画出文中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用彩笔)2、读文本第三、四遍,查字典,给关键词语注释。
(用铅笔)3、读文本第五、六遍,并试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铅笔)。
4、读文本第七、八遍,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试着分段并写出段意。
5、读文本第九遍,边读边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做批注,(用铅笔)。
6、读文本第十遍,试着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用铅笔标记)。
7、读完第十一遍,写本课的收获(知识、能力、情感)。
8、读文本第十二遍,自我回答课后问题。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检测】一、填空我最棒。
bān jiā kē dǒu dà yàn yuán quān( ) ( ) ( ) ( )shān mài miào bù kě yán qín yú sī kǎo( ) ( ) ( )二、给同音字组词。
睁()情()搬()燕()征()晴()班()雁()略()钓()撒()洒()路()钩()散()撒()【预习困惑】【合作交流】活动一:初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语。
活动二:通读课文,交流批注。
活动三:再读课文,交流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活动四:交流困惑,生成问题。
【当堂检测】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1、()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2、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的人才能发现。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23年《大天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收拾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班级姓名
2、学习本文确切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销声匿迹()翩然()阻挠()忌讳()
悄然无声()风雪载途()草长莺飞()
2、读课文,迅速确切地筛选信息,整体控制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1页/共3页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合作商议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详细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
三、自测自评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顺序、顺序、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索: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节?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主意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徐秀形
[《大天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页/共3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盛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广泛而神奇,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一门生动的语言。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趣的生物和自然现象,它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信息和知识。
通过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一、植物的语言植物是大自然中美丽而神奇的存在,在它们的身上隐藏着许多信息。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来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
叶子的颜色、形状和质地都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植物的信息。
此外,植物的花朵也是一种语言,不同颜色的花朵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比如红色的花朵通常表示热烈和爱情,而白色的花朵则象征纯洁和宁静。
通过学习植物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的美丽,也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
二、动物的语言动物是大自然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它们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通过声音、姿势和表情来交流。
比如,鸟类通过鸣叫来吸引配偶或者警告其他动物,猫科动物通过姿势和眼神来表达情绪和意图。
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习惯,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与动物交流,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乐趣的体验,让我们更加亲近自然,也更加尊重生命。
三、天象的语言天空中的星星、日月和云彩,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天象,我们可以了解时节的变化和天气的趋势,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和神秘。
比如,晴朗的天空通常表示天气晴朗,而多云的天气则有可能下雨。
通过学习天象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自然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如潺潺流水、蝉鸣鸟叫,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这些声音传递着自然界的信息和节律,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可以增强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
与自然交流,是一种能够净化心灵的体验,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品味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看词说话
1、(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2)莲叶满池枝繁叶茂
(3)果实累累满山红叶(4)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这四组词语让你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
(1)(2)(3)(4)
3、根据这些词语让你得到了以上信息,用文中物候学的术语可以把这些词语称为“ ”,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根据这一用途还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并说说你这样称呼的好处:;作者称呼它们为“ ”,好处是:。
二、预习导学----知识在于积累
1、我积累的词语是:(1)本文中我好读错音的词语有
(2)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
(3)我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 ”,课文中介绍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1)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第一部分:预习导航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2、简单的介绍作者3、给生字注音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4、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2)孕育:(3)次第:( 4)载途:(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第二部分:自主探究1、激趣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2、整体感知(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
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第三部分:归纳提升1、精读6--10自然段。
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
看哪个小组到前面来讲的细致、准确。
(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3、片段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300字左右)第四部分:布置作业1、继续修改课堂习作。
2、再读《大自然的语言》,整理谚语在积锦本上。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第一部分:检测上节课所学1、抽生字、解词若干2、本文的说明顺序第二部分:自主探究(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步骤提示: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细读课文,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标记其作用。
3、小组交流、讨论、汇总4、班级展示(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教师导学: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1、自主完成,在文中找出后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汇总3、班级展示4、注意表达时口齿清楚,条理清晰。
第三部分:归纳提升(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运用了____ ____、_____ _ ___、____ ____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积累优美语句在积锦本上。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第二部分,第3小题: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描述物象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阐明意义本质(二)第三部分答案(1)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2)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3)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从主要到次要。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一)第二部分第二题答案: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二)第三部分答案(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1.B A C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5.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奇妙的克隆》“自主互动高效”教学案学习目标:主备人:王玲玲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习时间:1课时资料链接:“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一、预习导航1.给加点的字注音:遗骸蟾蜍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鸟臀目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
发现问题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2.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可以小组合作,展示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3.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