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文选》选文的评价
《文选》由萧统编选

《文选》由萧统编选
《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文集,由萧统编选而成。
这部文选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代文言文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萧统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他精通文学,擅长文章写作。
在他的主持下,编选了《文选》,并在其中精心挑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文选》中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曹操、陶渊明、王安石、苏轼等知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文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文选》的编选体现了萧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
他通过这部文集,将当时的文学精华集中起来,让后人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文选》中,不仅有经典的诗歌作品,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文论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文选》的问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学的精髓,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发。
总之,《文选》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文集,它通过萧统的编选,将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传承了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阅读《文选》,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启发。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诗译文及鉴赏《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是由王维所创作的,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代: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译文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
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
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
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注释胡居士:名字生平未详。
古代称信佛而不出家的人为居士,也指隐者。
寒更:寒夜的更点。
唐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诗:“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
”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
箭:古代计时仪器漏壶中的箭标,上面刻有度数,随着漏壶里的水不断下滴,箭标上的刻度依次显露出来,依据时刻报更。
唐薛逢《元日楼前观仗》诗:“千门曙色锁寒梅,五夜疏钟晓箭催。
”清镜:明镜。
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衰颜:衰老的容颜。
隋尹式《别宋常侍诗》:“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牖(yǒu):窗户。
《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
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洒空:指下雪。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积素:积雪。
《文选·谢惠连〈雪赋〉》:“积素未亏,白日朝鲜。
”李周翰注:“言积雪未销,白日鲜明。
”宽阔的厅堂。
引申为公开的场所。
广庭:清朱仕琇《送叶蔚文南归序》:“ 颜斶王斗绌世主之怒,笑谑广庭,高揖而去。
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研究 (20B Z W 011)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江苏省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㊂[作者简介]戴文静,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㊁海外汉学和文学理论批评;袁吉利,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论典籍海外传播㊂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ʻ戴文静 袁吉利(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摘 要] 自20世纪初阿瑟㊃韦利首次译介‘文选“以来,英语世界‘文选“的译介与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程㊂本文选取11个英语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选“节译本,历时梳理‘文选“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厘清不同阶段的译介特征及重大发现㊂研究发现,随着中西学术交流步伐的加快,英语世界‘文选“的译介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的译介逐步深入到‘文选“的本体研究,内容涉及作品阐释㊁文体分类㊁编撰和选录标准等方面,与国内 新文选学 研究内容趋同,可相互参益,且在版本㊁注释㊁校勘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㊂中西学者应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语言与文化优势,构建健全的中西学术交流话语体系,助推英语世界‘文选“全译本的诞生,进而切实有效地促进英语世界 选学 新发展㊂[关键词] ‘文选“; 英语世界; 译介;选学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15-09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6.003 ‘文选“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书本身的价值以及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使得‘文选“一直是一门显学[1]㊂自1918年英国汉学家阿瑟㊃韦利(A r t h u r W a l e y )首次翻译‘文选“中的作品以来,‘文选“引起了英语世界学者的关注,译介对象也从‘文选“中的作品逐渐转移到‘文选序“㊂国内学界目前对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的关注不多,虽有一些学者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多数研究只对‘文选“中的辞赋进行了译介梳理,译本分析多局限于单个译者的单篇作品,且分析不够透彻㊂鉴于此,本文对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究,历时考察译介情况,分类梳理研究成果,以期对国内‘文选“英译研究有所裨益㊂一㊁英语世界‘文选“的译介概况‘文选“体量庞大,共700余篇作品,单篇作品的译本数量众多且无法确认译自‘文选“,因此本文仅选取英语世界具有代表性的10位译者的11个节译本进行考察,其中包含所有‘文选序“译本,如下表所示㊂51戴文静袁吉利/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表1‘文选“英译概况译者及国别英译书名(论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时间翻译完成度A r t h u rW a l e y 阿瑟㊃韦利(英国)A H u n d r e da n dS e v e n t yC h i n e s eP o e m sT h eT e m p l e a n dO t h e rP o e m sC o n s t a b l e a n dC o m p a n y L t d.G e o r g eA l l e n&U n w i nL t d.19181923节译部分赋和诗节译部分赋E r w i nE.G o r d o n戈登(美国)S o m eE a r l y I d e a l s 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a l i f o r n i a1950节译‘文选序“J a m e sR.H i g h t o w e r 海陶玮(美国)T h e W e n H süa n a n dG e n r eT h e o r yH a r v a r dJ o u r n a l o fA s i a t i cS t u d i e s1957节译‘文选序“B u r t o n W a t s o n华兹生(美国)C h i n e s eR h y m e-P r o s e:P o e m si n t h eF uF o r m f r o mt h eH a na n dS i x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sT h eC h i n e s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H o n g K o n g P r e s s1971节译部分赋J a m e s J.Y.L i u 刘若愚(美籍华裔)C h i n e s eT h e o r i e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c a g oP r e s s1975节译‘文选序“D a v i dR. K n e c h t g e s 康达维(美国)W e nX u a n,o rS e l e c t i o n s o f R e f i n e dL i t e r a t u r e,V o l u m e I:R h a p s o d i e s o nM e t r o p o l i s e s a n dC a p i t a l sW e nX u a n,o rS e l e c t i o n s o f R e f i n e dL i t e r a t u r e,V o l u m e I I:R h a p s o d i e s o nS a c r i f i c e s,H u n t i n g,T r a v e l,S i g h t s e e i n g,P a l a c e s a n d H a l l s,R i v e r s a n dS e a sW e nX u a n,o rS e l e c t i o n s o f R e f i n e dL i t e r a t u r e,V o l u m e I I I:R h a p s o d i e s o nN a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a,B i r d s a n dA n i m a l s,A s p i r a t i o n s a n dF e e l i n g s,S o r r o w f u lL a m e n t s,L i t e r a t u r e,M u s i c,a n dP a s s i o n sP r i n c e t o n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198219871996节译‘文选序“和所有赋S i u-k i tW o n g 黄兆杰(中国)E a r l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J o i n tP u b l i s h i n gC o m p a n y1983节译‘文选序“P e t e rB.W a y 魏彼德(美国)C l a s s i c i s mi nA r i s t o t l e s P o e t i c sa n dL i uX i e sW e n x i nd i a o l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o fW a s h i n g t o n1990节译‘文选序“R i c h a r dB.M a t h e r 马瑞志(美国)T h eA g e o f E t e r n a lB r i l l i a n c e:T h r e eL y r i cP o e t s o f t h eY u n g-m i n g E r a(483-493)B r i l l2003节译部分诗Z o n g-q i C a i 蔡宗齐(美籍华裔)H a w a i iR e a d e r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H a w a i i P r e s s2005节译‘文选序“如表所示,‘文选“的英译者主要为中国㊁美国㊁英国和美籍华裔学者,其中美国汉学家占比最大㊂阿瑟㊃韦利是唯一的英国译者,而中国香港学者黄兆杰(S i u-k i t W o n g)是唯一的中国译者㊂美国译者中有海陶玮(J a m e s R.H i g h t o w e r)㊁华兹生(B u r t o n W a t s o n)㊁康达维(D a v i dR.K n e c h t g e s)㊁马瑞志(R i c h a r dB.M a t h e r)这批专业汉学家,也有高校学生如戈登(E r w i nE.G o r d o n)和魏彼德(P e t e rB.W a y)㊂此外还有美籍华裔61戴文静袁吉利/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学者刘若愚(J a m e sJ.Y.L i u)和蔡宗齐(Z o n g-q i C a i)㊂在选取的11个译本中,除康达维完整翻译了‘文选序“和所有赋外,6位译者翻译了‘文选序“,阿瑟㊃韦利翻译了部分诗赋,华兹生翻译了部分赋,马瑞志翻译了部分诗㊂‘文选“本身庞大的体量㊁复杂的文体分类㊁校勘训诂等问题都为英译‘文选“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也是目前英语世界暂无‘文选“全译本的主要原因㊂总体而观,‘文选“的译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㊂(一)20世纪初:萌芽期20世纪英语世界最先关注‘文选“的是阿瑟㊃韦利㊂当时英国的汉学研究其实处于疲软的局面,落后于美国㊁日本的汉学研究,韦利在大英博物馆当助手时偶然了解到‘文选“㊂虽然韦利没有从‘文选“本身来研究这本选集,但他早期翻译的作品多半是选自‘文选“[2]1179㊂‘汉诗一百七十首“[3]于1918年出版,该书包括宋玉‘风赋“和‘登徒子好色赋“前半部分的英译㊂韦利在书中翻译了一些诗,例如‘古诗十九首“㊁李陵‘与苏武诗“和左思‘咏史“等㊂1923年,他的另一部翻译合集‘白居易<游悟真寺>及其他诗篇“[4]出版,书中包括了‘文选“收录的三篇赋㊂不过,韦利却对‘文选“的文学价值和选录标准持否定态度㊂他在该书的附录中提到,‘文选“中收录了太多平庸作家的作品,并赞同苏轼对‘文选“的负面评价[4]147㊂韦利的译本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译本,当时赋即为诗的观点在西方汉学界盛行,因此他是将赋看作诗来翻译的,这种翻译风格还对当时的英国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㊂康达维认为韦利的译本虽然可读性较高,但并不符合训诂学的要求,而且也缺乏详细的注解[2]1179㊂作为英语世界首个‘文选“节译本,韦利的译本无疑对‘文选“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㊂(二)20世纪50年代:过渡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虽然出现过‘文选“所录部分作品的法译㊁德译和英译,但是法语和德语汉学界关注的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文选“,而英语汉学界则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中国文学理论本身[5]㊂然而,当时有关中国文论的英译本或研究比较匮乏,现存中文资料也不具系统性㊂于是,英语世界‘文选“译介对象逐渐从‘文选“中的作品转向了‘文选序“㊂1950年,英语世界第一个‘文选序“节译本应运而生㊂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在其硕士论文‘中国文学批评里的一些早期观念“[6]中对早期的部分中国文论进行了介绍和阐释,其中第四章‘萧统与其<文选>“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萧统生平;第二部分是‘文选“的编撰背景和时代意义;第三部分是‘文选序“的节译和阐释㊂戈登译出了‘文选序“的大致内容,并简略论述了‘文选“的文体分类方式㊂虽然戈登的译本是英语世界‘文选序“的首个译本,但是受限于硕士论文的形式和研究内容的深度,并未产生很大影响㊂随后,英语世界出现了‘文选序“的首个全译本㊂1957年哈佛大学的海陶玮在‘哈佛亚洲研究杂志“发表‘<文选>与文体理论“一文[7]㊂该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国古代文体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文选序“的英译;第三部分详细阐释了‘文选序“中的文体分类问题㊂海陶玮的译本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注解,并借助清晰的图示对‘文选序“中的文体问题作了细致地讨论㊂该论文得到了美国汉学界的认可,被收入1965年毕雪甫(J o h n L.B i s h o p)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S t u d i e s 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之中㊂1994年梅维恒(V i c t o r H.M a i 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T h eC o l u m b i a A n-t h o l o g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又收录该论文,列于 批评与理论 部分㊂康达维曾极力称赞海陶玮的译本,他指出该译本 提供了以训诂学为基础的详细注解 ,并 为中国文学的翻译树立了一个典范 [2]1181㊂(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探索期美国汉学家华兹生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专业研究者,他在研究71戴文静袁吉利/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史记“的过程中了解到‘文选“中的辞赋并进行了翻译㊂1971年,华兹生在‘汉魏六朝赋英译选“[8]一书中翻译了‘文选“收录的宋玉‘风赋“等十二篇赋,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㊂华兹生与韦利一样,他们的翻译都是旨在把中国文学文化介绍给西方普通读者,但华兹生将辞赋作为单独的文体来翻译[9]㊂除华兹生的辞赋翻译外,该时期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大多为‘文选序“的翻译,还有目前翻译完成度最高的康达维译本㊂自20世纪70年代起,英语世界中国文论翻译和研究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比较文学的发展[5]6㊂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就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翻译并研究‘文选“㊂1975年刘若愚出版了‘中国文学理论“[10],其中‘文选序“节译被安排在第二章‘形上理论“㊂刘若愚认为萧统在‘文选序“中运用了形上的概念来证明文学的重要性[10]㊂该译本不仅包括‘文选序“开头部分的节译,还有对萧统的文学理念的简要阐释㊂该书虽然在学界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是其中有关‘文选序“的论述并未引起太多关注㊂香港学者黄兆杰也发现英语世界现存有关中国文论的资料匮乏且零散㊂因此,他从1976年开始编译‘早期中国文学批评“[11]一书,并于1983年出版㊂‘文选序“的翻译在第十三节,黄兆杰在文内和文后都提供了丰富的注解,并附一篇介绍㊂在介绍中他提到,自己重译的‘文选序“旨在向英文读者介绍中国早期文学批评中最杰出的文本㊂他认为自己的译本与海陶玮的不同之处在于自己更重视萧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作用而不是其对文体的认识[12]㊂直到70年代末,英语世界仍未出现‘文选“的全译本,之前的节译本也缺乏相关注释㊂美国汉学家康达维一直致力于中国辞赋文学研究,他发现英语世界‘文选“翻译与研究的资料匮乏,遂投身于‘文选“译介[13]㊂他从1981年开始完成了‘文选“前十九卷‘文选序“和所有辞赋的翻译,并计划以八册翻译完‘文选“㊂前三册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是出版于1982年的‘昭明文选(第一册:城邑之赋)“㊁出版于1987年的‘昭明文选(第二册:祭祀㊁畋猎㊁纪行㊁宫殿和江海之赋)“和出版于1996年的‘昭明文选(第三册:自然风物㊁鸟兽㊁情感㊁悲哀㊁文学㊁音乐和激情之赋)“[13]㊂该译本包含了丰富的注解,篇幅甚至远远超过译文本身,这与康达维专业六朝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和高深的学术造诣有关㊂康达维的译本相继出版后,受到欧美汉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书评涌现㊂这三册书在J S T O R数据库中存在16个书评,这些书评都充分肯定了康达维译本对英语世界‘文选“研究的巨大贡献,但也指出了译本在注解㊁参考文献以及书籍装订等方面仍有值得商榷和改定的地方㊂总体而言,康达维译本不仅是辞赋文学研究最权威的参考资料,而且为英语世界‘文选“的译介与研究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㊂(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康达维译本一直是辞赋文学研究最全面㊁最权威的参考资料,英语世界‘文选“辞赋翻译也逐渐走向成熟㊂除辞赋翻译外,该时期还产生了三个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分别是华盛顿大学魏彼德和美籍华裔学者蔡宗齐的‘文选序“译本以及美国汉学家马瑞志的诗歌译本㊂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康达维可能无法如愿翻译完‘文选“,英语世界何时能出现‘文选“全译本不可预知,但‘文选“译介并未停滞,而是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㊂1990年,魏彼德完成了博士论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古典主义“[14]㊂其中‘文选序“的翻译在其博论的第四章‘<文心雕龙>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题为‘萧统及<文选>“㊂该译本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以萧统为中心的文人学术圈出发,阐释并评述了萧统的文学思想㊂然而,作为博论中顺带提及的小节,受限于篇幅以及深度,该译本并未有太多突破㊂马瑞志的翻译合集‘三位永明诗人“[15]于2003年出版,其中包括了‘文选“中沈约㊁81戴文静袁吉利/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谢眺和王融的全部诗歌㊂该译本以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善注‘文选“为底本,并将康达维译本和‘六臣注文选“作为参考,还包括了丰富的译注,涉及历史㊁文学㊁地理和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㊂香港大学的魏宁(N i c h-o l a sW i l l i a m s)认为该译本翻译精确得当,文风亲切易懂,短时间内无法被替代[16]31㊂2005年,蔡宗齐翻译的‘文选序“收录在梅维恒等人编的‘夏威夷中国古代文化读本“[17]中‘纯文学地位的提高“一节㊂这一节不仅包含萧统㊁其弟萧纲和萧绎的生平介绍和文学思想,还有萧纲和萧绎作品节译㊂该译本从萧统的家族关系以及其兄弟的文学思想出发来探究‘文选序“中蕴含的文学思想,为英语世界‘文选“翻译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㊂除此之外,这本书旨在作为大学教材供相关专业学生使用,蔡宗齐翻译的‘文选序“被列在 文学 一栏,其中还包括‘诗大序“‘随园诗话“以及‘典论㊃论文“等经典文论的英译㊂蔡宗齐译本作为中国文论代表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大学教材选本,也可见‘文选“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㊂二㊁英语世界 选学 研究目前,国内 选学 研究已日趋成熟,实现了从传统 选学 到新 选学 的过渡,成就斐然㊂而英语世界 选学 研究仍在发展阶段,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如国内,其因有二:其一,研究‘文选“需深入了解其编著背景,即梁朝的政治和文化;其二,‘文选“选录作品跨时代和文体,从先秦到梁朝,从辞赋到碑铭,范围超越西方学科的边界[17]30㊂总体而观,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翻译与阐释㊁文体分类㊁与‘文心雕龙“关系㊁编撰和选录标准等问题,有的学者针对单个问题研究,也有学者论及多个问题的交叉研究,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㊂(一)作品的翻译与阐释华兹生在‘汉魏六朝赋英译选“一书中除了翻译了‘文选“中的十二篇赋,还在引言部分详细介绍了赋的发展并提出自己对赋体的理解[8]111-222㊂美国汉学家柏士隐(A l a nJ.B e r k o w i t z)在‘西晋招隐诗考“[18]一文中翻译了‘文选“中收录的三首招隐诗,即左思‘招隐(其一)“和‘招隐(其二)“以及陆机‘招隐诗“㊂柏士隐认为西晋的招隐诗所描述的并不是真实的隐士生活,而是宫廷生活㊂柏士隐还发表‘<文选>的最后一篇:王僧达<祭颜光禄文>“[19]一文㊂他不仅在文中提供了‘祭颜光禄文“的完整英译,而且通过介绍这篇祭文,详细讨论了祭文这种文体,以及祭文在中国中古时代的意义㊂美国汉学家高德耀(R o b-e r t J.C u t t e r)在‘告别:中国中古早期的诔体转型“[20]中翻译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和曹植的‘王仲宣诔“,并分析了诔体的发展和转型㊂雷久密(C h i u-M i L a i)在‘原创拟古的技巧:陆机的拟汉古诗“[21]中讨论了萧统在选编‘文选“时对陆机所作拟古诗的偏好㊂这类论文都是在翻译某一篇或某一类作品的过程中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进而将研究扩展到某一类文体㊂(二)文体分类研究1950年,戈登在其硕论‘中国文学批评的早期观念“[6]49中提出‘文选“的编选为刘勰的文学观提供了具体例证㊂戈登还在文中简单阐述了‘文选序“中提到的 赋 诗 骚 等文体,他认为萧统的文体分类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但也开创了新的文体分类方式[6]57㊂1957年,海陶玮发表了论文‘<文选>与文体理论“,他在文中梳理了中国古代文体理论的发展,涉及曹丕‘典论㊃论文“和挚虞‘文章流别集“两部经典文论著作,分析了‘文选序“中文体的分类方式,还对个别分类提疑问,并为各类文体名称提供了详细注解㊂此外,他还探讨了‘文选序“中文体分类与‘文选“实际文体分类不一致的问题,最后得出 ‘文选序“并没有列出所有文体类别 的结论[7]530㊂1983年,黄兆杰在‘早期中国文学批评“中强调了‘文选“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 选学 研究的必要性㊂他提出萧统在‘文选序“中表达了对 赋 诗 和 楚辞 等文体分类的困惑㊂虽然萧统的文体分类从欧洲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缺陷,但‘文选序“91戴文静袁吉利/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学批评思想 可以与欧洲最好的诗学和美学相媲美 [11]158㊂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文以诚(R i c h a r d V i n o g r a d)在‘分类㊁经典和体裁“一文中梳理了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发展情况,他提出在公元二世纪晚期至公元六世纪之间最全面的文体分类是萧统在‘文选序“中列举的38种文体[22]㊂与第一类研究不同,该类论文是将研究聚焦于‘文选序“,而非‘文选“收录的作品,通过分析‘文选序“中萧统对文体的论述评析其文体分类思想,且多数论文持有正面评价㊂(三)‘文选“与‘文心雕龙“关系研究1986年美国汉学家倪豪士(W i l l i a m H.N i e n h a s u d e r,J r.)在‘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手册“中对‘文选“进行了全面介绍㊂倪豪士认为‘文选“中的文体分类虽与‘文心雕龙“有共同之处,但是‘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方法更为精确[23]㊂1990年,魏彼德在其博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古典主义“中探寻了萧统和刘勰在文学思想上的相似之处,提出萧统‘文选“在文学史上率先对文学形式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萧统和刘勰都是最先对文学进行 新 批评的主要倡导者[16]192㊂他还在文中提出了‘文选序“中文体与西方文体之间的相通之处,他将‘文选“中的文体 赋 和 诗 对标 古希腊喜剧 (G r e e kC o m e d y)和 古典颂歌 (C l a s s i c O d e s)㊂1997年,荷兰汉学家伊维德(W i l t L.I d e m a)和汉乐逸(L l o y d H a f t)在‘中国文学导读“[24]一书中介绍了‘文选“中的多篇赋作,并且特地讨论了‘文心雕龙“与‘文选“之间的关系㊂她们认为‘文选“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文心雕龙“中所表达的文学观㊂2001年,布朗大学教授多尔㊃利维(D o r e J.L e v y)在‘中国文学导读“[25]一书中对‘文选“进行了论述㊂他认为‘文选“在保存前代重要文学理论作品的作用上起到了重大意义㊂此外,他还表示,萧统在‘文选序“中表达的文学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思想有共同之处㊂以上研究均认为‘文选“与‘文心雕龙“在文学思想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㊂(四)编撰和选录标准研究1975年,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对萧统的文学理念和‘文选“选文标准作了简要阐释,他提出萧统不收经㊁史㊁子的选文标准,反映了萧统推崇纯文学的理念[10]26㊂美籍华裔学者余宝琳(P a u l i n eY u)于1990年发表‘诗在其位:中国早期文学的选集和经典“一文㊂余宝琳在文中指出‘文选“的选录标准符合当时读者的整体文学观念,‘文选“的编撰者不止萧统一人㊂她还提出萧统不收经㊁史㊁子的选文标准符合当时的文学观念,萧统则明确提出了纯文学和儒家经典之间的区别[26]㊂2001年,康达维在‘挑出野草与选择嘉卉:中国中古早期的选集“[27]一文中探讨了‘文选“和‘玉台新咏“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中古早期选集在选录内容上的不同,强调了选集本身的意义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巨大影响㊂2007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籍华裔学者田晓菲(X i a o f e iT i a n)的专著‘烽火与流星 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㊂田晓菲将萧统及‘文选“置于时代大背景之下,在书中细致讨论了‘文选“与梁朝其他文学选集的关系并进行对比,还提及了‘文选“编者和选录标准的问题㊂她在书中提出,‘文选“反映的是对以往文学的观念和评价,虽然它在之后的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当时并不是梁朝文学选集中最重要的一部[28]㊂美国汉学家陆威仪(M a r kE d w a r dL e w i s)的专著‘帝国之间:中国的南北朝时代“于2009年出版㊂这本书涉及了‘文选“编撰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并将‘文选“与‘玉台新咏“的选文范围和编撰目的作了对比㊂陆威仪提出,虽然‘文选“不录经㊁史㊁子等文章,但是‘文选序“重申了经典作品在社会和政治作用方面具有严格要求,这体现出该书表达了文学性质问题上的中立立场[29]㊂2018年,魏宁在‘重谈梁朝文论分歧“一文中翻译了萧统所作‘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㊂通过分析该诗和‘文选序“中反映出的萧统文学观,魏宁认为萧统强调了自然秩序㊁社会和谐02戴文静袁吉利/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与研究和文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中立的文学观念是编撰‘文选“的关键[30]㊂(五)相关议题的交叉研究1982年出版的康达维译本,即‘昭明文选(第一册:城邑之赋)“,是英语世界 选学 研究最全面的资料㊂该译本的引言共分为‘中国早期文体理论和文体文集的开端“等五个部分,基本涵盖了 选学 研究的重要问题㊂通过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康达维认为‘文选“中的文体分类受到了曹丕‘典论㊃论文“㊁挚虞‘文章流别集“和陆机‘文赋“等早期文集的影响㊂在‘萧统生平及<文选>的选编“一节,康达维表示‘文选“大概是由萧统及数十位文人共同编撰的㊂他还表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文心雕龙“对‘文选“的编撰有影响,但这两本书中对 文 的阐释是相似的㊂康达维还提出‘文选“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文学选集,而是 纯文学选集 ,体现了萧统对纯文学的推崇㊂在‘ 选学 与版本“一节,康达维梳理了‘文选“的现存版本以及 选学 在中国和日本的研究情况㊂最后,他指出虽然西方世界‘文选“研究内容和深入都不及中国和日本,但也有海陶玮这样优秀的研究,而他自己的译本则是基于前几个世纪的 选学 研究才得以完成[31]㊂康达维教授的学生王平(P i n g W a n g)目前任教于华盛顿大学㊂她的专著‘中古中国朝廷之文化与文学:<文选>编者萧统及其交游“于2012年出版㊂王平在第二章‘绅士之风:萧统的文学倾向“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萧统的文学倾向:(1)编者问题:王平赞同国内曹道衡等选学专家的观点,即‘文选“的主要编撰者是萧统,刘孝绰在编撰过程中只起到了次要作用;(2)‘文选序“中的文学观与文体分类:王平认为萧统在‘文选序“中列举出的文体是详尽的,并提出萧统在‘文选序“中强调文学的历时变化;(3)‘文选“与其他文学理论作品的关系:王平讨论了‘文选“与萧衍‘金楼子“㊁钟嵘‘诗品“以及刘勰‘文心雕龙“的关系,提出这些作家对建立纯文学标准的共同向往;(4)‘文选“与‘玉台新咏“的关系:王平指出萧统编撰‘文选“和萧纲编撰‘玉台新咏“出于完全不同的文学态度,‘文选“旨在制定标准而‘玉台新咏“仅用于娱乐;(5)家族环境:通过分析萧统与弟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王平认为萧统的文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太子身份的影响[32]㊂三、结语纵观‘文选“的译介史,笔者发现英语世界‘文选“译介的四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㊂(1)20世纪初的萌芽期,英国汉学研究形势并不乐观,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韦利开始翻译‘文选“中的作品㊂虽然韦利并不认可‘文选“的选录标准,但他的译本无疑为英语世界‘文选“译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㊂(2)20世纪50年代的过渡期,汉学研究重心从英国向以现代新型汉学 中国学 为主导的美国转移㊂该阶段‘文选“译者主要是美国学者,出于文学批评界自身理论构建的需要,他们将关注的焦点从上一阶段的诗赋翻译转向‘文选序“的翻译和研究㊂其中,海陶玮译本为后来的‘文选“译介提供了示范性的翻译㊂(3)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探索期,美国以中国学为主导的汉学研究不断发展,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在‘文选“译介方面起到引领作用,随后出现了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译本,该译本的出现标志着‘文选“整体译介的开始㊂(4)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期,英语世界‘文选“辞赋翻译已逐渐走向成熟,‘文选序“和诗歌译本也不断丰富,蔡宗齐译本作为中国文论代表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大学教材选本,也可见‘文选“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但全译本仍未出现㊂由此可见,英语世界‘文选“译介不仅与英语世界汉学发展形势有关,还与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息息相关㊂从上述英语世界 选学 研究的历程来看, 选学 研究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点:(1)研究形式:研究从一开始基于‘文选“译介,即‘文选序“和‘文选“收录作品的翻译和阐释,逐渐转向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与文学选集中12。
苏轼正面接受《文选》现象浅议

苏轼正面接受《 文选》 现象浅议
汪 超
( 广西师范 大学 , 广西 桂 林 5 10 ) 40 4
摘 要: 苏轼对《 文选》 恶评颇多, 影响了 文选》 《 的流布。人们大多放大了其批评《 文选》 的一面, 而忽略了他在
创作 中存在着的大量正面接 受《 文选》 的现 象。苏轼 对《 文选》 既批 评又借鉴 , 明他 对《 说 文选》 是相 当重视的 。这既
维普资讯
第2卷第 1 6 期 2O O6年 2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 NGRAO N M ALCOE E AL OFSH ̄ . OR L GE
V 12 No 1 o . 6, . F . 0 6 l 20
是《 文选》 自身价值使然 同时也是《 文选》 在宋代教育与科举中的应用实际所致。
关键 词 : 苏轼 ; 文选》 批评 ;借鉴 ;求全之 毁 《 ; 中图分类号: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27 2o 】l 0 3 —0 10 —2 3 (o 6O 一 0 6 4
维普资讯
第1 期
汪 超 : 正面接受《 苏轼 文选》 现象浅议
3 7
{ ) 易《 二 改 文选 》 旬 的字面 。经 过 改易后 ,文 成 《
苏 轼 在 其 诗 文 中 对 《 选 》 品 借 鉴 颇 多 , 里 文 作 这 以东 坡 诗 词 创 作 为 例 , 论 其 借 鉴 《 选 》 品 的 情 讨 文 作 况 。 考 虑 到 《 辞 》 陶 渊 明 诗 在 当 时 的 地 位 。 文 楚 和 本 不将 东坡借 鉴 《 辞 》 陶渊 明诗 的情况 阑入 。我试 楚 和 将 其借 鉴 《 选 》 他作 品 的方 法 分 为 六 类 , 类 略 文 其 每
苏轼诗词文选评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
字
石苍舒醉墨堂
上神宗皇帝书(节
录)
颍州初别子
由二首(选
一)
龟山
戏子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五绝(选一)
送杭州进士诗叙
赠孙莘老七绝(选一)
0
2
0
4
0
6
山村五绝
江城子密州
出猎
李思训画长
江绝岛图
0
1
饮湖上初晴
后雨二首
0
3
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
夜记梦
0
5
水调歌头
百步洪二首(选一)
利;不幸的是父母双亡,发妻早逝;不幸中之幸是一直有个兄弟相伴,才华相埒,学力相当,在以后的政治风波
中,将出处相同,荣辱与共。
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
对于这位仁宗皇帝和他信任的大臣韩琦、欧阳修等,苏轼怀有父师一般的感情,因为他们给予他的记忆,不
单是青年时代的一段值得骄傲的经历,还有宽厚谦逊的君主和敢于担当的大臣这样一种理想的配合模式。这种模
日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记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
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
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
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
以遗子由二首(选一)3Fra bibliotek初到黄州
1
4
寓居定惠院之
东杂花满山有
海棠一株土人
不知贵也
卜算子黄州定
惠院寓居作
念奴娇赤壁怀
古
2
5
方山子传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
二生出郊寻春忽记
去年是日同至女王
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坡八首(选二)
《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朱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出版社谦称的一本小书,实际上篇幅也不算
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

对于苏轼在创作中如何将《昭明文选》中 的元素与个人情感、体验相结合的研究尚 显不足,需要加强。
对于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接受 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研 究尚不完善,需要拓展。
研究结论的应用与推广
01
02
03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 》的接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苏轼的 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
。
《昭明文选》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选集的代表作之一,对 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在阅读《昭 明文选》的过程中,汲取了前人的文学精华,丰富了 自己的诗歌创作。
《昭明文选》中对各种文学体裁、艺术手法的总结和 分类,对苏轼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启示作用。他从中学 习了如何运用语言、表现情感、描绘景物等技巧,使 自己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来说,苏 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研究案例,有助于深化对 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从长远来看,对苏轼诗歌对《昭明文 选》的接受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 动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有助 于提升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欣赏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3. 体现了古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审美 标准。
2.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文学传承的重要载体。
意义
1. 保存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 品。
《昭明文选》的选文标准和方法
01
标准
方法
02
03
选文范围
以文体为纲,选取不同文体的代 表作品,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 审美体验。
通过鉴别、筛选、分类、编次等 方式,对所收作品进行整理和编 排。
涉及诗、赋、骈文、散文等多种 文学形式,选取了自先秦至梁代 的代表性作品。
《昭明文选》中”书信体“在历代的流变

浅析《文选》中书信体在历代的流变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汇集了东周至南朝梁代的七百余篇作品,历来被视为总集之首,对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均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书信作品更是在历代都有显著的影响痕迹。
要知道书信体在历代的影响,就需要先弄明白什么是书信?书信的起源是怎样的?中国古代书信是在春秋之际,伴随着诸侯国之间的频繁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用途最为广泛的应用文体。
“尺犊”是中国古代书信最常用的代称。
尺犊体制短小,语言简明,且由于其用途广泛,所以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很强的针对性。
尺犊与以“书”为名的书信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体制的长短。
书信作为中国古代应用文的一种,广义的书信概念包含了诏书、策书之类的下行公文、臣下进御的上行公文和私人往还的书、表、笺甚至家戒、家训等。
其中的表的种类,在汉代的上行公文有章、奏、表、议四种体裁,比较繁琐,魏晋时基本沿袭汉代的规定。
与表类似,笺也具有来谢恩、陈情、劝进、拜谒等功能。
狭义的书信则更多是指私人往来的信件。
古代书信名下种类繁多,南朝刘舰最早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在追溯书信的发展时云“战国之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
”一般来讲,与刻意经营的诗赋等文学作品相比书信中抒发的情感更接近自然流露,因而适合诗人墨客袒露性情,这也便于我们从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书信作品中看出《文选》中书信体在历代的影响。
《文选》编写于南朝梁,其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北朝。
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割据是一种对峙的主要方式,但是这并没有完全也不可能阻断南北文学的交流,尤其是南北使者的交往,南人北来,无形中就将南方的文风带到北方来,加速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这在书信中表现地尤为明显。
再者,滞留于北方的南方使者,如徐陵、庾信等等,文学修养很高,他们创作地书信也明显地加速了北朝书信的骈俪化。
国开作业古典诗词鉴赏-形考任务一12参考(含答案)

题目:杜甫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形式,其作品被称为“史诗”。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真正突破词的创作传统、为宋词发展“指出向上一路”的是著名的词人李清照。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现在一般认为大抵出于东汉末年,然亦非一时一人之作。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李商隐作有大量政治诗、咏物诗,但还是以爱情诗最能代表其情致缠绵、空灵凄艳、意象朦胧的独特诗风。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确实把握住了陶渊明山水田园诗艺术表现上最独特的地方。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确实把握住了陶渊明山水田园诗艺术表现上最独特的地方。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诗经》最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被誉为“秋思之祖”的作品是白朴的《秋思》。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等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对《文选》选文的评价
摘要:苏轼以《文选》不能辨别苏李诗为伪诗,《文选》少选陶渊明作品为由,言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
本文以《文选》所选“苏李诗”、“陶渊明诗”的选篇为中心,试分析苏轼对于《文选》选文的评价未免偏颇,兼谈《文选》选文标准的得失。
关键词:苏轼;苏李诗;萧统;文选;
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自唐代以来甚受文人学者的重视。
杜甫有诗云“续儿诵文选”、“精熟文选理”;《新唐书·文艺·李邕传》载,邕父李善“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足见《文选》在唐时的重要地位。
重视《文选》的风潮一直持续到宋初,庆历新政之后,科举取士罢诗赋及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影响,使《文选》学在宋代走向衰落。
陆游《老学庵笔记》曰: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
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
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
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
”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
由这段记载可知,建炎之后,苏轼的文章代替《文选》成为宋代文人争相追捧的对象。
而身为是时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对于《文选》的评价,也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时人对《文选》的看法。
下面,笔者结合苏轼的相关论述和《文选》选文标准的辨析,试对苏轼对《文选》的评价作简要分析。
苏轼文章中涉及到对《文选》评价的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题文选》、《书谢瞻诗》和《题文选后》。
其中,《书谢瞻诗》和《题文选后》侧重表达对《文选》李善注的肯定和对五臣注的鄙弃,对《文选》自身的评价见于《题文选》: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
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
如李陵、苏武五言,皆伪而不能去。
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
以知其余人忽遗者甚多矣。
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
在这段话中,苏轼言《文选》“编次无法,去取失当”,萧统“尤为卑弱”,并举出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是苏李诗为伪诗,萧统将其入选;二是陶渊明作品价值很高而《文选》选取太少。
这一说法粗看之下似乎有理,但若细加分析,当中却是颇有可斟酌之处的。
一、有关“苏李诗”真伪在梁代的普遍看法辨析
苏轼认为,苏李诗为伪诗而萧统不能明加辨析,是其“去取失当”的表现。
苏李诗为伪诗在今日已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以此观之,苏轼这一评价确有其道理所在。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在对一些事物现象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以后世的
标准去做判断。
故要正确评断萧统《文选》不去苏李诗的问题,是时其他文人对苏李诗真伪的看法是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