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苏轼的作品”评价表
描写苏东坡文章的评语

描写苏东坡文章的评语1. 这篇写苏东坡的文章,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庙会,把东坡居士的一生描绘得五彩斑斓,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精彩的摊位。
2. 哇塞,这文章写苏东坡简直像厨师做东坡肉一样,把东坡的方方面面都烹饪得恰到好处,色香味俱全,读起来那叫一个香。
3. 写苏东坡的这篇文啊,好似一个神奇的魔术箱,一打开就蹦出东坡先生的才华、性情、经历,眼花缭乱又惊喜连连。
4. 这文章里的苏东坡像一颗超级无敌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得格外刺目,作者把这颗星星的光芒都写得能闪瞎眼啦。
5. 嘿,这篇写东坡的文章就像是一场喜剧表演,东坡先生在作者笔下成了一个自带笑点又满腹才华的超级笑星。
6. 这写苏东坡的文章如同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每一句话都是一件宝贝,东坡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宝藏闪着诱人的光。
7. 这文章写东坡,就像一位超级画家用最绚烂的色彩勾勒出东坡的一生,那画面感强得仿佛东坡要从文章里跳出来跳舞了。
8. 哇,这篇文章对苏东坡的描写就像是一阵龙卷风,把东坡的诗、词、文、事全都卷进来,还卷得井井有条,真是厉害得不像话。
9. 写苏东坡的这个文章啊,像个调皮的小猴子,在东坡的人生之树上跳来跳去,把树上的每一颗“故事果实”都摘下来给读者看。
10. 这篇文章如同一个放大镜,把苏东坡这个历史巨人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放大得清清楚楚,连他的汗毛都像是智慧的化身。
11. 这写东坡的文章好似一个热情的导游,拉着读者在东坡的世界里畅游,每一处风景都介绍得头头是道,东坡的形象栩栩如生。
12. 这文章写苏东坡就像在搭积木,一块一块地把东坡的性格、成就、磨难搭起来,最后搭成一座宏伟又独特的“东坡大厦”。
13. 嘿,这篇关于东坡的文章像是一个装满魔法药水的瓶子,只要一打开,东坡的才情就像魔法一样弥漫开来,充满了整个阅读空间。
14. 这写苏东坡的文章仿佛是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东坡的每一个事迹都是一朵绚烂的烟花,在文章的天空中炸出一片耀眼的光彩。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以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深的人文情怀,塑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歌魅力。
首先,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自由奔放。
苏轼在创作诗歌时不受束缚,他不拘一格,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和创新的手法。
他吸收了古今之风,融会贯通,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例如,他在诗歌中引入了散文借古抒怀的手法,使诗意更加自然流畅。
此外,他还在诗歌中大胆使用白描,不仅表现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去联想和感悟。
其次,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二是情感真挚。
苏轼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他用自己深厚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桎梏,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凭借着自己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兄弟情谊的表白,把对壮丽景色和人生苦乐的感悟融合在了一起,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第三,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三是观照社会风貌。
苏轼善于关注社会变革,他通过诗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表现了他对国家、民众的关心和责任感。
例如,在《江上渔者》中,他描述了天下江南农村的平静景象,通过对普通渔民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农民工的敬重和厚爱。
这种关注社会风貌的特点,使苏轼的诗歌具有了更加生动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苏轼诗的艺术特点之四是抒发个人情怀。
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他在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并表达了与之相应的个人情怀。
例如,在《前赤壁赋》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他求索真理、追求自由的个人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不同阶段感悟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怀的抒发,使苏轼的诗作更富有人文关怀,更加饱含生命力。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作在艺术特点上具有自由奔放、情感真挚、观照社会风貌和抒发个人情怀等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节:教学方法3.1 朗读法: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促进合作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第四章节: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记承天寺夜游》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句子,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文言文的特殊用法和修辞手法。
4.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4.5 应用拓展: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与《记承天寺夜游》主题相关的作品。
第五章节: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的成果。
5.3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与《记承天寺夜游》主题相关的作品,包括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六章节: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记承天寺夜游》的全文文本,包括注解和翻译,以便学生查阅和理解。
6.2 相关资料:收集与《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其他作品、时代背景的历史资料等,供学生拓展阅读和深入理解。
苏轼词详细评价+年表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上,苏轼是以为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
这里且不说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也不说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不谈西湖的苏堤和饮食中的东坡肉等等,单就文学方面的地位而言,有关诗,人称“苏黄”(苏轼与黄庭坚),又有“苏门四学士”;有关词,人称“苏辛“苏轼与辛弃疾”;有关文,人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而“三苏”有据着“唐宋八大家”的三席。
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奇人。
因此,要为这样一位大家编选一部简要而恰当的文集,向广大读者展示其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无论艺术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着苏轼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依然极其需要苏轼。
苏轼(1036-1101),号东坡,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二十一岁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
从此,“三苏”以文名显赫于朝中,而以苏轼的文名最大。
我们要粗略知晓苏轼文学成就的由来,恐怕要从两方面来着眼。
一是苏轼生活的时代。
宋代以重视文人而著名,在整个宋代的历史上,文人虽然不免卷入政治斗争,但遭受致命打击的甚少。
我们现在欣赏的欧阳修的你《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一大批著名篇章,都是他们在遭贬谪时创作的,而其内容,多半没有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激愤,而是充盈着凄婉、甚至闲适与飘逸。
另一方面,自宋代始,理学发达,谈禅盛行,整个人文环境比较宽松,比如,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是一时的所谓“政敌”,却在其他场合多有唱和赠答。
可以说,宋代是历史上最适合艺术发展的朝代,而文人气最足的艺术就产生在这个朝代,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苏轼。
二是苏轼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修养。
苏轼青年时代进入朝中,曾经显赫一时。
然而,由于他一方面对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措施有意见,另一方面又不能容于所谓的保守派,故而屡遭贬谪。
从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起,历移杭州、密州、登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颍州、乃至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
《游沙湖/苏轼》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游沙湖/苏轼》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沙湖》。
(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领略苏轼的文学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游沙湖》。
2.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 苏轼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苏轼的文学魅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苏轼的画像,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学习经历,激发对苏轼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游沙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文中的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2)引导学生领略苏轼的文学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和苏轼的写作手法。
7. 作业布置:(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游沙湖》。
(2)写一篇关于《游沙湖》的读后感,谈谈对苏轼作品的认识和体会。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研学必须知道的苏轼作品(赏析背诵)

研学必须知道的苏轼作品(赏析背诵)苏轼词作词在体裁上分小令、长调,如温庭筠、李煜擅作小令,而柳永、姜夔长于慢词长调。
词在风格上又分为婉约、豪放两派。
李煜、柳永、李清照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豪放派则以北宋苏东坡、南宋辛弃疾成就最著。
实际上,词始于唐代,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北宋中期以前,词的风格都是婉约花间一派,词风旖旎含蓄,内容也多是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而豪放词却是北宋中后期苏东坡所独创。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赏析:这首词创作于熙宁七年(1074)从杭州赴密州路上。
整首词以议论为主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读来仿佛是一篇带有节奏格律的散文。
它也是苏轼在词的风格上的一次尝试,这种以文为词的风格也让后世词人纷纷效仿。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轼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他俩从小清青梅竹马,苏轼出仕前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苏轼刚刚踏入政坛,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幸得有这位贤内助在旁提醒,才不至于犯下过多大错。
可惜王弗只跟了苏轼十一年,27岁便红颜早逝。
王弗去世后苏轼常常想起她,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午夜梦回之际,苏轼写下这首被誉为中国史上悼亡词绝响的《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赤壁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文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作业内容1. 课文熟读与背诵学生需将《赤壁赋》全文熟读成诵,并能够流畅地背诵全文。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字词句注释与翻译学生需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进行注释,并尝试将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含义,提高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 内容理解与主题探讨学生需就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赤壁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苏轼的情感变化。
可分组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4.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学生需收集有关苏轼生平、赤壁历史背景及《赤壁赋》创作背景的资料,形成简洁明了的文字概述。
此环节旨在增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作业要求1. 课文熟读与背诵:要求全文背诵流畅,不漏字、不加字、不改字。
2. 字词句注释与翻译:注释准确,翻译通顺,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和韵味。
3. 内容理解与主题探讨:分析深入,观点明确,报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资料真实可靠,概述简洁明了,体现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熟读与背诵:是否流畅准确,是否达到背诵要求。
2. 字词句注释与翻译:注释是否准确,翻译是否通顺,是否理解原文含义。
3. 内容理解与主题探讨:分析是否深入,观点是否明确,报告质量如何。
4.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概述是否简洁明了,是否体现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资鼓励。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苏轼美食诗词”教学及点评

|【教学内容】整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猪肉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以美食为引,品读诗词,走进苏轼的“美食世界”,感受他的潇洒、乐观、旷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吃货呢?生:我认为吃货一定要能吃,会品。
为了吃,敢于尝试。
师:老师觉得吃的最高境界应该看苏轼,能证明苏轼是吃货的诗词很多,但我认为有一首最能证明。
(出示《惠崇春江晚景》,让生读一读。
)师:为什么是这首呢?生:从“正是河豚欲上时”读出他是个吃货,是个美食家,连河豚他都敢吃。
师:看来你课前找了不少资料,接下来聊聊河豚。
生:河豚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名贵,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它的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均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师:拼死吃河豚,为了吃一往无前,这才是真正的吃货。
师:江苏的扬中被称为“河豚之乡”,其实如皋才是河豚回游的第一站,很可惜,如皋错失了这个评选的机会,否则,苏轼怕也会来到如皋吃河豚并赋诗一首。
师:这是苏轼给惠崇的画所作的题画诗,可惜原画已经失传,但我们仍可以感受苏轼对河豚的情有独钟,让我们一起吟诵。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美食”为引,结合熟悉的《惠崇春江晚景》,抓住“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品读诗人心情,感受苏轼的“美食家”之名。
】二、品出味道师:有人说,河豚这道菜成本太高,品家常小菜,能不能成为美食家呢?让我们走进他的《猪肉颂》。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师:这儿有几个字不常见,先看准字音,再读一读。
谁来读?(生读)师:有几个字,不常用,读懂注释后,试着读懂全文。
(生读)师:这篇文章不难理解,谁来说一说意思?生:把锅洗干净,再放水,要少量,用文火烧。
不要急,慢慢等肉熟,到了一定的火候,就美味了。
黄州的猪肉真不错,价格像泥土一样便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分)是否把握住了苏轼作品的语言风格(10分)
(10分)是否了解苏轼所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是否能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对苏轼的作品进行鉴赏(10分)
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诵苏轼的作品(10分)
是否能准确无误地背诵苏轼的作品(10分)
合计得分(100分)
“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单元评价
评价要素1:“掌握苏轼的作品”评价表
评价项目
优
(9-10分)
良
(7-9分)
合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分)
待提高
(6分下)
是否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人生转折点(10分)
是否掌握苏轼作品中的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10分)
是否能把握苏轼作品所写的景物特点(10分)
是否把握住了苏轼作品中复杂的情感(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