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苏轼及其词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尊称为“东坡先生”,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诗作抒发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作,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对面的钱塘江边所写,其中表达了苏轼对历史悠久、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长江流域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艰险之感。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做官时写的,他身在异乡,思念家乡和已故亲友的情感溢于言表。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死的思考,苏轼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与深沉的感情来描绘了一幅京都清明上河图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忧伤和对流年逝去的惋惜之情。

四、《卜算子·咏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是苏轼在刚刚失去母亲时所写,展示了他对母爱的深深怀念之情。

苏轼用淡淡的墨香和朴素的词句,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对亲情的珍视。

五、《东坡七声·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中的悲愤和对帝王和政治腐败的谴责。

苏轼通过描写潼关的自然风景和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文明的挚爱和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任山东密州途中所作,表现了他在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对爱国主义的追求。

苏轼词五首

苏轼词五首

苏轼词五首1.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

黄州赤壁矶是当地的名胜,他常来此地游览,触景生情,借古抒怀,表达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感慨。

3. 赏析- 意境雄浑壮阔: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长江的浩瀚气势起笔,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展现出来,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和汹涌澎湃的江水,画面感极强。

- 人物形象鲜明:在描写周瑜形象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通过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和军事才能,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形成鲜明对比。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从容不迫,以少胜多,更衬托出苏轼对英雄的崇敬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情感复杂深沉:既有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悲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归结为一种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在感慨之余,又有一种超脱。

1.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已经七年之久,他政治上不得意,又与亲人不得团聚,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借中秋明月抒发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美好祝愿。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苏轼典型诗词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典型诗词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欣赏。

下面为大家介绍苏轼的50首著名诗词及赏析。

第一至第十首:《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鹧鸪天·送安石之京》、《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词牌还是文学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赤壁怀古》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令人难忘,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没有词牌,但却有着极高的唯美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纯洁的爱情词,其音调和节奏极富独特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景优美,是苏轼诗词集中比较亲民的一首。

《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是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哲理。

《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描写了苏轼对于皇帝玩水的回忆和怀念,极具韵味。

《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总结了苏轼的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苏轼的一首豪放之作,描写了山林风景的壮美。

《鹧鸪天·送安石之京》写的是苏轼送别好友安石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苏轼为了追逐猎物而远离故土的感情。

第十一至二十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重九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无题·相见争如不见》、《临江仙·送钱穆父》、《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卜算子·咏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雨中望四皓台》。

苏轼词作赏析.

苏轼词作赏析.

苏轼词作赏析【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主要成就,概括如下:1、在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NO玉皇,NO吴承恩《西游记》玉皇大帝。

NO书房,NO蒲松龄《聊斋志异》书房。

NO皇叔,NO刘皇叔,NO刘玄德,NO刘备,NO刘咏备,NO刘咏梅。

NO裕仁天皇,日本天皇,第二次世界大战,唯一没被绞死的战犯。

2、在词作方面,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NO苏(联斯大)林。

NO苏玲电器。

NO诸(葛)瑾。

NO胡锦(涛)。

NO父亲。

NO爸爸。

NO FATHER。

NO DAD。

NO福临。

大清第三帝。

NO爱心觉罗福临。

NO顺治帝。

NO清世祖。

NO315。

NO大清入关后第一帝。

NO福娃,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

NO清(圣)祖。

NO祖(圣)清。

NO康熙。

NO千古一帝。

NO在位61年。

NO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NO爱心觉罗玄烨。

NO罗玄烨。

NO刘玄德。

NO刘备。

NO刘咏备。

NO刘咏梅。

NO玉(黛)林。

NO林(黛)玉。

NO玉带林中挂。

NO金簪雪里埋。

NO红楼梦十二金钗。

NO张艺谋《金陵十三钗》。

NO舒心。

NO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NO《荷塘月色》朱自清。

NO宁静。

NO平津战役。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3、《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赏析: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赏析: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苏轼的古诗加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 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散文: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 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已心灰意懒,公 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
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不去 汝州,先到常州居住,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苏轼及其作品赏析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南宋时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州)人,苏洵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 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 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 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 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 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也。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第二年。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可爱动人的醉翁回归图,表现了其豁达乐观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诗中的精品,很多是哲理、意象、情感这
三个要素的结合体。苏轼能把理学思想中精 致深刻的哲理融会贯通到生动形象,一咏三 叹的意象之中。 《宋诗精华录》:“寓物说理而不腐”,是 对苏诗哲理的最好评价。
苏轼词
苏轼在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就及创新:
p206 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二是提高了词境 ,变革了传统词风。 三是发展了词的表现技法。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 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 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 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 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
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 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需。"
起: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 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 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
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 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 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
苏轼的词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 ‘大江东去’耶?‛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 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 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 ‘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 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 身不复听此词。‛

苏轼轶闻
吟诗赴宴:“姜子牙渭水钓鱼”;“秦叔宝
长安卖马”;“苏子卿贝湖牧羊”;“张翼
德涿县卖肉”;“关云长荆州刮骨”;“诸
葛亮隆中种菜”;“秦始皇并吞六国”
“尸骨”未寒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
坡诗”
苏轼的精神
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 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 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 ‘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 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 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 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 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 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 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 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 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
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 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 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 “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Hale Waihona Puke 惬意,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
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
绘画:苏轼擅画墨竹,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 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 逐节生?” 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 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 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 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 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 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诗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
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 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 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
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作品风格演变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由少年般的无端 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 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 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 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 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黄州贬谪生活,使他 “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 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 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苏轼的人生起伏

起: 幼年随父发奋读书。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的苏 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 考试,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 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 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汉书· 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 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 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 ‚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 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楚辞· 九歌· 东君》:‚长矢 兮射天狼。‛《晋书· 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 掠。‛

伏: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不容 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被砍头。幸
亏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