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梅花》苏轼词作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西江月·咏梅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咏梅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咏梅翻译赏析《西江月·咏梅》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前言】《西江月·咏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

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下片写梅的凋谢。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词人的侍妾朝云,全词采用回文的形式,渲染了梅的高贵品格,也衬托出了朝云的红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⑵妍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⑶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⑷华妍:同"妍华"。

【翻译】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赏析】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生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一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人。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幺凤般。

朝云自杭州来到惠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的最宠爱的妻妾,词人对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二句,写梅花的盛开,幺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

再一次渲染了梅、幺凤的青春丽色,即朝云的青春丽色。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环境变化,亦用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气氛:渡口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月,笼沙”,还有那“远路,微香,趁马”。

“微香”二字,特别醒目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云也已远走了,正在“趁马”进入到另一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

苏轼《西江月·梅花》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赏析西江月·梅花宋代: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咏梅的古诗词《西江月·咏梅》原文译文赏析

咏梅的古诗词《西江月·咏梅》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西江⽉·咏梅》是北宋⽂学家苏轼所创作的⼀⾸词。

下⾯是⽆忧考分享的咏梅的古诗词《西江⽉·咏梅》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咏梅》 作者:苏轼 《西江⽉·咏梅》作者为宋朝⽂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如下: 马趁⾹微路远,沙笼⽉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笼沙。

远路微⾹趁马。

【译⽂】 马追赶,⾹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淡照,炊烟斜。

渡⽔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斜烟,蒙着淡⽉,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追赶着马⼉。

【赏析】 上⽚,写梅的⽣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微,路远,沙笼,⽉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凤般。

朝云⾃杭州来到惠州,成为⼀尘不染的词⼈的最宠爱的妻妾,词⼈对她的情感不⾔⽽喻。

下⽚,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句,写梅花的盛开,⼳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映照着透明的⽔波。

再⼀次渲染了梅、⼳凤的青春丽⾊,即朝云的青春丽⾊。

最后两句,笔锋⼀转,环境变化,亦⽤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氛:渡⼝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笼沙”,还有那“远路,微⾹,趁马”。

“微⾹”⼆字,特别醒⽬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暗⽰着王朝云也已远⾛了,正在“趁马”进⼊到另⼀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中。

这⾸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上⽚尾句字倒⾏的回⽂形式,构成了下⽚的另⼀情境。

词⼈没有直接写朝云,⽽是从梅—凤—⼈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

这种⽂体写作起来,难度较⼤,但词⼈⾮常⾃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年,苏轼以⼀篇《刑赏忠厚之⾄论》的论⽂得到考官梅尧⾂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诗词鉴赏:【宋】苏轼《西江月·梅花》

诗词鉴赏:【宋】苏轼《西江月·梅花》

诗词鉴赏:《西江月·梅花》【宋】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译文】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

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赏析】《西江月·梅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

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

(4分)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

(7分)参考答案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

(意思对即可。

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阅读练习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参考答案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西江月(苏轼)原文玉骨那愁瘴雾⑴,冰姿自有仙。

海仙时遣探芳丛⑵,倒挂绿毛幺凤⑶。

素面翻(常)嫌粉涴⑷,洗妆不褪唇红⑸。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同梦⑹。

注释⑴瘴雾:南方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芳丛:丛生的繁花。

⑶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⑷涴:沾污,弄脏。

⑸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⑹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王昌龄,梦中作梅花。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创作背作者创作这首词时,至少56岁了,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

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

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苏轼的婉约词《西江月梅花》赏析

苏轼的婉约词《西江月梅花》赏析

苏轼的婉约词《西江月•梅花》赏析《西江月梅花》宋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赏析】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王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

朝云是苏轼凄凉晚景中的慰藉,在苏轼被贬惠州时,她万里相随,陪伴苏轼辗转流离。

只可惜,苏轼暮年之时,朝云去世,作者看到惠州盛放的梅花时,突然觉得它就是朝云的化身。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惠州的梅花虽处恶劣的环境中,却不怕瘴气的侵袭,因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它的风姿神韵,引起了海仙的羡爱。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它天生丽质,不需要靠脂粉来妆饰,即使梅花凋谢,梅叶上都留有红色。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上句点明悼亡的主旨,“高情”即朝云绝尘脱俗的精神内涵,只可惜,它“已逐晓云空”,这种“高情”已随着朝云的逝去而化为虚无。

意谓美人已逝,世上再也看不到此种“高情”;“不与梨花同梦”,苏轼再也不会梦见梅花了,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而晓与朝同义,因此“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

词表达了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扩展阅读:苏轼的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因为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西江月·梅花》赏析

《西江月·梅花》赏析

《西江月·梅花》赏析【原文】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⑴,冰姿自有仙风⑵。

海仙时遣探芳丛⑶,倒挂绿毛幺凤⑷。

素面翻嫌粉涴⑸,洗妆不褪唇红⑹。

高情已逐晓云空⑺,不与梨花同梦⑻。

【注释】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白话译文】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

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

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爱情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

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

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梅花》苏轼词作赏析
《西江月·梅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西江月·梅花》苏轼词作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⑴,冰姿自有仙风⑵。

海仙时遣探芳丛⑶,倒挂绿毛幺凤⑷。

素面翻嫌粉涴⑸,洗妆不褪唇红⑹。

高情已逐晓云空⑺,不与梨花同梦⑻。

【注释】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白话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

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

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爱情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

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

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
“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

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