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翻译赏析《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前言】《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⑶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⑷潇潇: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⑸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⑹白发:老年⑺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翻译】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色横侵蘸晕霞。

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前言】《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十一月。

上片,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下片,是作者对梦到故乡的具体描写。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是写实之作。

【注释】①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沙”或作“纱”,亦作“浣纱溪”。

双调42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上片三句皆平韵,下片三句有两句平韵。

②横侵:纵横扩展。

③蘸(zhàn):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

④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

⑤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⑥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

⑦尚:尚有。

⑧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⑨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翻译】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

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赏析】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那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长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

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们正在傍晚飞归故巢。

这些秋景的描写,如唐代李白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卢司户》)及元曲家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的深秋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们的无限思乡情感。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了“梦到故园”的具体描写。

古诗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翻译赏析《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前言】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词的上篇写早春景象,下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注释】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⑵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⑶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⑷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⑸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⑺慢慢:水势浩大。

⑻“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午盏:午茶。

⑼蓼茸:蓼菜嫩芽。

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翻译】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oRg的野菜。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鉴赏】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翻译及其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及其赏析,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浣溪沙[宋] 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泼:泼水。

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

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翻译】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宋词: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宋代: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译文】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

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

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

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

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苏轼诗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下⾯是分享的苏轼诗词《浣溪沙·簌簌⾐⼱落枣花》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浣溪沙·簌簌⾐⼱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潭谢⾬,道上作五⾸。

潭在城东⼆⼗⾥,常与泗⽔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古柳卖黄⽠。

(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家。

【译⽂】 枣花纷纷落在⾏⼈的⾐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古⽼的柳树底下有⼀个⾝穿粗布⾐的农民在叫卖黄⽠。

路途遥远,酒意上⼼头,昏昏然只想⼩憩⼀番,太阳正⾼⼈倦⼝渴好想喝些茶⽔解渴。

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作“蔌蔌”,⾳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抽出蚕丝。

⽜⾐:蓑⾐之类。

这⾥泛指⽤粗⿇织成的⾐服。

《汉书.⾷货志》有“贫民常⾐⽜马之⾐”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找点茶喝。

漫,随意,⼀作“谩”。

【赏析】 这⾸《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苏轼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这是第四⾸。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如话,⽣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

此词上⽚写景,下⽚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的画⾯,⽽是通过传⼊⽿⿎的各种不同的⾳响在诗⼈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个关⼼农事的地⽅官,天⼤旱,要向“龙王爷”求⾬;下了⾬,⼜要向“龙王爷”谢⾬。

宋苏轼浣溪沙

宋苏轼浣溪沙

宋·苏轼《浣溪沙》【诗词原文】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译文二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诗词赏析】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古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前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词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⑺野人:农夫。

【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1[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散花洲: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4】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5】庇:遮盖。

【6】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7】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作品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2[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

“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

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

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

午盏,指午茶。

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

“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

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3[宋]苏轼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①旋:匆忙,迅速。

抹红妆:抹脂粉。

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称。

②棘篱门:柴门。

③排:推挤。

蒨:同“茜”,红色。

④收麦社:指收麦子祭土地神。

⑤赛神村:指为感谢上天降雨而祭神的村子。

⑥叟:老头儿。

【赏析】这组词以朴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的夏日风光,对受灾的农民表示同情和关怀。

太守下乡,对当地的村民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里,可以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

这对整日局促于官场的词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动人的。

这就隐约地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比。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是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画面上洋溢着丰收之后的欢快,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

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

词人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

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

以这样的心境和眼光去观赏农村的风光人情,一切就被诗情画意化了。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4[宋]苏轼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①“道字”句:吐字不清,苦于言不成句。

②绿鬟:古代少女发式。

绿:黑色。

③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④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

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评解】此词描写春闺少女的“慵困”情态。

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

构思新颖,不落陈套。

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为苏轼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集评】贺裳《皱水轩词筌》:“彩索”两句,“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赏析: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

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

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

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

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

在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