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语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语文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九课,选自《战国策》,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这一新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古代文化中的讽谏艺术,对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大有益处。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三)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是一篇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本课文言实词虚词都比较容易掌握。

我将教学重难点做出如下设置。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是一篇出自《战国策》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国王纳谏不容易的故事。

文章的开头,齐王纳谏了。

这里的"纳谏"是指接受臣子的忠告和劝告。

但是,在当时的君王中,能真正纳谏的并不多。

正因为如此,面对邹忌越过仆从的秘密进入齐王宫,直接上书的举动,齐王似乎有些吃惊。

接下来的对话中,齐王表现出了一种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态度。

邹忌并没有因为面对王者就退缩,反而用理性和犀利的言辞批评了齐王的行为。

他指出了齐王所遭受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并且用“愚昧”和“无能”来形容齐王的作为。

这样的指责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无疑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接下来的段落中,邹忌进一步批评齐王采纳外来的阿诸(音曲)和无知之言。

邹忌认为这些人恰恰是因为不了解齐国的实际情况,才大言不惭地提出了错误的建议。

他进一步表示,一个国家的君王应当侧重于听取内部的真知灼见,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虚名。

这段话中,邹忌运用了很多有力的修辞手法,比如排比句、反问句等等,以突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邹忌明确告诉齐王,他的威严和统治力量是建立在百姓的依靠和支持之上的。

他指出,如果齐王继续相信那些外来的虚伪之词,而忽略自己的人民,那么他就会损害自己的威望和统治力量。

文章以邹忌一番直言不讳的劝谏结束,但是齐王仍旧没有表态。

这种开放的结局给了读者很大的空间去想象齐王会作何选择。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齐王以及其他君王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从邹忌的讽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政治乱象的严重,以及言辞之间的较量和权力之争。

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邹忌忠诚于国家、勇敢直言的精神。

其中的教训和启示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讲解,请大家提出问题或者发表意见。

感谢大家的聆听!宣讲者:同学们,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邹忌这一角色反映了齐国时期的政治现状。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份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份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2份【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驾驭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谛视;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和观赏先秦散文的实力有所提高。

依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学问;②驾驭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别的文言句式;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④领悟文中类比推理和譬如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构造”的写法;⑤体会“讽谏”的妙处,相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⑥初步造就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实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实力。

【教学设想】依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沟通探讨、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教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其次课时:师生沟通探讨。

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长”三个步骤绽开教学,分别从内容、构造、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造就学生学习语文的实力。

下面是其次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

”从今,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几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选自河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通过自已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小事来设喻,从而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掌握分析文意、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接下来进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理解过程。

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嘛,其次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好在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故事特征,引人深思,这里我会适当点拨,与学生互动学习,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下面说教法学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原则,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施教:1、朗读法。

2、点拨法。

3、循序渐进法。

情绪感染法说学法: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

2、诵读法3、合作探究法最后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特点及中小学课堂六环节教学要求,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是一篇古代政治散文。

这篇文章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通过邹忌的进谏和齐王的纳谏,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思维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更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故事性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本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和宽阔胸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行为,体会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 文字浅显, 故事具体, 人物形象突出, 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

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 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 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 齐国出现了大治。

不动一兵一卒, 不费一枪一炮, 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二、学情分析: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 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

但是八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 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通过这课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 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

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品质。

2.学习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3.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五、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 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 听起来顺耳、舒服, 其实并不容易。

对文言文的教学, 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 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

感此, 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 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多媒体教学法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 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 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课件说课稿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课件说课稿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课件PPT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邹忌的讽齐王纳谏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邹忌的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邹忌的敢于直言、勇于劝谏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2. 课文理解与分析:(1)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邹忌的讽齐王纳谏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3. 课文鉴赏与评价:(1)学生欣赏邹忌的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评价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邹忌的讽齐王纳谏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习俗。

(2)邹忌的讽齐王纳谏的深刻含义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

(2)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

2. 教学手段:(1)课件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

(3)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邹忌的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意义。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达到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若干个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抛出,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越及时越好。

所以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设置了课堂练习以反馈教学效果。

2、说学法: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课前预习,试着去解决老师出示的思考题。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通过表演和抢答的游戏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设计合理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用“三人成虎”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补充: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个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择友谋士,像庞葱、魏征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季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而齐王又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故事内容:战国时代,各国相互功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县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还是没有召见重用他。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邹忌对齐王是进谏,而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就是纳谏。

3、了解邹忌与齐王的身份。

4、了解什么是《战国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情境范读(课件展示情境),然后全班齐读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注意范读的语气、节奏,然后再读的时候尽量读出韵味。


2、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讨论生字词的理解,小组内部能解决的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长负责纪录,再上黑板板书,然后全部同学一起来讨论解决。

(三)分析课文
1、[说]: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讽齐王的经过是怎样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如何?
(这是课前老师提供给学生预习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课文,大家讨论问题的答案。

五分钟后各小组准备以抢答的方式来回答。

获得机会的小组先是一个同学用文中的文言语句来进行回答,另外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说明。

教师做好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较难懂的字句,并借助板书输理答案。

目的: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读] :分角色朗读。

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老师抛出问题:妻和妾以及客在回答邹忌时的语气是否相同?接着要求学生在组内分别饰演四个角色进行对话朗读,体会个中人物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后会发觉妻和妾和客的语气各是不同的。

)目的:读出人物的语气与故事的特定情境
3 、[议] :讨论人物语气不同的原因。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媒体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各抒己见。

小组内继续讨论。

目的(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明白:这是因为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

妻是名媒正取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4、[评]:评说人物劝说的艺术和人物的性格。

引导的问题:(1)邹忌的家事与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
讽喻齐王的?
(2)根据故事的内容请你说说邹忌与齐王的性格特点?
目的: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出邹忌劝说的艺术和了解人物的性格。

5、.[演]:再现生活,培养劝说艺术。

教师设置情境:小张和小黄是同桌,两人感情笃厚,而且成绩都是班上的佼佼者。

有一天,小黄发现小张在帮班上的一名差生做作业,小黄想当面劝阻同桌不要这样做,可是又怕说了小张不接受而影响大家的友谊。

现在请你帮小黄出出主意该怎么样才能让对方乐意接受意见,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教师要求小组内继续讨论自行分配角色,然后表演,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请表演较好的两组上台表演。

目的:为了让学生知道委婉的劝说方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小结内容
通过课件引领学生进行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五)练习巩固
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独立完成。

教师课件展示问题和答案帮助学生记忆。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三问
起因
三答
邹忌进谏
经过三比
三赏
结果
三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