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如蝶破茧而出-《蝴蝶》观后感
《蝴蝶》读后感(精选26篇)

《蝴蝶》读后感《蝴蝶》读后感(精选26篇)《蝴蝶》读后感篇1这本书摘自电影《蝴蝶》和《那山那人与那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蝴蝶。
蝴蝶这一篇主要是在说一位小女孩─丽莎,和一位老人─朱利安的故事,丽莎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她渴望母爱,可她母亲因为工作而忽略了丽莎;而朱利安则是因为爱子生前的愿望─看见伊莎贝拉蝶,则动身去寻找;一老一小因缘际会的相遇,而一起投身于大自然,寻找他们所要的伊莎贝拉。
但他们寻找到最后,发现他们所寻找的,一直都在自己的身边;丽莎的妈妈─伊莎贝拉,因为被男友所抛弃,而对爱感到绝望,但她最后才发现─丽莎一直爱着她,而她也是一直爱着丽莎;朱利安则是发现,友人所送的一盒茧,里面就是他期望以久的伊莎贝拉蝶,当下,他立即就把破茧而出的蝴蝶,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人往往都会汲汲于歧路当中,也总是迷惘,也一直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往往会忽略身旁的人、事、物,而盲目的寻从,其实身边的人、事、物才是最重要的,它会伴你一生,而你所盲目的去寻求,又得到了什么?珍惜现有的,惜福才是最重要的。
《蝴蝶》读后感篇2原来眼中美好的事物,其实是搀杂了我们脑海里太多的想象。
真相往往是残酷却又无情的。
朋友也许也是我们人生路途上飞舞的白蝴蝶,相遇的最初,彼此眼中的对方有着些许陌生,却感觉亲和美好。
直到时间的浸润渐渐缩短想象的距离,曾经缭绕于眼前的白蝴蝶,眨眼间却纷飞为单薄的纸片,不再生动,不再美妙。
想象和距离夸大了事物间的吸引力,如果一直保持最初的距离,别去参破真实的那一面,白蝴蝶才会始终在远方牵引你追逐的脚步。
原本一切都在蜿蜒前行,可惜上帝的手稍稍转动了路线的角度,于是风景消失了,心开始迷路了。
苛求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对人性可憎一面的宽容。
从不容许犯相同的错误,却在这种苛责中一再言不由衷,为了坚持信任的底线,却失去了最初的快乐。
选择失忆,有些事必须要忘记,就象任何伤口都有自愈的能力。
固守心底的信任,终于在枪声里灰飞湮灭。
听,生命勃发的声音——读《蝴蝶》心得札记

听,生命勃发的声音——读《蝴蝶》心得札记你听到过生命勃发的声音吗?坚忍、顽强、从不放弃。
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拼尽全部力量。
因为生命的韧性远比你能想象到的极限,更让人动容。
《蝴蝶》一文讲述的是一个一如既往的夏天,作者在家中玩耍,无意中看到了阳台的一角有一只小小的黄蝴蝶。
仔细观察,才发现它左边的翅膀残缺了一大块。
也许是被哪个孩子淘气撕掉了一半,也许它被树枝刮伤,如今已经不能飞翔。
作者打开窗户,小心地捧起蝴蝶,将它扔在了窗外。
这时,蝴蝶竟然在窗外无用的飞翔。
那只小小的黄蝴蝶在空中挣扎,原本已生命垂危的它忽然奋力撑开双翅,拼命地扇动起来,努力的将那只受了伤的翅膀抬起,随即又无力地耷拉在身侧,因为无法保持平衡,另一只翅膀也很快垂了下来。
随后,它又一次次想要举起那只早已残破的翅膀,又一次次不堪地垂落。
它不停的重复那在我眼里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举动,为什么?为什么?明知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死亡,却还要进行如此执着,如此拼命呢?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梦想,而这只黄蝴蝶也是一样,它拥有属于它自己的梦想蓝天。
这只小小的黄蝴蝶在天空中飞翔,尽管它在不断下降,也要用它生命的最后一个瞬间去拼搏!去奋斗!即使最终的结局是死亡,也不后悔自己曾用生命的最后一秒撑起过一片蔚蓝的天空。
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我想象着黄蝴蝶微微震颤的双翅,那一刻我突然听到了生命勃发的声音。
这是哪怕只有一丝希望,都永不放弃、永不退缩的生命的声音。
哪怕时光短暂只有一瞬间,哪怕自身渺小无力抗衡,但这种对生命无尚的渴望,对自由最崇敬的献礼。
是足以让那些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的人汗颜。
想着想着,那只黄蝴蝶正悄悄地在我的内心勇敢地张开生命的双翼,去拥抱那片属于自己的梦想蓝天。
蝴蝶的读后感

蝴蝶的读后感《蝴蝶》读后感。
《蝴蝶》是一部由张爱玲所著的小说,小说以蝴蝶为主题,通过描写蝴蝶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蝴蝶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代表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蝴蝶从幼虫到成蝶的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它们要经历蜕变、飞翔、寻觅花蜜,最终却难逃命运的捉弄,短暂的生命就此结束。
蝴蝶的生命轨迹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要经历成长、奋斗、追求,最终却难逃命运的摆布。
蝴蝶的命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小说中,蝴蝶的形象也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展现出生命的美丽和活力。
蝴蝶的形象让我联想到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光,我们也应该像蝴蝶一样,展翅飞翔,享受生活的美好,不畏艰难,不屈不挠。
蝴蝶的形象给予了我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描写了蝴蝶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蝴蝶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蝴蝶在花丛中寻觅爱情的对象,展现出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蝴蝶的爱情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伟大,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爱情,努力去珍惜和经营。
通过阅读《蝴蝶》,我不仅对蝴蝶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生命短暂,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生活充满挑战,我们要勇敢面对;爱情伟大而美好,我们要用心经营。
蝴蝶的故事给予了我对生命的启示和感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之,读完《蝴蝶》让我受益匪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蝴蝶的生命历程给予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和启示,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够像蝴蝶一样,展翅飞翔,追求美好的生活。
蝴蝶破茧人生哲理

蝴蝶破茧人生哲理
蝴蝶被誉为花园最美丽、最迷人的存在,它对自己的面具不屑一顾,穿梭于五彩斑斓的花朵之间,宛如画龙点睛,点亮了世界的美丽,令人赞叹不己。
它活泼、娇艳,让人乐于沉醉其中,也让人深思它从孤零零中破茧而出,转变成蝴蝶的经历,历经轮回,拥有让人崇拜的优美姿态。
蝴蝶的破茧不仅是形而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改变,它在茧中的休眠为它提供了终极的觉醒,拾起茧的束缚,翱翔自由的天空,开启了自己的追求,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它从茧子里苏醒过来,利用羽翅进行穿梭,这代表着它的心灵的觉醒,它抛开尘埃,勇敢地拥抱着未知的世界,寻求自由的体验。
蝴蝶的破茧,可以比作我们人生旅程中经历多种挑战,努力去击碎桎梏,获得自由,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许多人在每一个变化的时刻犹豫不决,因为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但只有勇于打破自己既定的思维模式,迈出一步探索新事物的自由之路,才能真正拥有自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属于自己的幸福,才能走上人生更加辉煌的路。
此外,蝴蝶的破茧还可以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期望,它把自己的新生变化当作一种勇气,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即使会遇到挫折,它都能够坦然接受,继续前行。
它给人以信心,让我们不断努力,勇敢面对,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能突破,并以美丽而优美的姿态晒向人们。
最后,蝴蝶的破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生就像一部旅程,只有不断地改变、放手、释然,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的甜美,而当你雷锋般的学习,勤奋努力,坚持拼搏,你也将会获得蝴蝶一样的自由,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电影蝴蝶的观后感

电影蝴蝶的观后感电影蝴蝶的观后感(精选5篇)《蝴蝶》看似儿童电影,其实剧本写得聪明巧妙、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每个问题的背后,都隐含了人生的哲理。
下面给大家带来电影蝴蝶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电影蝴蝶的观后感篇1又是一周校选课,我很荣幸自己能选到黄老师的课,不仅上课轻松愉悦,还能经常看电影,虽然很多都是儿童电影,但也因此能让自己停下来,净化一下心灵,返璞归真。
这周,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名为《蝴蝶》的法国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法国电影,一个老人和一个10岁女孩共同去寻找一种阿尔卑斯山脉中的稀有蝴蝶“伊莎贝拉”,老人为了死去儿子的遗愿,女孩为了寻找失去的母爱,走在同一条寻找的路上。
整部片子以寻找来一步步梳理出电影本身要体现的内容,寻找并不是意义本身,寻找的动力和根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亲情的寄托才是这部电影最终要表达的内容,也是要传达给观众的意义。
“伊莎贝拉”是老人疯掉的儿子死前最后的希望,他想看看叫“伊莎贝拉”的蝴蝶,为了儿子,老人成为了一个蝴蝶专家,在山里找伊莎贝拉找了15年,这是一种一年只出现10天的短暂生命,但却被誉为最美丽的蝴蝶;单亲女孩的妈妈忙于工作,女孩受到冷落,所以在没有告诉家人的情况下偷偷钻进老人的汽车去了山里,为的就是看到老人所说的蝴蝶。
电影最后我们才知道,女孩的妈妈就叫“伊莎贝拉”,她的寻找,纯粹是出于对母爱的渴望。
一老一少在山林中露营,对话,从互相排斥到共同携手,当伊莎贝拉就要到来时,女孩却因为毛手毛脚让它飞走了。
虽然我觉得电影最后的结局有点俗套,是以警察抓到老人以为他拐带儿童最后两家冰释前嫌结束的,但是我认为这部片子所表达的意义和拍摄的景色还是挺值得一看的,毕竟法国电影都是比较有人文色彩的,总看美国大片,偶尔看看这种法国文艺电影还是挺享受的。
这部电影,能够欣赏到老人家里无处不在的.各式各样的蝴蝶标本和阿尔卑斯山脉如画的风景。
导演还把蝴蝶的所有生物形态和破茧过程都一一展示给了观众,这是电影的一大特色。
蝴蝶的观后感

蝴蝶的观后感蝴蝶飞舞在花海中,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诗意。
当我站在花坛旁边,目睹着它们跳跃、翩翩起舞的美妙景象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感动与敬畏之情。
蝴蝶的存在是如此的神奇,它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蝴蝶的优雅和自由。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美丽。
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飘逸而华丽。
蝴蝶的翅膀上覆盖着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犹如一幅幅艺术品展现在我的眼前。
每一只蝴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样貌和丰满的身姿,它们的美丽完全出自大自然的造化。
在蝴蝶的飞舞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自由的力量,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让我心旷神怡。
其次,蝴蝶的成长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蝴蝶经历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不同阶段。
从一个小小的卵开始,经过蛹的包裹后,最终破茧而出,展开美丽的翅膀。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然的。
蝴蝶的成长告诉我,生命需要经历各种挫折和磨砺,才能变得更加坚韧和美丽。
就像蝴蝶破茧而出,面对外界的逆境和困难,我们也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在命运的巨轮中展望希望的曙光。
再次,蝴蝶的存在也给我带来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它们是大自然的奇迹,是生命力的象征。
蝴蝶以华丽的姿态生活在花间,它们和花朵相互依存、相互滋养。
在蝴蝶的翱翔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蝴蝶的存在都是如此的微小,但它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构筑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美丽世界。
蝴蝶的观后感,不仅是对蝴蝶美丽形象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它们让我感受到了自由与美丽的力量,也告诉我在生活中要坚持追求梦想和目标的勇气。
蝴蝶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存在启发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每当我看到蝴蝶翩翩起舞,我时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蝴蝶,用它低调而又华丽的存在,给我带来了对自然的敬仰和向往。
每一次静静地观察它们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美丽和希望。
蝴蝶的观后感,不仅是我对蝴蝶的喜爱和赞美,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蝴蝶》观后感

《蝴蝶》观后感
《蝴蝶》是一部由美籍华裔作家陈哲艺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成长和自我发现的故事。
以下是对于《蝴蝶》的读后感:
成长与自我发现:电影中的小男孩为了寻找罕见的蝴蝶,与母亲一起踏上了一段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母亲的依赖,并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这让我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
亲情的力量:电影中母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让我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力量。
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支持,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让他们在困难时刻彼此依靠,共同成长。
自然与生命:蝴蝶作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通过对蝴蝶的追寻,小男孩学会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
这让我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个生命。
人生的意义:电影通过蝴蝶的隐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展现出了美丽和神奇。
这让我思考,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蝴蝶》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让我思考了成长、亲情、自然和人生的意义。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部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蝴蝶》观后感

《蝴蝶》观后感《蝴蝶》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蝴蝶》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活在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上,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善待和关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如俗话所说:“不要为了追寻天边月,而忽视眼前人。
”这样我们才会时刻抓住幸福,才不会忽视身边的爱。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往往是无法如愿以偿的,就像“幸福”,在离我们最近的时候,幸福却往往会和我们开玩笑般的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
其实,幸福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懂得好好去珍惜......看过《蝴蝶》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其主题是以主人公朱利安和爱丽莎,一老一少一起外出寻找属于他们的幸福——伊莎贝拉,可最后却发现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他们的身边。
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社会价值要远远超过了如张艺谋导演的许多追求商业化的大片的价值。
《蝴蝶》这部电影给我们观众留下了一个可以无穷无尽地描绘和想象的空间,即如同世界给我们人类留下一张空白的画纸,让我们可以无限地描绘人生;它发人深思,同时这部电影不单单只是一种教育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而且更是一部对人性、人的生命进行思考的哲学。
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一连串丰富的、微妙的关系,这些无论是从当中的摄影画面中,还是从主人公朱利安和爱丽莎,这一老一少两代人的对话中以及他们在思想上的碰撞;他们文化言行上的差异,都能给人予无限的启示和想象,让人回味无穷。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作为大学生一代的我们,审视我们的言行举止;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在今天所发生变化的一切;同时对当今经济信息时代人的人性和文化素养进行了反思,并对今天社会上人性堕落,道德败坏,生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局势浮动种种现象产生了层层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生命如蝶破茧而出
——我看法国电影《蝴蝶》
说看《蝴蝶》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绝不为过。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刻意的渲染与煽情,但爱与希望的主题却在《蝴蝶》一片中不言自明。
片中的“蝴蝶”——伊莎贝拉蝶,是全欧洲最美丽的蝴蝶,也是主人公朱利安穷尽一生探索和寻找的美丽。
在这里,蝴蝶不仅仅只是蝴蝶,她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朱利安为完成逝去的儿子的夙愿一直寻找着伊莎贝拉蝶,那句未曾对儿子说出的“我爱你”便是艰辛旅途中的希望,而这希望,便是以蝴蝶为载体,始终贯穿于全片的;另一方面,爱乐莎跟随朱利安一起来到深山寻找伊莎贝拉蝶,在这场华丽的冒险的尾巴上,小爱乐莎的母亲也终于意识到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是多么重要。
小爱乐莎重新得到了母亲的爱与关心,朱利安也完成了儿子的夙愿。
片尾美丽的伊莎贝拉蝶翩翩起舞,爱与希望的主题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本片行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细节处便见真情流露。
影片的细节处理值得反复品味。
比如开头时小爱乐莎母亲忙碌混乱的工作场景,喧哗的街道和碰撞的人群,而八岁的小爱乐莎却一个人拍着篮球等妈妈下班回家。
在楼道里以及在小餐馆里小爱乐莎和朱利安的两次眼神交流,在小演员的出色表演下充分地为两人由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默契如亲祖孙的奇妙之旅埋下了伏笔。
在第一次去朱利安家时,爱乐莎不顾警告进入了那个住满了蝴蝶的房间,看着那些美丽而神秘的精灵,爱乐莎的眼里闪烁着憧憬与向往。
爱乐莎与蝴蝶的故事以及爱乐莎的成长与收获之路也由此开始。
在爱乐莎跟随朱利安上山的伊始,一辆吉普车与他们擦身而过,车上坐着的小男孩与爱乐莎的眼神交流让人印象深刻。
孩子的世界总是清澈的,他们的眼中洋溢的是希望与微笑,而这个小男孩,正是后来从地洞中将爱乐莎救出的小英雄。
朱利安与小爱乐莎也一点一点熟络和温暖起来,朱利安给爱乐莎买鞋,给爱乐莎穿衣服,把自己喜欢的芹菜沙拉便当让给爱乐莎吃……这些小小的细节也使朱利安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可爱,慈祥,且睿智。
枪声传来,一只漂亮的鹿应声倒下,朱利安让爱乐莎目睹了这一过程,告诉她这是“偷猎者”。
而后来当朱利安讲蝴蝶放入瓶中让蝴蝶慢慢死亡时,小爱乐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猎者”三个字。
这是导演的匠心独运,是对成人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巨大讽刺,没有强烈抨击的言语,有的只是祖孙二人平淡无常的对话,而这平淡,却将这反差衬托得无限深刻。
当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伊莎贝拉蝶时,却因爱乐莎的一不小心又与她们失之交臂,寻爱之路在此碰壁,也暗示着人生之路的种种挫折。
但最后他们发现,他们千辛万苦寻找的伊莎贝拉蝶竟在朱利安的房间里,一直都在他们的身边。
人生亦是如此,不放弃寻找,便总能有所收获。
两个主角的出色表现是《蝴蝶》一片很大的亮点。
小爱乐莎的眼神很灵动,孤独的童年让她习惯了一个人,拿着游戏机背着包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在电话亭边,在小餐馆里。
父亲在母亲怀孕之初就抛弃了她们,她的童年注定和同龄的伙伴们不一样。
但是她学着坚强,正如朱利安对爱乐莎的妈妈说的一样:不快乐的小孩通常都会渴望快快长大,脱离令自己感觉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她祈求朱利安带上她一同去寻找伊莎贝拉蝶,她也渴望在这场奇异的旅途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爱,关心,和希望。
而失去了儿子的朱利安,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同找不到母爱和应该得到的关切的爱乐莎一样,都渴望着什么。
这样的影片叙述看似很云淡风轻,而这样的人生却是在浓墨重彩。
最后爱乐莎和朱利安都找到了他们渴望的东西,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这是个美丽的轮回,正如在影片的结尾,伊莎贝拉蝶翩翩起舞,小爱乐莎在朱利安耳边轻声道:“其实我妈妈的名字是伊莎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