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辛弃疾的资料简介

合集下载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所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辛弃疾的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摘要:1.辛弃疾的简介2.辛弃疾的文学成就3.辛弃疾的历史地位4.辛弃疾的作品赏析5.辛弃疾的历史影响正文:辛弃疾,原名辛伯简,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金朝统治下的济南府,后来投身抗金事业,历任福州知州、建州制置使等职务,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在文学方面,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作富有豪放、激情和忧国忧民之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一、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出生于金朝统治下的济南府,是汉人。

他原名辛伯简,字幼安,号稼轩。

早年曾投身抗金事业,后来历任福州知州、建州制置使等职务,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二、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

他的词作富有豪放、激情和忧国忧民之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辛弃疾的词作主题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抱负的,也有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他的词风清新豪健,独具一格,给南宋词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三、辛弃疾的历史地位辛弃疾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龙”。

四、辛弃疾的作品赏析辛弃疾的词作众多,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如《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以生动的描绘、豪放的笔触展示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五、辛弃疾的历史影响辛弃疾的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的作为,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二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他的词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龙”。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己仑,号稼轩,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将领,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辛弃疾的父亲曾任开封府推官,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分爱好文学。

后来,他在进士科考试中屡次落榜,但并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努力学习。

终于在嘉定二年(1202年)考中
进士,授福州通判,成为一名官员。

辛弃疾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词歌曲丽清新,辞藻华丽,多用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使得南宋文学成为
一代高峰。

辛弃疾的著名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
辰中秋》、《定风波·北固山前白鹭飞》等。

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辛词骏马,弃疾一代”。

辛弃疾在政治上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物,曾经跟随岳飞参与
剿灭北方的金国入侵,多次经历战事,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

但他同
样也因为机缘不济而屡屡被贬谪。

但即使在逆境中,他仍然热爱他的
祖国和人民。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染了世人,成为后人所推崇的
“辛弃疾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俊杰,用他的才华和忠诚心赢得了历史的尊敬和人
民的爱戴。

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事迹都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历史书籍中
举足轻重的篇章。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被誉为“文、武全才”。

生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福建福州人,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就聪明伶俐,喜好文学。

少年时期,他曾随父辛文微到数省游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辛弃疾的父亲辛文微曾任官于太守,然而他不喜欢官场生活,因此经常辞职从政。

由于这种态度的影响,辛弃疾虽然受过传统文人教育,但仍然对官场生活和政治生活持有独立的态度。

1180年,他成功考中进士,并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他曾历任豫章、罗浮、湖州、陈州等地的主簿、推官、通判等职务。

然而,由于持有深刻的政治态度和多变的政治环境,他的官场生涯往往是起伏不定的。

1194年,辛弃疾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效力于秦桧政府。

在后来的岳飞割据时期,他成为了岳飞的铁杆支持者,并曾担任统领和军师之位。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种种阴谋,他最终被逼入离职。

晚年,辛弃疾回到故乡福州,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公益事业。

到了1207年,他因患病去世,享年68岁。

作品辛弃疾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主要作品有诗、词、赋、曲、文等。

他的文学风格开阔明朗、情感激昂、冷暖自知,工于语言、构思、修辞、韵律。

他的诗歌以反映时代风云和民生疾苦为特色,内容丰富而朴素,具有深刻的人民观点和情感。

他的词作独具特色,多用双调、对仗、用典。

其中《汉宫秋·萧条秋色》、《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如《临江仙·滕王阁序》、《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所见》等。

辛弃疾的作品以弘扬爱国主义和人民观点为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封建统治和贪污腐败的态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其它辛弃疾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暴和变革,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文情怀。

在他的作品和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尚的文人地位,一个爱国爱民的社会人格,一个追求自由与民主的理想者。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本文是关于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20xx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20xx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宋朝辛弃疾简介

宋朝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词风一直是雄浑大气,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却一改其以往作风,以宁静优美的文笔刻画了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希望有所帮助!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

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一、辛弃疾人物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

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二、辛弃疾生平重要事迹古人要以领导干部身份出仕就得靠金榜题名。

但辛弃疾独树一帜,不走寻常路,靠起义金兵谋取官职后,他就坚定理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以说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将领,若投票选举模范干部,辛弃疾定能拔得头筹,收获一大堆的奖状和勋章。

大抵是命运安排,辛弃疾出生在这个践踏英雄又呼唤英雄的时代南宋,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岳飞走了,他来了。

投胎也是门技术活,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这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可惜现在换了金国主人了。

1、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出娘胎便背负起国恨家仇,他的爷爷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虽说是隔代教育,辛爷爷的育儿经验和家风家教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事实证明,那是相当地成功。

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个小不点,亲自教孙子读书识字、练剑习武,亲自带孙子走近大自然,尽览祖国好河山,从小就十分注重培养孙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没办法,爷爷未能完成的心愿只能由孙子来做了。

小小的孙子很争气,14岁已长得一表人才、才思敏捷。

这回爷爷教不了了,那就干脆拜师吧,千挑万选拜在了名师刘瞻门下。

老师有名,学生更厉害,很快刘老师就发现小辛同学可不是一般优秀,如同捡到宝贝似的,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部传授于他,也算是靠学生出名了一把。

辛同学学习也自有一套,不仅博览群书,勤学武艺,还经常到庄园里和农户学习农活、参加实践,更是时不时就请假到外地游学切磋,增长见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辛弃疾的资料简介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南下地方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淳熙七年(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yán shān)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人生起落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

同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

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壮志未酬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

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

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

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主要成就文学词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

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