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单元备课计划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成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F=BIL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
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
磁场力方向的确定,由左手定则来判断。
提问:如果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4、光现象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四单元内容光现象总课时 6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及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光的色散和不同色光的混合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光的折射现象。
3、光的折射特点。
教材分析本章从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光的色散等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的世界。
本章涵盖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等知识。
规律性强,实验操作方便,易体现探究思想。
并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表述能力,了解了物理学科问题的表述方法,且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因此本单元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验少了,多一些规律探究的实验。
学生能在合作中取得成功。
思路设计以实验为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课时分配序号内容课时课型
1 光的直线传播 1 探究
2 光的反射 1 探究
3 平面镜成像 1 探究
4 光的折射 1 新授
5 光的色散 1 新授
本单元的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次教学设计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进行的。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光的反射的概念、反射定律以及反射的应用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定律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性质和光的行为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光的反射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标线笔。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生活例子,让学生回忆并描述光的反射现象。
例如,让学生想象一颗球从地面上撞击到墙上后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球的发射和反射方向的关系。
5.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使用教学课件,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包括以下内容:1.光的反射概念:光线遇到边界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i=r。
3.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具有可逆性、可传递性和可合成性。
5.3 反射定律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反射定律实验演示,以直观展示反射定律的实验结果。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光线和平面的示意图,并使用激光笔照射光线,观察光线的反射角和入射角。
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反射定律。
5.4 反射定律的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和实例,向学生展示反射定律的应用。
包括以下内容:1.镜子的原理:通过反射定律解释为什么能看到镜子中的反射图像。
2.光线的传输:通过反射定律解释为什么能够看到通过光纤传输的光信号。
5.5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与光的反射相关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a.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b.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课后阅读:阅读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提交要求: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三)情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心得,解答其他小组的疑问。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观念,巩固正确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布置一些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学活动: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原理,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应用拓展,提高能力: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反思,巩固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应用拓展: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四章

说明: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②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或香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也可以在水中滴少许红墨水,使实验现象易于观测.
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3.0×108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源的概念,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物体不是光源.
2.知道光的传播特点,会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会根据光的传播速度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xx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
③xx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教师点评.
重点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
激光笔、水槽、手电筒、台灯、平面镜、CAI课件、三球仪.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出现雷电、xx夜景等.
二、新课学习
(一)光源
你知道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吗?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油灯、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4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4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 引言平面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器件之一。
在物理八年级上的第4章第3节中,我们将学习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 教学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平面镜成像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3. 教学内容1.平面镜的特点和规律;2.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3.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和应用。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介绍平面镜的特点和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步骤二:实验探究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法,设计一组实验,观察平面镜的成像特点;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步骤三:知识讲解1.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公式;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问题。
步骤四:巩固和拓展1.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拓展:给予一些拓展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步骤五:实践应用1.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学生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找出改进的方向。
5. 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2.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练习题答案;3.学生所设计的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和有效;4.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应用的理解是否准确和深入。
6. 教学资源准备1.平面镜、物体、光源等实验器材;2.相关参考资料和教学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4.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如虚像、等大、垂直、对称等。
5.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成像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计算成像物体的大小等。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8.课堂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的基本性质和反射现象,但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深入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常见平面镜,但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几何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将几何知识应用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尚需培养。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为什么在舞蹈课上,舞蹈老师要让同学们面对镜子练习舞蹈动作。
5.探讨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说明。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
3.解题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表达清晰。
2.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实验中能体现平面镜成像的虚像、等大、垂直、对称等特点。请将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写成实验报告。
3.根据以下情境,计算成像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情境一:小明在平面镜前2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是多少?
情境二:小红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她的像与她本人的距离是4米,求小红与平面镜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物态变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难点晶体的溶化和凝固过程用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个人加减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用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内容个人加减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小结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探究:水的沸腾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接近90摄氏度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仿照晶体的熔化曲线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依照前面对熔化过程的探究,可以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结论?三、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的空气中。
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的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单元备课计
划教案
2019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第四章单元复习教案
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能力目标:1.通过物态变化的,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