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以作者的视角,从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我们手中的手指,让学生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身体的思想感情。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手指的详细功能和特点,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手指的多功能性,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身体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身体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用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作者对手指的深入浅出的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手指的形态和功能。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课堂上,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手指的图片、视频等。
2.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课堂板书。
3.教学用具:准备手指模型等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手指的形态和功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形态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手指的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对手指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手指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为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身边人的情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法。
2.难点:对一些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指游戏、图片等素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手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手指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手指代表了什么?”,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手指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优质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优质教案1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对五个手指的描绘,表达了每个手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正如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图文结合的课文内容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每个手指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己的特点和价值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个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指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进行认读和巩固。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每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他身体部位的独特之处和作用。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每个手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身体部位的小作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设计一:22.手指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4.懂得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懂得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手指长在每个人的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不过也许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它们。
我国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以手指为对象,写出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
他眼中的手指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桌互读、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漏字,不错字。
(2)做到流利:自然停顿,朗读通畅,不回读。
(3)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
(指名读)重点指导“弦”“轧”“薄”“憎”“窈窕”等字词的读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口头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2)引导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找出分别对应的文章所在段落,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明确: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6.本文的整体结构是什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三、指导写字1.师出示会写字,生观察规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手指》(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手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手指》是一篇描写手指的散文,通过作者对十个手指的描述,展现了每个手指的独特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手指的观察和思考。
本篇文章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对手指有着直观的认识,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手指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手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手指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手指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自己的身体的特点。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对手指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手指的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手指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手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手指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手指,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跟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对手指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手指的描述,培养学生对手指的想象力。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2课《手指》,主要讲述了手指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手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手指并且学会珍惜自己的手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手指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手指的种类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身体器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手指,意识到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手指的结构和功能,手指的种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手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同手指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教材: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2课《手指》。
•教具:图片、模型手指、PPT课件等。
•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有序,环境温馨舒适。
五、教学过程1. 清晰明了的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人体手部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手指的结构和功能,引发学生对于手指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利用PPT展示手指的种类和特点,对手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图片辨析展示多种手指的图片,让学生逐一辨析不同手指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情景模拟通过模型手指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手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对手指的理解。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手指的认识和体会,促进学生间思想交流和互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手指”结构和功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深度。
六、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观察学生对于手指的描述能力、模拟活动中的动手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或作文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于手指的认识,写一篇小作文或者绘制手指的结构图,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知识。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2《手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人体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手指的奥秘。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手指的详细知识和功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细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
2.难点:手指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手指的形态和功能。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手指的奥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手指图片、实物模型等。
2.教学道具:手指模型、实物手指等。
3.学习资料:关于手指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手指游戏或手指舞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手指。
2.呈现(10分钟)展示手指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手指的形态。
同时,讲解手指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手指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用手指模型或实物手指,展示手指的形态和功能。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手指功能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展示关于手指的科普文章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手指的更多知识。
2024年【统编教案】五下22课《手指》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教案】五下22课《手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章“人体的奥秘”第一节“认识我们的身体”,重点学习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详细内容涉及手指的骨骼、肌肉、神经分布,以及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指的构造,掌握手指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培养学生对手指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体奥秘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指的构造、功能及日常保护。
难点:手指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指模型、教学PPT、实物投影仪。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指模型,引发学生对手指奥秘的探究兴趣。
2. 新知学习:(1)观察手指模型,了解手指的基本构造。
(2)结合教材,学习手指的骨骼、肌肉、神经分布。
3. 实践操作:(1)学生动手制作手指模型,加深对手指构造的理解。
(2)进行手指游戏,体验手指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4. 例题讲解:讲解手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手指的构造骨骼肌肉神经2. 手指的功能抓握感知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手指的构造及功能。
(2)举例说明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1)手指的构造包括骨骼、肌肉和神经。
功能有抓握、感知和表达。
(2)例如:使用筷子、写字、绘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手指的构造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积极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
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
(板书:手指)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
浙江桐乡人。
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
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2)边听朗读边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3)同学扮演手指朗读后,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式方法。
(4)运用联系上下文推断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好笔记,举例运用。
(5)把好句、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小组内探讨交流。
3.教师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拇m ǔ指 搔s āo 痒y ǎn ɡ秽hu ì物 轧zh á伤 拧n ǐn ɡ 螺lu ó丝 纽ni ǔ 扣k òu 相貌m ào 周仓c ān ɡ 渺mi ǎo 小 享xi ǎn ɡ乐 附庸y ōn ɡ 爱憎z ēn ɡ 按弦xi án 揿q ìn电铃 窈y ǎo 窕ti ǎo 薄b áo弱 ◆需注意的字音:“痒”“仓”“憎”等是后鼻音的字;“薄”是多音字,有“b áo ”“b ó”“b ò”三个读音,在“薄弱”一词中读“b ó”。
◆需注意的字形:“搔”的右上部是“叉”,不要写成“又”;“仓”的下部是“”,不要写成“巳”。
◆形近字示例:纽(纽扣)——扭(扭动)——钮(电钮)憎(憎恨)——赠(赠送)——增(增加)(2)理解重点词语。
[姿态]①姿势;样儿。
②态度;气度。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秽物]肮脏的东西。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扶衬]扶助,衬托。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只能依附其他几根手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文中的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结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预设:划分文章层次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说明手指的全体和人群的全体一样,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大。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划分了层次并归纳了段落大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根手指的,告诉我们。
过渡:同学们,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各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手指,作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1.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从万物中受到启示。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将之前所出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4.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预设:迅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五根手指的。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后明确:(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作铺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
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明确:“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这句话从身体、头、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个字,体会这样用词的效果。
明确:这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胖、头大而肥的人,并贯穿全文,突出了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教师课件出示)明确: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读书、进门时他“相帮扶住琴身”“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翻书页”“揿电铃”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教师课件出示)明确:这两句再次列举具体事例:招呼人和给人搔痒,突出表现了大拇指的另一个长处——不图名利。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大拇指长处的句子。
朗读指导:要用恳切的语气,读出对大拇指的赞美之情,表现大拇指的性格特点。
4.研读第3~5自然段,了解其他手指的特点。
过渡: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吧!(1)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和表格,引导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
学法指导:①同桌俩人一组,从3、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学习。
②读一读,了解手指的特点,圈出能概括手指短处、长处的词语。
③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手指的特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表格:(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①指名分组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A.交流方法:引导学生逐一说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短处与长处,然后让他(她)读出在表达上有特点的部分,教师随机点拨一些生词的意思,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B.明确:②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重点句探究。
A.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食指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食指的这些特点的?明确:这句话列举具体的事例,突出了食指的作用,表现了食指勤奋努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B.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这句话是如何描写中指的?他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明确: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特点。
因为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和“养尊处优”的幸福。
C.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是其间最优美的。
5.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探究。
(1)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团结就是力量。
(2)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明确: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食指:勤奋卖力、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人;中指:养尊处优、华而不实的人;无名指和小指:能力差、一味追求风光享乐的人。
6.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小结: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以自己的长处为荣,但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不隐瞒,不避讳。
此外,还应该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归纳本文的写法特点。
过渡: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在作者的笔下却有了生机和神韵,富有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