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五首.PPT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 推移,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字写出江面平静辽阔,展示诗人的广 阔胸襟。
颔联写进入楚地所见的壮阔景色。 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的喜悦、激动的 之情,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颈联以静观的视角,运用比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 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 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 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 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 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送别》课件PPT

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说:“叔同
兄,我家破产了,我要去京城了,咱们后会 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 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 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李叔同返 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 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 佳作。
• 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 姻自主男女平等。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 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 、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 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 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
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以表不舍之情
。
《送别》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至天际)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
送别背后的故事
• “天涯五友”,即 许幻园和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袁 希濂。李叔同从天津来到上海求学,年少才盛,很快加 入了以切磋诗词文章为目地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城 南文社的活动地点在许幻园的城南草堂,李叔同加入文 社后立即显示出了出众的才气,第一次参与就获得了第 一名。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家中富有,为人也慷慨,
言行,那么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山水叠嶂)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千山,能留在身边的能有几人呢?)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
•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谁都无法改变的事情)
(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这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的口碑。(博爱之心)•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 、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 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 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 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别Leabharlann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
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
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 子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江月、云霞。傍晚 比喻、想象
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 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变幻多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 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 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地点和事 由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
江入大荒流
汹涌的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般辽远的原野, 天空显得格外的寥廓
月下飞天镜
主旨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 出蜀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 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反映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抒发 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0张PPT).ppt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 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伟 大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 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 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 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 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 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大匡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 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 恋、依依难舍呢?
初读诗歌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 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诗歌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中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归纳小结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渡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别
绘景
尾联:怜水送行舟——抒情
赞美壮 丽河山 抒发思 乡之情
谢谢大家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 映月图,写明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 镜,写出江水的清澈与江上空气的洁净。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 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 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无边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距离的越来 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对思乡 之情的抒发。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 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伟 大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 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 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 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 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 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大匡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 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 恋、依依难舍呢?
初读诗歌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 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诗歌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中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归纳小结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渡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别
绘景
尾联:怜水送行舟——抒情
赞美壮 丽河山 抒发思 乡之情
谢谢大家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 映月图,写明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 镜,写出江水的清澈与江上空气的洁净。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 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 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无边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距离的越来 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对思乡 之情的抒发。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送君别有八月秋,来年相见花满堂。 (周宇杰)
送君别有八月秋,短笛宕尽人不留。 (赵双)
送君别有八月秋,却道桂酒不压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望我再无今日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寒蝉鸣泣醉离愁。
(钱佳杰) (陈天睿) (袁嘉烨)
送君别有八月秋,此时空留几多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留吾唯感无限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风卷残叶落西楼。 送君别有八月秋,落日澄空照我影。 送君别有八月秋,秋是雁过酒凉时。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伴君行孤舟。 送君别有八月秋,盼君归在几时后。 送君别有八月秋,不知归来是几时。
【任务一】诗歌例析: 调动阅读经验,概括诗中情感
知识点提炼(《学语文》P531) 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前程美好的祝愿);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第
任
肆
务 Part one
二
【任务二】读诗示范: 学习鉴赏方法,提炼有效信息
三
第
任
【任务三】创作评析: 掌握常用意象,填佳句写短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管梓成) (徐研宸) (高永春) (吴佳铭) (刘乐安) (金子杰) (尹煜恒) (简明) (吕冯)
送君别有八月秋,《骊歌》渐染黄林叶。(王曜源)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自染山间絮。 (盛子涵)
送君别有八月秋,今日一去莫相思。 (刘邵洋)
送君别有八月秋,长亭莫染离人泪。 (许云鹏)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PPT课件

2021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寒蝉凄切,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021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2021
35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021
13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2021
14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2021
2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寒蝉凄切,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021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2021
35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021
13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2021
14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2021
2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 课件24张

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 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 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 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 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022全国卷乙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 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题特点:不良问题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照以上读诗示范,完成诗歌鉴赏。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 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 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 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 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 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 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022全国卷乙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 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题特点:不良问题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照以上读诗示范,完成诗歌鉴赏。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 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 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但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远游。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来从楚国游)
注:从:往
楚国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 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 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李白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乘船通过。 “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楚地。
乘船。
往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一轮皎洁的圆月)月
(如明镜)
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云 (海市蜃楼)
海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
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来从楚国游)
注:从:往
楚国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 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 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李白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乘船通过。 “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楚地。
乘船。
往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一轮皎洁的圆月)月
(如明镜)
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云 (海市蜃楼)
海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
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送别诗五首
南 宁 高 新 小 学 六 六 班 骆宾王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 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 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 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 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 遗世。
南 宁 高 新 小 学 六 班 王勃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六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 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返回长安后,求 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李 白
《赠汪伦》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 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 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 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 十分动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李 白 乘 赠 舟 汪 将 伦 欲 行
送别诗五首
南 宁 高 新 六 班 王昌龄 (唐代边塞诗人) 小 学 六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 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 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 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本诗描写朋友即将上任,劝 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 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 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 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表达了 诗人宽广的胸襟,语句豪放 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 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送别诗五首
南 宁 高 新 六 班 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 小 学 六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 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 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本诗通过追怀历史,表达了 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寄 托了自己在现实之中怀才不 遇、有志难伸的深沉苦闷。 本诗语言精炼含蓄,风格深 沉悲壮,艺术感染力极强。
今 日 水 犹 寒
昔 时 人 已 没
壮 士 发 冲 冠
此 地 别 燕 丹
于 易 水 送 人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 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 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也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 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 人生信念。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送别诗五首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 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 恋不舍之情。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劝 君 பைடு நூலகம் 尽 一 杯 酒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送别诗五首
南 宁 高 新 小 六 班 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学 六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 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