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忠
苏武是愚忠还是忠诚作文

苏武是愚忠还是忠诚作文提到苏武,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关于他到底是愚忠还是忠诚的讨论,一直没有定论。
今天,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咱先来说说苏武的经历。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本来吧,这就是个外交任务,完成得好与不好,都不至于太糟糕。
可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的风风雨雨。
匈奴那边使坏,把苏武给扣下了,还各种威逼利诱,想让他投降。
苏武面对匈奴的刁难,那是坚决不从。
人家把他扔到北海去放羊,那地方,荒无人烟,条件艰苦得没法说。
没吃的,没喝的,苏武就靠着挖野菜、抓野鼠充饥。
这日子,换成一般人,早就受不了投降了。
有人可能就说了,这苏武是不是傻呀?放着好日子不过,在那受苦,这不是愚忠吗?咱先别急着下结论。
你想想,当时的苏武,心里头装的是什么?是对大汉的那份责任,是对自己使命的坚守。
他知道,自己代表的是大汉的尊严,如果他轻易投降了,那大汉的脸面往哪儿搁?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关系到国家的声誉。
就说他在北海放羊的时候,那环境恶劣得,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暴晒。
苏武身上的衣服破了补,补了又破,到最后都不成样子了。
可他手里始终紧紧握着那根代表大汉朝廷的旌节,旌节上的毛都掉光了,他也没松开手。
这要是愚忠,那什么样才算忠诚呢?难道见风使舵,为了一时的安逸就背叛自己的国家,这就是聪明?我看未必。
苏武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心里想的肯定不是自己能得到啥好处,而是不能给国家抹黑。
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住,总有一天能回到大汉。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子。
咱再想想现在,如果每个人遇到点困难,就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背叛自己的承诺,那这个世界得乱成啥样?苏武的忠诚,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对自己的责任有担当。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时代不同了,不能拿古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
这话没错,但忠诚这个品质,啥时候都不过时。
不管是对国家、对工作、还是对家人朋友,忠诚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就拿工作来说吧,你在一个公司上班,公司遇到困难了,你是拍拍屁股走人,还是和公司一起共渡难关?忠诚的人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知道,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挺过去。
读一点中国的“忠诚”史

读一点中国的“忠诚”史作者:毛志成来源:《中关村》2010年第02期在不平等的社会和人生中,任何的忠诚都是不可信也不可靠的!几千年来,中国是最早也最精细地确立道德纲要的国家。
忠、孝、节、义、礼、廉、耻等等,都曾是中国做人,尤其是做好人、做卓人、做名人的命根子。
特别是忠,简直是道德矿藏中的首要“重金属”。
但是又必须承认:中国式的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愚忠。
什么是愚忠?就是对某种“神圣符号”无条件、无前提的跪拜和听命。
虽然忠诚本身是一种好品德,但是一经陷入愚,这样的忠非但很傻,而且又极容易被并不真忠的奸佞之徒利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用行动兼诗歌表现忠君的是屈原,达到了“每一顾而掩涕兮,叹君门之九重”的地步。
最后,索性跳了江以示其忠。
但屈原从未想过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像那样腐败的楚政权、楚王,真的值得去忠么?古代中国的贤臣史,也是一部这些人的忠君史。
因为忠君而被冤杀的事也不少,但因为被冤杀反倒更加被历史大褒大奖,将其视为真正“修成正果”的突出标志,愚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都有愚忠色彩,包括将愚忠视为第一美感。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起初是地下天上第一“自由战士”,下地府抹掉生死簿,上天宫大闹各种神仙衙门,很是了得。
但最终的“修成正果”,主要靠的还是对唐僧的忠。
《三国演义》更不用说了,书中的武胆关羽、文胆诸葛亮,最大的闪光处都是对刘备(及其子阿斗)无条件、无前提的忠。
一个战败被杀,一个累死病死,此中有多少愚忠意味?值得思考。
《水浒》中的那么多好汉,即使野性十足的人,见了宋江也习惯于纳头便拜,殊不知宋江真想跪拜的却是皇帝。
那样的跪拜,很多时候讲不出什么道理。
《红楼梦》中有个丫头鸳鸯,看起来性子很烈,敢于向贾府的大老爷贾赦、大太太邢夫人叫板,拒旨抗婚。
但她无限忠于贾府最高的权威人物贾母。
最后贾母死了,她真的以身殉主。
她本人是否真的心甘情愿姑且不论,单是将那样的事当成壮举来表彰,就说明像曹雪芹那样有自由意识的人,也没有彻底割尽愚意。
在端午节,我想谈谈屈原的愚忠作文

在端午节,我想谈谈屈原的愚忠作文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在华夏历史上,因某个人的死而成为一个全国性民俗节日的仅屈原一人而已。
正因为这,我们普通百姓都知道屈原死于五月初五,而不知道孔子等任何一个圣人死于何日,也不知道秦始皇等任何一个帝王将相死于何日。
端午节的许多做法都表达了老百姓对屈原的爱。
老百姓不愿意让屈原死,于是划着龙舟去救屈原;老百姓不想让鱼来吃屈原,便向江里撒粽子,鱼们发现粽子比骨瘦如柴的屈原好吃,吃粽子不硌牙,吃屈原硌牙,于是都不去吃屈原了――老百姓的想法是多么的朴素、可爱呀。
可见,中国百姓对屈原的敬爱和纪念已达到了至高的程度。
屈原应当纪念。
因为他是个大诗人,因为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更因为他爱国、忠君。
然而,爱国有聪明的爱国,也有愚昧的爱国;忠君有聪明的忠君,也有愚昧的忠君。
屈原的忠君就是属于后种――愚忠。
他的悲剧就源于此,楚国的悲剧也源于此。
屈原所忠的君是谁呢?屈原所忠的“君”就是楚怀王。
楚怀王又是何样人物?怀王是个毫无政治智慧的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缺心眼儿,是个傻大帽。
秦国想攻打齐国,而齐国和楚国结为盟国,秦惠王很担心,就叫来外交部长张仪:“老张,你给我到楚国去,把齐楚联盟干掉!”张仪到了楚国,说服楚怀王和齐国断交。
他眉飞色舞地对楚怀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合纵亲善,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绝交,秦愿意奉献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
”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秦国的贪婪和张仪的狡诈是出了名的,可楚怀王很愚蠢,他竟不考量一下秦国的国格和张仪的人格,不假思索地听信了张仪的话。
和齐国断交就断交吧,齐国算个屁!你看人家秦国多好,答应给我们六百里土地,哇,六百里土地,我的乖乖,太好了!怀王高兴得差点儿蹦了起来,立马和齐国断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楚国的使者屁颠屁颠地到了秦国,向张仪要土地,张仪一口否认,他不认帐了,他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土地,没有听说有六百里。
”怀王就是个没头脑的人,俗话说口说无凭,老百姓之间交易都要立下字据,何况国家之间!更何况两个敌国之间!怀王当初和张仪约定时,他就想不起来和张仪立下字据。
愚忠岳飞

愚忠岳飞
说岳飞愚忠是因为他非常愚蠢。
愚蠢之一:岳飞等人知道秦大相是小人、投敌叛国的敌人。
那么,岳将军怎么可以奉送“还我河山”的大礼给秦桧敌人呢?尽管有气吞山河的肚量,也不能包容敌人的思想和行为哦!所以,岳飞应当直接暗杀或“登门奉送玉酒”。
愚蠢之二:岳飞三番五次接到班师回朝的命。
“命令”都是秦大相误导天子发出的,这个岳将军等非常清楚,既然如此,听话回朝就等于听敌人的话便放走敌人。
愚忠之三:岳家浴血奋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当岳将军看见一十二道金牌之前,灭金的各项准备就绪。
在“打或回”的问题上,岳飞有天经地义的理由顺应将士和民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之后,岳家军和当地人民自然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从而视全国的形式发展而定。
尽管如此,我没有心情说是岳将军“葬送了亲戚朋友,葬送了岳家军,葬送了大宋国”;我只认同秦大相说的一句话:“是你岳飞成就了我秦桧”因为所有的一个个“成就”,金兀术怎能不跪谢岳将军呢?!
完啦完啦。
我看完“精忠岳飞”之后,最终觉得
在当时无以伦比的大知识分子、大武林高手大将军岳飞不该吃农民兄弟的粮,也不该使工人阶级的枪,因为他没有为人民服务,(给见着多少人民跪着求他打)而是不折不扣执行班师回朝的命令。
国家大将军岳飞和宋江的结果都一样。
非常可惜,他早该发动“西安事变”。
史可法:督师愚忠未可表 百姓殉葬八十万

史可法:督师愚忠未可表百姓殉葬八十万史可法,字宪之,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壬寅(公元1602年),十一月初四曰寅时,生于河南省祥符县(今开封市)。
崇祯元年举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后来副使总理侍郎卢象升,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至后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崇祯十七年(公元16 44年)四月,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缢死煤山,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朝廷。
屡加史可法至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自请为督师,出镇淮、扬。
弘光元年(公元16 45年)四月二十五曰,扬州为满清大将多铎率部攻破,史可法自杀被部下所阻未遂,被俘,然不屈怒骂,于扬州新城南门城楼上慨然就义,时年四十四岁。
其部将、义子史德威于五月一曰出觅史可法遗骸,因暑天炎热,尸体堆积致使蒸变难识,德威不敢妄认,因而未获其遗体。
后于扬州城外梅花岭建衣冠冢。
提起南明群臣排名第一的当属史可法,不光因为他死守扬州最后为明朝所尽忠,就算从地位上说,史可法也算是崇祯皇帝所选定的南京留守的第一人。
但是如果抛开史可法死守扬州,以至为明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尽忠的华丽外衣,史可法留给我的印象却只能是四个字:愚忠、无能。
从史可法的仕途上来讲,东林党人的魁首之一左光斗是其认为的领路人。
史可法在进京赶考时,因为家庭贫困而在雪夜读书昏睡,被主考的左光斗看见,所以把自己的衣服给其披上,因为史在此刻起就深刻的打上了东林党人的印记。
所以在后来东林党因为与魏忠贤“斗法”失败以后,左光斗被下狱,史可法请求狱吏让自己装成乞丐进去看望左。
左愤怒的斥责他,朝廷现在被阉党搞乱了,他应该勇敢的出去和他们斗争,而不是为了个人感情在这里哭泣,史方恋恋不舍的离开,从这点可以看出,崇祯帝后来对其的评语是基本正确的。
明思宗庄烈皇帝平生看人走眼无数,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史可法问题上,庄烈皇帝却并没有走眼。
苏武的忠诚是不是愚忠400字作文

苏武的忠诚是不是愚忠作文他,不会舞刀弄剑,却让大汉朝的天子到子民都向他表示敬意;他,不能杀敌立功,却成为麒麟阁十大功臣之一;他,不能驰骋疆场,却成为大汉永远的英雄;他,不能为大汉抵御匈奴政权,却也用赤子之心为大汉史书抒写下不辱的一页。
他就是大汉最忠诚的臣子之一——苏武时间回转到公元前10年的一天,那一天,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低下了自己高昂的头而苏武——这位大汉忠诚的儿子,他把卫律的诱惑、李陵的劝说全部当成了耳边风,他坚挺着脊梁,维护了尊严。
一段时间后,茫茫北海中出现了一个铁血男儿,在寒风中,他与冷月作伴,在大漠中,他与孤燕为伍。
默默中,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永远记在心灵深处。
塞外的寒风吹弯潦草的腰,吹折树的枝,但它没能,也不可能吹断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吹弯苏武那坚挺的脊梁。
苏武,他愿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他在等待,在默默地等待,从中年等到晚年,从黑发等到白发。
他南望中原,守望着大汉可能到来的使臣。
苏武,他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荒凉的土地,也决不向匈奴顶礼膜拜。
因为他知道,他的祖国是大汉,这辈子,只有祖国,精忠报国!苏武,他宁愿只与冷月作伴,只与孤燕为伍,他决不叛国投敌的千古骂名!因为他知道,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忠心,方能流芳百世,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苏武,他宁愿渴饮雪水,饿食毡毛,也决不去投靠敌人,接受那可耻的千金封侯。
因为他知道,他要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用这信念去书写一段不朽的历史,一段千古传奇!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抛却了富贵,选择了忠心,他给历史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悠悠19载,苏武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说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他用行动对孔子的“成仁”、孟子的“取义”做了最好的诠释!苏武的事情让我震惊,从这我读懂了何为“英雄”,何为“忠诚”。
杜甫的“愚忠”、“伪爱”思想浅探以《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为切入点

示 “ 盖棺 事则 已 ,此 志常 觊豁 ” 。可见杜 甫 的 自贬绝 不是 后迎娶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妻子小他十多岁 , 想
出 ,这 个含 辛茹苦的伟大女性 ,任何时候都无法与杜甫 心中
的 “ 人 民”相 匹敌。 杜 甫的 “ 伪 善”不仅表 现在家人 方面 ,也 表现在他 对
进行 了鲜 明 的对 比。 当杜 甫将 这样 强烈 的不平 等高度 浓缩
为一句 “ 朱 门酒 肉臭 ,路有冻死骨”时 ,他恐怕早 已老 泪纵 横 ,对人 民的悲悯之情让他哽咽在喉 ,一句 “ 惆怅难再述 ” 便道 出了他 的无 奈与 白责。既然杜甫亲眼看到 了骄奢 的君王 留恋声 色犬 马 ,那么这样 的君王还是杜甫心 中眼中时时念叨
杜 甫看 到如今的玄宗 已经闭 目 塞 听,老聩 昏庸 了。但 是杜甫 仍 旧在为君王辩护 , “ 圣人筐篚 恩 ,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
理 ,君 岂弃此物? ”杜甫认 为那些 大臣拿 了朝廷的俸禄就应 该为 国为 民办实事,而不是蒙 昧圣 听 ,将锦衣玉食纳入 自己 门下 。而 君王 大 臣奢侈挥 霍 的正是 民脂 民膏 , “ 彤庭 所分 帛,本 自寒女 出 ,鞭 挞其 夫家 ,聚敛贡城 阙” 。面对这样 的 现实 ,杜 甫仍 然抱 着 “ 生 逢尧舜 君 ,不忍 便永 诀 。” 的态
生的人 )、爱 身边 的人 ,却 抱着忧天下苍 生的虚伪 之爱 。
、
不 自觉 的 “ 愚忠” 思想 本文的 “ 愚忠”指 的是愚戆 的忠心 ,采 用 的是 《 汉语
“ 仁 ”是 儒 家思 想 的核 心 内容 ,其准 确 内涵 是 仁 者 爱 人 。儒 家 的 特 点在 于 他 所 倡导 的爱 是 以 推 己及 人 为 逻 辑起 点 的 ,但是 杜甫 的思 想 似乎 并 不 是按 照这 个 逻 辑 发 在 《 咏怀五 百字 》的第三段 中 ,杜甫发 出 “ 老妻 寄异 县 ,十 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的感 慨 ,于
1. 愚忠不等同于忠诚[共2页]
![1. 愚忠不等同于忠诚[共2页]](https://img.taocdn.com/s3/m/193b9ef3ccbff121dc368371.png)
而有的员工接受任务就会满腹牢骚接受或者干脆找理由推脱掉。
当公司在他休假时,突然派他去外地应付一件紧急的事情。
他会不情愿,会说“这本来是职责之外的事,凭什么要我去?”,会抱怨自己的休假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如果一个员工面对工作任务时,总是这样斤斤计较、百般推诿,那么,他在公司里是很难出类拔萃的。
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在一个地方的付出,一定会在别的地方有所收获。
要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要有积极主动、勇挑重担的精神。
当工作遭遇瓶颈或环境发生改变时,您是不是常常视而不见、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坐等“魔法师”来改变一切?神奇的奥旨法则告诉人们那个神奇的魔法师就是自己!成功的力量就蕴藏在自己的身体内。
对员工而言,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勇敢面对,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诿。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三、忠诚与方法:忠诚也需要讲方法1.愚忠不等同于忠诚忠诚不是愚忠,服从不是盲从,如果长官错了,你还盲目地忠诚于他,你就是愚昧的人。
一项对世界著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当企业家被问及“您认为员工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忠诚”。
不过,“忠诚”不是唯唯诺诺,没有见地的屈从,并不等于成为老板的“顺臣”。
整日对老板惟命是从,并不能对公司和你自己的事业有任何帮助。
作为一名员工,虽然大多时候都是奉命行事,但这并意味着一定是事事顺从。
上级做决策、定计划时难免会出现失误,发现领导的失误后不能因怕领导不高兴而沉默不语、任其错误地发展下去。
对于不正确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也是员工敢负责的重要表现。
李红高中毕业后,进入温州的一家制衣厂,当了一名打字员,她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只要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大家都担心她在工作中会吃亏。
上班的第五天,办公室主任扔给她一份文稿,让她打出来。
在打字的过程中,李红发现有几处语句不通顺,就根据文稿原意进行了修改。
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忠yú zhōnɡ1.稍有愚蠢而忠心或有点偏见。
《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
” 宋陆游《舟中作》诗:“惟有愚忠穷未替,尚馀一念在元元。
”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
”2.谓昧于事理的忠心。
《管子·七臣七主》:“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故记称之曰:愚忠谗贼,此之谓也。
”《史记·酷吏列传》:“ 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张汤)乃诈忠。
’” 续范亭《感言》:“实在告诉你们吧,现在大奸卖国的秦桧虽有,再不会有多少愚忠误国的岳武穆了!”3.有能力而忠于没有能力之人的行为,通常用作评价“有能力者”完全听从“没有能力之人”的指挥,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之人。
含贬义。
常指愚昧地忠实,不计后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与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没有自己的想法。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
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
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
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
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
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
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
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
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问题二: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
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
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
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
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
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
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
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
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
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
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
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
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
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
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
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
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岳飞并非愚忠,而是大忠,他的死有三方面促成:首先,金人想杀岳飞。
岳飞是宋廷抗金的急先锋,是宋廷内部抗金派的主要代表,他所率领的“岳家军”又是金人最为头疼的力量。
因此,岳飞就成了金的头号“敌人”,金人欲除之而后快。
颍昌大战后,金主将兀术写信给秦桧:“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为河北图。
且杀吾女婿不可以不报。
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后宋金和议既成,但岳飞不除,威胁犹在,还是该除去。
其次,秦桧等朝廷重臣想杀岳飞。
秦桧是金的奸细,和金是他一直的目标。
岳飞激烈的抗金呼声和举措使他的目标屡屡受阻。
岳飞还多次攻击他,也令他万分嫉恨。
而且,岳飞的国防得宠也不利于他的“和谈大业”以及其他朝臣在朝廷的位置。
杀岳飞以利己利金,最后成了秦桧的锁定目标。
当然,秦桧只是杀岳飞的执行者和合谋者,最后除去岳飞还得依赖于最高统治者——宋高宗赵构。
赵构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荒淫无耻的君主。
利用抗金诸将,以保南朝小朝廷,是赵构利用和驾驭岳飞等的目的。
岳飞不解个中深意,一旦上了抗金战场,就自由发挥,根本不听其节制,屡触龙威,又惹怒了连赵构也不敢得罪的金人,几坏其和谈大事,令赵构大为恼火。
至于说岳飞遭冤时,仍对宋高宗表示忠诚,抱有幻想,这种说法,恐怕主要是来自历代统治阶级故意宣传岳飞忠君至上(譬如乾隆皇帝)和《说岳全传》之类演义,宋代的岳飞,从一被诏到临安,就对宋高宗不义存有戒心,虽然相信“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但又预感到“万一不幸,亦何所逃”!待如狱遭刑讯逼供时,他悲愤地说:“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一直到临刑前,岳飞只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再没有一句“对皇帝抱有幻想”的只言片语,倘若他对宋高宗存有幻想,为何不请求皇帝为他主持正义呢,他把自己的冤屈全对“天日”倾诉,不正是因为他看透宋高宗狼心狗肺了吗?哪里“还愚不可及地希求赵构能洞察他的耿耿忠心”呢?诸葛亮是“愚忠”吗?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
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二是忠贞。
多年来,一些人谈到诸葛亮的“忠”时,每每贬之为“愚忠”。
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之见。
什么是“愚忠”?就是对国君个人盲目的、毫无原则、毫无主见、逆来顺受,因而是愚昧的“忠”。
不管国君善恶如何,行事是非怎样,一律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有任何怀疑,更不敢有任何违忤;即使国君荒淫残暴,滥杀无辜,也不敢谏阻指斥;哪怕毫无道理地杀到自己头上,也只知低头受戮,还要说什么“天子圣明,罪臣当诛”的昏话;甚至国君腐朽亡国,仍一味追随,以死效忠。
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总是不断地集中权力,不愿受到任何制约;同时又总是要求臣民对自己无条件地效忠,鼓励愚忠。
特别是专制主义恶性膨胀的明清两代,统治者更是以各种手段灌输愚忠意识,以至愚忠成为一般臣民普遍的道德信条,严重地阉割了民族精神,阻碍了社会进步。
因此,现代人反对愚忠,批判愚忠,是完全应该的。
然而,任何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
尽管封建时代国君通常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尽管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愚忠,但千百年来,总有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信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加以区分,在不同程度上摆脱愚忠的桎梏:或对国君的恶德劣行予以批评抵制,直言极谏;或勇于为民请命,不顾自身安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