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发病原因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所以患者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时,需要明确知道该病的诊断要点,这样才能尽快确诊该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

1.对本病诊断的最好线索是患者的症状,关节体征和关节外表现及家族史。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和特征性早期主诉为下腰背发僵和疼痛。由于腰背痛是普通人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但大多数为机械性背痛非炎性疼痛,而本病则为炎性疼痛。

以下5项有助于脊柱炎引起的炎性背痛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非炎性背痛的鉴别:

(1)背部不适发生在40岁以前。

(2)缓慢发病。

(3)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4)背痛伴发晨僵。

(5)背部不适在活动后减轻或消失。

以上5项有4项符合则支持炎性背痛。

2. 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为本病早期的阳性体征。随病情进展可见腰椎前凸变平,脊柱各个方向活动受限,胸廓扩展范围缩小,及颈椎后突。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检查骶髂关节压痛或脊柱病变进展情况:

(1)枕壁试验:正常人立正姿势,后枕部应贴近墙壁而无间隙。而颈僵直和(或)胸椎段畸形后凸者该间隙增大至几厘米以上,致使枕部不能贴壁。

(2)胸廓扩展:在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扩展范围,两者之差的正常值不小于2.5cm,而有肋骨和脊椎广泛受累者则使胸廓扩张减弱。

(3)Schober试验:测量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上垂直距离向上10cm,向下5cm 分别作出标记,然后嘱患者弯腰(保持双膝直立位)测量脊柱最大前屈度,正常移动增加距离在5cm以上,脊柱受累者则增加距离多少于4cm。

(4)骨盆按压:患者侧卧,从另一侧按压骨盆可引起骶髂关节疼痛。

(5)Patri ck试验(下肢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屈曲并将足跟放置到对侧伸直的膝上。检查者用一只手下压屈曲的膝(此时髋关节在屈曲、外展和外旋位),并用另一只手压对侧骨盆,可引出对侧骶髂关节疼痛则视为阳性。

3.X线表现具有诊断意义。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的变化发生在骶髂关节。该处的X线片显示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通常按X线片骶髂关节炎的病变程度分为5级:0级为正常,Ⅰ级可疑,Ⅱ级有轻度骶髂关节炎,Ⅲ级有中度骶髂关节炎,Ⅳ级为关节融合强直。对于临床或疑病例,而X线片尚未显示明确的或Ⅱ级以上的双侧骶髂关节炎改变者,应该采用计算机断层(CT)检查。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49114.html,/qzxjzy/2014/1229/207410.html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

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年内。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AS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糖尿病诊疗指引参照表 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8 年) 《糖尿病诊疗标准》 (2009 年) 《全球糖尿病指南》 (2005 年)中华医学会美国糖尿病协会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定义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静脉血糖 ≥6.1mmol/l(110mg/ dl)~< 7.0mmol/l(126mg/dl )和糖耐量受损(IGT): 负荷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140 mg/dl)~<11.1 mmol/l (200 mg/dl) IFG:FPG 5.6–6.9 mmol/L (100–125 mg/dL)和IGT:2 小 时血糖7.8–11 mmol/L (140–199 mg/dL) IFG:FPG 5.6–6.9 mmol/L (100–125 mg/dL)和IGT:2 小 时血糖7.8–11 mmol/L (140–199 mg/dL) 1 型糖尿病 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 岛素绝对缺乏 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 岛素绝对缺乏 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 岛素绝对缺乏 2 型糖尿病 主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有时与胰岛素绝对缺乏 相关 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 的渐进式胰岛素分泌缺 陷 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 的渐进式胰岛素分泌缺 陷 妊娠期糖尿病 怀孕期间检查出高血糖 水平(之前未患糖尿病), 易患2 型糖尿病 怀孕期间诊断出糖尿病 怀孕期间首次发生或发 现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 受不良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 1.β细胞功能 的遗传缺陷(染色 体12、7、20、13、 17、2) ? 2.胰岛素作用 的遗传缺陷(小精 ? 1.β细胞功能 的遗传缺陷 ? 2.胰岛素作用 的遗传缺陷 ? 3.胰腺外分泌 病变(胰腺囊性纤 –

强直性脊柱炎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甚还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征象,均可诊为大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 ①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cm)。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3)分级 ①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 ②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肾虚督寒证:腰骶、脊背、臀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2.肾虚湿热证:腰骶、脊背、臀酸痛、沉重、僵硬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黏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督寒证

两种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标准的比较

两种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标准的比较 目的:探讨并完善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以提高确诊率及早期诊断率。 方法:选取2005 年10 月--2009 年6 月间不明原因的腰骸部疼痛患者410 例,分别用两种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统计分析修订后的诊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410 例患者中,应用修订的纽约标准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者330 例;修订后的诊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9%和83.33%。4 字试验和骶髂关节叩击痛在早期患者中更典型。结论:修订后的诊断标准简便易操作,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适合发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中轴关节和双侧骶髂关节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0 一40 岁的青壮年,是康复医学专业的难治性疾病之一[1-3]。关节强制性病变是其特征性表现,到晚期常因整个脊柱的强直而致残[4-5]。AS 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若能及早诊断并合理治疗,则可达到控制症状和改善预后的目的。故对AS 的早期诊断和及早的干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必要条件[6 -7 ]。目前,As 的诊断多通用1984 性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其诊断标准中要求X 线存在明确的检查中骶髂关节炎。但符合该标准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已失去治疗的良好时机,往往会遗留脊柱强直、关节畸形等改变,病情已不可逆转[8 -9]。因此使得AS 诊断标准无论在敏感性或特异性方面均不尽人意,尤其是不适合早期诊断[5];加之AS 发病较隐匿,使得AS 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为此,我们在以往相关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l0] ,抓住早期本病100%累及骶髂关节的病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骶髂关节的体格检查,旨在改良AS 临床诊断标准,对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研究,以期为AS 的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l 临床资料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09-07-21T15:41:04.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吴利增 (黑龙江省庆安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庆安1542 [导读] 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行性蔓延至脊柱关节,造成骨性强直。病损以躯干关节为主,也可波及近躯干的髋关节,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几十年。好发于15~30岁的男青年,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在二者早期的病理变化都很相似,都以增殖性肉芽组织为特点的滑膜炎开始。早期症状不明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和不典型的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及早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临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例46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26岁,男性41例,女性5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 1.2 临床表现急渐发病者最多,约占80%左右。多持续数月。初发症状常为下腰、臀、髋部疼痛及活动不便(腰僵),有晨僵,上行性痛,可随活动而有所缓解。约有20%的患者呈急性发病,患者可有较高的体温及明显的全身症状,除脊柱和骶髂关节外,肩、僦、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被累及。 2 临床体征与诊断 2.1 脊柱僵硬及姿势改变绝大多数病人在早期就能检出平腰(腰椎前凸减少或消失)及腰椎活动受限。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体征,晚期可见到腰前凸反向变为后凸、脊柱各方向活动均受到限制。逐渐病变上升到胸椎、颈椎,则上部脊柱的活动也明显受限。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驼背畸形。 2.2 胸廓呼吸运动减少病变侵犯到肋椎关节,或肋椎关节强直。胸廓周径的扩张度少于3cm者为阳性表示其扩张受限。 2.3 挤压或旋转骶髂关节引起阳性体征患者腰前屈时,腰部平直,腰背肌痉挛呈板状。 2.4 周围受累关节的体征多为双侧性。在早期,疼痛和肌肉痉挛常比较明显,可见受累关节肿胀,积液,局部皮肤发热(似类风湿关节炎的体征),晚期可见各种畸形,髋关节常出现屈曲挛缩、内收、外展或旋转畸形、骨性强直;膝关节可见屈曲挛缩畸形。 2.5 X线表现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标准要具备骶髂关节炎的存在,骶髂关节的X线片改变一般比脊柱的改变出现的更早,也更容易识别,因此为了早期作出正确诊断,骶髂关节改变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之一。X线片所见,早期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中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骨质腐蚀与致密增生交错,呈锯齿状,髂骨侧致密带增宽,最宽可达3cm;晚期关节间隙消失,致密带消失,骨小梁通过已呈骨性强直。X线显示脊柱晚期有竹节状改变,大关节特别是骶髂关节最早即有改变,终至骨性强直。 3 治疗 3.1 一般治疗 增强营养、增强体质、促进病情稳定,不进展;加强运动和功能锻炼,做深呼吸操,脊柱和髋关节伸肌锻炼,温水中游泳等预防畸形和关节强直。食用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饮食,骨质疏松的应加服钙剂和鱼肝油。特别重视生理姿势的保持和矫形体操。适当休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避免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坐立时应尽量挺胸收腹,避免懒散的驼背姿势。写字时桌子要高,椅子要低。床铺要硬,睡眠时低枕或不用枕睡眠,仰卧时可不用枕,尽量采用俯卧睡姿,可预防和纠正驼背和髋、膝屈曲畸形。 3.2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轻症病人。如阿司匹林效果不佳,可改用保泰松、消炎痛、炎痛喜康等;皮质类固醇在应用中应以症状为主对症下药,强的松每日不应超过l0mg,可以止痛,但停药要慎重,应逐渐减量。新研制的“云克” 由99mTc和亚甲基二磷酸盐所组成,为低毒,低放射性,有治疗作用。用量开始时100mg/d静滴,连续5日为1个疗程,控制病情后改用5mg/d,20d为1个疗程,可用2~5个疗程。 3.3 放疗 照射脊柱对症状有疗效。深部X线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 3.4 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配合手术治疗,以挽救和改善关节功能。膝关节炎的早期,可行滑膜切除术,中期可行关节清理术,晚期可根据病变情况行关节松解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和人工关节置换等。髋关节强直或严重非功能位畸形时,一般应采用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如非功能位畸形严重者,又不适合人工关节置换者,可采用截骨矫形,改善功能。严重驼背畸形而影响平视者可行脊柱截骨矫正以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加生活质量。 4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逐渐上行蔓延到脊柱关节,造成骨性强直和纤维化,造成弯腰活动障碍,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强直性脊柱炎无根治良方,只有及时、积极和妥善的治疗,加上病人的主动配合,以做到遏制病情进展,减轻疼痛、保护关节功能,缩短疗程、预防畸形、减少病残率以改进各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施桂英,关节炎概要,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2] 唐福林.风湿免疫科医师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发病原因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所以患者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时,需要明确知道该病的诊断要点,这样才能尽快确诊该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点 1.对本病诊断的最好线索是患者的症状,关节体征和关节外表现及家族史。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和特征性早期主诉为下腰背发僵和疼痛。由于腰背痛是普通人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但大多数为机械性背痛非炎性疼痛,而本病则为炎性疼痛。 以下5项有助于脊柱炎引起的炎性背痛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非炎性背痛的鉴别: (1)背部不适发生在40岁以前。 (2)缓慢发病。 (3)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4)背痛伴发晨僵。 (5)背部不适在活动后减轻或消失。 以上5项有4项符合则支持炎性背痛。 2. 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为本病早期的阳性体征。随病情进展可见腰椎前凸变平,脊柱各个方向活动受限,胸廓扩展范围缩小,及颈椎后突。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检查骶髂关节压痛或脊柱病变进展情况: (1)枕壁试验:正常人立正姿势,后枕部应贴近墙壁而无间隙。而颈僵直和(或)胸椎段畸形后凸者该间隙增大至几厘米以上,致使枕部不能贴壁。 (2)胸廓扩展:在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扩展范围,两者之差的正常值不小于2.5cm,而有肋骨和脊椎广泛受累者则使胸廓扩张减弱。

(3)Schober试验:测量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上垂直距离向上10cm,向下5cm 分别作出标记,然后嘱患者弯腰(保持双膝直立位)测量脊柱最大前屈度,正常移动增加距离在5cm以上,脊柱受累者则增加距离多少于4cm。 (4)骨盆按压:患者侧卧,从另一侧按压骨盆可引起骶髂关节疼痛。 (5)Patri ck试验(下肢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屈曲并将足跟放置到对侧伸直的膝上。检查者用一只手下压屈曲的膝(此时髋关节在屈曲、外展和外旋位),并用另一只手压对侧骨盆,可引出对侧骶髂关节疼痛则视为阳性。 3.X线表现具有诊断意义。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的变化发生在骶髂关节。该处的X线片显示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通常按X线片骶髂关节炎的病变程度分为5级:0级为正常,Ⅰ级可疑,Ⅱ级有轻度骶髂关节炎,Ⅲ级有中度骶髂关节炎,Ⅳ级为关节融合强直。对于临床或疑病例,而X线片尚未显示明确的或Ⅱ级以上的双侧骶髂关节炎改变者,应该采用计算机断层(CT)检查。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49114.html,/qzxjzy/2014/1229/207410.html

强直性脊柱炎分级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某些微生物(如克雷白杆菌)与易感者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可引发异常免疫应答。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病,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变,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分级标准 0级:无压痛。 Ⅰ级:关节不活动时无疼痛,关节活动时有轻痛。 Ⅱ级:关节不活动时亦有疼痛,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 Ⅲ级: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因疼痛而明显受限。 二、强直性脊柱炎压痛分级标准 0级:无疼痛。 Ⅰ级:压迫时病人诉疼痛。 Ⅱ级:压迫时病人不仅诉疼痛,而且有畏惧表情或缩回该关节。 Ⅲ级:病人拒绝医生作压痛检查。 三、强直性脊柱炎关节肿胀分级标准 0级:关节无肿胀。 Ⅰ级:关节肿胀,但尚未超过关节附近骨突出部。 Ⅱ级:关节肿胀比较明显,肿胀处与骨突出部相平,因此,关节周 围的软组织凹陷消失。 Ⅲ级:关节高度肿胀,肿胀处已高于附近的骨突出部。 四、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活动障碍分级标准 0级:关节活动正常。 Ⅰ级:关节活动受限1/5。 Ⅱ级:关节活动受限2/5。 Ⅲ级:关节活动受限3/5。 Ⅳ级:关节活动受限4/5或强直固定。 五、整体功能分级标准(ARA) Ⅰ级:完全胜任每天的任何活动。 Ⅱ级:能从事正常活动,但有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 Ⅲ级:只能自理生活或从事极少数职业性活动。 Ⅳ级:卧床不起或坐轮椅,不能自理生活。 六、晨僵分级标准 0级:无晨僵。 Ⅰ级:晨僵时间在1小时以内。 Ⅱ级:晨僵时间1~2小时。

第一节_强直性脊柱炎概述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强直(Ankylos)与脊柱炎(Spondylitis)两字的合称,为一种免疫异常造成的慢性发炎性风湿病,主要侵犯脊椎关节与附近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发炎后的纤维化与钙化,使脊椎逐渐失去柔软度,严重时会发展到像竹竿一样无法弯曲或伸展,因此被称为「竹竿病」,部分病人身上则因脊椎变形而有严重的驼背。病人血液中因缺乏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故属于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变(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y﹚之一。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变 这是一群疾病,血中的类风湿因子为阴性,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 nkylosing spondylitis)、干癣性关节病变(Psoriatic arthropathy)、莱特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未分化型脊椎关节病变(U 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这些疾病的特点为骶髂关节炎(s acroiliitis)、与脊柱关节炎(spondylitis)、周边关节病变、接骨点病变(e nthesopathy),及其它关节外的表征如眼睛有葡萄膜炎或结膜炎、肠胃道或生殖泌尿道的发炎、皮肤干癣,少数病人会有心脏传导阻滞或瓣膜异常、肺纤维化、A型免疫球蛋白肾病变(IgA nephropathy),而各种疾病与HLA-B27基因有不等程度的关联。 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一、1984年AS纽约修订标准 (1)临床标准 A 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B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C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2)放射学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大于或等于Ⅱ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3)确诊条件 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 二、1988年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有关的AS诊断标准。(1)症状:以两骶髋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为主。 (2)体征:早、中期患者脊柱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柱出现强直或驼背固定,胸廓活动减少或消失。双侧骶髂关节检查(如骨盆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4字试验等)显示阳性结果。 (3)实验检查:血沉多增快,RF多阴性,HLA-B27多强阳性。 (4)X线检查:具有强直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典型改变。 (5)分期 早期:脊柱功能活动受限,X线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仅关节间隙改变。 中期:脊柱功能活动受限甚至部分强直,X线显示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 晚期: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显示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三、2001年汕头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腰和(或)脊柱、腹股沟或下肢酸痛不适,或不对称性外周关节炎为,尤其是下肢关节炎,症状持续≥6周。 2、夜间痛或晨僵≥0.5小时

3、活动后缓解 4、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着点痛 5、虹膜睫状体炎现症或既往史 6、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或HLA-B27阳性 7、非甾体抗炎药能迅速缓解症状 (二)影像学或病理学 1、双侧X线骶髂关节炎≥Ⅲ级 2、双侧CT骶髂关节炎≥Ⅱ级 3、放射学骶髂关节炎不足Ⅱ级者,MRI表现关节旁水肿(或)广泛脂肪沉积,尤其动态增强检查关节或关节旁增强>20%者。 4、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者 符合临床表现第1项及其他各项中之3以及影像学、病理学标准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强直性脊炎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 作者:沈彬, 裴福兴, 邱贵兴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骨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年,卷(期):2012,32(9) 参考文献(24条)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0(08) 2.黄烽强直性脊柱炎 2011 3.Rudwaleit M;Braun J;Sieper J ASA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axial spondyloarthritis 2009(07) 4.Sieper J;Klopsch T;Richter M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dosages of celecoxib with diclofenac for the treatment of active ankylosing spondylitis:results of a 12-week randomised,doubleblind,controlled study 2008(03) 5.Song IH;Hermann K;Haibel H Effects of etanercept versus sulfasalazine in early axial spondyloarthritis on active inflammatory lesions as detected by whole-body MRI(ESTHER):a 48-week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11(04) 6.van der Heijde D;Sieper J;Maksymowych WP2010 Upd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A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anti-TNF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axial spondyloarthritis 2011(06) 7.Takahiko H;Hiroki M;Terufumi S Transmembrane TNFa:structure,function,and interaction with anti-TNF agents 2010 8.Maksymowych WP Update on the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2007(06) 9.Braun J;van den Berg R;Baraliakos X2010 update of the ASAS/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2011(06) 10.Dougados M;Braun J;Szanto S Efficacy of etanercept on rheumatic sign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in advanced ankylosing spondylitis:results of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SPINE) 2011(05) 11.Braun J;van der Horst-Bruinsma IE;Huang 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tanercept versus sulfasalazine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2011(06) 12.Heldmann F;Brandt J;van der Horst-Bruinsma IE The Europea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fliximab cohort(EASIC):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 of long 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reated with infliximab 2011(04) 13.Baraliakos X;Listing J;Fritz C Persistent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fliximab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fter 8 yearsearly clinical response predicts long-term outcome 2011(09) 14.Finckh A;Dudler J;Wermelinger F Influence of anti-infliximab antibodies and residual infliximab concentrations on the occurrence of acquired drug resistance to infliximab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2010(04) 15.Radstake TR;Svenson M;Eijsbouts AM Forma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infliximab and adalimumab strongly correlates with functional drug levels and clinical respons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外文期刊] 2009(11) 16.Moots RJ;Haraoui B;Matucci-Cerinic M Differences in biologic dose-escalation,non-biologic and steroid intensification among three anti-TNF agents:evidence from clinical practice 2011(01) 17.Kim EM;Uhm WS;Bae SC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among korea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ho are tak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 blockers 2011(10) 18.Ding T;Ledingham J;Luqmani R BSR and BHPR rheumatoid arthritis guidelines on safety of anti-TNF therapies 2010(11) 19.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 2005 20.Howe CR;Gardner GC;Kadel NJ Perioperative medic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patient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外文期刊] 2006(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