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戏曲情节传承变异性探微
梁祝思想性艺术性及作品创新性

梁祝思想性艺术性及作品创新性《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了抒情、婉转的引子主题,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主部爱情主题,它纯朴、甜蜜而深沉,这个旋律取材于越剧唱腔,它先由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呈示出来,然后又低八度重复一遍,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
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里运用了复调写法。
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
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
主部到这里结束,接下来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
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华彩乐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是副部。
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
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
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
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新媒体时代《梁祝》的传播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梁祝》的传播与发展内容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媒体的更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影响着我们传统文学的传播与发展。
当然,民间文学也不意外,它的生产、传播与发展都发生了番天地福的变化。
传统的民间文学传承平台主要是口耳相传,而现在却产生了舞台、影视、网络和手机等等现代传播方式。
当然,并不能说传统的口耳相传已经完全消失,但是网络手机等成为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却已不容置疑。
关键词:民间文学新媒体时代传播与发展影视改编梁祝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它也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
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使用文学,具有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表演性等特征。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从改变传统的口头叙事形式到纸质文本叙事再到现在的电子叙事,这都不断的在影响着传统的民间文学。
但在21世纪的中国,新媒体不断发展,影视、网络等有涉足民间文学的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等各种媒体工具对民间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网络这种特殊载体,把民间文学浓厚的娱乐性强调到了极致,新兴的网络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民间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传播方式。
正因为如此,它使得更多的人去吸收着不同背景下的民间故事文学。
也可以让这些民间文学更好的传播下去,并且通过网络等将我们的优秀民间文学以最快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甚至是起了革新的伟大作用。
所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出现了以舞台、影视、网络和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的文艺新形态。
梁祝是中国的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文化根基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说他在四大传说中,出现的相对较晚,而且最早形成何时也无确切的证据来断定,但是他已在中国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不管南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
《梁祝》赏析

《梁祝》赏析《梁祝》赏析记得周总理曾比喻过:“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
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
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
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
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
从《梁祝》故事的衍变看时代与社会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从《梁祝》故事的衍变看时代与社会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诵不息。
有关梁祝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从有关史料的点滴记载到民间流传直至搬上现代的舞台银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在梁祝故事的研究中,有一个一直为大家所默认的观点,即梁祝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斗争性。
但是,要说故事自产生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斗争性,并认为这是故事不断流传发展的原因,就过于简单了。
分析、评价《梁祝》的思想内容,不仅要探索作品流传、发展的原因,还应注意到故事中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渐变以及它的化蝶结局,从而挖掘其主题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民间传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是它又不等于历史,却有着历史的依据和凭借,又有着成为这一传说故事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又深深地烙下历史真实的痕迹。
梁祝故事就是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婚姻悲剧的基础上改造、发展、完善起来的。
期间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是社会与时代的深刻积淀。
若把梁祝故事的情节流变分阶段来分析的话,大致如下:第一个时期是六朝至晚唐。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的最早材料,是《韩凭妻》①和《华山畿》②,也有说梁祝故事虽然是从这两个故事衍变而来,但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继承关系,只是这几个故事之间的情节有些类似,而最突出的类似点就是他们的主人公都能坚贞地为纯洁爱情而死;死后不管是“冢合”,或者“合葬”,还是“化鸟”,其意义都是在于表现他们的精魂不死,挚爱永存。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发生于东晋。
联系起明徐树丕的《识小录》③提供的线索,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向上推至六朝。
最早的可靠的书面资料,还应是宋代张津《乾道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浅谈各地方戏曲中的梁祝

浅谈各地方戏曲中的《梁祝》《梁祝》的故事是自小就听妈妈说过的,可是关于《梁祝》的戏剧,确是这次课程才开始有所接触的,觉得别有一番趣味,便对各地方戏曲对这段故事的演绎做了一番简单的比较。
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的传说,在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中都有这一题材的作品,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并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
因梁祝传说流传的广泛性,各地有关剧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尽相同,呈现出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样式,并以其丰富性、多样性,使其更具魅力。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各地流传,它的剧本、唱腔、表演、舞美设计已经基本定型。
《梁祝》中有许多经典段落,如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山伯之死、化蝶等等。
全国二百多个越剧团体,几乎都把越剧《梁祝》作为本剧团的保留剧目,许多著名越剧演员对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从唱腔到表演都有不同的创造。
人物塑造上,从现在的版本看,越剧《梁祝》典型地具备了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特征,文人意味比较浓厚黄梅戏剧目《梁祝》在传统的故事框架内,作了较大幅度的重新创造,有意识地加强了作品的乡村民俗风味。
黄梅戏自形成至今,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唱腔简洁明快,纯朴浓郁、极富乡野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功能,以及叙事与抒情兼备的极强感染力。
因此黄梅戏版本得《梁祝》则更类似民间乡村小儿女的爱情故事。
从剧本创作风格上看,相对于越剧,黄梅戏《梁祝》的文字较活泼,俚俗得可爱,乡野风味较重。
它保留了许多民间文学的精华,运用了民歌、顺口溜,这些都很可贵。
梁祝故事在戏曲中的演变

梁祝故事在戏曲中的演变
蒋蔚
【期刊名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0)004
【摘要】梁祝故事起源于民间传说,经过长期发展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尤以戏曲最受欢迎.广泛流传于南北方各地的梁祝戏曲既有相似也有相异之处.在语言风格上,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梁祝戏偏柔婉清丽,北方地区的梁祝戏则更为豪放直接.在故事情节方面,南北方地区的梁祝戏大多以越剧剧本为参考,有些甚至全盘移植,但还有一些梁祝戏则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将一些情节进行改编,迎合了当地人民的喜爱."化蝶"结尾作为梁祝传说的点睛之笔,在梁祝戏曲的改编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各地梁祝戏在"化蝶"细节方面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蒋蔚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汉中 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6
【相关文献】
1.古典戏曲中的"太白醉写"故事演变初探 [J], 鲍开恺
2.懦弱无能梁山伯作茧自缚祝英台--梁祝故事和戏曲中梁祝形象的分析 [J], 索绍武
3.论梁祝故事主题的演变轨迹 [J], 杨莉馨
4.梁祝故事演变考 [J], 林琳
5.从“义妇”故事到爱情悲剧——论梁祝故事的形成演变及其它 [J], 陈华文;胡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祝戏剧鉴赏

梁祝戏剧鉴赏《梁祝》是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基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定稿于1959年5月4日 [9],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执棒管弦乐队协奏。
《梁祝》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梁祝》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一部经典曲目,广受人们的喜爱。
整部作品在很恬静的乐曲中拉开帷幕,接着是一段非常优美的小提琴演奏,也是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这一段音乐有一些伤感唯美,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接着这一部分又被重复,但音高明显变低了,这似乎在暗示这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的出现。
第三次重复这一段的时候,声音一下子变得很开阔,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人觉得,梁祝二人,初次见面时的那种美好的气氛为二人之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的音乐渐渐低了下去,听起来十分伤感,仿佛让人亲身体会到了梁祝二人对彼此的那种思念。
突然音乐变得很欢快,把二人急着相见的那种急切心理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片树林里,二人急着相见,激动而又略带紧张,仿佛林中的小鸟都在为他们的相见捧场。
这一段的乐曲,欢快有力,节奏轻快。
突然,曲风又一变,变得有些哀伤,有些低沉,给人一种伤感,二人离开后的相思都融入了乐曲之中,但那又能怎么样呢,见不到自己喜欢的人,内心的伤感,该如何表达。
这一段音乐,声音较高,表现出来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思念。
突然曲风又变得急促紧张,仿佛要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起伏有致的声高,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的变化。
自己的心上人,要来迎娶自己,自己很开心,整个人的情绪在这一段欢快的音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预见到自己爱情将要结果的祝英台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激动。
接下来的曲调又回到微微的伤感,仿佛是彼此在怀念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瞬间,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

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
刘锡诚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3)001
【摘要】梳理和分析梁祝传说的流传历史和现状,是研究文化传播规律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个产生于农耕文明中、流传达两千五百年以上、几至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悲剧传说,由于农耕文明条件的逐渐丧失而日见萎缩.近50年来,相继上演了川剧<柳荫记>、越剧<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而在新改编的戏曲中,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创造了避婚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祭坟化蝶等情节模式.戏曲、电影给民间传说的生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梁祝传说的情节固定化了,原来在农民中流传的多种多样的传说,自觉不自觉地向戏曲故事和电影故事靠拢,单一化、模式化了,原生态的传说的面貌逐渐变形;另一方面,使民间的梁祝传说失去了传播和传承的市场和渠道,在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淡化,甚至渐而萎缩.
【总页数】9页(P18-26)
【作者】刘锡诚
【作者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76.3
【相关文献】
1.观剧东西方:流行文化中的性别话语冲突与嬗变——一项对高校学生性别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J], 金一虹;杨笛
2.电影《梁祝》与中国音乐文化传播 [J], 王静
3.《声入人心》对越剧《梁祝》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J], 邓智元
4.国际传播中文化折扣到文化增值的嬗变——以李子柒短视频传播为例 [J], 罗石芊;周丽
5.从跨文化传播到传播文化——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 [J], 蔡小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