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2023-智慧政务办公平台规划方案-1

2023-智慧政务办公平台规划方案-1

智慧政务办公平台规划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政务办公平台的建设已成为政府机构推进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而实现智慧政务办公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便捷、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政务办公平台。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规划方案,对于推进政务办公平台建设至关重要。

步骤一:需求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政府机构在智慧政务办公方面所迫切需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分为基础支撑、信息整合、业务流程、安全保障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平台的基本需求。

其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差异。

最后需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

步骤二:制定建设目标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建构合理、全面、可更新的政务办公平台建设目标,这是平台建设的基本前提。

建设目标应该紧密围绕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总目标,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同时符合管理需求和用户体验要求。

步骤三:平台体系规划平台体系规划须根据需求制定,并结合建议方案,综合考虑安全性、互操作性、开放性、协同性等要素,包括数据体系、应用体系、运维支撑体系和管理体系等,保证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的兼容和互通,并为平台搭建提供保障。

步骤四:建设模式选择政务办公平台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自建、外部采购、云计算等几种常见方式。

在确定平台的建设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机构自身的资源情况、发展阶段、信息化、安全等因素,并与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咨询和沟通,选定最适合的建设模式,大力推进平台建设。

步骤五:安全保障针对政务办公平台的建设,在各层次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平台各种安全 risks 的防范和排查。

这包括技术层面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管理层面的合规性审查等,还需要开展早期风险评估、定期漏洞修复和漏洞利用检测,确保平台持续、稳健运营。

步骤六:推广和应用政务办公平台建设后还需要加强推广和应用工作,主要包括进行培训、制定推广计划、整合资源,推动政务公共服务创新,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政务办公平台。

总的来说,本规划方案能够有助于政府机构制定实施科学的规划方案,确保政务办公平台的建设得到更好的推广、运营和维护,最终实现政府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

互联网+智慧政府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互联网+智慧政府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端午到,端午到,家家户户包粽忙! 在这传统佳节里,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据说是跟屈原有关呢!相传古代
有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当时怀才不遇,报国无望,气愤交加,投河自尽。人们非常敬重他,不 忍心他的身体被鱼吃掉,于是连夜制作了许多粽子,划着船将粽子投进水里给鱼喂食。为了纪念屈 原,这样的习俗就被渐渐地保留了下来!
享与交换。
综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合理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完善城市地理信息平台及地下管网综合
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着力打造生态型宜居智慧城市; 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 改善民生,构建幸福和谐家园。
以城市定位及现状为前提条件,结合“十二五规划”及住建部智慧城市标准,围绕基础设施、民生、政
17
3.2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总 体 目 标
1、通过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慧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全覆盖。

标 分
2、利用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提升智慧应用和管理水平。

3、引入智慧化手段,着力改善宜居环境,彰显水绿生态特色。
4、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良性互动发展。
• 分析汇总阶段:基于调研、指 导文件、领导思路等方面内容, 从城市新区现状、发展趋势及 政策指引进行汇总分析明确建 设差距及需求。
• 方案编制阶段:结合分析结论, 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技术 框架、重点项目等,完成整体
规划设计方案,并进行评审。 8
举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结构则
9
第二 部分
第二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需求
城市 建设
保障 体系
民生 服务
智慧 城市
基础 设施
产业 经济

智慧政务综合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综合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综合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智慧政务综合系统一、系统概述智慧政务综合系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设计的一套综合性解决方案。

该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各级政府机构、政务服务事项、行政管理数据等资源集中整合,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与交互,以及提供快捷、便民的政务服务。

二、系统功能1.政务服务管理:包括政务事项发布、预约办事、线上办事、办事指南、办事公告等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在线查询和预约办理政务事项。

2.行政审批管理:包括行政审批流程设计、材料提交、审核与反馈等环节,通过系统实现审批过程自动化和审批结果实时反馈。

3.数据共享与分析:将各级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4.在线支付与账务管理:提供在线支付和收费管理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在线完成政务事项的费用支付和账务查询。

5.电子档案管理:对政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档进行管理和存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6.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对系统中的用户进行管理,设置用户权限和角色,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机密性。

三、系统架构1.前端交互层:提供用户界面,包括网站和移动端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查询政务信息、办理政务事项等。

2.应用服务层:负责系统功能的实现,包括政务服务管理、行政审批管理、数据共享与分析、在线支付与账务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等。

3.数据管理层: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等模块,保障数据的稳定和安全。

4.接口层:提供与第三方系统的接口,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

5.基础设施层: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硬件和基础设施支持。

四、系统特点1.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政务办理过程进行智能化优化和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2.便民化: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实现政务事项的自助办理、在线支付、预约等功能,方便快捷。

3.安全可靠:在系统设计中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采用多重数据备份和加密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

智慧政务系统简介设计方案 (2)

智慧政务系统简介设计方案 (2)

智慧政务系统简介设计方案智慧政务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一种系统。

本文将就智慧政务系统的背景和需求进行简单介绍,并针对其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背景和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务工作的重要性。

智慧政务系统的出现满足了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需求。

智慧政务系统既可以提供政府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也可以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

政府部门在利用智慧政务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需求:1. 系统的安全性:政府部门处理的信息涉及到国家和公民的利益,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保障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2. 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政府部门必须能够及时获取并处理各种数据,确保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用户友好性:智慧政务系统必须易于使用,不仅对政府工作人员友好,也要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方便的在线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4. 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随着政府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智慧政务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拓展性和可维护性,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政府工作需求。

二、设计方案基于以上需求,智慧政务系统的设计方案应满足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通过多个节点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系统也要支持云端部署,以适应大规模用户的访问需求。

2. 安全保障措施:系统采用多层次的安全机制,包括账号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和审计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的保护。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要能够及时采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包括政府机关的运行数据、公民的个人信息和企业的经营数据等,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支持。

4. 用户端界面设计:系统的用户端要采用直观简洁的界面设计,提供方便的用户操作和查询功能,同时也要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接入,包括PC、手机和平板等。

5. 移动办公支持:系统要支持政府工作人员的移动办公需求,包括外勤工作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在线审批和沟通功能等。

智慧政务顶层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顶层设计方案

人,鞭策落后部门改进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关系
基础设施层: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包括云服务、服务器、网络设备等 。
应用支撑层:提供通用的应用支持和服务,如身份认证 、权限管理、工作流引擎、报表引擎等,为业务应用层 提供快速开发和部署的能力。
用户展现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和操作界面, 包括PC端、移动端等多种访问方式,实现政务服务的 随时随地访问。
03
智慧政务关键技术应 用
云计算技术应用
云计算基础设施
建设高效、安全、可靠的云计算 基础设施,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统 一的计算、存储、网络等云服务
,实现资源共享和弹性扩展。
云服务平台
打造支持多样化应用的云服务平 台,提供包括政务办公、公共服 务、数据中心等在内的各类云服 务,推动政府业务创新和流程优
智慧政务顶层设计 方案
汇报人: 2023-11-21
目录
• 智慧政务概述 • 智慧政务总体架构设计 • 智慧政务关键技术应用 • 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01
智慧政务概述
智慧政务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智慧政务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增 强政府公信力和治理能力的一种 新型政务模式。
数据资源层: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为 上层应用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服务。包括数据采集系 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等。
业务应用层:针对政务部门的业务需求,开发各类应用 系统,如办公自动化、政务服务、决策支持等。各业务 系统间通过应用支撑层提供的服务进行交互和集成。
各组成部分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交 互,共同构成智慧政务的完整体系。同时,安全保障体 系贯穿于整个架构,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智慧政务顶层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顶层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安全架构是顶层设计的关键部分,以确保政务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 稳定性。
智慧政务安全架构应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政务业务 需求,从总体上规划设计。
数据安全设计
数据安全是智慧政务安全架构的核心,需从数据的机密性、 完整性、可用性和可追溯性等方面进行设计。
数据安全设计包括数据分类、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方面的措施。
智慧政务顶层设计方案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背景与目标 • 总体架构设计 • 业务架构设计 • 技术架构设计 • 安全架构设计 • 实施步骤和计划 • 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 • 效益分析和评估
01
背景与目标
背景介绍
当今社会信息化进 程加快,数字化转 型成为政务工作的 重要方向。
智慧政务是解决这 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适应数字化 时代的发展需要。
耗,有利于环保。
效益评估方法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定量评估
通过采集数据和建立模型 ,计算智慧政务的各项效 益指标,以便定量评估其 价值。
定性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专家评审 等方式,对智慧政务的各 项效益指标进行评估。
综合评估
将定量和定性评估结果相 结合,综合评估智慧政务 的效益情况。
效益评估结果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智慧政务,某市成功降低了20%的行政成本,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质量保证措施
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查、审计和评估,确保项目满 足既定的质量标准。
问题解决与改进
建立问题反馈和解决机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 施进行改进,提升项目质量。
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识别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组织、资源、市场等风险。

智慧政务系统 汇报设计方案[001]

智慧政务系统 汇报设计方案[001]

智慧政务系统汇报设计方案智慧政务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务管理系统,旨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下面是针对智慧政务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系统概述:智慧政务系统是一个涵盖政务管理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包括政府部门协同办公、信息共享、在线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

二、系统架构:智慧政务系统采用多层次架构,包括前端展示层、应用服务层、数据库层和安全层。

前端展示层负责用户界面的展示和用户交互,应用服务层提供各功能模块的服务接口,数据库层存储数据,安全层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三、系统功能模块:1. 政务协同办公:该模块包括在线会议、文件共享、工作流程管理等功能,旨在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效率。

2. 信息共享与开放:该模块将政府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归类,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开放,方便公众获取政府相关信息。

3. 在线服务:该模块包括在线办事、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功能,方便市民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政务处理,提高政府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该模块通过对政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可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方便决策者快速了解形势。

5. 安全管理:该模块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功能,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用户信息的保护。

四、技术实现:1. 前端技术:采用流行的前端开发框架,如Vue.js、React等,实现页面展示和用户交互功能。

2. 后端技术:采用Java、Python等语言开发后端服务,使用Spring、Django等框架搭建系统架构,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服务接口。

3. 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PostgreSQL等,用于存储系统的结构化数据。

4. 安全技术:采用HTTPS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加密性,使用OAuth2.0等安全机制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五、系统特点与优势:1. 一体化管理: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全局性的信息管理,提高政务管理效率。

2023-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1

2023-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1

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智慧政务平台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政务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目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智慧政务平台的建设,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在这个背景下,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应运而生。

一、总体设计方案V2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各级政府需要更加高效地处理公共服务事务。

传统的政务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来弥补这些缺陷。

智慧政务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以集成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政府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

二、总体设计方案V2的具体内容(一)系统架构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采用三层架构,包括前端、应用层和数据层。

前端以浏览器为基础,通过应用层向用户提供界面。

应用层是系统核心层,负责具体业务的实现。

数据层主要由数据中心组成,负责数据存储和管理。

(二)功能描述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政务办事、公共服务、在线支付和一站式查询四大板块。

政务办事板块实现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在线交互,包括政务资讯、在线处理和在线咨询。

公共服务板块提供公共服务信息查询、报名预约等功能。

在线支付板块提供便捷的在线支付渠道。

一站式查询板块提供政务服务事项、旅游信息查询等功能。

三、总体设计方案V2的优势1. 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2. 安全性:采用多层次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3. 一站式服务:用户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需的所有服务,避免反复跑腿的麻烦。

四、总结智慧政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V2是一个开放、共享、创新的政务服务平台,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方便公民的生活。

作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政务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智慧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1目录第1章总则 (13)1.1、指导思想 (13)1.2、总体目标 (13)1.2.1、政务服务标准化 (14)1.2.2、政务服务精准化 (14)1.2.3、政务服务便捷化 (14)1.2.4、政务服务平台化 (14)1.2.5、政务服务协同化 (15)第2章重点任务 (15)2.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15)2.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16)2.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16)2.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17)第3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17)3.1、按事项性质分类 (19)3.2、按服务对象分类 (19)3.3、按实施主体分类 (19)3.4、按服务主题分类 (19)3.5、按服务层级分类 (20)3.6、按服务形式分类 (20)3.7、按行政管辖分类 (20)2第4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20)4.1、总体构架 (20)4.1.1、总体层级体系 (20)4.1.1.1、国家级平台 (22)4.1.1.2、省级平台 (23)4.1.1.3、地市级平台 (23)4.2、平台系统组成 (24)4.3、建设方式 (26)4.3.1、分建方式 (26)4.3.2、统分方式 (27)4.3.3、统建方式 (28)4.4、业务流程 (29)4.5、平台技术架构 (30)4.5.1、基础设施层 (31)4.5.2、数据资源层 (32)4.5.3、应用支撑层 (32)4.5.4、业务应用层 (32)4.5.5、用户及服务层 (32)4.6、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33)4.6.1、分建方式 (33)4.6.2、统分方式 (34)4.6.3、统建方式 (35)第5章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36)35.1、需求侧(面向社会) (37)5.1.1、用户访问——“我” (37)5.1.2、信息资讯——“我要看” (37)5.1.3、信息检索——“我要查” (37)5.1.4、服务引导——“我要办” (38)5.1.5、咨询问答——“我要问” (38)5.1.6、监督评价——“我要评” (38)5.1.7、个性化推送——“我的” (39)5.2、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39)5.2.1、事项清单标准化 (39)5.2.1.1、梳理原则 (40)5.2.1.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 (41)5.2.1.3、组织推进 (41)5.2.2、办事方案规范化 (41)5.2.2.1、办事方案要素 (42)5.2.2.2、办事方案组织和展示发布 (43)5.2.3、审查工作细则化 (43)5.2.3.1、审查工作细则要素 (43)5.2.3.2、审查工作细则编制要求 (44)5.2.4、业务办理协同化 (46)5.2.5、事项管理动态化 (47)5.2.5.1、清单动态管理 (47)5.2.5.2、办理流程动态管理 (47)5.2.5.3、办事方案动态管理(对外) (48)45.2.5.4、审查工作细则动态管理(对内) (48)5.2.5.5、协同业务动态管理 (48)第6章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49)6.1、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49)6.1.1、建设管理要点 (49)6.1.1.1、集约建设 (50)6.1.1.2、同源管理 (50)6.1.1.3、多渠道服务 (50)6.1.2、主要功能 (51)6.1.2.1、用户注册 (51)6.1.2.2、用户管理 (55)6.1.2.3、事项信息的发布 (57)6.1.2.4、事项办理的触发 (58)6.1.2.5、用户互动 (63)6.1.2.6、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64)6.1.2.7、服务评价 (65)6.1.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65)6.1.3.1、用户基本信息 (66)6.1.3.2、证照信息 (66)6.1.3.3、第三方报告 (67)6.1.3.4、用户自制信息 (68)6.2、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68)6.2.1、基础业务功能 (69)56.2.1.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70)6.2.1.3、电子监察管理 (76)6.2.1.4、电子证照管理 (81)6.2.1.5、网上支付管理 (83)6.2.1.6、物流配套管理 (84)6.2.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85)6.2.2.1、并联审批 (85)6.2.2.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86)6.2.2.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87)6.2.2.4、政务服务热线 (88)6.2.2.5、公共资源交易 (89)第7章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89)7.1、统一数据交换 (89)7.1.1、目录与交换体系 (89)7.1.1.1、目录体系 (89)7.1.1.2、交换体系 (90)7.1.1.3、相互关系 (90)7.1.1.4、层次结构 (90)7.1.1.5、交换方式 (92)7.1.2、平台架构及功能 (93)7.1.2.1、平台架构 (93)7.1.2.2、主要功能 (95)67.1.3.1、备份机制 (97)7.1.3.2、运行保障 (97)7.2、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97)7.2.1、分类、分层级对接 (97)7.2.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98)7.2.3、数据交换内容 (100)7.3、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100)7.3.1、对接要求 (100)7.3.2、对接方式 (100)7.3.2.1、系统数据实时交换 (101)7.3.2.2、批量导入导出 (101)7.4、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102)7.4.1、共享共用模式 (102)7.4.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103)7.4.2.1、数据访问方式 (103)7.4.2.2、数据访问流程 (105)7.4.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105)7.4.3.1、元数据管理 (106)7.4.3.2、目录管理 (106)7.4.3.3、资源管理 (107)7.5、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108)第8章关键保障技术 (109)78.1、平台支撑技术 (109)8.1.1、统一用户与认证 (109)8.1.1.1、用户注册 (109)8.1.1.2、身份认证 (110)8.1.2、电子证照 (111)8.1.2.1、证照库部署方式 (111)8.1.2.2、电子证照文件格式和内容 (112)8.1.2.3、证照采集、存储 (112)8.1.2.4、电子证照的应用 (115)8.1.2.5、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 (115)8.1.3、电子文书 (116)8.1.3.1、形成方式 (116)8.1.3.2、文件格式 (116)8.1.3.3、数据保存与归档 (117)8.1.3.4、应用规则 (117)8.1.4、电子印章 (117)8.2、平台保障技术 (118)8.2.1、安全保障 (118)8.2.2、运行管理 (121)8.3、深化新技术应用 (121)8.3.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121)8.3.1.1、精细化管理与清洗比对 (121)8.3.1.2、智能化分析与深度挖掘 (122)8.3.1.3、推动数据引进和数据开放 (122)88.3.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123)8.3.2.1、政务云建设 (123)8.3.2.2、政务云使用 (123)8.3.2.3、政务云管理及灾备 (123)第9章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124)9.1、监督考核原则 (124)9.1.1、客观公正原则 (124)9.1.2、用户导向原则 (124)9.1.3、分类考核原则 (125)9.1.3.1、内外结合原则 (125)9.2、内部监督 (125)9.3、第三方评估 (126)9.3.1、评估方法 (126)9.3.2、指标体系 (127)9.3.3、评价方式 (128)9.4、评估实施 (129)9.4.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130)9.4.2、结果反馈与运用 (130)9.4.2.1、政府内部通报 (130)9.4.2.2、社会公开 (130)9.5、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131)9.6、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138)9.7、法人信息 (139)99.7.1、法人基本信息 (139)9.7.2、企业登记信息 (140)9.7.3、法定代表人信息 (141)9.7.4、法人变更信息 (141)9.7.5、法人注销信息 (142)9.8、证照信息 (143)9.8.1、证照目录信息 (143)9.8.2、证照基本信息 (143)9.8.3、证照详细信息 (145)9.9、投资项目信息 (145)9.9.1、项目基本信息 (145)9.9.2、审批事项办理结果信息 (149)9.9.3、项目建设信息 (152)9.9.4、项目异常名录信息 (153)9.10、政务服务事项信息 (154)9.11、政务服务运行信息(办件信息) (158)9.12、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158)9.12.1、申请信息标准定义 (159)9.12.2、申请材料信息定义 (161)9.12.3、受理信息标准定义 (162)9.12.4、办理环节信息标准定义 (163)9.12.5、特别程序信息标准定义 (164)9.12.6、办结信息标准定义 (166)9.13、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167)109.13.1、自然人实名注册协议 (167)9.13.2、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169)9.14、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171)9.15、“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 (196)本方案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本方案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

全文分为8个章节,第1章到第3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总体介绍,第4章到第8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