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语用

合集下载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语用与语法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会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教学以及研究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里,简要分析一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语用与语法之间存在着种属关系,并相互促进对方的发展。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语法学者越来越重视在语法研究中加强跟句法相关的语义与语用的研究,认为语法研究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

句法方面包括传统语法的句法及词法;语义方面研究隐藏在句法结构里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语用方面研究说话的语境和句子的语调、语气、口气以及句法结构的变化等。

把语法中的句法、语义、语用区分开来又结合起来研究,可使语法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全面,使语法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更加明确,加强了对语法规律的解释力,更有利于人们从理性上认识语法结构规律,从而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

其次,语法和语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语法是手段,语用是在使用中的具体实现。

简单地来说,语用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

由此可知,语用是以交际为目的的具体语言情境下的语言使用,而实现某一交际目的需要借助语法手段。

语用是以上下文里的句子为对象,探索句子的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应的语法是语言内部关系组成的抽象结构。

语用是意义的表达,需要通过语法这一结构形式实现。

例如“演员的表情抓住了每个观众的视线。

”此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主谓句,而将语法融入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就会明白其所要表达的含义。

因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具体的表达形式必须具有一个抽象的语法形式,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再次,语用和语法二者之间还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有一个赖以生存语境。

然而在我国,语法教学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却不约而同地将语法教学脱离语用的目的,以至于使语法教学枯燥、单调。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现代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对于学习和理解汉语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一、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以主谓宾的基本句式为主。

但是,汉语又具有灵活变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变换词序、使用虚词和助词等手段来表达不同意思和语境。

1. 词序变化:汉语的词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化。

一般来说,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语-动词-宾语,但是根据语境和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词序可以前后调整。

例如:他吃了苹果。

-> 苹果他吃了。

2. 虚词使用:汉语中的虚词是没有实际词义的,但是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作用。

有些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成分,例如“的”、“地”、“得”等,有些虚词则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状态等,例如“在”、“往”、“向”等。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

我喜欢吃的是水果。

3. 助词的运用:助词在汉语中起到了连接词和句子成分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准确。

汉语的助词有很多种类,如“了”、“在”、“得”等,每种助词都有自己的语法用法和意义。

例如:他在看电视。

他看电视看得很认真。

二、语用功能的应用语用是指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功能。

现代汉语的语用功能丰富多样,包括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不同的语言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1. 陈述功能:陈述是常见的语用功能,用于客观地叙述事实、描述事物和表达意见。

在陈述句中,常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句式,通过修饰词和补语的运用,可以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的意思。

例如:他是一名医生。

这本书很有趣。

2. 疑问功能:疑问是用于询问和征求对方意见的语用功能。

疑问句的语序通常是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谓语+主语的形式,通过语调和疑问词的选择可以表达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你是谁?你昨天去哪里了?3. 祈使功能:祈使是用于表示请求、命令或建议的语用功能。

祈使句通常以动词开头,省略了主语,语气直接且明确。

汉语言文学-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

汉语言文学-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
(2)形象色彩的量词的比喻性
A、根据表量对象的相似特征。选择相应的量词。这种量词和名词属于超常搭配,而且量词和名词间有一种比喻关系,例如:
一叶小舟/一轮圆月 一镜平湖/一眉新月一眼井/一钩晓月
这种量词一般是借用量词。量词与中心语形体上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使得结构上的定中关系变成了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用树叶比喻小舟:用车轮比喻圆月:用镜子比喻湖水:用眉毛比喻新月;用眼睛比喻井口。这种搭配就是以一物形象比另一物形象而选择量词的。但“一叶圆月、一轮小舟”就不成立,是因为圆月和树叶,小舟和车轮没有相似点。
而C组中的“吃了一顿饭”中的“一顿”,既可以理解为动词“吃”的补语,也可以理解为名词“饭”的定语,因为可以说“吃了一顿”,也可以说“一顿饭”。但“表了一番心意”中的“一番”只能理解为“心意”的定语,不能作“表”的补语,因为“一番心意”可以说,“表了一番”不能说。“说了一通话”中的“一通”只能作“说”的补语。因为不能说“一通话”。可见,量词和数词构成数量短语后。其语义指向受动词或名词的语义制约。
一面旗/一杆旗 一头猪/一口猪一顶轿/一抬轿一峰骆驼/一头骆驼
这些量词对事物的表量不是着眼于整体形态,而是着眼于同一事物不同部位的特征。
C、本质相同而外部形态不同的客观事物,可以抓住客观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选择适当的量词。例如:
一块鱼/一片鱼 一盘香/一炷香一段葱/一根葱一朵云/一抹云
A、训斥了一番/训斥了一顿/训斥了一通
B、一番训斥/一顿训斥/一通训斥
C、表了一番心意/吃了一顿饭/说了一通话
“一番”、“一顿”、“一通”在A组和B组中分别作补语和状语。但不能说“训斥了两番”、“训斥了两顿”、“训斥了两通”:也不能说“两番训斥”、“两顿训斥”、“两通训斥”。可见量词“番”、“顿”、“通”的语义不在于表量,而在于表示行为、动作的过程和时段,它要求只与数词“一”同时出现。

3.简析“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三者之间的区别。

3.简析“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三者之间的区别。

3.简析“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三者之间的区别。

“词汇学”、“语法学”和“语用学”都是语言学的重要学科,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

1. 词汇学:词汇学主要是研究词汇的构成和意义,包括词的分类、词的形态结构、词的语义和词语的搭配等方面。

词汇学关注的是单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

2. 语法学:语法学主要是研究语法结构和规则,包括句子成分、句型、时态、语态等方面。

语法学关注的是单词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

3. 语用学: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境、目的、效果和意义,包括会话结构、语言交际行为、意义的构建和理解等方面。

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应用和交际功能,是一种实用性的研究方法。

总之,“词汇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词汇,不关心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而“语法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更关注语言结构和形态;而“语用学”则研究的是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和作用,注重语言交际和语言意义的构建与理解。

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

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

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语法和语用是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关注语言的结构和使用。

语法研究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语用则研究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了解语法和语用的关系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语法与语用的定义和区别语法是一种描述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学科,它研究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的规则。

语法规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合乎语言规范的句子。

例如,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需要有一致性,即主语是单数时,谓语动词也要用单数形式。

这种规则属于语法范畴。

与语法不同,语用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语用学研究如何根据特定的语境和交际目的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例如,在英语中,当我们说“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时,实际上是在请求对方给我们盐。

这种用语的交际功能属于语用范畴。

二、语法与语用的关系语法和语用在语言学研究中相辅相成。

语法提供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则使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和意义。

语法与语用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语法为语用提供基础语法规则是语言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句子。

在学习英语时,我们需要掌握词汇、句法和语义等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如果不了解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规则,我们就很难准确地表达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动作。

因此,语法为语用提供了基础。

2. 语用解释语法现象语用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法现象。

有时候,语法规则并不能完全解释某些句子的意义和用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语用分析来理解其交际功能。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Nice weather, isn't it?”并不是在询问天气是否好,而是在用来表达对天气的评价和交流情感。

这种情况下,语法规则不能完全解释其用法,需要借助语用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层次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层次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层次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语义、语法和语用的三个层次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义是指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其中包括词汇的搭配和句子的逻辑结构。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词汇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词汇组成完整的句子,并理解句子的含义。

语法是指词汇和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包括词性、句型、语序、时态等方面。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汉语语法规则,并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规则,以便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用是指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

语用包括语境、语气、语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交习惯,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义、语法和语用的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掌握这三个层次,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好汉语,流利地与汉语母语人士进行交流。

语际语用学语法与语用发展的关系

语际语用学语法与语用发展的关系

语际语用学:语法与语用发展的关系作者:张艳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语际语用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时代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具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对其的研究继续发展并趋于成熟。

1、语法与语用发展的关系迄今为止,对语法和语用发展关系的研究显示出两种结果。

一是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语法特征先于习得其语用功能。

二是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语用功能先于习得具有这些功能的语法形式。

1.1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特征先于习得其语用功能在二语学习中语法的发展先于语用的发展这种研究结果中存在三种情况:1)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知识,但没有用它去表达语用用意。

Satomi Takahashi在1996年的研究中发现,将英语作为外语的日本高级学习者在使用请求策略时不喜欢使用复合句,而是简单句,但是这些学生是学过而且也知道复合句的。

因此,Takahashi推断这些学习者虽然有很好的语法知识,但是他们缺乏通过使用复杂句型使请求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更委婉的第二语言语用语言知识。

2)学习者知道一定的语法结构知识,却借用它去表达目标语中非常规性的语用语言功能。

比如:(1)May God increase your bounty.(2)Mat God grant you a long l ife.这二个句子在语法上是正确的,这说明学习者知道一定的语法结构知识,但是他们的用法却不是目标语的语用语言用法,这说明学习者先习得语法,后习得语用。

3)学习者知道一定的语法结构及其语用语言,然而对其的使用并非目标语的使用风格,也就是说学习者知道一定的语法结构及其语用语言功能,但是对于限制类似目标语使用的语境和社会一语用条件不熟悉。

1.2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语用功能先于习得具有这些功能的语法形式在Sohmidt(1983)的研究中,被试者的语法发展落后于语用发展。

研究者经过为期三年的观察,发现被试者语法发展与语用发展无关,从而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有限的语法知识并不一定限制语用和互动交际能力的发展,而且较高的文化适应也不一定与语法能力高有关。

小学五年级作文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

小学五年级作文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

小学五年级作文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
作文评分标准:
1.文章内容:
(1)内容完整,言简意赅,层次清晰;
(2)情节曲折合理,角色表现入情入理,情景迥异;
2.文字表达:
(1)衔接性强,意群联结完整;
(2)词汇多样有诗意,句式表达准确;
3.语法语用:
(1)语言流畅,语法正确,用词规范;
(2)语用准确,运用大量的句式变化;
(3)文笔生动活泼,富有诗意。

评分细则:
满分100分,总评分分为文章内容40分,文字表达30分,语法语用30分。

文章内容:
A.内容完整(10分):符合题目要求。

B.表达时效,层次清晰(20分):能联系实际生活,考虑到故事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C.情节曲折,角色表现,情景迥异(10分):让读者欣赏到作文的美感。

文字表达:
A.衔接性(10分):完整够连贯,结构连贯,意思过渡流畅,不会留下空白。

B.词汇多样性,句式表达准确(20分):能用新词汇及合乎文言语法表达思想,句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准确无误。

C.文笔生动活泼,富有诗意(10分):写得活泼生动,有诗句之意,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法语用:
A.语言流畅,语法正确,用词规范(10分):无语法错误,语言遣词造句遵循文言语法,有人称、数量词等,把握词汇范围和词汇语法的要求,句子表达准确无误;
B.语用准确,运用大量的句式变化(20分):各类句子(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和句子变化(并列句、倒装句、复合句等)运用得当,加强写作生动性;
C.文笔表达贴切,思路清晰(10分):思路清晰明确,语言表达贴切,表达思维正确,准确传达思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2期156-164页,北京语法=用法?3———2003年和2005年美国语言学会主席演讲张翼南京大学提要 2003年,形式句法阵营的Newmeyer 针对认知语言学派对形式句法学派的批评,在美国语言学会上发表主席演讲,提出语法非用法的观点。

2005年,认知语言学阵营的Bybee 同样发表了主席演讲,提出语法即用法的观点,对Ne wmeyer 进行了反驳。

这场理论语言学界两大流派的直接交锋值得关注。

本文对双方的观点、论据、以及矛盾的焦点进行了归纳和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 语法用法形式句法认知语言学1.引言语法和用法的关系是当前理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美国语言学会两位主席在学会的年会上进行了直接交锋。

形式句法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Frederick Ne wmeyer 于2003年在美国语言学会上发表了题为“语法就是语法,用法就是用法”(Gra mmar is gra mmar and usage is usage )的主席演讲,针对认知语言学派①对形式句法学派的批评,提出语法非用法的观点,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

2005年,认知语言学阵营的代表人物Joan Bybee 同样在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使用对表征的影响:语法即用法,用法即语法”(The i m pact of use on rep resentati on:Gra mmar is usage and usage is gra mmar )的主席演讲,对Ne wmeyer 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在语法和用法之间划上等号。

美国语言学学会两位主席的交锋,实质上代表了理论语言学界两大流派———形式句法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在语法和用法关系问题上的交锋。

对语法和用法关系问题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形式句法阵营对语言能力(competence )和语言运用(perf or mance )的划分。

Chom sky 早在《句法理论面面观》(A 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 yntax ,1965:2)一书中就提出,语言能力,即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语言知识,才是语法学家的研究目标;而语言运用,即使用语言能力进行交际的过程,不是语言学理论描写的对象。

语法非用法的观点,正是这个理论划分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形式句法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能力和运用的基本假设却延续了下来(Parisse 2005:385)。

但是19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构建(constructi on )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语法和构建语法)对这个假设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认知语法的创始人之一Langacker (1988:128-33)认为形式句法理论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所谓的句法规则并没有建立在充分的语言事实651本刊网址:htt p://www .ddyyx .com3①本文的构思及写作得到了陈新仁和张韧的指点与帮助,特此致谢。

Tayl or (2002)区分了两种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和Cognitive linguistics 。

本文中的认知语言学概念都指后者,包含认知语法、构建语法等主要流派。

基础上②,所谓的生成性也不具备心理现实性。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能力和运用的划分,“这个划分既不清楚,又存在问题”(Langacker 1988:129)。

Langacker 的观点也得到了Jackend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的普遍赞同(Jackendoff 2002)。

以构建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正是语法即用法的观点。

认知语法理论将语法定义为“符号单位(sy mbolic unit )以一定结构形式的排列组合”(Langacker 1988:11,2004:57)。

所谓“符号单位”,包括词缀、单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由语音极和语义极构成。

在由这些符号单位组成的语法网络中,既包括抽象的图式,也包括具体的范例。

例如,动词词组的语法结构既包含VP =V +NP 这样抽象的语法规则,也包含kick the bucket 这样具体的语言使用单位。

通过语法网络,语法和用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Ne wmeyer 在2003年美国语言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讲,捍卫了形式句法学派“语法非用法”的观点,对认知派的批评做出了回应。

他的演讲又引发了两年以后Bybee 对他的批评。

本文分别介绍这两篇主席演讲,对双方的主要观点、论据,以及矛盾的焦点进行梳理和简单的评价,以期让更多的国内学者了解这场讨论,并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

2.形式句法派的观点:语法非用法当代形式句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Ne wmeyer 在2003年美国语言学年会上发表的题为“语法就是语法,用法就是用法”的主席演讲,捍卫了形式句法学说的语法观:语法非用法,语言能力才是语法研究的对象。

演讲由十三个部分组成。

在第一部分,Newmeyer 阐明了演讲的宗旨。

演讲共有五个目的:第一,当然是语法和用法的关系。

Ne wmeyer 认为语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用法,而语言的具体使用不在语法中进行表征。

尽管如此,形式句法理论和语言的功能性解释是相容的。

第二,语法知识只是决定语言使用的一个系统,语法系统不完全是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而设计的。

第三,语法变化具有组合性,而非聚合性。

第四,建立在概率统计基础上的语法研究是不可靠的。

第五,Ne wmeyer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语言进化模型,可以从历时的角度解释语法和用法的差别。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Ne wmeyer 简单回顾了“语法即用法”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这种观点当前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

“语法即用法”的观点可以一直追溯到生成语义学的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Lakoff (1972,1973)就多次对形式句法割裂语法和用法的观点进行过挑战。

此外,社会语言学家(Labov 1969,1972)、功能语言学家(Bybee and Hopper 2001)和心理语言学家(Manning 2002)的研究也与“语法即用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认知语言学派则明确举起了“语法即用法”的大旗,其影响之大,连Ne wmeyer (2003:683)自己也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人要比研究形式句法的还要多。

”他认为“语法即用法”观点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包括:第一,语法中不少重要的方面都受到了语言使用因素的影响。

“在功能影响语法上,我发现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在线处理的压力对语法的塑造”(Ne wmeyer 2003:684)。

他以语法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中心语(head )和补足语7512006年第2期②国内的学者对形式句法的理论基础也有类似的批评,如石毓智(2005)。

Chom sky 对这种批评做过回应,见鲁守春、温宾利(2004)。

(comp le ment)的相对位置为例,指出其中固然可能有所谓的中心语参数在起作用,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语言的使用。

无论是中心语前置还是后置,都是为了方便句子的切分和中心语的提取,从而减轻大脑在线处理的压力。

在英语中,中心语一般位于补足语之前,如V-NP, P-NP,A-of-NP,N-of-NP等结构,都是“轻”的成分在前面。

更加复杂的结构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如VP=V-NP-PP-CP(例如convince my students of the fact that all gra mmars leak),四个组成部分由轻到重进行排列。

这说明在某些方面,语法结构确实由语言的具体使用决定。

第二,发音受频率影响,高频形式的发音更短(Horn1984,1993)。

第三,跨语言的语料库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句子并不符合语法规则,绝大多数句子中的动词不包含完整的论元结构。

在实际使用中,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完整的论元。

其他论元要么被省略,要么只以词缀的形式出现。

英语是典型的S VO语言,但是语料库的统计告诉我们只有29%的句子包含了完整的S VO(D ick and El m an2001)。

而法语中也只有3%的句子包含词汇化的主语(La mbrecht1987)。

所以人们开始怀疑形式句法理论是否真的可以反映大脑中的语法规则。

在第四部分,Newmeyer指出语言的功能解释和形式解释完全可以共存。

在其他领域,形式和功能两个角度的解释并不矛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棋类运动。

棋类具有非常形式化的游戏规则,而作为棋手想赢棋的动机却是功能性的。

所以下棋就是在功能性动机的驱使下利用形式化规则达到目的。

Ne wmeyer因此指出,同理,形式句法学家也不排斥功能性解释。

“很多语法规则的动因就在于外在的功能压力,这一点毫无疑问。

问题不是语法有没有功能性的动因,而在于这种动因作用在何处、有多大”(Ne wmeyer2003:687)。

在第五部分,Newmeyer主要关注连通主义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尽管近十年来,连通主义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Ne wmeyer对它的评价却不太高。

“现在的问题在于,只要存在一个包含网络的模型,就可以把它叫作连通主义”(Ne wmeyer2003:687)。

在有限的篇幅内,Ne wmeyer援引了六位学者的观点(包括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心理语言学家Mac W hinney等),说明对连通主义认识的偏差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六部分是演讲的一个重点。

从这里开始,Ne wmeyer逐条对“语法即用法”的观点进行驳斥。

他首先证明语言的使用者需要在大脑中表征完整的论元结构。

“大多数语言体现的……确实不是完整的论元结构,但是这个事实能够推翻语法中谓词-论元的中心地位吗?不能”(Ne wmeyer2003:688)。

语言类型学的证据也说明语法不同于用法。

如果语言使用者的语法表征中不包含完整的论元结构,那么语言间类型学上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这显然和语言事实相悖。

在下面的例子中,a:Marie voit Jean.b:Marie le voit.c:3Marie Jean voit.b的使用频率比a要高得多。

但是法语从类型学上讲还是动词+宾语的语言。

这和语言的具体使用无关。

如果语言使用者的语法表征中没有相关的类型学知识,那么他就会说出c这样的句子。

事实上很少有人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尽管在实际使用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占了大多数,但是在使用者的语法表征中,动词仍然在宾语的前面。

这是法语的类型学特征,也是使用者语法知识的一部分,和实际使用频率无关。

更为重要的是,实际使用中的句子不包含完851当代语言学整的论元结构,并不代表这句话的语法表征也是如此(Ne wmeyer2003:689-93)。

列举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说明在实际使用中句子可以不完整,但是大脑中句子的表征必须是完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