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4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

第一,说本课地位,本课是20世纪三大历史巨变中的第一次巨变,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内容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是上承无产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课内容与结构和高一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学生必须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临时约法的内容,能够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最后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内容,掌握本节的大致脉络,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然后我将通过创设情境,设问质疑、引用史料图表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最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我让学生在了解革命历程的艰辛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奋斗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并培养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又是20世纪三大历史巨变的第一次,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所以了解它的内容十分必要,。

其中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要得出这个局限性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这点是具有难度的,所以我将这点设置为教学难点。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重要一课。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上承近代的历次反抗侵略压迫的斗争,下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浪潮,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讲述,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展现辛亥革命的内容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其历程;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通过历史比较法,使学生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以及孙中山“三民主义”与“民有、民治、民享”的承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孙中山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了民主和独立而奋斗的历程,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文举例、图表列举辛亥革命业绩突破以上重点。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丰富,其民主精神与中国民主进程一脉相通,难以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通过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理解民主精神的内涵,认知民主建设的艰难历程。

二、说方法(一)教法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来进行教学:讲授法: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系统的向学生讲述辛亥革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科学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详细说课稿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详细说课稿设计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 2课辛亥革命【教课目的】目标内容酝酿与迸发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结局知识与能力过程感情态度价识记理解运用与方法值观革命思想的传经过指引学生认经过对辛亥革命经过对辛亥播;革命集体的成立;革命颠覆清识主要因为财富颠覆清代的封建联盟会与三民主义;朝的封建反阶级的脆弱性和反动统治,成立论从史出武昌起义动统治史实妥协性辛亥革命了财富阶级共和的叙述,使学没有达成反帝反国,以及因为资史论联合生认清国情 ,封建的任务,没产阶级的脆弱性加强对中国中华民国成立;《临有改变中国的半和妥协性,辛亥历史比较革命只有由时约法》殖民地半封建社革命并无达成无产阶级领会的性质,由此反帝反封建的历归纳阐释导才能获得培育学生对所学史任务等内容的成功的深刻的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帮助学生独立思虑袁世凯篡权;辛亥革认识 . 逐渐形剖析、归纳 ,透过建立辩证发展地命的历史意义与限制成科学的世历史演变认识事对待历史、认识性界观和历史物实质的能力 . 社会的看法观【教材构造及要点难点】一、酝酿与迸发1.革命思想的流传2.革命集体的成立3.联盟会与三民主义4.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2.《暂时约法》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权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限制性要点:中国联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暂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剖析和评论;怎样正确评论辛亥革命【教课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纳启迪式讲话和叙述法进行,同时配合发问、史料阅读、讲堂议论等方法,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育学生思虑、剖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停累积历史知识,从而不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加、学会学习。

应用启迪式讲话法和叙述法既切合学生的心剪发展特点,也利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想能力。

b5E2RGbCAP【导入新课】从《南京合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合约》签署此后, 中国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精)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精)

必修一辛亥革命说课稿一、课题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从属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课程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资产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革命运动。

它上承《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等等;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

能力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教学,以史为鉴,培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教学设计2009-10-28 09:06:15 阅读118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说课稿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班级:10历史二班学号:20101560 姓名:冯丹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本课分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在本单元起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反殖反封斗争中亚洲觉醒的重要表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历史史实和三民主义主要内容。

掌握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史实。

理解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观看视频及加之以人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通过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讲述给学生以巨大鼓舞。

4.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难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三、说学情这节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比较欠缺。

四、说教法阅读归纳法、小组探究法、情景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同时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如此设计有何含义?由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我会提示他们从军旗颜色、图案等方面思考,所以他们能够较顺利回答出这个问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靠旗杆上方为金黄色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着全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的第二节,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看图阅读材料培养观察、提取有效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学习一代伟人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并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历史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及突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 20 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运动。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还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结果。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作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

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这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

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又是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


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视频资料演示,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难点是三民主义的分析、袁世凯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完成上述三为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孙中山、黄兴还有总统府定格,直接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将大家带入了辛亥革命的学习当中。

我把本课内容整合为三部分,1、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2、中华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历史功绩。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

而且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六个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就像坐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一样,山川河流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从而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

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例如展示法国邮票上把一条巨龙切割成几短,说明瓜分中国,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还有武昌起义的一段录像约不到两分钟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然后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我层层设疑,
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然后设立思考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异同?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提高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内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性的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解,学生们仿佛回到了1912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无奈和软弱。

让学生们明确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是导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本课整体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来作为总结,由于时间有限,我板书只写出本课的三个部分的标题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