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高一辛亥革命知识点框架

高一辛亥革命知识点框架一、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事件。
它起源于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帝制的伟大斗争。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期正是清朝统治衰败的最后阶段,国家内外压力不断增加,国家面临危机。
二、思想文化背景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在辛亥革命前,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运动,诸如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思想和运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支持,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辛亥革命是在众多爱国志士的共同努力下发起和组织的,但其中最突出和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者是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
他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主张和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四、辛亥革命的历程和战场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起初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
革命军事主要采取起义、武装斗争、对抗清朝军队等手段。
辛亥革命的历程非常曲折和波折,革命力量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取得了胜利。
五、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时代。
第二,辛亥革命使中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第三,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六、辛亥革命所遗留的问题和挑战尽管辛亥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胜利,但它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和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辛亥革命并未能彻底解决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如土地问题、民主问题等。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混乱,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末新政、宪政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10日,革命士兵在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①时间:1912年3月②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政体:责任内阁制; 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教训结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辛亥革命知识点高一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高一必修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伟大斗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了解辛亥革命是必修一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些辛亥革命的知识点。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国家政权危机四伏,民众生活困苦。
这种状况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二、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可以追溯到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受到了打击。
同时,在内部,清政府的外官饱受批评,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三、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1. 孙中山(1866-1925)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孙中山打破了传统的诸侯割据,使中国的革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力量。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2. 袁世凯(1859-1916)袁世凯是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清朝末年,他担任了多个职务,并在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袁世凯在权力之争中背叛了孙中山,导致了辛亥革命后的混乱和内战。
四、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1. 辛亥革命的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10月10日,这起起义的导火线是湖北武昌的军队起义。
这场起义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2. 临时政府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任命为大总统。
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 辛亥革命的失败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随后的内战和权力争斗使辛亥革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实行了封建复辟政策,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再次升温。
五、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让人们看到了民主共和国的希望,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六、如何学习辛亥革命知识1. 多角度学习学习辛亥革命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著作、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多种方法来进行多角度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不完备, 3、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 了立宪的严肃性 4、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 5、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从经济 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反封建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也没有妇女参政的规定。
启示:革命要成功必须有以下条件:必须有一个彻底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必须要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相结合;必须要有一支人民 的革命军队
24
H、意义: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
19
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换算成公元纪年 国旗:五色旗 后二位数加11。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 年为 如1912 年,后二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位12-11=1,民国 民国元年。
大 公历纪年:公元 总 与民国纪年换算 统 方法是具体某年 后二位数加减11。 誓 公元换算成民国 纪年减11,民国 词
提倡自由平等,使 内容: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人民获得一些民主、 自由的权利。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近代史第一部资产 性质: 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实行三权分立 的责任内阁制, 限制总统独揽 大权。
2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1、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 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11) 目的: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立宪派、缓和同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廷宣布实施“新 政”。 内容 改革官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编练新军,淘 汰绿营;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等。 评价: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利于工商业发展、西学和民 主思想的传播;新军的发展于清朝统治愿望相悖; 袁世凯势力乘机崛起。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小编在此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辛亥革命一、爆发条件(一)条件:1、政治背景: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①兴中会:198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其机关刊物《民报》6军事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6、机遇: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时间:1911年10月10日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宜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法令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须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措施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1912年由参议院制定。
(2)内容:①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民自由权利:人身、言论、集会、选举、被选举等。
③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结局(1)192年2月12旦,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四、评价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提纲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知识体系一、辛亥革命1、背景;(1)、政治:①列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①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宗旨(主义、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民主革命),核心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③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而进行的论战(3)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黄兴广州黄花岗起义,意义: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2、辛亥革命的过程(1911年武昌首义,1912年1月民国建立,1912年2月帝制终结,1912年3月《临时约法》,1912年3月袁氏篡权);3、《临时约法》内容、性质;4、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教训。
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1)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2)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3)立宪派和旧官僚对袁世凯的拥护;(4)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2、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知识拓展:1、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为什么?(评价辛亥革命)(1)成功理由:(革命党人目标基本实现,直接结果)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1)失败理由:(从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来看,最终结果)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辛亥革命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3、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1905——1911年间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2年1月创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后为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革命,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发起了国民大革命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三】课堂练习1、、《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爆发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2.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
6.民主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7.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8.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经过
1.武昌起义(1911.10.10)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南京)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革除了封建陋习,移风易俗;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失败(1)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
●《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评价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A.《临时约法》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
B. 没有明确反帝
四.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1)过程:
(2)袁世凯为何能轻易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
①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实力强大(北洋军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性,脱离人民群众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史学观点争鸣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观点一:成功的革命——从辛亥革命的成就看
材料一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①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思想启蒙)
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②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和习俗向平等、文明、简约方向变革
观点二:失败的革命——原因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3)经验教训: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革命史观A、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阶级斗争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近(现)代化史观B、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文明史观C、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全球(整体)史观D、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