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复习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情节作用(用)
2018高考语文复习:第四章 学案8抓住情节结构设置特点,综合分析其作用 含解析

学案8 抓住情节结构设臵特点,综合分析其作用学案略语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高考考查的变化,即由过去单一地从局部(如某一情节、段落)切入考查转为更加注意小说情节设臵及宏观结构特点的整体考查。
二轮复习,既要复习好传统题型,更要重视这个新动向,把它的训练落到实处。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
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
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
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
2018高考:小说情节的3种考法及解题答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法 1__情节梳理
☞明常识 小说的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 过程。情节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 要作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法 2__情节手法
☞明常识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 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 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013· 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这是 1944 年的 8 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 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 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 法 一
考 法 三
第二节
考 法 二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边 练 边 悟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点 1
情节的 3 种考法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 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 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 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示ppt推荐)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 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 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1、内容角度 :①对环境 ②人物 ③主题 ④读者
பைடு நூலகம்
①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 主题等。 ④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 考。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 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解析版待修订】2018年6月12日龙猫说明:根据网络资料改编整合而成,部分原创,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序图:老舍、梅兰芳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1A对),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2018小说复习之情节

一、梳理情节(课堂训练)
12. 请用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的情节。(4分) (2015无锡高三上学期期末《主教工作》)
答:① 被收留的冉阿让偷了教堂里的银器,②卞福汝主 教认为银器本属于穷人不必追究,③并在警察面前为冉阿 让开脱,④努力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冉阿让。(这四个主要 情节必须有,一个1分,少一个扣1分,如语句不简明适当 扣分)
《走眼》自主命题
1、概括赵老板的人物形象。(4分) 2、探究小说以“走眼”为题的妙处。(6分) 3、文章2-4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内容上:赵老板成功地鉴定钧瓷(1分), 结构上:照应了上文赵老板是古玩行的内行,眼力
好。推动下文李老板设局令赵老板“收玉”“走 眼”,李老板上门挑衅等情节的发生。(2分) 人物上:突出表现赵老板业务精湛,为人宽厚的形 象特点。(1分)
么事”
2、由于小说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 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所以要注意事件涉及 的对象前后一致。
一、梳理情节(仿制一题)
(2014年浙江卷《走眼》王伟锋)
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 要分析。
①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 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 用?(4分)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 “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
③引出下文,Βιβλιοθήκη 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 ④为下文写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作 铺垫。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
考法一:梳理情节结构题点·必备知识小说情节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2 小说的线索安排备考·关键能力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
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答题模式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典题·满分解构例题(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概括题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概括题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8年全国卷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
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
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类题型答题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与顺作序来用写,情节发展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 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 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 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 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 实丰满。
平叙的方式有二: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 述。
价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 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 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边城》结尾“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 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 如《哈姆莱特》;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 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 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 • 结构:①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③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 ④照应前文××情节。 • ⑤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
伏笔。
• 内容: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指向人物) • ②刻画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 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指向主题)
2014·全国卷 《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B)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 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 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 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 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 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 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 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慢慢伸出手,碰触到桌、巾、刀、叉、匙、杯,还有,从 对面伸过来的 T 的手。我们在黑暗中握了彼此一下,“相濡以手 汗”,给彼此打气。
身体稍微放松之后,我开始听到许多声音。四周其实有许多 客人,我看不到任何桌椅和身影,但有许多细碎的人声从四面八 方传来。我听到刀锋撞上瓷盘的声音、饮料倒入杯子的声音、笑 声、聊天声……当视觉失去作用,我的听觉逐渐开启,敏感度升 高。然后,我就明白,为何餐厅要叫“黑夜里移动”了。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 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 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 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 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 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首先,我们必须把身上所有的光源全部关掉,用餐时严禁拍 照。服务生开始给我们做心理建设,等会儿进入的用餐区是彻底 黑暗的,但请不要惧怕,虽然餐厅里完全黑暗,但设有特殊的感 应系统,安全逃生门也很齐全,让客人可安心用餐。
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我们和另外一组客人一起进入一个光线 幽微的区域,这是一个过渡区,让我们从明亮走入幽暗,视觉慢 慢习惯弱光源,准备迎接黑暗。服务生请我抓住她的手臂,跟着 她走。我尾随着,连续掀开数个帘幕,终于走进了用餐区。我身 体突然静止,不敢迈出下一步,因为这里头,果真,完——全—— 没——有——光。服务生轻声说:“跟我来,左转,来,放心, 直走,您不会撞到任何东西,右转,对,就是这里,正前方就是 您的椅子,请慢慢坐下。”
看不到菜色,吃食全然只靠味觉与想象力,我知道自己的主 菜是海鲜,但有个东西我嚼了很久,就是无法正确说出它的名称, 连续吃了三口,我才惊呼:“这是虾啊!”视觉功能消失,必须 仰赖味觉与嗅觉,这是一次全新的就餐经历。
少了视觉,耳朵伸展成漏斗,四周各种细碎的声响都倒进听 觉里。隔壁桌一对男女的对话,让餐厅里所有用餐的宾客都忽然 安静下来。原来,大家的耳朵,都变成漏斗了。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D)不管如何,丈夫给了 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 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1.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现场纠偏] 这篇小说先写女人认为丈夫战死沙场,再写
答案 其希望丈夫成为俘虏或逃走,表达了女人对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 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 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 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 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我坐下,没有光,就是没有光。我把手放在面前,完全看不 到我的手指。T 的声音从桌子的另一头传来,声音里有些许惊慌: “你在哪里?”
和我们一起进来的那组客人,因为其中一位女士完全无法忍 受黑暗,尖叫抗拒。她的呼喊很快消失在帘幕后,应该是被服务 生带向光明了。我被黑暗钉在座椅上,身体僵硬,不安开始在皮 肤上逼出汗滴。服务生突然发声,我被她的声音吓了一跳,原来, 她一直站在我身旁。“我来跟你解说,您的右手边是刀,左手边 有叉,杯子在正前方,请您开始用手去寻找,慢慢来,饮料随后 上桌。”
采样 丈夫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2 分)
评分 本题共 4 分,答出女人情感变化的四个要点 细则 并加以分析,每点可给 1 分。
[满分策略]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是对小说情节概括的 题目。 ②“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界定了情节概括的范围,“简要 分析”意味着不仅要概括,还要分析。 ③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抓住“简要”二字,在“精” 不在“多”。
女士的声音,在此时,终于划破沉默。她的声音,在黑暗里 点燃了光。
在彻底的黑暗中,她哽咽着慢慢回答:“我……一……直…… 在……点……头……”
(有删改)
小说为什么以一个求婚的情节来结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作者在小说的结尾 巧妙地设置了“求婚”的情节,匠心独运。作答时,可从思想内 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结构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黑暗中,宾客坐定,但服务生上菜上酒,必须移动。他们都 是视障者,黑暗对他们已属平常,把宾客们的座椅位置记熟,就 可以在其中穿梭自如。这些服务生在外面的世界里,是绝对的弱 势,但在这个工作场所,他们身体的弱点就变成他们的强项了。
前菜沙拉、浓汤上桌,我在黑暗中进食,行动如树獭,生怕 打翻水杯、把刀叉扫出桌面、把浓汤送进眼里。黑暗果然有其分 量,肢体被黑暗黏住,一切都迟滞缓慢,咀嚼慢,说话也慢。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A)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 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 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 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 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与其他情节 小说中插入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
的关系 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丰富小说的内容。
与人物形象 这样的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夫的思念之
的关系
情,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与小说环境 这篇小说以战争为背景,写出了残酷的战争给 的关系 普通人民带来的苦难,使小说更具有震撼力。
与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女人,从她对丈夫的强烈思念 的关系 更能凸显了对爱的忠贞和坚守歌颂的主题。
可以概括出女人的心理活动变化。 小说以女人的丈夫失踪为线索,通过 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女人对丈 根据线索来梳理 夫的思念之情。由此线索可以梳理出 女人的情感变化。
第三步:运用模板,整合答题思路
第四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①认为丈夫战死,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 俘也不会逃走;②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 希望;③希望丈夫逃走了,因为这样才会保住一条命,有命了才 会什么都有;④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给她希望就好。
2018年高考复习小说阅读
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情节作用
小说情节环境类题目是高考的必考点,在一轮的复习过程 中,存在着概括不全、分析不准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考生答 题方向不明、角度不清造成的。二轮复习中,要想做到规范答 题,必须进一步落实解题流程,强化要点意识,力求做到概括 全面,分析准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失踪 周海亮
2.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 安排有何作用?(6 分)
答:
[现场纠偏] 这样的情节安排对于刻画女人的形象起到了至
答案 关重要的作用,也使故事情节顿生波澜,能够吸
采样 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分)
评分 本题共 6 分,从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三个方面 细则 概括出作用并加以分析,每点可得 2 分。
小说为什么以一个求婚的情节来结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
答: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一 个求婚的情节来结尾,使叙述顿起波澜,激发了读者的想象。② 思想内容上,从对黑暗中用餐的感受到一个浪漫事件出现,给人 以黑暗挡不住爱情的感觉,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③情感表现上, 以一个美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作为“黑夜里”用餐的主要情节, 强化了作者对这个餐厅以及服务于这个餐厅的盲人所寄予的美好 情感。
[对点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黑夜里移动 陈思宏
漆黑的夜里,找光。 柏林有一家餐厅,名为 Nocti Vagus,此为拉丁文,Nocti 为“黑 夜”,Vagus 为“移动”,意即“黑夜里移动”。 这是一家没有光的餐厅。
春夜微寒,我和 T 走进这家餐厅,室内明亮温暖,与一般餐 厅无异。服务生马上过来招呼,帮我们挂外套,问好,闲聊。所 有的服务生都是盲人。我们坐在等候区看菜单,招呼我们的服务 生是个年轻的女孩,她的脸一直朝向我们,笑容和煦。她向我们 推介海鲜,说自己是个爱吃鱼的人。前菜、主菜、点心点妥,餐 后还有咖啡跟甜点,服务生接着解说待会儿入座时应该注意的事 项。
男士说:“你愿意嫁给我吗?” 静。 这句话像一根绳索,勒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话语休止,吃食 暂停。 女士没回答。 男士继续说:“你看不到,但现在我手上,有个戒指。” 寂静再度塞满黑暗。我的刀叉在空中悬浮,嘴巴微张,不敢 动。 “你愿意嫁给我吗?”
依然听不到女士的回答。 再试一次:“你愿意嫁给我吗?” 重复三次的问句,在黑暗里回荡,求婚的男士喉咙干渴,声 线分叉,问句的结尾很微弱。 “你愿意嫁给我吗?” 我受不了了,黑暗我可以习惯,但这种悬疑,杀人哪。 “你……”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抓角度(考虑规 范思路)
找对应(比对原文信息)
这篇小说以一个女人与营长的几次交流为
写作内容,详细地描写了女人的心理期望
根据结构来梳理 变化,由起初的认为丈夫战死(A),到希望
丈夫成为俘虏(B),再到希望丈夫逃走(C),
最后只能无奈地认为能给她希望就好(D)。
小说写了营长出现的场景,每一个场 根据场面来梳理 景后都有女人的心理活动描写,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