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句赏析

合集下载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这首诗啊,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来,咱们先瞅瞅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诗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韵味?那咱们再来说说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先说这景色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深秋的清冷、萧瑟给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想想,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苇,上面挂着晶莹的霜露,那画面,多美啊!我记得有一次秋天,我去郊外散步,就看到了这样类似的景象。

那是一片湿地,长满了芦苇,秋风吹过,芦苇沙沙作响,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荡。

当时,地上也有一层薄薄的霜,我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那一刻,我突然就感受到了《蒹葭》里描绘的那种氛围,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和迷茫的美。

再看诗中的“伊人”,这可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伊人到底是谁?是恋人?是理想?还是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谁也说不清楚,但就是这种模糊性,让这首诗充满了魅力。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这个“伊人”。

也许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伊人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好成绩;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伊人就是他一直渴望的升职机会;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伊人可能就是他年轻时错过的爱情。

还有啊,这首诗反复吟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赏析,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蒹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蒹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蒹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蒹葭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

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萋萋⑼,白露未晞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⒅。

作品注释: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

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

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

宛:宛然,好像。

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作品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蒹葭①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溯洄从之⑤,道阻⑥且⑦长。

溯游⑧从之,宛在水中央⑨。

蒹葭萋萋⑩,白露未晞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⑭。

蒹葭采采⑮,白露未已⑯。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⑰。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⑱。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⑲。

【注释】①蒹葭:芦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具有朦胧美的爱情诗。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⑤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词,指代“伊人”。

⑥阻:艰险。

⑦且:而且。

⑧溯游:顺流而下。

⑨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宛,好像,仿佛。

⑩萋萋:茂盛的样子。

⑪晞:干。

⑫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⑬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

跻,高。

⑭坻:水中的高地。

⑮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⑯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⑰涘:水边。

⑱右:向右迂曲。

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结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河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

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还未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采用反复咏唱之法,逐层深入。

《蒹葭》三章结构相同,采用反复咏叹之法,层层深入地抒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

从“苍苍”到“萋萋”“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蒹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它出自《诗经》,那可是咱们古代诗歌的老祖宗啦!咱们先来瞅瞅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嘿,读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韵味?那咱再细细品品。

这诗写的呀,就是一个痴情人儿在追寻心中的那个“伊人”。

你看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多美的画面!深秋的清晨,河边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白茫茫的露水结成了霜。

这景色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当中。

那个心心念念的“伊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主人公为了见到她,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

可这路啊,不好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道路艰险又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下呢,那“伊人”又好像在水中央,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这得多让人着急啊!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徒步活动。

一开始,我兴致勃勃,觉得前方的美景就在等着我。

可走着走着,发现这路越来越难走,有时候要爬坡,有时候要穿过荆棘丛。

我就像那个追寻“伊人”的主人公一样,明明目标就在前方,可就是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靠近一点点。

那种急切又无奈的心情,和诗里简直一模一样。

再看“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芦苇更加茂盛了,露水还没干呢。

“伊人”在水之湄,主人公又开始了他艰难的追寻之路。

“道阻且跻”,这路不仅长,还高高低低的,不好攀登。

但他就是不放弃。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芦苇越发繁茂,露水仍未消去。

“伊人”在水之涘,主人公继续努力寻找。

“道阻且右”,这路弯弯曲曲,充满了波折。

整首诗反复咏叹,把那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直接说主人公有多痛苦、多着急,但是通过这来来回回的追寻,咱们就能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期盼。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蒹葭》诗词赏析(全面)2 .《蒹葭》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2. 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3. 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4. 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宛在水中央(坻、沚),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7、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注意起兴)]8 .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9.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0 .诗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含蓄美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 、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 、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朦胧美: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本诗到底是写爱情,还是写理想、写隐士,还存在争议意境美: 1 、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 、“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11 .比较《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1 、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句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情感韵味更浓郁。

2 、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 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 .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意中人的思慕/思念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

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世人传诵,从文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是描写道路的状况的,诗人为何要极力渲染这一点呢?【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出凄清悲凉的环境,勾勒出男子在河畔遥望的背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渲染一种迷离虚幻的优美意境。

描写朦胧之感。

从侧面表明诗人对伊人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2.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篇二:蒹葭赏析诗经—《蒹葭》赏析【原文】兼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兼葭凄凄⑼,白露未晞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1)。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3)。

兼葭采采(14),白露未已(15)。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6)。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18)。

【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

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

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

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 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总之,《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从中吸取了养分,受到启发,他们忧国忧民,批判黑暗的现实的诗篇,在精神实质上,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注释】⑴兼葭(ji Q兼加)辽芦苇。

兼:末未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

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

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

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

一方、一边、一旁。

⑸溯洄( 蔬):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

溯洄:逆流而上。

从,寻找,追寻。

之:她。

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

“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

中央:中间。

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10) ( x夕):干。

(11) 湄(me!):水边,即河的岸边。

(12) 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

跻( 机):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

(13)坻(ch池):水中小块高地。

(14)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15)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

“霜”、“晞”、“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16) ( S四):水边。

(17) 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18) 沚:水中的沙滩。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篇三:诗经《蒹葭》赏析《诗经•秦风•兼葭》赏析中文师九王潮杰2010010105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