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沙漠地区的植物在地球上历尽沧桑,通过自然界选择、优胜劣汰,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能力,表现出对沙漠环境的多种适应方式和适应特性。沙漠植物适应沙漠特殊生境的一般规律表现在:适应能力强(除对气候干旱,高温、日灼等的适应外,许多植物对土壤贫瘠、盐碱,对风蚀、沙打沙割、沙埋等的适应和忍耐性能也很强);结实量大、易更新繁殖(繁殖材料可大量获得,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或具根茎相互转化的功能、具有克隆或可平茬复壮的特性);枝叶特化、根系发育特殊(叶片小或退化以同化枝来进行光合作用,或多浆茎、叶储水保水;根系生长迅速,深根性或水平根发达),生长稳定,长寿或短时间完成生活史(短期生植物,亦称短命植物或短生植物)等。

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沙漠植物的根系在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上有所不同,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多在200毫米以下,甚至小于50毫米,沙丘上干沙层很厚,这就迫使生物量大的木本植物的根系向深层发展,以求利用地下水,因此,深根性植物较多,如白梭梭和梭梭的垂直根深达5米以下,深深扎入地下水层,以吸收地下水。柽柳(红柳)的主、侧根都极发达,主根往往伸至地下水层,最深可达10余米。在吐鲁番的坎儿井的竖井中发现,骆驼刺的根系在离地表20米以下

可见。胡杨、沙拐枣属植物的根系多为水平分布,水平根可超过10米;但在地下水8~10米深的吐鲁番沙地上,沙拐枣的根系可垂直向下发展到5米左右,能深达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的区域;银沙槐水平根发达,垂直根深入沙层2米余,水平根交错盘诘,集中分布在30~50厘米沙层内,长可达10米以上此外,一年生幼苗主根深扎沙土层50厘米,三年的实生苗垂直根生90厘米,根幅约1.5米,银沙槐地上部分生长比根系发育缓慢,当年幼苗地下部分垂直方向的生长近5倍以地上部分的高生长。而我国东部草原地区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400毫米,沙漠植物为了充分利用降水,以发展水平根系为主。如沙柳主根发育不明显,水平根极发达,密如蛛网,一丛四年生沙柳,株高3.5米,水平根幅达20余米,为地上部分的五倍多,黄柳垂直根可达3.5米,而向水平伸展常达20米以上。杨柴为浅根性灌木,主根一般深1~2米, 侧根多分布在深10~40厘米深的土层中,2年生侧根长达2.4米,成年植株可达10余米。花棒成年植株根幅可达10余米,最大根幅可达20~30米。分布于干草原地区的差巴嘎蒿垂直根下扎2米左右,水平根向四周强烈扩展,根幅达3米以上。白沙蒿无明显垂直根系,水平根极发达,5年生根幅为冠幅的7.5倍。油蒿虽属深根性半灌木,12龄的植株根深3.5米,但根幅达9.2米,侧根密布在0~130厘米的沙层内,在荒漠地区的沙坡头,油蒿主根深达4.5米。通常沙漠地表层为干沙层,30~40厘米以下为稳定湿沙层,植物发芽后,主根具有迅速延伸,以尽快达到稳定湿沙层的能力。沙漠植物就是利用自身发达的根系,在沙地土壤内或垂直或

水平发展来吸收水分和营养,以供应给植物地上部分的蒸腾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沙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

分布在降水不到50毫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生柽柳

白皮沙拐枣发达的根系

形态结构特殊

沙漠植物中的旱生植物是通过特殊的形态结构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植物体内适宜的含水量。这些特性中有的是可以减少水分损失的旱生结构,这些特殊的旱生结构在中生植物中也有表现。各种旱生植物并非同时同样的具有这些结构特性,而以某种适应方式为主,即使相伴生长在同一干旱生境中的植物也可能各以完全不同的途径避免干旱带来的危害,防止永久萎蔫。

一些主要固沙植物的旱生结构研究证明,旱生结构的存在是无疑的事实,它的基本特征是:面/体比值较小,角质层较厚,气孔下凹,细胞较小,数目较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因而栅/海比值大,机械组织强化等。在形态结构方面,旱生型肉质植物红砂叶表皮覆盖有蜡质且细胞壁和角质层较厚,气孔下陷。旱生型的柠条和猫头刺叶形变小,叶表面前稠密的灰白色的绒毛所覆盖,借以掩盖气孔,减少蒸腾,使叶肉组织免于灼伤。旱生植物均具有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浓密的表皮毛、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栅/海值高、等

面叶等明显的旱生结构,其中多浆旱生植物还具叶片肥厚、贮水组织发达、贮水组织与叶厚比值大、肉质叶等特征。中生植物则为典型的中生结构,如角质层较薄,气孔平置或拱起,栅/海值较低,背腹叶等。

沙漠植物分为4类:(1)薄叶植物:叶片薄,含水相对少,耐旱力强,在丧失50%水分时仍能存活。按叶片类型划分属于正常型和全栅型。(2)多浆植物:茎叶肥厚多浆,属于不同的生理代谢类型。按叶片类型划分属于环栅型和不规则型。(3)肉茎植物:茎肉质多浆,叶片则极度退化成鳞片状。按叶片类型划分属于退化型。(4)卷叶植物:指遇到干旱时,叶片能卷曲成筒的一群抗旱较强的旱生禾草。按叶片类型划分属于禾草型。

旱生植物包括:(1)肉质旱生植物:其植物通过薄壁组织储存大贯水分(肉质化),减少蒸腾失水来适应严重干旱。形态上具有降低相对表面积、加厚角质层、气孔凹陷等特点,但突出的是具有特殊的光合作用机制。(2)硬叶旱生植物:该类植物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但未肉质化。它们的机械组织发达或角质层较厚,在失水较多情况下能够防止叶片皱缩发生破裂;或者叶子厚度加大,以缩小蒸腾面积减少失水,这些是适应干旱的重要方式。硬叶植物的根系庞大,叶脉较密,叶细胞渗透压很高,以扩大吸水来源.增强吸水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这些是适应干旱的另一重要途径。这类植物一方面可以较多地吸水,

另一方面可以忍受较低的含水量。所以,当中生植物因干旱而关闭气孔时,它们能继续开放气孔进行光合作用。(3)小叶和无叶旱生植物:这类植物在沙漠和沙地中比较普遍。小叶旱生植物叶面积极度缩小,通常不到1平方厘米。无叶旱生植物叶子退化,由绿色茎执行光合作用的功能。例如沙漠中的沙拐枣,在一年生枝条的外面覆盖以闪亮且较厚的角质层.叶子呈极短的线状并且很快脱落,一部分枝条上着生花,共同完成光合作用,果实成熟后一齐脱落,另一部分枝条当年木质化越冬。麻黄属是另一类常见的无叶型旱生植物,它的蒸腾很弱。

(4)软叶旱生植物:界限不甚明确的另一类旱生植物,虽然叶片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但较柔软。在土壤水分较多的季节里,它比其它旱生植物蒸腾要更强烈,甚至超过中生植物。然而在严重缺水季节常常落叶,如旋花属、半日花属的一些种类。这些植物同中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均有非常明显的差别。(5)窄水旱生植物,这类植物能在水分不足的任何迹象出现时关闭气孔,以阻止细胞液浓度的升高。因此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受阻,植物处于压抑状态。在长期干旱下这类植物的叶子不干枯,但变黄而最终脱落。

叶退化植物的同化枝(白梭梭)

银沙槐适应干旱的枝叶形态

生理机能与生化特征

沙漠植物除了借助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形态上的一些特征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植物体内适宜的含水量。在生理、生化上也具有耐旱或抗旱的机能,通过加强植物吸水能力和保水储水能力,以适应干旱,如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叶细胞水势,提高原生质水合程度等。

旱生型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粘滞性较高,弹性强,透性大,抗脱水能力强,抗热性好,蒸腾强度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强,可溶性糖的含量高,束缚水含量多,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等,从而构成耐干旱的特性。

多浆旱生植物以极低的水势,很强的保水力,很高的束缚水和束/自值,以及明显的旱生结构,如叶肥厚、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栅栏组织和贮水组织均很发达,构成等面叶和肉质叶为其特征。它们的蒸腾强度很低。中生植物的特征是高水势,低束缚水和束/自值(0.37),弱保水力(遗留水11.5%,持水时间50小时),旱生结构发育微弱,造成大量蒸腾失水,其蒸腾量比多浆旱生植物高一倍多。少浆旱生植物保水力较强(遗留水14.76%,持水时间104.3小时),均介于中

生植物与多浆旱生植物之间,但它们中有的植物,蒸腾强度都相当高,超过大多数中生植物。这类植物虽具有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栅栏组织发达,表皮毛浓密等旱生结构,但它并未能防止蒸腾失水。

中生植物脯氨酸低于少浆旱生植物,多浆旱生植物脯氨酸含量最高,为前两者的17倍和4倍。两类旱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非灌溉)脯氨酸含量均高于灌水处理。少浆与多浆旱生植物的光合强度差异不大,而中生植物则高于两类旱生植物2倍以上。少浆旱生植物的呼吸强度,略高于多浆旱生植物,与中生植物接近。光合/呼吸值,少浆、多浆与中生植物分别为2.50、3.09和4.59,说明中生植物的合成明显大于消耗。季节动态中,中生植物显著高于两类旱生植物。叶绿素总量三类植物差异甚微。沙漠植物的生理功能不仅在物种之间存在差异,在日变化规律上也有区别。

水分通常是影响荒漠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作为指示水分利用效率的可靠指标,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可以用来探讨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强弱程度。干旱可使植物叶片δ13C升高;年降水量每增加l毫米,叶片δ13C则降低0.0l‰ -0.0l5‰。荒漠灌木叶片δ13C值明显高于草本,说明灌木可能更适应干旱胁迫。

从上述生理生化特性方面看,旱生型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粘滞性高,弹性强,抗脱水能力强,抗热性好,蒸腾强度小,束缚水含量多,束缚

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等,过氧化氢酶活性强,植物脯氨酸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高,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高等,从而构成了它们适应干旱的特性。但需要指出,各种旱生植物并非同时同等地具有这些特性,而是以某种适应方式为主,即使相伴生长在同一干旱生境中的植物也可能各以完全不同的途径避免干旱缺水造成的危害。另外,同属植物的抗旱(耐旱)性也有很大差异区别,沙拐枣属植物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红皮沙拐枣>头状沙拐枣>白皮沙拐枣>心形沙拐枣>东疆沙拐枣>小果沙拐枣>膜果沙拐枣>蒙古沙拐枣>乔木状沙拐枣>精河沙拐枣>昆仑沙拐枣。l2种柽柳抗旱性能的大小分别为:沙生柽柳>安氏柽柳>山川柽柳>短毛柽柳>多枝柽柳>霍氏柽柳>细穗柽柳>中国柽柳>甘蒙柽柳>长穗柽柳>刚毛柽柳>短穗柽柳。

植物的抗旱性是由形态解剖和生理功能两方面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所构成,通常认为生理方面的抗旱性比形态解剖方面的抗旱性更重要,因为环境变化首先引起生理上的反应,而形态解剖不过是由遗传表现的长期适应结果。然而,这两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体,并且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用片面孤立的观点来认识植物的抗旱性。不同的植物种具有不同的对干旱的适应方式,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生理指标或形态解剖指标来鉴定植物的抗旱能力。

沙漠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低下,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制约。它们虽然都有较高的综合抗旱力,在沙层含水量低于1%的持续时间过长

时,也会趋于衰亡。沙漠植物的氮代谢和醣代谢都因缺水而改变方向,即分解胜于合成,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之受旱害,首当其冲的是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水胁迫引起蒸腾作用、光合作用、醣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变化,而植物生长和外形上的种种表现变化则在其后(例如叶绿素匮缺导致叶子变黄、脱落,酸的积累导致叶片脱落等等)。在自然环境下,植物受旱致死,与其说是“渴死”,不如说是“饿死”。因为旷日持久的水胁迫,发生细胞结构的破裂而死,即使由此可能,也只是到了水分消耗殆尽的时候才会发生。因此,对多年生沙漠植物来说,不要以为地上部一旦出现落叶或枯梢,便是死亡的象征,这往往是植物面对严重干旱的策略,被迫进入休眠或假死状态,脱落部分乃至全部叶子或同化枝,但只要根部尚未坏死,等到降雨、沙地水分条件好转,那些休眠或假死的植物就有可能复苏,重新萌生枝叶。此种现象在荒漠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上述精辟的陈述不仅反映出沙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殊表现形式,同时也揭示了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与生理生化功能在植物适应干旱能力的因果关系。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矿质元素和氮素以及有机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土壤中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质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栽培条件下,肥料的种类和使用量可改变土壤中养分的比例关系,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养分环境。1.氮 1.1氮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根系吸收氮肥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吸收一部分有机态氮,如尿素。氮是蛋白质(包括一些酶和辅酶)、核酸、磷脂的主要成分,他们是原生质、细胞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氮也是某些植物激素的成分,他们对生命具有调节作用。氮是叶绿素的成分,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氮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细胞分裂和生长。当氮肥供应充足时,枝叶繁茂,植株高大,分枝能力强,果实活种植中蛋白质含量高。植物的必须元素中,除碳、氢、氧外,氮的需求量最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特别需要氮肥的供应,常用人粪尿、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等肥料,主要提供氮元素。 缺氮时,蛋白质、核酸、磷脂等合成受阻,植物生长矮小、分枝能力弱,叶片小而薄,花果少且易脱落。缺氮,叶绿素合成受阻,枝叶变黄,甚至干枯,导致产量降低。氮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老叶中的氮分解后可运输到幼嫩组织中去重复利用,所以缺氮时叶片发黄,并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 氮过多时,叶片大而深绿,柔软披散,植株徒长。另外,氮素过多时,体内含糖量相对不足,茎干中的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和被病虫危害。 1.2氮的测定 1.2.1肥料中硝态氮含量测定 1.2.1.1还原法 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检测中的差别是两者样品在处理过程。前者需要通过铬粉(不含酰氨态氮时用定氮合金)还原处理,使硝态氮还原成铵态氮;后者对试样不需作还原处理。目前,肥料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常用定氮合金法(德瓦达合金还原法)和铬-盐酸还原法。 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一般采取三步检测:第一步,在样品处理中使用铬粉(不含酰氨态氮时用定氮合金)还原硝态氮后,按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复混肥试样中总氮含量;第二步,在试样处理过程中不使用还原剂,按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复混肥试样中不含硝态氮时复混肥料中的总氮含量;第三步,用第一步检测结果减去第二步检测结果,即可得出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含量。 1.2.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常测定硝态氮的方法有:气体法、还原法、重量法、扣除法、比色法、紫外线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肥料中的硝态氮含量,其原理是硝酸根在紫外光区190~240nm有较强吸收,通过色谱柱分离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硝酸根含量,再将其换算为氮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18柱,以0.04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为流动相,在230nm波长下测定硝态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9997,最低检测浓度为1×106mgmL。此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定量分析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1.2.2复合肥料中总氮测定 1.2.2.1凯氏定氮法 测定原理:将硝酸盐在酸性介质环境中还原成铵盐;在触媒存在下,用浓硫酸进行消化,将有机态氮或尿素态氮和氰氨态氮转化为硫酸铵;将从碱性溶液中蒸馏出的氮,吸收在硼酸溶液中;在甲基红、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存在下,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分析。 凯氏定氮法测定复合肥料总氮含量的实测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消耗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1)

磷 元 素 对 植 物 生 长 的 影 响 磷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对番茄幼苗进行缺磷培养,溶液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元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出现的部位。测量植株的根茎长度、叶子数目及大小。结果显示:磷元素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能促进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在缺磷的营养液中培养的番茄幼苗,老叶受影响,植株深绿色并出现红或紫色,叶柄短而且纤弱。 关键词:溶液培养,番茄苗,缺磷,红紫色,株高 引言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把溶液培养应用到生产上,应用溶液培养进行无污染蔬菜的栽培生产。我国有些单位已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水稻育苗、花卉栽培和蔬菜生产,同时溶液培养是研究植物矿质营养最基本和最有用的方法,它在阐明植物的必须元素以及奠定施肥的理论基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育过程中,各个营养元素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当植物长期缺少某种元素时,相应地要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反应,出现症状。 一、实验目的:熟悉植物的林元素缺乏症的典型症状以及掌握溶液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发育,除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否则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可以观察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用溶液培养做植物的营养实验,可以避免土壤里的各种复杂因素。 另外,生物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磷元素,磷元素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磷元素又是ATP和NADPH的组成元素。磷元素还直接参与糖类的合成和分解,如果植株缺磷后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三、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分析天平、培养缸(瓷质)、移液管、烧杯、量筒 2、实验试剂:按下表分别配置的贮备液(所用药品均须分析试剂级)。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植物在经受干旱胁迫时,通过细胞对干旱信号的感知和传导,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新蛋白质,从而引起大量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变化.干旱胁迫对植物在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等水平的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也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指标.植物对干旱胁迫分子响应较复杂,包括合成一些新的基因如NCED、Dehydrin基因和CBF、DREB等转录因子.另外,干旱胁迫还能造成蛋白质组学的变化. 关键词干旱胁迫;生态响应;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干旱作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分布以及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限制了作物的大面积扩展。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不仅与干旱强度、速度有关,而且更受其自身基因的调控。在一定干旱阀值(drought threshold)胁迫范围内,很多植物能够进行相关抗旱基因的表达,随之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显现出抗旱性的综合性状。因此,从植物本身出发,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揭示其抗旱特性,提高植物品种的抗旱耐旱能力,以降低作物栽培的用水量,同时最大程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科学选育适宜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所特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生存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更应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作物逆境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一、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新进展 (一)与干旱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 通过转化调节基因来提高植物脱水胁迫的耐性是一条十分诱人的途径.由于在逆境条件下,这些逆境相关的转录因子,能与顺式作用重复元件结合,从而调节这些功能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它们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过量表达会激活许多抗逆功能基因的同时表达.胁迫诱导基因能增强胁迫反应的耐力,不同的转录因子参与胁迫诱导基因的调控.遗传研究已经鉴

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_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60-65 9/1997 草 业 学 报 A CT A PR A T A CU L T U RA E SIN ICA 第6卷第3期 V ol.6,N o.3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 ——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巨天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   陈学林 (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所,兰州730070) 赵传燕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 摘要 在现有资料和野外70多个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现存的主要的群落类型和各群落的外貌、结构、生态分布等特征。其中,干草原群落包括:(1)长芒草草原,(2)大针茅草原,(3)冷蒿草原;荒漠草原群落有:(4)短花针茅草原,(5)无芒隐子草草原,(6)蓍状亚菊草原,(7)灌木亚菊草原,(8)中亚紫苑木草原。用W hittaker提出的 多样性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草原植被的动态特征。这一研究对黄土丘陵地区植被的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草原植被 群落特征 多样性 群落更替程度  兰州地区位于甘肃省黄土丘陵区,其天然植被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类型为主,主要建群种是长芒草(S.bungeana)和短花针茅(S.br evif lora)。在兰州北部,连接我国温带荒漠区,因而有大量的荒漠灌木、半灌木、小半灌侵入草原区,它们多成为群落中稳定的优势成分,而组成了荒漠草原类型。有时,在极度干旱或盐碱化严重的特殊生境中,这些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群落片断,构成了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植被〔1〕。而在兰州的南部和西部山区多为次生林,其它地区均为干草原类型所占有。目前干草原地区多被开垦为农田,只在塬边,坡边偶有残存,另在塬面有时可见到过度放牧后出现的退化草原〔2〕。这些植被对于干旱区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 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各群落特征 1.1 干草原植被,主要有如下三个植物群落。 1.1.1 长芒草草原(Form.S tip a bungeana) 长芒草又叫本氏针茅,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暖温带的黄土高原地区,即黄河中游的晋、陕、甘、宁及内蒙古南部,这些地区也是它的集中分布区域。在兰州地区,长芒草是灌木草原的建群种,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庄浪河流域的广大区域。具体地点,包括榆中县北部山地,南部及中部丘陵地区,以及永登县中部,但在兰州已很难见到大面积连片分布的长芒草群落。目前,仅在放牧山坡,田边,路旁及多年撩荒的地段,才可看到小片的长芒草群落。长芒草群落外貌低矮,结构简单,每平方米种类不超过10~15种,但种类组成因分布地区与季节不同而有区别。如皋兰山海拔1880m的南坡的长芒草群落,以长芒草为建群种,亚建群种为阿尔泰狗哇花(H eterop ap p us altaicus)、小黄菊(Chry santhemum neof ruticulosum),春季常见的伴生种有刺锦鸡儿(Caragana sp inosa)、木锦鸡儿(C.f r utex)、糙叶黄芪(Astr agalus seaberrimus)、狼毒(Steller a chamacj asme)、宿根亚麻(L inum p er enne)、短花针茅(S.brevif lora)和黄蒿(A rter misia sacrorum v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814566.html,tilo ba)等。到了秋季,根据对皋兰山海拔1940m南坡长芒草群落的调查资料〔3〕,多数植物已呈枯萎状态,只见亚建群种阿尔泰狗哇花、小黄菊、耐寒的茵陈蒿(A.cap illar is)、黄蒿、苏联猪毛菜(S alsola ruthenica)、灰蓬(S. 本文得到黄大焱 木教授的指导和审阅,在此特表谢意! 作者简介:巨天珍,女,1965年8月生,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讲师。收稿日期:1997-04-27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6.沙漠里的植物

6.沙漠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单元《植物与环境》是继上单元后对植物的进一步探究,属于生命科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为后续植物适应性、生物关系的学习打下基础。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植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沙漠里、水里、石头上都生长着各自相适应的植物。 《沙漠里的植物》是苏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总课《不同的环境》,为后续《水里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奠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引领课。本课聚焦沙漠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从观察、研究、查看资料三个部分依次展开教学内容:(1)观察一些沙漠中生长的植物,为本课学习做铺垫。(2)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沙漠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找仙人掌的茎和叶、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3)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阅读沙漠植物根的相关资料。以植物的适应性特征为主要内容,针对事物的相关性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植物一般不会移动位置,一旦适应某个特定的环境就能长期存活,这种适应性便于小学生研究。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大致认识了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生存需要条件,在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中,学生认识了植物的几大重要器官及其作用。 三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植物,包括身边养殖的仙人掌,他们知道沙漠的存在、沙漠缺水,在大多数学生的前概念中,他们认为在沙漠上是没有植物的,因为无法满足植物喝水的必要生存条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沙漠中只有仙人掌这一种植物,对沙漠中的其它植物知之甚少。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典型沙漠植物的叶片、根系,从而认识叶片的储水特点、发达的根系,加强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沙漠中的典型植物。 2.知道沙漠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3.知道骆驼刺和梭梭草具有的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林青 2009014040313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0903 】 摘要:环境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磷素的缺乏会影响核蛋白形成,抑制细胞分裂与增殖,使作物生长发育延缓或停止。玉米缺磷,苗期生长缓慢,叶片呈紫红色,生长速率下降;根冠比改变;根的活力及物质合成受影响,从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及粮食产量[1-2]。本实验以沈玉26品种为材料,运用培养液为基础进行植物溶液缺磷培养。以茎高,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确定植株的光和能力及生长情况。本实验表明:磷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能促进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缺乏磷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滞,影响作物产量。在实验中出现的症状可以指导实际生产合理施肥。 关键词:玉米磷缺素培养根冠比叶绿素缺素症状 引言:玉米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及工业原料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出口外贸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农业和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缺磷是限制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磷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它不仅是核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分,而且在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活性调节、氧化还原反应、信号传导和碳代谢等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2]。环境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育种上开展各项研究的同时掌握作物个体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

营养需求极为重要,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必需元素,它既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在结构和生理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代谢过程,对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以及作物的早熟高产优质都起着重要作用[4]。缺少磷元素时,植物生长缓慢,叶小,分枝或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抗性减弱。 本实验通对玉米幼苗在缺磷的生长状况,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形态观察及生理指标和叶绿素的含量的测定,做出实验分析,以证明磷元素是玉米生长必需的重要元素,对玉米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也可通过玉米缺磷表现指导施肥。 内容: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材料为沈玉26号玉米品种及其生长幼苗 1.2方法 1.2.1播种 在花盆中加满蛭石,选择饱满的沈玉26号种子4-6粒分散种在花盆中,每3个花盆放在1个托盘中,向托盘内加适量自来水,待种子发芽。 1.2.2移栽 移栽前向托盘内加入少量自来水,右手捏住幼苗基部,左手将花盆拿起倒扣,右手将幼苗取出,平展放于桌上,在两个托盘中选取6

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沙漠地区的植物在地球上历尽沧桑,通过自然界选择、优胜劣汰,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能力,表现出对沙漠环境的多种适应方式和适应特性。沙漠植物适应沙漠特殊生境的一般规律表现在:适应能力强(除对气候干旱,高温、日灼等的适应外,许多植物对土壤贫瘠、盐碱,对风蚀、沙打沙割、沙埋等的适应和忍耐性能也很强);结实量大、易更新繁殖(繁殖材料可大量获得,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或具根茎相互转化的功能、具有克隆或可平茬复壮的特性);枝叶特化、根系发育特殊(叶片小或退化以同化枝来进行光合作用,或多浆茎、叶储水保水;根系生长迅速,深根性或水平根发达),生长稳定,长寿或短时间完成生活史(短期生植物,亦称短命植物或短生植物)等。 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沙漠植物的根系在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上有所不同,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多在200毫米以下,甚至小于50毫米,沙丘上干沙层很厚,这就迫使生物量大的木本植物的根系向深层发展,以求利用地下水,因此,深根性植物较多,如白梭梭和梭梭的垂直根深达5米以下,深深扎入地下水层,以吸收地下水。柽柳(红柳)的主、侧根都极发达,主根往往伸至地下水层,最深可达10余米。在吐鲁番的坎儿井的竖井中发现,骆驼刺的根系在离地表20米以下

可见。胡杨、沙拐枣属植物的根系多为水平分布,水平根可超过10米;但在地下水8~10米深的吐鲁番沙地上,沙拐枣的根系可垂直向下发展到5米左右,能深达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的区域;银沙槐水平根发达,垂直根深入沙层2米余,水平根交错盘诘,集中分布在30~50厘米沙层内,长可达10米以上此外,一年生幼苗主根深扎沙土层50厘米,三年的实生苗垂直根生90厘米,根幅约1.5米,银沙槐地上部分生长比根系发育缓慢,当年幼苗地下部分垂直方向的生长近5倍以地上部分的高生长。而我国东部草原地区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400毫米,沙漠植物为了充分利用降水,以发展水平根系为主。如沙柳主根发育不明显,水平根极发达,密如蛛网,一丛四年生沙柳,株高3.5米,水平根幅达20余米,为地上部分的五倍多,黄柳垂直根可达3.5米,而向水平伸展常达20米以上。杨柴为浅根性灌木,主根一般深1~2米, 侧根多分布在深10~40厘米深的土层中,2年生侧根长达2.4米,成年植株可达10余米。花棒成年植株根幅可达10余米,最大根幅可达20~30米。分布于干草原地区的差巴嘎蒿垂直根下扎2米左右,水平根向四周强烈扩展,根幅达3米以上。白沙蒿无明显垂直根系,水平根极发达,5年生根幅为冠幅的7.5倍。油蒿虽属深根性半灌木,12龄的植株根深3.5米,但根幅达9.2米,侧根密布在0~130厘米的沙层内,在荒漠地区的沙坡头,油蒿主根深达4.5米。通常沙漠地表层为干沙层,30~40厘米以下为稳定湿沙层,植物发芽后,主根具有迅速延伸,以尽快达到稳定湿沙层的能力。沙漠植物就是利用自身发达的根系,在沙地土壤内或垂直或水平发展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磷 元 素 对 植 物 生 长 的 影 响 磷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对番茄幼苗进行缺磷培养,溶液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元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出现的部位。测量植株的根茎长度、叶子数目及大小。结果显示:磷元素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能促进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在缺磷的营养液中培养的番茄幼苗,老叶受影响,植株深绿色并出现红或紫色,叶柄短而且纤弱。

关键词:溶液培养,番茄苗,缺磷,红紫色,株高 引言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把溶液培养应用到生产上,应用溶液培养进行无污染蔬菜的栽培生产。我国有些单位已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水稻育苗、花卉栽培和蔬菜生产,同时溶液培养是研究植物矿质营养最基本和最有用的方法,它在阐明植物的必须元素以及奠定施肥的理论基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育过程中,各个营养元素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当植物长期缺少某种元素时,相应地要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反应,出现症状。 一、实验目的:熟悉植物的林元素缺乏症的典型症状以及掌握溶液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发育,除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否则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可以观察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用溶液培养做植物的营养实验,可以避免土壤里的各种复杂因素。 另外,生物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磷元素,磷元素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磷元素又是ATP和NADPH的组成元素。磷元素还直接参与糖类的合成和分解,如果植株缺磷后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三、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分析天平、培养缸(瓷质)、移液管、烧杯、量筒 2、实验试剂:按下表分别配置的贮备液(所用药品均须分析试剂级)。 3、实验材料:番茄种子 四、实验步骤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植物影响 摘要:胁迫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如干旱胁迫,可造成经济作物产量的逐年大幅下降[1],它们不能逃避不利的环境变化, 它 们需要快速的感应胁迫刺激进而适应各种环境胁迫。大多数植物遭受干旱逆境后各个生理过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 ,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且还维持着植物的正常体态。因此,我们要用各种预防途径来减少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关键词:干旱胁迫植物影响 Drought stress impact on plants Abstract : stress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drought stress, which can cause economic crop production has fallen dramatically year by year [1], they cannot escape from adverse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y need fast induction stress stimulation and adapt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Most plants by drought adversity after various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evel. As we all know, water in the plant life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s one of the raw material of photosynthesis, but also maintains the normal posture of plants. Therefore, we want to use a variety of preventive ways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plant.

氮磷钾对植物作用

目录 1. 1 氮 2. 2 磷 3. 3 钾 氮磷钾氮 编辑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它是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植物需要大量氮。 氮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成分[1],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是含氮化合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葡萄糖)和氧气,是借助于叶绿素的作用。葡萄糖是植物体内合成各种有机物的原料,而叶绿素则是植物叶子制造“粮食”的工厂。氮也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成部分。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当氮素充足时,植物可合成较多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因此植物叶面积增长快,能有更多的叶面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氮素的丰缺与叶子中叶绿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这就使得我们能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色深浅上来判断氮素营养的供应状况。在苗期,一般植物缺氮往往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薄而小,叶色缺绿发黄。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分孽少。生长后期严重缺氮时,则表现为穗短小,籽粒不饱满。在增施氮肥以后,对促进植物生长健壮有明显的作用。往往施用后,叶色很快转绿,生长量增加。但是氮肥用量不宜过多,过量施用氮素时,叶绿素数量增多,能使叶子更长久地保持绿色,以致有延长生育期、贪青晚熟的趋势。对一些块根、块茎作物,如糖用甜菜,氮素过多时,有时表现为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但具有经济价值的块根产量却少得使人失望。 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分布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基本分布特点是:东北平原较高,黄淮海平原、西北高原、蒙新地区较低,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地区中等。大体呈现南北较高,中部略低的分布。但南方略高主要指水稻土,旱地含氮量很低。 一般认为土壤全氮含量<0.2%即有可能缺氮,我国大部分耕地的土壤全氮含量都在 0.2%以下,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几乎所有农田都需要施用化学氮肥的原因。 我国农田相对严重缺氮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如果把土壤全氮含量等于0.075% 作为严重缺氮的界限,严重缺氮耕地超过面积一半的有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新疆等五个省区。 氮磷钾磷 编辑

潍坊实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6沙漠里的植物

6.沙漠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沙漠中的典型植物。 2.知道沙漠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3.知道骆驼刺和梭梭草具有的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图片中沙漠植物的形象特征,认识沙漠中的典型植物。 2.通过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沙漠植物有发达的根系以适应环境。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沙漠植物,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 2.能培养阅读资料的习惯,拓展科学视野。 3.通过认识沙漠植物根系的特点,学会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沙漠是沙漠植物的生存地,在沙漠中培育植物是艰难但有意义的。 2.认识到人类能利用科技对更多的植物进行研究和培育,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联系起来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纸巾、蜡纸、塑料布、介绍相关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材料:仙人掌、放大镜、芦荟、仙人掌的茎、芦荟的叶、不锈钢勺子、塑料或金属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讲台上展示一盆仙人掌),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师:仙人掌我们很熟悉,但它却有很多非凡的本领,你知道仙人掌的老家在哪里吗? 3.出示沙漠图片,提问:沙漠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沙漠中只有孤零零的仙人掌吗? 4.师:仙人掌还有许多的植物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朋友,找一找它们在沙漠中存活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最熟悉的仙人掌引入沙漠,将仙人掌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沙漠中的植物 1.谈话(课件依次展示):有同学们熟悉的仙人球、仙人掌,还有同学们比较陌生的沙棘、骆驼刺、胡杨和梭梭草。 2.谈话:虽然这些沙漠植物我们很少见,但身边种植的仙人掌、芦荟、宝石花也有很多,它们大都喜温暖、通风的环境,耐干燥,能在沙漠边缘或半沙漠的温暖环境中生存。今天我们以仙人掌、芦荟为例来研究沙漠里的植物。 [设计意图:学生对沙漠环境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对沙漠中的植物则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沙漠中没有植物。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介绍沙漠中的植物,为后续的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三、观察仙人掌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大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请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仙人掌,你能找出它的茎和叶吗?注意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仙人掌,或用其他地方的皮肤去接触它。 2.追问:你能具体描述它的茎和叶吗?如:仙人掌的茎是绿色的,像厚实的植物叶片或粗壮的茎。仙人掌的叶是一根根的尖刺。 3.请学生指出仙人掌的茎和叶,在黑板上画出茎和叶的形状。茎:掌状或柱状。叶:针状。 [设计意图:仙人掌是常见的沙漠植物,它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比较便于小学生观察。本课把它作为观察形态适应性的对象,通过学生直观感知,知道仙人掌的表面有蜡层、叶刺和毛,仙人掌的茎是掌状的、叶是针状的,为后续探究储水秘密做铺垫。] 四、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1.师从学生画的图片中提出问题:我们发现每一片仙人掌的茎都长得比较肥厚,那么这肥厚的茎里面有什么呢?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 2.学生思考、猜测与交流。 3.谈话: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较硬,用手难以挤压出水分。而且,它们都有刺,易扎伤手,所以用勺子挤压比较方便、安全。 4.师演示挤压过程:用金属勺压住仙人掌茎的上、中、下位置,反复用力按压、摩擦,直至茎中的汁液大量流出。 5.师:用同样的方法挤压芦荟,找一找芦荟的叶子里有什么。

准噶尔盆地沙漠植被多元特征分析_任珺

文章编号:1007-0435(2005)02-0134-06 准噶尔盆地沙漠植被多元特征分析 任 王君1,2*,陶 玲1 (1.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用主成分分析排序法分析准噶尔盆地沙漠植被的多元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植物种的盖度和出现频率认为,梭梭(H aloxy lon ammodend ron )、琵琶柴(R eaumuria soongor ica )、西伯利亚白刺(N itrar ia sibir ica )、角果藜(Ceratocarp us ar enarius )和对节刺(H oraninow ia ulicina )是该地区最为重要的沙漠植被组成成份及地带性植物;一年生植物表现出较为重要的特征,是沙漠植被中重要的组成成份;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可为准噶尔沙漠植被的演替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沙漠植被;多元分析;排序中图分类号:Q 948 文献标识码: Multivariate Characterization of Vegetation in Junnger Basin REN Jun 1,2* ,T AO Ling 1 (1.Sch 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 unicipal E ngineering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 ,Ins 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 cology , Lanz hou,Gansu Province 730070,Ch ina; 2.College of Life S cien ce,Lanzhou Un ivers ity,Lanzhou,Gans u Provin ce 730070,China) Abstract :T he pr incipal co mpo sition analysis (PCA )w as used to study the multivariat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vegetation in Junnger Basin .Acco rding to the average cover and the fr equency of plant species occurrence ,H aloxy lon ammodendron ,R eaumur ia soongor ica ,N itraria sibirica ,Ceratocarp us arenar ius and H oraninow ia ulicina are the most impo rtant plant species in the Junng er desert vegetation and regional plants.Ephemeral plants also represent a very impo rtant constituent of Junng er desert veg etatio n because they perform a gr eat rare v alue in multiv ariat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 ses identify w ith the pr evio us r esearches ,and o ffer valuable data for future r esearch on the succession of plants of the Junng er desert vegetation.Key words :Junnger basin;Desert v eg etation;M ultivariate analy sis;Ordination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地形地貌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要特色[1,2] 。沙漠植物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繁殖行为以及种间关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其它荒漠类型,形成了独具特色植物多样性的基础。 在十九世纪,植物学家曾对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植物地理区系进行了典型调查和研究。对准噶尔盆地的(自1978年及以后)植被和群落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1,2,4~6]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50年来,人类干扰的加剧和超强度的农业开发,以胡杨(P o p ulus eup hratica )和白梭梭(H aloxy lon p ersicum ) 和梭梭(H .ammodendron )为优势植物的准噶尔盆地沙漠植被急剧退化,大面积的沙漠植物群落衰亡[2,3] 。 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者对该地区的天然沙漠植被做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多元分析的方法[6~12]。试图应用国际在植被分类与排序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利用实地调查取得的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的沙漠植被进行系统分析。 本项研究通过观测准噶尔盆地天然沙漠植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及组成,并进行多元分析,以期更深入了解过去的植被动态,并对未来的植被变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收稿日期:2004-10-15;修回日期:2005-5-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0325)和兰州交通大学“青蓝”人才工程基金资助作者简介:任 ,男,(1968-),甘肃省张掖市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被动态与植物生态学;*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 res pondence E-mail:ren jun30@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814566.html, 第13卷 第2期   Vo l.13 N o.2草 地 学 报 A CT A A G REST IA SIN ICA 2005年 6月  June 2005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摘要:以小麦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抗氧化酶(PPO、POD)、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的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除发芽率下降外,小麦幼苗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抗氧化酶(PPO、POD)、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都比正常情况下小麦幼苗的含量多。 关键词:干旱胁迫小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 引言:植物体生存在自然环境中,其水热条件随时都变化,对植物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凡是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都被称为逆境,也称胁迫。干旱也属于逆境,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植物遭受干旱逆境后各个生理过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生理生化指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抗氧化酶(PPO、POD)、谷胱甘肽(GSH)等发生变化。小麦的生长不仅受到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还受到众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如光、温、水和土壤营养物质等。世界上约有70%的小麦播种面积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农业区,干旱对小麦的生理、生化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因此,为了减小环境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有必要从小麦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含量的变化,来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的影响。本次实验是研究吸胀12小时萌发一周后,干旱处理一周的小麦其生理生化指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抗氧化酶(PPO、POD)、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及处理 将吸胀12小时的小麦种子在有6层湿润滤纸的带盖白磁盘 (24cmX16cm )培养基中生长7天,7天后将其中一部分幼苗干旱生长7 天,7天后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麦进行脯氨酸 (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抗氧化酶(PPO 、POD )、谷胱 甘肽(GSH)、抗坏血酸(ASA )的含量的测定。 2、测定方法[1] (1)小麦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各取50粒吸胀的小麦种子→沿胚的中心线切成两半(严格区分两 个半粒),进行下列实验:其中50个半粒进行TTC 染色(30℃水浴 20 min ) ,另50个半粒进行曙红染色(室温染色10 min ) 根据两种方 法的染色情况,分别计算发芽率。 (2)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①脯氨酸(Pro)的提取:分别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胚芽鞘→加入 3 mL 3%磺基水杨酸(SSA )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 2 mL 3% SSA 洗研钵→5000 rpm 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 ②脯氨酸(Pro)的测定:上清液各2 mL →分别加入2 mL 冰乙酸和 2 mL 茚三酮试剂→煮沸15 min→冷却后→5000 rpm 离心10 min (若没 沉淀可略此步骤) →分别测定A 520, 将测得的结果用公式 Pro content = 用总显V V V W L A ????ε520计算出正常和干旱生长小麦

氮磷钾对植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氮磷钾对植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氮肥:能使植物叶子大而鲜绿,使叶片减缓衰老,营养健壮,花多,产量高。生产上常使用氮肥是植物快速生长。所以我们对于叶菜(吃叶子的菜)要多施氮肥。主要磷肥品种有过磷酸钙(普钙)、重过磷酸钙(重钙,也称双料、三料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此外,磷矿粉、钢渣磷肥、脱氟磷肥、骨粉也是磷肥,但目前用量很少,市场也少见 磷肥:能使作物代谢正常,植株发育良好,同时提高作物的抗旱性以及抗寒性,提早成熟。我们要使作物提前收获,一般多施用磷肥。 钾肥:能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茎秆坚韧,抗伏倒,使种子饱满 主要钾肥品种有硫酸钾、氯化钾、盐湖钾肥、窑灰钾肥和草木灰。其中硫酸钾和氯化钾成分较纯,主要成分是化钾,窑灰钾肥和草木灰成分很复杂,市场上流通量较前三种钾肥少。 资料来源《植物生理学》 (1)氮肥:即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 (2)磷肥:即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3)钾肥:即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目前施用不多,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

(4)复、混肥料:即肥料中含有两种肥料三要素(氮、磷、钾)的二元复、混肥料和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三元复、混肥料。其中混肥在全国各地推广很快。 (5)微量元素肥料和某些中量元素肥料:前者如含有硼、锌、铁、钼、锰、铜等微量元素的肥料,后者如钙、镁、硫等肥料。 (6)对某些作物有利的肥料:如水稻上施用的钢渣硅肥,豆科作物上施用的钴肥,以及甘蔗、水果上施用的农用稀土等。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除碳氢氧是从空气中吸收,其余均不同程度地需要施肥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按照作物对养分需求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包括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包括锌、硼、锰、钼、铁、铜肥;此外,还有一些有益元素肥料如含硅肥料、稀土肥料等。 1、氮素化肥氮是蛋白质构成的主要元素,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组成中的基本物质。氮肥增施能促进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形成,使叶色深绿,叶面积增大,促进碳的同化,有利于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在生产上经常使用的氮素化肥有:①硫酸铵(硫铵):白色或淡褐色结晶体。含氮20%一21%,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便于贮存和使用。硫铵是一种酸性肥料,长期使用会增加土壤的酸性。最好做追肥使用,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量为15—20千克。②碳酸氢铵(碳铵):白色细小结晶,含氮17%,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易分解挥发。可作基肥或追肥使用,追肥时要埋施,及时覆土,以免氨气挥发烧伤秧苗。 ③尿素:白色圆粒状,含氮量为46%。尿素不如硫铵肥效发挥迅速,追肥时要比硫铵提前几天施用。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一种,尿素为中性肥料,不含副成分,连年施用也不致破坏土壤结构。

西北地区植被分布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和,气候干旱,植被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概况:西北地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 2.气候: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为半干旱、干旱气候)。 3.地形: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4.植被: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伦贝尔草原。石质戈壁、沙丘。内流河、内陆湖。绿洲。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准格尔盆地西北边缘湖积平原上分布着典型的荒漠植物群落,在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下,该区域分布着以盐穗木、梭梭和白梭梭为建群种的优势植物群落。对于荒漠植物,在0-35cm 土层须根分布丰富,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这一土层的土壤环境理化因子可以反应地上植被的分布状况 来源:准格尔盆地西北边缘荒漠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节因子影响分析,晋瑜,颜安,潘存得,楚光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9月第34卷。 利用《新疆植物志》(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3~1996)、《宁夏植物志》(马德滋和刘慧兰,1986~1990)、《中国沙漠植物志》(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1985~1992)、《青海植物志》(青海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9)、《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9~1998)和《中国植物志》及各卷(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59~2000)的记载,手机中国西北干旱区优势种及常见中的分布资料,从中筛选出10中资料相对较全、地理分布相对较名对的荒漠植物种:短叶假木贼、木蓼、沙拐枣、膜果麻黄、裸果木、梭梭柴、白梭梭、尖叶盐爪爪、松叶猪毛菜、合头草。 根据数据得10种荒漠植物的年均生物温度介于8.5℃~10.5℃之间,集中在9℃左右;年均降水量在110~240mm之间,其均值的变率和极值的变率都很大,说明降水的变异性大于生物温度;年均可能蒸散率在2.5~35之间,变异性很大。

STEM实施方案:植物的沙漠适应性

植物的沙漠适应性 年级:小学,中学,高中 生态概念:适应 亚利桑那科学标准:科学探索;生命科学 材料: 1)厚纸片 2)剪刀 3)放大镜 4)写作/画图材料 5)量杯* 6)保鲜膜 7)尺 8)水 背景 这项活动很适合植物单元的内容,说明了它们如何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养料并成长。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需要的有关光合作用的信息,以便他们在一开始就能把握好研究主题。 植物有称为叶的绿色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收集阳光中的能量并通过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为植物制造养料。叶子有许多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有时,它们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例如,仙人掌的棘叶是一种典型的叶子。 水是整个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养料运输的必要条件。植物的枯萎说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它们就会死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的水分去哪里了?它们都被纳入到植物的物理结构里去了吗?在一个典型的植物上,叶子是暴露在空气中最主要的部分。叶子在光合作用时通过微小气孔释放水蒸汽。 二氧化碳气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必要气体。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被吸收。就像我们利用水让我们的细胞存活,植物也一样感。我们吸入的氧气和呼出作为一种副产品的水蒸气,而植物是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水分。这为处在干燥环境里的植物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不让水分流失。 在宏观和微观条件下,沙漠植物都有各种不同的方式适应缺水和高温的环境条件。有:蜡状角质层,叶片背面的气孔,只在夜间开放的气孔,以及厚厚的叶肉细胞,等等。 引导探究 观察/勘探期:用眼睛,放大镜,手电筒,刷子,手指等观察在栖息地的各类植物,重点是观察叶子,但其他能观察到的植物结构可以也好。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类(例如,根据叶的特点——带刺,叶片薄,叶椭圆形等,或使用其他特性),只要他们认为合适的。 小组讨论及提问阶段: 引导学生两种或多种植物的种类里寻找不同的构成,重点是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结构方面,以及其他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的特性。讨论在阳光下的植物会发声什么变化。如果吸收不到水,植物会发生什么?植物叶片形状,颜色等都不同吗?叶子颜色是否会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