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

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态位在各种环境中繁衍生息。
本文将从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演化机制。
一、适应性的基础植物的适应性是指其具备适应各种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
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类型等。
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形态和生态学特征来应对这些环境条件,从而实现其在特定生境中的生存和繁衍。
1.1 生理适应性植物的生理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上。
例如,生长在极寒地区的苔藓植物具备耐寒的特性,能够在低温下正常生长;而生长在干旱地区的仙人掌则通过叶片的转化为刺来减少水分的蒸发。
植物还可以通过调节开、闭气孔来控制气体和水分的交换,以适应不同湿度条件。
1.2 形态适应性植物的形态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其根系、茎叶和花果的特点。
例如,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沙生植物具备长而深入地下的根系,以吸收更多的地下水;而生长在水生环境中的植物则具备扁平的茎叶以适应水中的浮力。
植物的花果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便吸引传粉媒介或扩散种子。
1.3 生态适应性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上。
例如,有些植物通过与共生菌根共生来提高吸收养分的效率;有些植物通过与动物进行互利共生,如吸引蜜蜂传粉、吸引鸟类传播种子等。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竞争、抑制和逃避等机制来适应复杂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位的特点和分析植物的生态位是指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一种特定角色或生活方式。
生态位决定了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资源的利用方式。
下面将分析植物的生态位的特点。
2.1 专化型生态位一些植物对特定的生境有较高的适应性,比如寄生植物和兰花。
寄生植物借助其他植物为自己提供营养而生存,它们通常选择对寄主植物具有高专一性的寄主,以确保自身的生存。
兰花则通常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通过与特定的昆虫合作进行传粉。
2.2 广泛型生态位一些植物具备广泛的生态位,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生境条件。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一、荒漠植物形态结构特征与荒漠环境的适应性:总体上讲,荒漠植物为了适应环境一般都具有叶面蒸腾面积缩小,具有发达储水组织和发达的根系的特征。
(一)减少蒸腾作用。
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加厚,气孔密度小而下陷,以减少蒸腾作用。
霸王以增大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来适应环境,一般有桉属、沙冬青属等。
有些植物叶面具有密的绒毛也可减少蒸腾作用,如蒿属、滨藜属等。
有些植物叶面积大大缩小,有的变成细棒状,如驼绒藜属、裸果木属、沙拐枣属、猪毛菜属等。
有些植物近乎无叶,而以绿色枝条或茎干营光合作用,如麻黄属、梭梭属、大戟属等。
有些植物以落叶度过干旱高温季节,如树榄属、麻风树属等。
利用夏季半休眠、冬季脱落枝条末梢度过旱热夏季和严寒冬季的植物有梭梭属、猪毛菜属等的一些种。
亚洲中部的高山、高原,因高寒风大加剧了干旱,一些荒漠植物于冬季落枝特别显著,形成垫状小半灌木,如亚菊属、棘豆属、驼绒藜属、蒿属的一些种。
荒漠中的沙拐枣,一年生枝条的外面覆以闪亮的厚角质层,叶子呈极短线状并很快脱落,一部分枝条上着生花,共同执行光合功能,果实成熟后一齐脱落,另一部分枝条则当年木化越冬。
麻黄属是另一常见无叶型旱生植物,蒸腾很弱。
当中生植物因干旱而关闭气孔时,它能继续开放气孔进行光合反应,这一方面可以较多地吸水,另一方面可以忍受较低的含水量。
常见的针茅属(Stipa)植物具有狭长的叶片,叶的上表皮呈褶曲状,较大的突起中贯穿以狭带状的机械组织,气孔全部分布在上表皮突起物的侧面。
当针茅因干旱而失水时,叶肉组织收缩而机械组织不变,叶子遂卷成筒状,将气孔围在中间。
叶筒内空气湿度容易保持一定水平,从而稳定蒸腾强度。
(二)叶片肉质化,叶肉组织不分化,储水组织发达而输导组织不发达。
在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的荒漠中,往往有很长的无雨期。
许多植物的叶以至茎干肥大而能储水,一遇降雨就大量吸收水分,储存在肉质叶和茎干中,以备干旱期使用,如仙人掌科、大戟科、龙舌兰科、番杏科的一些种。
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在生物学的领域中,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是一项极具探索价值的研究主题。
初中生物课程中,对于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策略,以及这种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生态位的选择、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以及植物的进化适应性。
1. 生态位的选择植物在生态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是植物适应性的重要表现。
生态位包括生态因子(如光照、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子(如竞争者、捕食者等)。
植物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适应性特征,实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生态位。
例如,在干旱环境中,植物可能通过发展深根系统来获取更多的水分,或者通过减少叶片表面积以降低蒸腾作用。
2. 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适应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寄生和捕食等,也是植物适应性的重要方面。
植物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物质来抵御捕食者的攻击,或者通过与根瘤菌共生来获取氮源。
这些适应性特征帮助植物在生物群落中保持竞争优势,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环境变化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现象,植物必须适应这些变化才能生存下去。
植物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应对环境变化:基因流和基因重组提供遗传多样性,使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发育节律的调整,如休眠和快速生长,使植物能够在适宜的时期进行生长和繁殖;形态的可变性,如叶片形态和数量的改变,以适应光照和资源的变化。
4. 植物的进化适应性植物的进化适应性是指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这些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进化机制形成的。
植物的进化适应性不仅包括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还包括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潜在适应能力。
例如,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可以提供应对环境变化的潜在能力,使植物能够在环境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
综上所述,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植物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变化。
无论是气候的变迁,还是土壤的贫瘠,植物们总能找到方法来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并展示它们独特而又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
一、温度适应性植物对温度变化具有相当高的适应性。
在寒冷的条件下,一些植物能够产生特殊的蛋白质,称为抗冷蛋白,以保护细胞免受低温损伤。
同时,它们还能通过增加叶片的表面积,减少水分散失,并在地下建立更加复杂的根系来提高温度适应力。
相反,在炎热的环境中,植物减少了叶片表面积,以降低水分蒸发,并通过产生特殊的保护色素来避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捕捉过载。
二、水分适应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是生存的关键。
在干旱条件下,一些植物发展出了长而深入地下的根系来获取水分。
此外,它们还在根部或叶片上形成了厚实的表皮组织,以减少水分蒸发。
与此同时,一些植物还能够在干旱季节沉入休眠状态,等待水分充足时再次生长。
相反,在湿润环境中,植物通过增加叶片大小和数量来最大化水分利用,同时对根系进行调整以避免过量的水分吸收。
三、光照适应性光照在植物生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可以通过调整叶片形态和叶绿素含量来实现。
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中,植物会增加叶片数量和面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光能。
它们还会增加叶绿素含量,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另一方面,在光照强烈的环境中,植物减少叶片数量和面积,以避免过量的光能捕获。
四、土壤适应性植物对不同土壤类型的适应性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贫瘠的土壤中,植物通过发展更深的根系来寻找更多的养分。
一些植物还能够与根际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以获得额外的养分供应。
此外,某些植物还能通过调整根系的分泌物质来提高土壤的可利用性。
相反,在肥沃的土壤中,植物会减少根系的生长,以充分利用周围的养分。
结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一项让人叹为观止的进化成就。
通过对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等因素的调整,植物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存活和繁衍。
植物适应性与生态位

植物适应性与生态位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其适应性与生态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植物适应性是指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而生态位则是指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
本文将从植物适应性与生态位的定义和特点、植物的适应性形式、植物适应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适应性与生态位的定义和特点植物适应性指的是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植物适应性的形成主要源于植物基因的适应进化和环境的选择压力。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通过调整形态、生理和生态学特征的变化,以适应所处环境的要求。
植物适应性的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遗传性等。
不同植物种类在适应性上存在差异,有些植物适应范围广泛,而有些则适应范围较窄。
生态位是指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
植物生态位主要由所占领的地理空间和对资源的利用构成。
植物生态位的大小和特征直接影响着植物个体和种群的竞争和共存。
植物生态位的特点有:独特性、局限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等。
植物通过适应和调节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与其他物种共存。
二、植物的适应性形式植物的适应性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包括生长型适应、生理型适应、形态型适应和生态型适应。
1. 生长型适应: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展现出不同的生长策略。
例如,在充足水分的环境下,植物生长茂盛,而在水分缺乏的干旱地区,则会出现抗旱适应的植物。
2. 生理型适应:植物可以通过调节生理过程来适应环境条件。
例如,一些植物在寒冷的冬季会进入休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损失。
3. 形态型适应:植物的形态结构也会随环境而变化。
例如,一些植物的叶片形状会发生变化,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 生态型适应:植物通过与其他物种的互动来适应环境。
例如,一些植物与特定的动物共生,以实现传粉或种子传播。
三、植物适应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适应性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1. 物种多样性维持:不同植物物种具有不同的适应性,这种差异性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第一篇范文在地球的广袤土地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得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初中生物的角度,探讨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体系。
生态环境的分类繁多,从地域分布来看,有热带雨林、沙漠、草原、高山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
不同的生态环境对植物的适应性有着不同的要求。
植物的适应性特点植物的适应性特点体现在其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等方面。
1.形态适应: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例如,沙漠植物茎干肥厚,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结构适应:植物的结构也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水生植物的根系不发达,因为它们可以通过气腔结构进行气体交换。
3.生理适应:植物的生理特性也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植物通过增加叶绿体的数量,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4.生态适应:植物在生态方面的适应性表现在其生活习性和种间关系。
例如,共生植物与细菌或真菌共生,以获取营养。
植物适应性的实例分析以草原植物为例,草原植物在生长季节短暂的环境中,通过快速生长和繁殖,以适应气候变化和草食动物的捕食压力。
此外,草原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再以高山植物为例,高山植物在低氧、低温和强紫外线的环境中,通过增加叶绿体的数量和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教育启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强调植物适应性的重要性。
首先,植物适应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教育学生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植物适应性是生态平衡的关键,教育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植物适应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教育学生积极探索植物适应性的科学问题。
总之,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和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适应性特点,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科学素养。
高考生物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高考生物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大类,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高考生物中,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植物的适应性。
一、植物的水分适应性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因素之一,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供应存在差异。
植物根据不同环境的水分条件,具有多种适应性机制。
1. 耐旱适应性:在干旱的环境下,植物为了保持细胞的水分平衡,会通过调节气孔开闭和减少蒸腾作用来减少水分损失。
同时,植物根系也会增强吸水能力,从而提高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2. 抗水浸适应性:在水浸环境中,植物的根部或茎干可能会长时间接触水分,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腐烂。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一些植物根部或茎干会形成气根或呼吸根,通过呼吸根的透气作用,提供氧气供植物呼吸,并避免根部受水分浸泡而腐烂。
二、植物的光照适应性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适应性具有显著差异。
1. 耐阴适应性:在阴暗的环境下,植物无法获取充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会发展出特殊的机制,如增大叶片表面积或增加叶绿体数量,以提高光能的吸收效率。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通过延迟开花或减少花的数量来适应阴暗环境。
2. 耐旱适应性:在阳光强烈的干旱环境下,植物需要承受强烈的光照和高温的同时,还要避免水分的过度蒸发。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一些植物会形成厚重的叶表皮和多层叶片,有效减少光照和水分的损失。
三、植物的温度适应性温度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
1. 抗寒适应性:在低温环境下,植物往往会受到冻害的影响。
为了适应寒冷环境,一些植物会通过提高细胞内液体的含冰点、提高活性酶的抗寒性等机制来增强自身的抗寒能力。
2. 耐热适应性:在炎热的环境下,植物容易蒸腾过多的水分,并遭受高温胁迫。
为了适应热环境,一些植物会通过形成厚实的叶片表皮、增加气孔密度等方式来降低水分损失和调节温度。
综上所述,植物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表现出多种机制和特点。
植物的适应与生态位特化

植物的适应与生态位特化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在各种环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特化。
适应是植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的响应,生态位特化则是指植物通过各种适应策略在特定生态位上发展出的特殊形态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适应性以及适应性带来的生态位特化。
一、适应性适应性是植物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响应。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变异和选择等机制,形成了各种适应性特征。
适应性使得植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1. 生理适应: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生理层面。
例如,沙漠植物通过扩大叶片表面积来增加光合作用,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高山植物则通过增加气孔密度减少水分蒸腾,以应对低温和高辐射的环境。
2. 形态适应:植物的形态适应主要体现在其外部形态结构上。
例如,茂密的根系和草原植物的低矮生长形态使其能够在风沙环境中稳固生长;树木的高大形态和树干结构使其能够抵抗强风和雪深。
3. 生殖适应:植物的繁殖方式也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逆境环境中的植物,有些会选择无性繁殖,以确保后代的顺利产生;而在适宜环境中,植物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提高适应性。
二、生态位特化生态位特化是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生态位。
植物通过适应和分化,发展出了各种适应不同生境的特化形态和功能。
1. 类固醇植物:例如大部分沙漠植物,它们具有厚重的表皮和肉质的叶片,能够储存水分并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干旱和高温的环境。
2.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适应水域生活,它们通常具有浮叶和气孔分布在叶片上表面的特征,以利于氧气和光合作用的进行。
3. 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适应在其他有机体上寄生生长。
它们通过吸取宿主植物的养分来满足自身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典型的代表是兰科植物。
4. 半兰科植物:半兰科植物可在阳光和阴暗环境下生长,它们具有宽而厚实的叶片,能够在阴暗的环境下最大程度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三、共生关系与适应植物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实现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一、荒漠植物形态结构特征与荒漠环境的适应性:
总体上讲,荒漠植物为了适应环境一般都具有叶面蒸腾面积缩小,具有发达储水组织和发达的根系的特征。
(一)减少蒸腾作用。
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加厚,气孔密度小而下陷,以减少蒸腾作用。
霸王以增大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来适应环境,一般有桉属、沙冬青属等。
有些植物叶面具有密的绒毛也可减少蒸腾作用,如蒿属、滨藜属等。
有些植物叶面积大大缩小,有的变成细棒状,如驼绒藜属、裸果木属、沙拐枣属、猪毛菜属等。
有些植物近乎无叶,而以绿色枝条或茎干营光合作用,如麻黄属、梭梭属、大戟属等。
有些植物以落叶度过干旱高温季节,如树榄属、麻风树属等。
利用夏季半休眠、冬季脱落枝条末梢度过旱热夏季和严寒冬季的植物有梭梭属、猪毛菜属等的一些种。
亚洲中部的高山、高原,因高寒风大加剧了干旱,一些荒漠植物于冬季落枝特别显著,形成垫状小半灌木,如亚菊属、棘豆属、驼绒藜属、蒿属的一些种。
荒漠中的沙拐枣,一年生枝条的外面覆以闪亮的厚角质层,叶子呈极短线状并很快脱落,一部分枝条上着生花,共同执行光合功能,果实成熟后一齐脱落,另一部分枝条则当年木化越冬。
麻黄属是另一常见无叶型旱生植物,蒸腾很弱。
当中生植物因干旱而关闭气孔时,它能继续开放气孔进行光合反应,这一方面可以较多地吸水,另一方面可以忍受较低的含水量。
常见的针茅属(Stipa)植物具有狭长的叶片,叶的上表皮呈褶曲状,较大的突起中贯穿以狭带状的机械组织,气孔全部分布在上表皮突起物的侧面。
当针茅因干旱而失水时,叶肉组织收缩而机械组织不变,叶子遂卷成筒状,将气孔围在中间。
叶筒内空气湿度容易保持一定水平,从而稳定蒸腾强度。
(二)叶片肉质化,叶肉组织不分化,储水组织发达而输导组织不发达。
在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的荒漠中,往往有很长的无雨期。
许多植物的叶以至茎干肥大而能储水,一遇降雨就大量吸收水分,储存在肉质叶和茎干中,以备干旱期使用,如仙人掌科、大戟科、龙舌兰科、番杏科的一些种。
球果白刺和小果白刺以增大栅栏组织或海绵组织来适应干旱环境。
戈壁霸王、蒙新苓菊则以增大导管口径为其适应环境提供条件。
多裂骆驼蓬以增大导管口径和维管束大小来适应环境的环境。
四合木、骆驼蹄瓣、大花霸王以增大导管口径来适应环境。
(三)发达的根系。
荒漠土壤中含水量经常低到1~3%,迫使植物根系具有耐旱、逐水的特性。
根系庞大,叶脉较密,叶细胞水势可达—40——
60bar,以扩大水源,增强吸水能力,改善供水条件作为适应干旱的另一重要途径。
许多植物根系的深度、幅度比地上部分的高度、幅度大几倍至几十倍,如白梭梭、羽状三芒草。
羽状三芒草的根系还具有坚固的沙套,因而遇风蚀而致根系露出沙层后不会很快旱死。
荒漠中有些沙丘上的沙拐枣、三芒草的根系,为了追随吸取沙层水分而沿坡背方向生长。
还有许多植物具有两层根系,如Retama raetama在表土中有一层根系,可利用降雨渗入土壤表层的水分,在30~120厘米处又有一层根系,可在干旱期利用土壤深层保存下来的水分。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荒漠植物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形态特征,来减少荒漠环境给它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适应周围环境。
二、水生植物形态结构特征与水环境的适应性:
水体中含氧量不到空气中的1/20—1/40,扩散速度则不及空气中的两万分之一。
光照也比陆上弱得多。
水生植物会形成了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本领。
(一)叶子漂浮,根系不发达。
水生植物很容易得到水分,因而其输导组织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特别是木质部更为突出。
沉水植物木质部上留下一个空腔,被韧皮部包围着。
浮水植物的维管束也相对退化。
四周都是水,不需要厚厚的表皮,来减少水分的散失,所以表皮会变得极薄,可以直接从
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如此一来,根也就失去原有的功能,使水生植物的根不发达。
有些水生植物的根,功能不在吸收水分和养分,主要是作为固定之用。
水环境的光照强度微弱,所以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较薄,有的叶片细裂如丝或是呈线状;有的呈带状;有的叶子宽大呈透明状,叶绿体不仅分布在叶肉细胞中,还分布在表皮的细胞内,并且叶绿体能够随着原生质的流动而向迎光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水中的微弱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浮水植物(floating plant)叶子(如睡莲、芡)或植物体(如浮萍)漂浮水面,根系常退化,上部直接接触空气,接受日光进行光合作用。
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成为丝状(如金鱼藻)。
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叶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
(二)具有良好的通气组织。
水生植物有一个很突出特点久是具有很发达的通气组织,莲藕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眼,这就是通气道。
孔眼与孔眼相连,彼此贯穿形成为一个输送气体的通道网。
这样,即使长在不含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仍可以生存下来。
通气组织还可以增加浮力,维持身体平衡,这对水生植物也非常有利。
挺水植物的器官具有良好的通气组织,维管束、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育健全,在强烈阳光下植株蒸腾旺盛,并常能忍受短期的一定限度的土壤干燥。
也有一些湿生植物能忍受短期的轻度渍水,所以两者分布有所交错,尤其是在渍水与排水交替出现,或地下水位很高的地区。
金鱼藻,甚至维管束和保护组织不发达,整个植物体都可以吸收水分,体内细胞间隙很多,巨大的空腔构成连贯的系统并充满空气(即通气组织),既可供应生命活动需要,又能调节浮力。
水环境具有流动性、温度变化平缓、光照强度弱、含氧量少等特点。
水生植物也都会为适应环境而衍生出相应的形态结构特征。
千姿百态的植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了许多与其生长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从而繁衍不息,在整个自然界中占据一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