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成就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偏科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心理学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心理学影响引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在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心理学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应用。
一、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坚持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并持续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1. 成功经验:个体通过成功的经历来建立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类似的任务,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2.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当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发现自己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3. 鼓励和支持:来自家庭、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作用。
正面的反馈和支持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业表现的提升。
4. 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1. 建立成功经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任务,让他们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经验。
这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 提供支持和鼓励: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支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3. 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支持。
4. 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结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影响。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就关系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就关系在高中阶段,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影响学习成果的因素众多。
其中,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关键的心理因素,对高中生的学习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种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对学习任务的把握和应对上。
一个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高中生,通常会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那么,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就的呢?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目标设定。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会给自己设定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应对这些目标,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设定较低或者容易达成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其次,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时,他们会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比如,在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更有耐心去思考、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很快就放弃了。
再者,自我效能感影响着高中生应对学习压力和挫折的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能够将挫折视为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困难,从而调整学习策略,继续前进。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而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甚至产生逃避学习的想法。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他们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如参加课外辅导班、阅读相关书籍等。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依赖于传统的、刻板的学习方式,不愿意做出改变。
那么,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家庭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孩子往往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相反,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效能感,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至关重要。
二、情感方面自我效能感还对学生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
当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自信和满足,这种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沮丧,这种消极情绪会干扰他们的学习过程,从而影响学业成就。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促进他们的积极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行为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如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等。
这些积极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可能会避免挑战和困难,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学业成就。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促进他们的积极学习行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供积极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团队合作项目,让他们通过合作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此外,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反馈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联研究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联研究在教育领域,学生的学业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而学生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本文将探讨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联,并讨论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更有动力、更专注于任务,表现出更好的学业成绩。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成功完成学业任务,这种积极的信念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因而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差的成绩。
1.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并对达到目标充满动力。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因此更愿意投入时间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往往缺乏动力和目标导向,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2.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因此更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所回报,因此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学习策略,如避免困难任务或者只依赖他人的帮助。
3. 自我效能感对情绪状态的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状态。
他们对学习持乐观态度,自信心更强,更能够应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体验到沮丧、焦虑等情绪,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
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学校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业成就。
1.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激励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通过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潜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探究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探究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它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究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首先,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并坚持面对困难的任务,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任务,并且会付出更多努力来实现目标。
这种积极的信念和态度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业水平。
而相反,缺乏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沮丧,而对学业失去兴趣和动力。
其次,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制定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等。
他们具备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进一步地,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易产生内在动机,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乐于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依赖外部奖励和压力,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免失败或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动机对长期学业的持续发展并不利。
此外,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能够采用更为主动的学习策略,包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问、寻求帮助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支持和评价方式等都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同时,教师的激励方式和评价方式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过分强调比较和评判,而是注重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设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更好地应对困难。
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习的影响研究自我效能感就是我们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的自信程度,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这一非智力因素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内因,它激发着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并增强了我们对自身学习行为负责和管理的能力。
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暇顾及对我们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培养,使得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过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得从自身着手,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培养和强化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以促使我们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唯物论角度来说,我们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心理因素,也是一种情感因素,它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起着能动作用。
笔者通过观察班上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发现:自我效能感愈高的同学,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明显优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由此才出现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那么,如何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我们每个高中生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笔者将从自身经验出发,浅谈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激发,以期对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1从高中生视角解读自我效能感的内涵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推测与判断”,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充分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十足的信心,具体到学习中,就是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并进行有效管理,相信自己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付诸努力,不断探索学习策略及方法,以达成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调了我们对自身学习能力主观判断的重要性,自我效能越高,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则越强,相应的学习态度则越端正,学习的方法则越多样,学习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则越足,效果则越佳。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学习成绩往往被视为一个人在教育环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指标。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许多因素会对一个人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关键因素。
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实现目标的信心。
下面将通过实例和研究,探讨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
首先,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积极的影响。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良好的成绩时,他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并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努力。
以李明为例,他曾经对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感到自卑,总是觉得解题困难,无法跟上班上的同学。
然而,当他在学校参加了数学竞赛并获得了好成绩后,他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
他开始坚信自己可以在数学上取得好成绩,从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后来的考试中不断取得好成绩。
其次,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学习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例如难题、不理解的概念等。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可以成为一个人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一个对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有信心的人往往有更高的耐受力和更坚韧的精神,能够更好地克服学习难题。
以王婧为例,她在学习英语写作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常常写不好文章。
然而,她坚信自己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努力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尽管她碰到了很多挫折,但她从未放弃。
最终,她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英语成绩。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个对自己能力有信心的人会更加有动力去追求学习的目标。
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知和信心,会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使其更加专注和努力。
以张健为例,他对自己的数学能力非常自信,并设定了高目标。
他相信自己可以在高考中取得数学满分的成绩,因此,他每天都会刻苦学习,并积极参加数学竞赛。
最终,他不仅在课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竞赛中荣获了奖项。
总结起来,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念程度,是对个体学习、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价。
而学业成就是指个体在学术方面的表现,涵盖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等方面。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若是对自己的能力持有高度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难题并取得好的成绩,那么他在学业上的努力和表现也会相应增加。
因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个体的意志力和决心,使其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同时,自我效能感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激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业成就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上。
个体的学习动力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程度。
研究发现,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困难并保持学习的动力。
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则可能面临着逃避学习、放弃努力甚至抑郁等问题,这对学业成就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家庭教育环境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家庭教育环境是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培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个体的认同、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业成就的提升。
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期望、家庭亲子关系和家庭学习氛围都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家庭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给予适度的支持和激励来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帮助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四、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也至关重要。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学校可以提供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成就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偏科的影响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偏科为切入点,研究了学业成就目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习偏科的影响。
标签:偏科;优势学科;劣势学科;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目标;相关关系;回归分析;预测作用Abstract:the research studies unbalanced learning of senior students,Studied how academic achievement goal,academic self-efficacy impact on unbalanced learning of senior students.Key words:Unbalanced learning;Preponderant subjects;Inferior subjects;Academic self-efficacy;Academic achievement goals;Correlation;Regression;Predictive effect.1 前言在現实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习偏科是一个困扰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但是短时间内改变学生已经存在的偏科问题不太现实,那么我们更不应该逃避,而应该去了解学生偏科的现象,找到一条合理的解决方法。
取长补短,以优势学科带动劣势学科,从而帮助学生改善偏科状况。
本研究探讨偏科生内在的学业成就目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偏科的影响,丰富了关于学习偏科的理论研究,扩展了学习偏科的研究范围。
学习偏科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头疼不已。
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偏科现象,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性情绪和困惑,某些学科成绩优异,让他们感到成就感,有些学科不理想,让他们感到挫败感,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天赋,产生习得性无助,放弃学习,从而恶性循环。
因此,研究学习偏科,为偏科学生提供实际而有效的帮助,迫在眉睫。
2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目标对高中生学习偏科的影响研究2.1 研究方法从甘肃省金昌市某高中高一、高二、高三共抽取500名学生。
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向学生发放封闭式调查问卷,并向学生详细介绍问卷的指导语,指导学生高效的完成问卷。
采用三个问卷分别为:《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偏科主观评估问卷》。
2.2 数据处理将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把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及分析3.1高中生偏科主观评估、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目标的相关分析3.1.1 高中生偏科主观评估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由表4-4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的学习能力维度和学习行为维度与劣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会对劣势学科持有越低的厌恶感,对学好该学科有信心,并且愿意为取得该学科的好成绩而努力,同时存在的认知错误也越少。
此外,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的学习能力维度和学习行为维度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对优势学科所持有的情感水平越高,同时愿意为取得该学科的好成绩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1.2高中生偏科主观评估和学业成就目标的相关关系由表4-4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成绩趋近与劣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成绩趋避与劣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学生对于优势学科更趋向于取得好的成绩,对于劣势学科则反之;掌握趋近与劣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掌握趋避与劣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对于优势学科更趋向于掌握知识和方法,对于劣势学科则反之。
3.1.3学业成就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由表4-4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维度和学习行为维度与成绩趋近呈显著负相关,与成绩回避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学习能力维度与学习行为维度与掌握趋近呈显著正相关,与掌握回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业成就目标越趋于掌握学科的知识。
3.2 高中生偏科主观评估、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目标的回归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出:高中生的学习偏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目标三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下面本研究将通过回归分析更深一层的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2.1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优势学科偏科和劣势学科的预测作用对高中生学习偏科各维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偏科中的优势学科各维度和劣势学科的各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下面就进一步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是否具有预测作用。
因此分别将优势学科的总分和劣势学科的总分作为因变量,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4-5,4-6。
通过表4-5的结果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水平。
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并且p值<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
通过表4-5可以看到,多元系数为0.369,决定性系数为0.136,校正后的决定性系数为0.133。
也就是说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解释优势学科偏科的13.3%的变异。
通过表4-6的结果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劣势学科偏科的主观评估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水平。
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并且p值<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
通过表4-6可以看到,多元系数为0.360,决定性系数为0.129,校正后的决定性系数为0.126。
也就是说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解释劣势学科偏科的12.6%的变异。
3.2.2 学业成就目标对优势学科偏科和劣势学科的预测作用对高中生学习偏科各维度和学业成就目标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偏科中的优势学科各维度和劣势学科的各维度与学业成就目标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下面就进一步分析,学业成就目标对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是否具有预测作用。
因此分别将优势学科的总分和劣势学科的总分作为因变量,学业成就目标各维度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在学业成就目标的四个维度里面,只有成绩回避和掌握趋近进入回归方程。
结果如表4-7,4-8。
通过表4-7的结果显示:学业成就目标的掌握趋近维度对于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水平。
其中掌握趋近的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掌握趋近正向预测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并且p值<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
成绩回避的回归系数是负值表明成绩回避负向预测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并且p值<0.05,达到了显著水平。
通过表4-7可以看到,多元系数为0.567,决定性系数为0.322,校正后的决定性系数为0.317。
也就是说学业成就目标的掌握趋近和成绩回避两个维度可以解释优势学科偏科的31.7%的变异。
通过表4-8的结果显示:学业成就目标的掌握趋近维度对于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水平。
其中掌握趋近的回归系数是负值,表明掌握趋近负向预测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并且p值<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
成绩回避的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成绩回避正向预测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并且p值<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
通过表4-8可以看到,多元系数为0.441,决定性系数为0.194,校正后的决定性系数为0.188。
也就是说学业成就目标的掌握趋近和成绩回避两个维度可以解释优势学科偏科的18.8%的变异。
4 结论成績趋近与劣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成绩趋避与劣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掌握趋近与劣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掌握趋避与劣势学科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优势学科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学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达到了显著水平;学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达到了显著水平。
同时,掌握趋近正向预测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达到了显著水平;成绩回避负向预测优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掌握趋近负向预测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达到了显著水平;成绩回避正向预测劣势学科偏科主观评估,达到了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1]丁小燕(2007):高中生个体偏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学臣,周琰(2008):大学生的学习观及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科学,31(3),732-735.[3]方平,张咏梅,郭春彦(1999):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动态,7(1),71-75。
[4]付兰花(2001):胶州市城区初中生学习偏科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3),240-241。
[5]佐斌,谭亚莉(2002):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8),24-27。
[6]李宁(2006):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谷丹(2010):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刘瑞华(2011):中学生学习偏科的心理学实证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