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各章习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12章个别差异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13章学习动机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判断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五、判断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章节(综合)练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A、18世纪末B、19世纪末C、18世纪中期D、19世纪中期2、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以后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4、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后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斯金纳B、布鲁纳C、华生D、桑代克7、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大纲》10、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的()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卡普杰列夫B、乌申斯基C、维果斯基D、布隆斯基11、()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环境B、教学过程C、教学媒体D、教学手段1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A、布鲁纳B、皮亚杰C、维果斯基D、乌申斯基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并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E.L.1874—1949)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同步训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问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4.60年代初,(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6.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冯特A.1879 B.1897 C.1789 D.17988.( )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9.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10.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二、多项选择题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学生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 )。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章_学习的迁移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章学习的迁移一、填空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
A.负迁移B.正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
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3.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
A.学生的智力水平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D.学习的方法4.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B.苛勒C.奥苏贝尔D.贾德5.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
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9.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10.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1.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B.横向迁移C.正迁移D.般迁移12.温故知新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13.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14.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B、鲍德温(BaldwinC、詹姆士(James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A.学生?B.教师C.教D.学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动机
B、态度
C、品德
D、定势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
A、态度
B、动机
C、品德
D、情感
4、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形象的道德感
C、想像的道德感
D、伦理的道德感
5、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
A、从自律到他律
B、从他律到自律
C、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
D、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
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原则水平
8、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容易发生两极分化,这一阶段是()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是()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0、班杜拉“观察学习”中的核心概念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直接强化
11、在权威命令、群体气氛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致的行为是()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2、稳定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发生在()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3、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
A、服从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14、由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规则以对其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德育方法称为()
A、说服
B、榜样示范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二、填空题
1、态度除了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____成分和____成分。
而态度的核心成分则是____________。
2、品德是____的简称,是____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
其中,____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即____的道德情感,____的道德情感和____的道德情感。
由英雄人物形象唤起的情感体验属于____道德情感。
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____。
5、品德是依据一定的____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
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和____。
____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7、柯尔伯格主要用____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个道德发展水平,即____、____和____,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____水平。
8、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____到____的过程。
9、研究表明,____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在____阶段。
10、态度与品德学习一般经过了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
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阶段是____;个体模仿榜样以图与榜样一致的阶段是____;个体将主动接受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是____。
11、“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宜用现代心理学的____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问答题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简答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简答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6、简答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5:BBCDB6-10:ABBAC11-14:BDCC
二、填空题
1、情感、行为。
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2、道德品质,社会道德
3、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
4、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认识
5、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特征和倾向
6、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10
7、两难,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
8、他律到自律
9、初二,初中
10、依从、认同和内化;认同,认同,内化
11、观察学习,班杜拉
三、问答题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3、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中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5、简述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
(3)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