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习俗篇

合集下载

祭祖宗传统的祭拜祖宗习俗

祭祖宗传统的祭拜祖宗习俗

祭祖宗传统的祭拜祖宗习俗祭拜祖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通过祭祖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并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祭拜形式、祭祀仪式和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祭祖宗传统习俗。

一、祭拜形式祭拜祖宗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家庭祭祀和社区祭祀两种。

家庭祭祀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在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或祖先的忌日举行。

家庭成员集中在家庭的祭祀场所,摆放祭品、香炉和祭台,为祖先焚香拜祭,诵读祭文,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社区祭祀则是整个社区共同参与的活动,一般在重要节日或特殊日子举行。

社区会选派一位代表前往代表全体祖先参加祭祀活动,形式上往往较为庄重,注重礼仪和祭祀的规范。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不同地区和家庭中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程序大体相似。

首先,祭拜前会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打扫祭祀场所,摆放祭品和神龛等。

祭祀场所常常选在祖先的坟墓旁或者家中的祖堂,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

其次,家庭成员穿着整齐,手持香炉、祭品等,依次前往祭拜地点,列队排队等待祭拜。

然后,由主持祭祀的长辈或家族代表带头,全体家庭成员一起向祖先的灵位行拜礼,献上祭品,燃香致祭,默哀片刻。

最后,家族长辈或代表会发表讲话,回顾家族的历史传承,强调家族价值观念传承的重要性,寄托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之后,家庭成员可以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或者分享祖先的故事和传承的家族文化。

三、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祭拜祖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首先,祭祀活动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

通过祭拜祖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家族渊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祭祀活动也是家族成员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家庭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其次,祭祀活动强调了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祖先被视为家族的精神支柱和智慧传承者,祭祀活动是人们表达对祖先感恩之情的方式。

通过祭品和香火的奉献,人们向祖先致敬,感恩祖先的付出和智慧,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

祭祖的仪式与习俗

祭祖的仪式与习俗

祭祖的仪式与习俗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祭祖的仪式和习俗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它们都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介绍祭祖的一般仪式和常见习俗。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祭祖仪式之前,家庭成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他们会清理祖先的墓地,包括打扫墓地周围的杂草、除去积尘以及修整墓碑等。

其次,他们会准备祭品,包括酒、食物、水果、烟花等,以供祭拜之用。

最后,家庭成员会穿上整洁的衣服,并摆放一些装饰品以准备迎接祖先的到来。

二、祭拜仪式祭拜仪式通常在清晨进行,家人们集合在墓地前。

仪式开始时,家庭长辈会先行向祖先行三鞠躬,然后点燃香烛,供奉以表示敬意。

接下来,家人们会围绕墓地进行祈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气。

在祭祀的过程中,家人们会跪拜,拜谢恩德,并敬献祭品。

三、丰盛的饭食祭拜仪式结束后,家人们会摆下一桌丰盛的饭食。

饭食通常由各种有意义的食物组成,如糯米饭、鸡鸭鱼肉、汤圆等。

吃完饭食之后,家人们会慢慢地离开墓地,回到家中继续庆祝活动。

四、祭祀的习俗除了一般的祭拜仪式之外,祭祀还伴随着一些特定的习俗。

例如,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祭祀之前点燃爆竹、放鞭炮以示热烈欢迎。

在另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祭祀之后举行传统的戏曲表演或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以增添喜庆的氛围。

此外,在一些家庭中,他们还会通过写祭文、作诗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尊敬之情。

综上所述,祭祖的仪式和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它们通过行动和仪式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拜仪式的流程一般包括准备工作、祭拜仪式和享用丰盛的饭食。

此外,一些地区和家庭还会结合特定的习俗和活动来丰富祭祀的内容。

这种传统文化对于维系家族的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祭祀祖先的仪式和习俗,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祭祀祖先的习俗

祭祀祖先的习俗

祭祀祖先的习俗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这个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希望能够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祭祀祖先的方式和仪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有所差异,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祭祀习俗进行介绍。

一、扫墓祭拜扫墓祭拜是中国传统的一项重要习俗,通常在清明节期间进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并献上鲜花、食物等物品,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尊重之情。

此外,还会焚烧纸钱、烛炬,烧香拜祭,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祈福之意。

二、家庭祭祀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中国的一些地区会举行盂兰盆节,时间上与西方的万圣节相近。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在家中设立供桌,摆放祖先的照片和牌位,以及各种食物和烛台。

在大夜晚,会点燃蜡烛,烧香,在家中舞狮、耍龙等传统表演活动。

同时,还会烧纸钱、纸衣物等物品,以供祖先使用。

通过这样的祭祀行为,人们相信可以安抚在冥界的亲人,让祖先得到安宁和满足。

三、供奉祭品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前,设立供桌,摆放祭品,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祭品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水果、糕点、米饭、肉类和酒水等。

在供桌上,还会摆放香炉和祖先牌位,用来祈福、祷告或者只是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在祭拜的过程中,人们会叩首三次,向祖先致以最真挚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四、文化活动表演除了祭拜仪式,一些地区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来纪念祖先。

比如,舞狮、舞龙、击鼓传花等传统表演形式,以及书法、绘画、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同时也向后代传达祖训和家风。

总结起来,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尊敬、怀念和感恩之情。

祭祀习俗的方式和仪式虽然略有差异,但核心的目的都是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与历史和传承连接在一起,将这一尊重和感恩的情感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

中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

中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祭祀习俗。

祭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更凝聚着各民族的情感和认同。

本文将介绍中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展现出多元而独特的民族风貌。

中国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拥有丰富的祭祀习俗。

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农历的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

中元节则是祭祖和祭祀僵尸的节日,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悬挂灯笼、焚香祭祀,并放置精美的供品以安慰地下亲人的灵魂。

除了汉族,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祀习俗。

例如,蒙古族以马为至宝,其祭祀活动中常见马头墓,人们会在马头墓前祭拜祖先,并进行文化表演和体育比赛以展示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藏族的祭祀习俗则以传统的“神舞”为主要特色,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跳舞祭拜神灵。

此外,壮族、维吾尔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祭祀习俗,每一种习俗都散发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

除了民族特色的祭祀习俗外,佛教和道教也对中国祭祀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弘扬着敬仰神灵的信仰,人们会在佛教寺庙祭拜菩萨和祖先。

道教则重视追求长生不死,常常将祭祀仪式与道教信仰相结合,人们通过烧香、供品、祈福等方式,增进与神灵的联系。

总的来说,中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立的特色。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代表着对祖先的崇敬和记忆,也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与交流的深化,祭祀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无论是汉族的清明节,还是少数民族的马头墓祭祀,各种祭祀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而多彩地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

在全球文化多样性日益推崇的今天,保护和传承中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文化保护和宣传,确保这些宝贵的祭祀习俗得以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多样,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祭祀先人的习俗与传统

祭祀先人的习俗与传统

祭祀先人的习俗与传统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祭祀先人的习俗和传统代表着中国人对家族和血脉的尊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祭祀先人的习俗与传统,包括其起源、形式和意义等。

一、祭祀先人的起源祭祀先人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崇拜心理和对祖先的敬仰。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祖宗是家族的灵魂和源泉,他们的灵魂需要得到供养和祭祀的侍奉,以保佑后人幸福安康。

这种起源于宗法制度的家族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社会纽带,深入人心并代代相传。

二、祭祀先人的形式祭祀先人的形式因地域和家族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环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祭坛准备:准备一个祭祀坛台,位置通常在宅内或家族墓地。

坛台上摆放香烛、鲜花等祭品,并摆上祖先的牌位。

2. 燃香祭拜:祭祀开始时,家族成员依次点燃香烛,向祖先的牌位燃香并行三鞠躬,表示敬意和虔诚。

3. 祭品供奉:祭祀过程中,家族成员会供奉食物、水果、茶、酒等,向祖先表示感恩和敬意,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繁荣昌盛。

4. 祭文诵读:在祭祀仪式中,家族长辈或祭司会诵读祭文,回顾祖先的功德和家族的历史,以表达对祖先的追忆和敬仰。

5. 家族聚会:祭祀仪式通常会成为家族聚会的机会,家族成员会相聚一堂,共同纪念祖先,传承家族文化。

三、祭祀先人的意义祭祀先人的习俗与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它是对先人的敬意和纪念,代表着后人对祖辈的感恩之情。

其次,祭祀先人的习俗有助于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家族成员感受到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祭祀仪式还使后人能够回顾历史、铭记先辈的奋斗和牺牲,从而感受到家族传统的厚重和生命的意义。

四、现代祭祀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祭祀的形式和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祭祀仪式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家庭仍坚持举行传统祭祀活动。

另一方面,现代人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个人选择,一些家庭也开始采用简化的方式或节日聚会方式来纪念祖先。

祭奠老人的方式和方法

祭奠老人的方式和方法

祭奠老人的方式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祭奠老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之一,是表达对逝去长辈的哀思和敬意的方式。

祭祀仪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祭祀老人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地区、民俗和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祭祀老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家庭成员集体祭祀:在一些地区,家庭成员会在老人逝世后集体祭祀,这通常包括在老人的墓地或者家中摆放祭品,点燃香火,朗诵祝文等仪式。

2. 饮食祭祀:有些地方会在祭祀老人时特别准备一些老人平时喜爱的食物,供奉在祭坛上,作为对老人的怀念和纪念。

3. 祭祀场所的准备: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老人的墓地或者祭坛上准备祭品和祭祀用具,如酒、鲜花、糕点、水果等,以示对老人的尊敬和思念。

4. 祭祀仪式的进行:在祭祀老人的仪式中,一般会有长辈或者家中的长者主持,向老人敬献祭品,祈祷老人在阴间得到安宁和幸福。

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祭祀方式,如在老人的寿辰或忌日举办纪念活动,为老人献花、点烛等。

这些新的祭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特点。

从道德和伦理层面考虑,祭祀老人是一种尊敬长辈、传承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对生命和亲情的一种思考和回忆。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亲情的温暖,也可以凭借祭祀仪式中的感恩之情,更好地珍惜和珍视生活中的亲情和友情。

祭祀老人的方式和方法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无论是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是现代社会中的纪念活动,都表达了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也使人们在传承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

希望我们可以在祭祀老人的过程中,更加珍视亲情和友情,也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篇示例:祭奠老人是一种传统的礼仪活动,为了纪念逝去的老人并寄托对其的思念和怀念。

祭拜老人的方式和方法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哀思和敬重之情。

祭祖扫墓中国除夕祭祀文化风俗

祭祖扫墓中国除夕祭祀文化风俗

祭祖扫墓中国除夕祭祀文化风俗祭祖扫墓:中国除夕祭祀文化风俗除夕,作为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是家人团聚、热闹喜庆的时刻。

然而,除夕夜也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

这一传统文化风俗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宗族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祭祖扫墓在中国除夕的文化风俗,并探索其背后的意义。

一、祭祖扫墓的起源与历史祭祖扫墓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和传统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自古以来,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中。

据记载,早在商朝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先祖,以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

在历史的长河中,祭祀仪式逐渐发展演变。

最初,祭祖的方式主要是在家中准备祭品,烧香拜祭,并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扫墓逐渐成为祭祀的重要环节。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地、献上祭品,并举行简单的仪式。

二、中国除夕祭祀的方式在中国,不同地区和家庭有各种不同的祭祖扫墓方式,但总体上具有共同特点。

1. 走亲访友:在除夕的白天,人们会去拜访亲朋好友,祝福彼此新年快乐。

这一活动源于古代的传统,人们相信祖先的祝福会随着家族的团聚而倍增。

2. 合家团圆:除夕的晚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家人们会共同吃过这顿饭,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幸福。

3. 祭拜祖先:晚饭后,人们会在家中备齐祭品,如水果、糕点和米酒。

然后,在祖先的神像前进行祭拜,燃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4. 扫墓祭扫:除夕结束后,随着新年的到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扫墓祭扫。

他们会带上花束、纸钱和食物,清理墓地,拜祭祖先,并向他们祈福。

这一环节象征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也是对生者对死者的尊重。

三、祭祀的意义与价值祭祖扫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祭祀是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传承的情感,祭祖扫墓是对先人贡献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他们生前所付出努力的感恩之举。

祭祖祈福传承中华文化的习俗

祭祖祈福传承中华文化的习俗

祭祖祈福传承中华文化的习俗祭祖祈福是中华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它代表了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同时也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

本文将就祭祖祈福的起源、具体方式、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祭祖祈福的起源祭祖祈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古人相信,祖先是家族的精神支柱,他们保佑着后代的幸福与安宁。

因此,祭祖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民时代,当时人们根据自己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设立了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祭祀。

二、祭祖祈福的具体方式祭祖祈福的具体方式各地略有差异,但核心仍然是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一般而言,祭祖仪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准备祭品:根据地方习俗和个人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祭品,如水果、食品、酒、纸钱等。

2. 设立祭坛:在家中或公共场所,摆放祭坛,摆上祭品以及祖先的牌位或照片。

祭坛可以是简单的桌子,也可以是专门用制作的祭祀器具。

3. 烧香拜祭:祭祀仪式开始时,家族长幼一同烧香,站在祭坛前,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向祖先表达敬意,烧纸钱以示祭奠。

4. 祈福祷告:家族成员可以在祭祖仪式中踏实祈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向祖先请愿,祈求家族的健康、幸福和平安。

5. 家谱传承:祭祖仪式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家谱的重要环节。

在祭祀中,家族长者会向后代成员介绍祖先的事迹和家族历史,以此来弘扬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三、祭祖祈福的意义祭祖祈福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具有以下几点深远意义:1. 崇敬祖先:祭祖祈福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体现了后代对祖先的感恩和尊重之情。

通过祭祀的形式,人们表达心中对祖先一腔深情的敬仰之意。

2. 传承家族文化:祭祖活动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在祭祀仪式中,长者向后代介绍祖先的事迹和家族历史,帮助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加深对家族凝聚力的认同。

3. 维系亲情关系:祭祖祈福是一种家庭活动,通过共同参与祭祖仪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得以加深和维系。

同时,这也是一个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刻,增进家人间的感情和和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鉴于没图说个OO。。。
戴“色得尔”的 羊是神圣的,是 腾格里的财产, 任何人不得冒犯, 不得宰杀,直至
它自然死去
祭地
祭地也是蒙古人自然崇拜的一种。蒙古人有 “天父地母”之说,认为大地上有名的山川和奇特 的草木都有自己的主神。蒙古人把鲜奶和奶酒每 天早晨酹向所在地的山巅,表示致祭。蒙古人非 常崇敬具有奇特形状和颜色的山崖、丘陵山及温 泉,认为那里有精灵居住,因此祭祀它们的同时, 又禁止人们在那里砍柴,杀生和动土。
祭火
祭火也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典之一。在新疆蒙 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遗迹。在节 日喜庆、婚丧大事上祭天、祭地之一就要祭火。 点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就是祭火的一种表 现,是典型的黄教活动中渗合着萨满教遗迹的表 现。
彝家人祭猎神 祭家猎神
以打猎为生的主人家,在自己家的正房楼上供 一幅猎神像,上面画上身披虎皮的猎神爷爷, 旁边有七十二位猎兵将、三十六条花猎狗、还 有窜山小哥、阿翠小姐等的画像,并在神坛前 供有一把弓弩。祭拜时,杀一只公鸡,取红冠 子血为猎神“点光”。人们认为用这种祭祀方 法,猎神才会大显神威。平时每逢初一或十五 都要给猎神敬香,在每次上山打猎之前,都要 首先祭拜猎神,念咒祷告,并向东南西北四方 占卜讨卦,看卦相,哪方有利,就往哪方狩猎。
祭拜时,杀 一只公鸡, 取红冠子血 为猎神“点 光”。人们 认为用这种 祭祀方法, 猎神才会大 显神威
来卜一卦,看你的了,猎神!
有讨向
利卦东
,,南
就看西
往卦北
猎神给的卦相是向东
哪相四
方,方
பைடு நூலகம்
狩哪占
猎方卜
撒,一库作!
祭山猎神
擅长打猎的众乡亲相约成群来到山上,选一颗松 树为“猎神树”。在树下架设祭坛,撒上青松毛, 插上三叉头松树枝,削去一面树皮,作为 “猎神 牌位”,然后采来一株嫩松尖,破成两瓣作为占 卜的卦牌。祭祀占卦时,先杀鸡敬献,毕摩口里 念着咒语,手里拿着占卦求吉卦。毕摩念道: “猎神爷爷在上,今夭是黄道日子,阿郎小哥今 夭上山打猎,去路不明,请猎神爷爷给予指点, 奉请七十二位猎兵将,三十六条花猎狗,窜山小 哥,阿翠小姐速速出山,助我打猎阿哥围猎丰 收”。祭毕,依照卦相所示往吉方出猎。
蒙古族 祭天
祭腾格里(天)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山丘等高处立木头或石堆等标记,以此代表“腾格 里”。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祀。立标的山丘被视作 禁地,这是蒙古人中最普遍的祭天形式。祭天分红祭 与白祭。红祭时用整羊或羊的心脏。随着黄教的广泛 传播,红祭逐渐被废除,改为白祭。白祭主要指的是 以酒和奶制品来祭祀。此外,祭天时指定一只羊为 “供品”,但不把它宰杀,给戴上“色得尔”(表示 神圣的记号,即给羊脖子上拴上彩色布条)后给天磕 头。戴“色得尔”的羊是神圣的,是腾格里的财产, 任何人不得冒犯,不得宰杀,直至它自然死去。
祭敖包
这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 草原上习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 顶上要插柳枝为 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 它 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 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祀时间一般在农历5-7月, 祭礼仪式一般由扎萨克喇嘛、王公贵族主持。喇 嘛要焚香颂经。而每一过路人都在敖包上面放石 子或随手拾到的东西,同时乞灵于被假想在那里 的神。过路人边祷告放石敖包上面,边伸手向前 乞求保佑一路旅行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