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古寨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古寨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项目

目录

第一章总论 (2)

第二章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10)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6)

第四章建设方案选择 (20)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节能 (29)

第六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0)

第七章工程招投标 (44)

第八章项目建设实施计划 (47)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9)

第十章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51)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53)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古寨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

1.1.2 项目管理单位

1.1.3 建设性质

修复重建

1.1.4 建设地点

1.1.5 建设单位概况

项目建设单位为****县城市经营公司。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我公司还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抽调若干名专业技术干部组成,负责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1.1.6 ******村概况

******村位于****县城西,距县城2公里,辖区人口1000余口人,耕地面积1800亩,劳力615个,沿村北上五百米直达县城塔坡水库,西隔长邯高速公路与上桂花村相望,东临土岭村,村内主要交通便道均以硬化,道路两旁绿树莹莹,村内地势平坦,总体走向东北较高,西南较洼,平均海拔5.03米。

******村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遗存甚广,不论是遗存的古迹、出土的文物、历史故事,还是传记人物都无疑证明着它是黎城民俗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1.2 项目背景

1.2.1项目建设依据

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指导下,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依据“四议两公开”程序以及“一事一议”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我村支村两委研究,特制定我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规划。

1.2.2 项目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县将充分发挥矿山、生态、奇山、区位、人文五大优势,全力打造中国硅都、世界红山和宜居古城。

建设中国硅都,就是建设总投资500亿元、年产3万吨多晶硅和5GW太阳能电池及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的三晋(黎城)光伏产业园区。经过五年时间的精心打造,将光伏产业园区建成我市新型能源聚集区,循环经济示范区、两型社会深化区、综改配套先行区、转型跨越腾飞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集群。

建设世界红山,就是充分发挥黎城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以自然化、生态化、特色化为目标,以彰显红石绝壁、红色革命和

红叶奇观为主题,建设500平方公里的5A级太行红石公园,建成风光壮美、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一流景区,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使旅游业成为黎城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建设宜居古城,就是要深入挖掘古黎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快旧城和新区建设步伐,把县城建设成为外城水库珠联,环城水系围绕,旧城新区辉映,交通便捷、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生态型、园林型宜居县城。

“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程,为全县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让城市更加宜居,这是县委、县政府对所有市民的承诺。近几年,我县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中心,推进建设城市森林带,治理污染源,努力打造一个充满绿色和活力的城市环境。

“原生态”是今后五年黎城农业的主色调。首先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设以路堡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园区;其次将加快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改良核桃品种,强化栽植管护,“十二五”末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一半左右;同时还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飞鹤公司、三泰科技、四通公司、金华公司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特色农副产品研发力度,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黎侯古镇”是“十二五”期间****县城市建设的主题。旧城主要体现鲜明的古黎韵味,按照“修古复古、修旧如旧、有建有修、保护为主”的原则,形成以正街、鼓楼街等古文化街为轴线,城隍庙、上党战役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彰显黎城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商贸购物和风情旅游区;新区则展示现代精致的大气形象,规划总面积14平方公里,西部为光伏产业园区,中部为行政、文化、商业区,东部为居住、文娱服务区。完善县城路网建设,形成以“六横六纵”(六横为北外环、府前街、教育街、城北街、鼓楼街、南外环,六纵为西外环、207改线、广通路、桥南桥北路、黎侯大道、东外环)为骨架的网状道路框架。“十二五”末县城面积在现有4.4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由目前的4.5万扩张到10万左右。

以“太行红石公园”为主打的世界红山将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建设,着力构建黎城的大旅游格局。加快太行红石公园旅游路建设,用5~10年时间,把太行红石公园建设成为5A级风景区,这将为****县的转型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项目概况

****镇******村****古寨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本村“靳家寨”居民院落修复和古村落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合理确定恢复格局的年代依据。

以非物质文化内涵提升物质载体价值,寻求文化旅游新功能的和谐统一。以建筑为载体,具体分为大部分建设布展建设,纳入文化展示功能,展示****县丰富的文物古迹,体现多种类型的****县地方文化,历史和文化展示,凸显****县文化的历史地位。

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化创新相结合,促进城市历史文明和文化的传播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促进历史文化的考古、学术研究与交流,促进城市历史文物与文化的有效保护。

1.4 建设规模和内容

****镇******村村****古寨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坚持保护性、系统化、体验化、点亮化、的四大原则,此项目主要是以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展现******村靳氏家族文化、兴学文化、晋商文化、古村落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等内涵。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其主要对“靳家寨”居民院落进行保护和修复工程。

(一)“靳家寨”恢复及景观带建设

1、院内铺设青石板80m2;

2、院内大门、窗户恢复15个;

3、院大门、台阶及正立面青石仿古恢复12 m3;

5、木结构及格栏山栅、廊道维修;

7、绿化,打造景观带;

9、砼砌块砌筑50m围墙,并仿古;

10、仿古栏杆恢复重建;

11、院内各景观带草皮铺设100 m2;

12、配备院落建筑面积200m2电气线路、供水、消防设备;

13、购置仿古明清家具4套,安装仿古字匾、对联制作安装8副,提****古寨文化内涵;

根据保护规划要求,步道路面采用石板铺筑,对巷道可利用的石板路面进行重新修整;更新改造排水管网;结合路面改造和排水管网建设,将线路埋管均入地敷设,拆除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线路,完成“三线下地”改造。疏浚排水沟渠。使******村古寨原有的功能充分的发挥。

1.5 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新涉项目总投资为100余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根据实施方法可筹集10010元,筹劳折款61500元,借助财政奖补资金、集体争取其它资金。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第二章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2.1 需求分析

2.1.1 是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和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首先,******村****古寨的功能定位是成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接待、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本身就是属于现代服务业中文化旅游服务、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类项目。

其次,******村古村落将成为****县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上一颗明珠,将与****县新古城景区相结合形成有效连接,形成****县现代服务业产业链。

再次,******村古村落将以名村、名品、名人为重点,与桂花厅、文昌阁、八角亭、等有机结合,积极抓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把黎侯

古城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区。

2.1.2 是推动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极其重要的动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内在的必然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尤其是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后,文化需求

将迅速攀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并可以吸收大批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1.3 符合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从未间断,文物遍布祖国各地,保护好文物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可再生。新修定的文物保护法第九条特别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木建设和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2.1.4 符合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需要

从国内产业政策背景看,旅游业进一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被明确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中央对旅游业认识的深化,必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制定了《关于加快****县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以“太行红石公园”为主打的世界红山将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建设,着力构建黎城的大旅游格局,为重点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向。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旅游产业政策。

2.1.5 提升****县旅游竞争及黎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县“世界红山”旅游战略的实施和****县旅游二次创业的不断深入,打好世界名牌、做好黎城文章,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符合时代要求。

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与挖掘,可丰富“大众旅游及黎城文化旅游”内涵,与周边景区的发展相互促进,是大众旅游及黎城文化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依托大众旅游,做好黎城文章,深度保护和挖掘古城文化遗存和古迹胜景资源,把境内的文物古迹、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古城文化的一脉相承,又有地域黎城文化的独特性,因此,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

2.1.6 将保持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历史文物已经成为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在国家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文化旅游收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许多地区依靠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了当地经济。

****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综合性行业,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成长型产业之一,成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闪光点和带动点,对****县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着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可有力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人均收入,是可持续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的实施符合《****县城区总体规划》和《****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利于进一步弘扬黎城文化,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街区保护,凭借“黎城文化”和“仿古建筑”的广泛影响力,****县特色历史文化将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县建设文化强县、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村****古寨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将提供现实的历史文化载体,将打造成为黎城文化展示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及摄影演艺基地。****县******村****古寨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主题突出,并以古建筑为主体特色的拥有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接待、休闲娱乐的综合现代服务业平台,与******村古民居等有机结合,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名片之一。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县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将成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接待、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该项目作为长治市服务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工程,更加有利于加快转变

****县的经济方式,可以深入挖掘黎城文化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推动****县走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科学发展之路。项目将有效扩大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引领、促进作用,快速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建设规模

****县******村****古寨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将******村****古寨打造成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接待、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根据总体规划以及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长治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工程主要对******村对“靳家寨”居民院落院内外进行维修及景观带建设修复工程。总建筑面积700m2,绿化面积100 m2。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及征地计划

本项目拟选址在****县****镇******村,该项目在原址上修复、整合、提升,无征地计划。

3.2 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

3.2.1 社会环境条件

该项目已经****县发改委批准,项目用地已由****县国土资源局预审,规划、土地、环境保护方面手续齐全。

3.2.2 交通条件

境内长邯铁路(境内长42公里)、长邯公路(309国道,境内长24.44公里)斜贯东南,黎左公路(207国道,境内长46公里)、涉武公路(境内长3.8公里)交汇县中,阳涉铁路(境内长2.7公里)、长邯高速公路(境内长26公里)穿县而过;乡乡镇镇通油路(乡镇公路6条,8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29个村通水泥路,293公里)。全县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线,县、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3.2.3 气候条件

县境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0.4℃,年积温为3583.8℃,

平均降水量547毫米,无霜期184天,有“上党小江南”之美誉。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兴百业之利,造就了该县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花椒、核桃、柿子、枣,誉称“黎城四大宝”;尖椒、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声名远播、饮誉中外。

3.2.4 基础设施条件

****县****镇******村位于县城西南,位临水库。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整个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为1-3米。区域内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齐全,保障了项目的日常运营需求。

3.2.5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县境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0.4ºC,年积温为3583.8ºC,平均降水量547毫米,无霜期184天,有“上党小江南”之美誉。

历年降水量历年平均降水量519.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最高年760mm,最少年仅有340mm。年内分布亦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到全年降水的6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108.2mm(1996年8月4日)。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为: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大,山区

比平川年降水量偏多100mm左右。

(2)水文条件:地表水:清、浊两漳河襟南缠北,一纵一横。清漳河流经该县黄崖洞镇,流程3.5公里,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8亿立方米;浊漳河流经该县上遥、西仵、程家山三个乡镇,境内总长39.6公里,流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7.2亿立方米。勇进(1966年12月26日动工,1974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干渠总长102公里,县境长度为7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4万亩)、漳北(1958年1月9日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干渠总长2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漳南(始建于1942年,1966年开始进行改扩建,1973年8月1日竣工通水,全长33.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9700亩)三灌渠倾西斜东,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共有泉水41处,年总流量1800多万立方米。其中,源泉位于该县西井镇源泉村,年平均流量0.36秒立方米,年出水量为1135.3万立方米,在长治市仅次于辛安泉。此外,该县还有大、中、小型水库38座,总蓄水量为420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采储量为0.2 —0.4亿立方米,调节储量为0.27亿立方米。是长治市的富水区,为华北地区相对丰水区。全县有水浇地1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

(3)地质条件:****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

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地表黄土覆盖深厚。

第四章建设方案选择

4.1 设计原则

本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技术领先、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同时在总体规划设计上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项目建设必须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坚持高起点,保证各项设施及系统规划的先进性,以及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坚持实用、可靠、先进、经济、指导性、创新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3.坚持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近期建设的可能性和远期改造的可行性,既要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不影响项目的整体布局。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实际需求与未来潜在需求的矛盾,兼顾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

5.环保、安全、卫生和消防等方面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及规范。

6.坚持统筹规划,搞好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实行统一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复技术

78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12年11月上第41卷第376期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复技术 李凯文1,纪敏 2(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2.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为恢复特色的荡口古镇风貌,对荡口古镇古建筑进行修缮修复。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是在全面勘察测绘和广泛征购旧石材、旧砖材、旧木材的基础上修旧如旧。结合本次修缮修复古建筑工程实践,介绍了古民居建筑修缮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对古民居建筑常见结构部分做了归纳总结,其中包括屋顶部分的大木构架、桁条、椽子修缮做法;柱子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一些加固修复措施;墙体的检查、鉴定、修缮。 [关键词]加固;古建筑;修缮;修复;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498(2012)21-0078-04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Dangkou Ancient Town Li Kaiwen 1,Ji Min 2 (1.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2.Wux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chool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 Abstract :To renovate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Dangkou ancient town is to restore its characteristic scene of the ancient town ,and to build a famous Wuxi characteristic culture recreation town of amorous feelings living in Yangtze River Delta.Based on comprehensive survey ,mapping and widely procurement of old stone ,brick and timber ,the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pproaches to ‘repair the old as the old ’.Accord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is project ,the repar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s of ancient dwellings were introduced.Some 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mon structures were concluded ,including large wooden frame ,stringer ,rafter of roof ,column in different situation.The methods about examination ,evaluation and reparation of wall were also mentioned. Key words :strengthening ;ancient buildings ;repair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4-16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七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JY- 060)[作者简介]李凯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E-mail :996817275@qq.com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筑大量出现,建 筑保护和城市发展革新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是一 个很突出的问题。结合一些历史传承的施工工艺, 如何在修缮方法和修缮材料方面保护古建筑是每 个结构工程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工程概况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市鹅湖镇,西邻鸿山彭祖墩 遗址和泰伯墓,南近丘承墩吴越贵族墓群,属吴文 化源头区域, 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无锡唯一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核心区(一期)总建筑 面积为130000m 2,将恢复荡口特色的古镇风貌,重 点保护修缮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力求做到修旧如 旧 ,保持历史和建筑的真实性(见图1),修缮修复古 建筑主要包括大木构架、桁条、椽子、柱、墙体。 图1荡口古镇Fig.1Dangkou ancient town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修复和改造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古建筑修复与改造的指导思想、原则、类型、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并结合成功案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当代古建筑“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改造 Abstract Our historical heritage of ancient building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It is als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needs in-depth study of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ancient building repair and renov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principles, typ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its success stories described in detail, highlighti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contemporary "past serve the pres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ncient buildings, protection, repair, transformation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总则及基本规定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古建筑木结构(以下简称古建筑)的科学保护,使古建筑得到正确的维护与修缮,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及其相关工程的检查、维护与加固。 第1.0.3条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为长远保护古建筑工作的需要,每次维修所进行的勘查、测试、鉴定、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记录、图纸、照片和审批文件等全套资料均应由文物主管部门建档保存。 第1.0.5条从事古建筑维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经专业技术审查合格,其所承担的任务应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2.0.1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原状系指古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若确需恢复到创建时的原状或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原状时,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并具备可靠的历史考证和充分的技术论证。 第2.0.1条在维修古建筑时应保存以下内容: 一、原来的建筑形制包括:原来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 风格等; 二、原来的建筑结构;

三、原来的建筑材料; 四、原来的工艺技术; 第2.0.2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五类: 一、经常性的保养工程:系指不改动文物现存结构、外貌装饰色彩而进行 的经常性保养维护。例如:屋面除草勾抹,局部揭窊补漏,梁、柱、 墙壁等的简易支顶,疏通排水设施,检修防潮、防腐、防虫措施及防 火防雷装置等。 二、重点维修工程:系指以结构加固处理为主的大型维修工程其要求是保 存文物现状或局部恢复其原状这类工程包括揭窊瓦顶打牮拨正局部或 全部落架大修或更换构件等。 三、局部复原工程:系指按原样恢复已残损的结构,并同时改正历代修缮 中有损原状以及不合理地增添或去除的部分,对于局部复原工程应有 可靠的考证资料为依据。 四、迁建工程:系指由于种种原因需将古建筑全部拆迁至新址,重建基础 用原材料原构件按原样建造。 五、抢险性工程:系指古建筑发生严重危险时,由于技术经济物质条件的 限制,不能及时进行彻底修缮而采取的临时加固措施。对于抢险性工 程,除应保障建筑物安全控制残损点的继续发展外,尚应保证所采取 的措施不妨碍日后的彻底维修。 第2.0.3条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确能更好地保存古建筑时,可在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中予以引用,但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仅用于原结构或原用材料的修补、加固,不得用现代材料去替换原用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及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公里,市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旧”里面很有容。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其中破坏最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国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个世纪。首都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本俞宅修复工程需用大量木材料,为防止白蚁虫害,在施工前,用1/200的氯丹(010H6CL3)乳剂对木构件进行处理。 一、地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地基和基础根据现状全面进行一次检查测试,了解各地基沉降状况及房屋安全鉴定,如基础不稳固,危及房屋安全,则进行加固处理。 2、对应加固处理的地基作分段、分块、间隔进行掏修,并按加固要求进行修复。 3、地基修复对已挖出的地基作必要调整,按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填土工作,作到“先深后浅”,先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夯实一层,在施工中注意基层的稳定性,避免今后发生不均匀沉降。 二、屋面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屋面进行全面翻修,更换破损小青瓦和望砖,新的瓦件品种、质量、色泽和原物保持一致。屋面做法采用桐油石灰加防水粉,作成实体泥垅上铺195×195小青瓦(底瓦一搭三,盖瓦一搭五,所有小青瓦的铺设瓦底大头向上,盖瓦大头向下),石油沥青油毡一层,165 ×120×20望砖浇刷,披线的色泽按样板施工。望砖套浆处理,以抗渗漏。损毁缺失的瓦当、滴水和封檐板重新定制。屋脊按原式样修复,作到高度一致、轴线对称、线条通畅。 青瓦屋面施工一般采用“撞肩”做法,其工艺流程:苦背→分中号陇→调脊→瓦瓦

1、苦背:用掺白灰渣子泥(碎麦秸或稻草)苦背。做法与琉璃悬山苦背方法基本相同。 2、分中号陇:按琉璃悬山屋顶分中号陇的方法进行。青瓦瓦口尺寸应在以下范围内确定:走水当不应小于底瓦宽一半;盖瓦瓦翅应遮住底瓦瓦翅。 3、调脊: (1)正脊的调脊方法: 1)按扎肩灰上号好的盖瓦中,在每坡各陇底瓦位置各放一块“续折腰瓦”和两块底瓦(梯子瓦)。下面的一块梯子瓦的下面再放一块凸面朝上横放的底瓦。沿前后坡扯一道横线,该横线沿3块瓦底中间通过,高度应比博缝上皮高一底瓦厚。通过调整枕头瓦,使每陇瓦高低一致。 2)将横线移至脊中开始“抱头”。方法是一人挑线,另一人将两坡最上面的“老桩瓦”移开后放灰于两坡相交处,再重新放好“老桩瓦”,用力一挤,使两块瓦碰头,灰从上边挤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加强两块瓦的整体性,二是提高防漏性能。 3)扯线铺灰,在脊上正折腰瓦之间瓦盖瓦“正罗锅”(两坡续罗锅瓦待瓦时与正罗锅瓦相接)。 (2)垂脊。大式青瓦屋顶垂脊也分为兽前兽后两部分,各占垂脊总长的1/3和2/3。 1)在边陇与排山割角滴子瓦相交处,放遮心瓦,并铺灰放一块勾头,这块勾头要打“割角”,它与垂脊的平面夹角为45度。 2)勾头之上铺灰砌圭角砖。圭角应比勾头退进若干。3)在圭角砖后扯线铺灰,砌1~2层条砖(胎子砖)。胎子砖砌好后,里外抹麻月灰刷青浆轧光。胎子砖抹灰后宽度等于圭角宽并与圭角同

古建修复措施

三、保护与更新方式 为了保护好碧山村传统的空间格局,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碧山古村的建筑及空间提出明确的分区保护和改造措施。(一)保护 碧山村建筑质量和风貌都较好的地段,可以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整理,修旧如故,以求如实 反映历史遗存。(二)保留 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中,质量较好、与环境冲突不大的,可维持现状,但对其立面进行整饰。(三)改善 对保护区内需要修缮改造的传统建筑,在修缮改造过程中,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四)更新 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措施。 四、保护规划管理措施 (一)全面保护原则 环境协调中,严格控制与古村落不协调的建设活动,保持村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充分结合,建设好农业生产区,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保护好水体、水源。 建设控制区内,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项目,保持村落原有肌理和传统风貌,对水体进行治理、埋设污水管道,防止水体污染。 (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线、面结合 点 古建筑分级保护单位云门塔、培筠园、碧山书屋、耕读园、十三门、古民居及各个街道空间节点构成碧山村保护规划最基本的元素。 线 碧山村中的各个古街道(人字街等)、巷弄、古栈道及沿水系道路组成了保护规划的“线”,保护内容包括水系、建筑、石板路及其街道空间环境、形态、尺度。 面 汪勃纪念馆、长街周围的古建筑以及水口林是规划保护的“面”。其中包含古建筑、古道、古树等。 这些点、线、面是洪保护规划的重点,使保护规划脉络清晰、秩序有致。 (三)土地的利用 碧山村周围的农田、桑园、百草园以及山场的茶园及经济林,应保持原有乡村田园风光。保持规划应控制南、北方向的建设用地,东面、西面可作为近期、远期的碧山村发展用地方向。(四)整治建筑 建筑应保持传统地方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尺度、比例、色彩、新建、扩建、改建的一切建设必须是白墙、黑瓦、马头墙。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要及时整改,整改对象按不协调程度进行分两类,第一类指比例、尺度等与周围环境协调,但色彩、形式、材料不一致的建筑,这类建筑要对其平面、立面外观进行改造;第二类建筑是尺度、比例、色彩的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这类建筑应予以全部或部分拆除。 第五章居民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一、居民保护 居民是古村落的守望者、文化传承者。居民的定义: 在古村落定居的古村落先人的后代,长期受古村落文化浸淫、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的外来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关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

关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 (一)单体建筑修复前的勘查: 1、年代风格的识别:年代风格的识别分别从屋面、柱、梁架和墙体几个方面加以比较识别。屋面识别年代风格的要素包括屋面的举折坡度、屋脊的风格形式以及檐口瓦当、滴水、瓦片的型制规格等。柱、梁架的年代风格识别包括柱的比例(柱径与柱长)。梁架中梁的比例及梁肩、梁背、梁头等工艺做法以及梁架中瓜柱、斗栱等构件做法。墙体的年代识别一般从砖的规格,砖墙的做法(或五顺一丁或七顺一丁或九顺一丁)及灰缝、灰浆材料加以识别。 2、改坏情况的勘查:A、柱、梁架等木作构件的勘察。木作构件主要检查构件丢失情况和木构件的腐烂破坏情况。木构件的丢失情况要进行构件统计,并按现存同构件测绘大样图。木构件腐烂破坏主要有雨水浸蚀破坏和白蚁虫害破坏两种。检查时要确定构件的受力情况,一些构件虽有一定的损坏,但根据其受力情况和破坏程度,要确定哪些构件需要更换,哪些构件通过修补加固可以保留使用。木构件的检查除了梁架之外还有门窗的检查。门窗有丢失或损坏,一般丢失的是门窗扇,多数情况门窗框有可能保存下来或者固定门窗扇的舀、栓构件可能保存下来。丢失的门窗扇可参照现存的样式施工制作。如果没有现存样式可参照框、柱、梁遗留下来的卯推算用材大小和按建筑物同时期的风格形式参照施工。有些古建筑的横披窗已破坏,但经常于边框、角落留有原状遗物。施工前应予测绘、拍照并加以保护。柱、梁木构件的检查还应包括梁架歪闪的检查。如发现有歪闪应详细测量并作记录,如果梁架中柱网有不同方向的歪闪,应绘制平面图在图上标注示出歪闪的数据及方向。B、墙体的检查:墙体的检查主要是检查墙体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检查墙体是否有裂缝。如果发现墙体垂直度有倾斜断裂应测量登记,并要求分析倾斜断裂的原因。一般倾斜、断裂的原因都和基础有关,有周边建筑影响的,也有排水堵塞影响基础沉降的,也有周边道路震动影响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精)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精)

一、《威尼斯宪章》及相关国际文件解读《威尼斯宪章》是“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1964年5月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他是对《雅典宪章》(1931年在雅典召开的第一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的研究和拓展。 《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的诞生,反映出与会的西方国家同仁对人类创造的历史古迹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保护理念。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遗留的古代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后代保护好这些遗产,“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宪章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并“做出规定”,要求“各国在各自的文化和传统范畴内负责实施这一规划”。 《宪章》分六个部分,共计十六条,分别是:“定义”,(第1、2条;“宗旨” (第3条:“保护”(第4、5、6、7、8条;“修复”(第9、10、11、12、13、 14条;“发掘”(第15条:和“出版”(第16条。 第一部分“定义”明确了历史古迹的范畴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它赖以存在的环境;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民间朴实的艺术品。同时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缮应当采取对研究和保护有利的一切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宗旨”,指出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第三部分“保护”,共五条;第一条强调了“日常维护的至关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对历史古迹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强调这种使用“决不能改变建筑的布局或装饰”;第三条,谈了古迹的保护包含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在保护区域内拆改建设的限制:第四条规定,除非出于保护古迹的需要或因国家、国际极为重要的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对古迹进行搬迁;第五条规定对构成古迹的雕塑、绘画或装饰品只有在非移动而不能确保其保存的情况下才准许进行移动。 第四部分“修复”,共六条。第一条(原文第九条;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说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有充分依据,不能臆测,以保存和

中国古建修护案例分析

中国古建修护案例分析 ————由威尼斯宪章看中国古建修护 摘要:由于历年战乱及闭关锁国,中国的古建修护力度及成果远远落后于西方等国家,同时在开始保护修缮古建筑初期,修缮队伍素养不高,导致了一些破坏性的修缮,大量的历史艺术价值巨大建筑遗产被破坏。但是现在在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筑函待修护。在现在的修护工作中,我们必须遵守现行的宪章和制度原则,尊重建筑原貌,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护,最大化的保存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使之可以达到永久。 关键词:遗产,修护,原则,佛光寺,天封塔 由于历年战乱及闭关锁国,中国的古建修护力度及成果远远落后于西方等国家,同时在开始保护修缮古建筑初期,修缮队伍素养不高,导致了一些破坏性的修缮,大量的历史艺术价值巨大建筑遗产被破坏。但是现在在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筑函待修护。在现在的修护工作中,我们必须遵守现行的宪章和制度原则,尊重建筑原貌,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护,最大化的保存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使之可以达到永久。 在现行的宪章制度中我们以威尼斯宪章中的标准和原则为准则,来分析中国现在的一些古建筑保护案例。 威尼斯宪章:

第一项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第二项必须利用有助于研究和保护建筑遗产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来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 第三项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作品来保护。 第四项保护文物建筑,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 第五项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但使用时决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只有在这个限度内,才可以考虑和同意由于功能的改变所要求的修正。 第六项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 第七项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从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不得整个地或局部地搬迁文物建筑,除非为保护它而非迁不可,或者因为国家的或国际的十分重大的利益有此要求。 第八项文物建筑上的绘画、雕刻或装饰只有在非取下便不能保护它们时才可以取下。 第九项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编码:70368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Repair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及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选修课,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典建筑的修缮保护基础知识,了解必要的修缮施工工艺与东西方遗产保护理论,了解中国古典建筑修缮保护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了解修缮保护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国与欧洲古建筑修缮保护的理念差异与实践; 第二部分唐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建筑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清式建筑的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 第三部分大遗址保护实例分析;大型建筑群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几个主要地区地域性建筑修缮保护实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基本原则与技术思路; 了解东西方修缮保护理念与应对上的差异; 了解实例案例中的典型操作; 了解不同地域民居的构造差异性与保护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修课程: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做法后续课程:传统园林与建筑哲学,古建筑实习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以PPT形式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适当辅以实地参观调研与现场讲授。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教学参考书目: 1、(宋)李诫.营造法式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马清林等.铁质文物保护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案例与研究.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9 9、其它有关专业期刊,如《文物》、《考古》、《古建园林技术》等等 七、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为衡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现情况,主要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也可以采取在给定题目下独立完成的资料搜集与结课研究报告作为考核方法,要求图文结合,资料内容翔实准确,逻辑分析到位。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100%。 大纲编撰人:赵向东 大纲审阅人:梁玮男 系负责人:梁玮男 学院负责人:白传栋 制定(修订)日期: 2018年6月

古建筑论文:城市建设中的老建筑保护问题

古建筑论文:城市建设中的老建筑保护问题 ——以南京和青岛为例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中国老建筑现状,并分别以南京和青岛的老建筑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如何在城市建设大潮中处理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老建筑的 问题。 关键词: 老建筑;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一、浅析中国老建筑现状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城市建设,从政治中心到各省会,从大城市到小地方,并从东南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成了衡量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城市化成了我国建设的趋势,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古老的建筑散布其中,对他们的保护成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近三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被无情的摧毁,“建设性破坏”成为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因素。 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过,“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意韵。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

就是财富,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北京的胡同让老北京的生活充满人情味儿;南京的城墙日夜熏陶着南京百姓;青岛的“万国建筑”使那里的人具有浪漫悠闲的性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引以为豪的物质文化,赋予我们多种多样的品质,除了感激之外,我们更要保留这些神圣的礼物,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老建筑的保护的问题就显现出来。2006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求是》杂志上称: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衡”,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区,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每一次都会出现自发的“保卫战”,但几乎每次都以保卫者的失败而告终。2000年3月10日,中国第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上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份议案上,有31位人大代表签名,其中25位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们写道:“这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一旦遭到摧毁,就永远不能再生,即使按照原样重建,也丧失其历史价值和信息。由于房地产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政府某些领导人的行为缺少制约,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势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相比之下,群众呼声、社会舆论、专家意见和职能机构的力量则薄弱得多。有的地方甚至人大、政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出面干涉也见效甚微。”匆匆于现代化进程的人们,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终于明白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开始了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河南科技1997年第9期#适用技术#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河南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杨笑天 号后马上将火警及用户住址自动通知消防部门,因此可使消防队立即赶到现场。在医疗急救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病危,病人倒在地上,只要按一下衣兜中的发射机,安全终端立即将信号传到电缆电视中心,计算机马上将病人的住址、病历情况传送到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则可立即赶到现场。在电缆电视中心,中心计算机每8秒钟将所有的家庭安全终端扫描一次,以检查它们所处的工作状态。另外,电缆电视中心又与许多银行、购物中心直接相连,相互构成可视系统,这样在家中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转帐、存取款、购买物品等业务。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建筑,遍及我国城乡大地。随着改革开放,古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及其意义阐述如下。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保护古建筑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积极的实现意义,仅下述三点便足以说明。 1、历史的见证。 海内外的中国人都以祖国的/历史悠久0而自豪。所谓悠久,根据是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和考古为证。但更有力的证明是伫立在世人面前,历经千百年沧桑的一座座古建筑。因而信服地确立了中国的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 5威尼斯宪章6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0这一得到世界共识的宣言昭示了,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2、学习的课堂。 中国的古建筑也是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譬如最近随着香港的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及时地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洗雪百年耻辱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影响很大。 古建筑是一部用建筑材料书写的历史。无论是万里长城,还是故宫、颐和园等等,都饱含着丰富的史料。既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人的记载,也有/哭倒长城0的孟姜女等人的/别传0。可以说,古建筑能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惊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例如,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西汉马王堆墓葬的彩绘帛画,以及/敲之有声,断之无孔0的苏州金砖等等。再如,三大石窟的精湛雕刻,巧夺天工的赵州桥,以及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芦沟桥石狮等等。所有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的有关专业人员,都有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甚至秦兵马俑涂用的硅酸铜钡的化学合成颜料,二千多年前女尸至今不腐的防腐技术,还成为费解的科技难题引起国际的关注。 3、旅游的基地。 旅游事业多与古建筑结合在一起,几乎那里有古建筑,那里就有旅游。古建筑区是开辟旅游的基地。旅游地的名望、经营效益和该地古建筑的品位、管理好坏直接有关。如天坛、龙门,,等等莫不如是。试想,如果少林寺的塔林,一个个荡然无存,还有甚么游览、观赏价值!也许可能有少数人的凭吊,但不会有接踵而来的游者人群。 二、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1、城市规划。 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稍有失误,都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0,很值得我们借鉴。 2、倾听意见。 搞城规难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去留问题。在行政决策前,一定要倾听专家的意见。古建筑的价值只有专家最清楚。为了保护古建筑,梁思成生前奔走呼号多年,可对正阳门城墙的去留问题,只能让别人拿块砖、拍张照片回来看看,以慰病榻上的耿耿此心。但愿今后不要出现梁思成第二。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