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有哪些

合集下载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通过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方法;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把原方程化为的形式;②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的系数,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再把方程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一个常数;⑤若方程右边是非负数,则两边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一个负数,则判定此方程无实数解.3.公式法;(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当时,.(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①当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②当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时,原方程没有实数根.(3)用公式法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①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②确定a、b、c的值;③求出的值;④若,则利用公式求出原方程的解;若,则原方程无实根.4.因式分解法;(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①将方程右边化为0;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式的积;③令这两个一次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常用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知识点三、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1.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整体地、系统地审题;二是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三是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3.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审题目,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等); 设(设未知数,有时会用未知数表示相关的量);列(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或将一个量表示两遍,由此得到方程); 解(解方程,注意分式方程需检验,将所求量表示清晰); 答(切忌答非所问).4.常见应用题型数字问题、平均变化率问题、利息问题、利润(销售)问题、形积问题.知识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两个实根是x 1, x 2,那么.注意它的使用条件为a ≠0, Δ≥0.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常见解法(1)__________;(2)__________;(3) ;(4) .例1:(2009·新疆建设兵团)解方程:2(3)4(3)0x x x -+-=. 【解析】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法一:2(3)4(3)0x x x -+-=(3)(34)0x x x --+= (3)(53)0x x --=30x -=或530x -=12335x x ==, 解法二:22694120x x x x -++-=251890x x -+=x =181210±=12335x x ==,同步测试:1. (2009·浙江省台州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542=-x x 的过程中,配方正确的是( )A .(1)22=+xB .1)2(2=-xC .9)2(2=+xD .9)2(2=-x 2. (2009·四川省南充市)方程(3)(1)3x x x -+=-的解是( ) A .0x =B .3x =C .3x =或1x =-D .3x =或0x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应用例2. (2009·山东省日照市).若n (0n ≠)是关于x 的方程220x mx n ++=的根,则m +n 的值为 ( D )(A )1 (B )2 (C )-1 (D )-2同步测试:1.(2009·湖南省长沙市).已知关于x 的方程260x kx --=的一个根为3x =,则实数k 的值为( ) A .1B .1-C .2D .2-2. (2009·山东省威海市)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0x k x k +++=的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______.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例3:(2009·成都市)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22=--x k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k >-1B. k >-1且k ≠0C.k <1D. k <1且k ≠0【解析】因为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0k ,解之得,k >-1且k ≠0,故选B. 【答案】B同步测试:1.(2009 芜湖)当m 满足 时,关于x 的方程21402x x m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2009·山东省泰安市)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12(22=-+++-k x k x 有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七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七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七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七年级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从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解方程的方法、常见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指一次项的系数为0,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写成ax²+bx+c=0的形式,其中a,b,c为已知常数,且a≠0。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为ax²+bx+c=0,其中a、b、c为已知常数且a≠0。

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两种:配方法和公式法。

配方法是指通过“配方”的方式使方程变形,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x²=常数的形式,从而求出未知数x的值。

公式法是指利用求根公式(-b±√(b²-4ac)) / 2a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其中,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²-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但可以用虚数表示。

四、常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用来求某些问题的解析式、计算物理问题中的加速度、情境模拟题等等。

例如,一个地面上的自行车骑行者,头戴安全帽,速度为8.8米每秒。

从他的额头和安全帽顶之间,飞过一只昆虫,昆虫的速度是3米每秒。

骑车者头上离地面的高度为2.8米。

已知昆虫经过的时间与骑车者的观察时间相同(均为0.03秒)。

求毫秒级别下昆虫与地面距离的具体数值。

解法:将昆虫飞行的竖直向量的速度分解成加速度与初速度两个向量的和。

假设昆虫距离地面高度为x,将昆虫的竖直向量的速度分解:v(昆虫)=(u² + 2as)½ ,并得到 a=250/3 ,t=0.03,find x.2.8+x=ut+1/2*a*t²,解得x=0.36733574 米五、总结在数学学习中,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九上数学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式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0(0)ax bx c a ++=≠。

其中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注意:三个要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所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形如2()(0)x a b b +=≥的方程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两边直接开平方得x a +=或者x a +=,∴x a =-。

注意:若b<0,方程无解(2)因式分解法:一般步骤如下:①将方程右边得各项移到方程左边,使方程右边为0;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的形式;③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他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3)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一般步骤:①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②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与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③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般的平方,把方程化为2()(0)x m n n +=≥的形式;④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注意:当0n <时,方程无解(4)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根的判别式:24b ac∆=-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b x a-±=(240b ac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0∆<⇔方程无实根3.韦达定理(根与系数关系)我们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式ax 2+bx+c =0之后,设它的两个根是1x 和2x ,则1x 和2x 与方程的系数a ,b ,c 之间有如下关系:1x +2x =b a -;1x ∙2x =c a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其步骤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类似①“审”,弄清楚已知量,未知量以及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②“设”指设元,即设未知数,可分为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③“列”指列方程,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汇总,基础全面考前必掌握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汇总,基础全面考前必掌握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汇总,基础全面考前必掌握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 =0 (a≠0),其中a 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 方程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等式②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如: 2x^{2}-4x+3=0 , 3x^{2}=5 为一元二次方程,而像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形式(1)当b=0,c=0时,有: ax^{2} =0,∴ x^{2} =0,∴x=0(2)当b=0,0≠0时,有: ax^{2}+c=0 ,∵a≠0,此方程可转化为:①当a与c异号时, -\frac{c}{a}>0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x=±\sqrt{-\frac{c}{a}} ,即当b=0,c≠0,且a与c 异号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这两个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②当a与c同号时, -\frac{c}{a}<0 ,∵负数没有平方根,∴方程没有实数根。

(3)当b≠0,c=0时,有 ax^{2}+bx=0 ,此方程左边可以因式分解,使方程转化为x(ax+b)=0,即x=0或ax+b=0,所以x1=0,x2=-b/a。

由此可见,当b≠0,c=0时,一元二次方程 ax^{2}+bx=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两实数根中必有一个为0。

三、一元二次方程解法:1.第一步: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没有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通式,先将其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通式,再确定求解的方法。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1)直接开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后,如果方程中缺少一次项,是一个形如ax2+c=0的方程时,可以用此方法求解。

解法步骤:①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 ax^{2}=-c ;②方程中每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x^{2}=-\frac{c}{a} ;③开平方求出未知数的值:x=±\sqrt{-\frac{c}{a}}(2)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通式后,如果方程左边的多项式可以因式分解,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求解。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含习题)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含习题)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含习题)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的总结知识结构梳理:1、概念1) 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

2)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3) 是方程。

4)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²+bx+c=0.2、解法1) 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能化为(x+m)(x+n)=0的一元二次方程。

2) 公式法,即把方程变形为ax²+bx+c=0的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为x=[-b±√(b²-4ac)]/(2a)。

3) 完全平方式,其中求根公式是(x±a)²=b,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 配方法,其中求根公式是(x±a)(x±b)=0,当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5) 二次函数图像法,当时,方程有没有实数根。

3、应用1) 一元二次方程可用于解某些求值题。

2) 一元二次方程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包括:列方程、化简方程、解方程、检验答案。

知识点归类:考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点:①方程是整式方程。

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²+bx+c=0,其中a、b、c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

考点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完全平方式、配方法和二次函数图像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常用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

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直接开平方法是解形如x²=a的方程的方法,解为x=±√a。

配方法是将方程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然后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关于上海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归纳

关于上海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归纳

As long as the mood is clear, there will be no rainy days in lif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关于上海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归纳该部分的知识为初等数学知识,一般在初三就有学习。

接下来的内容是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之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点:(1)含有一个未知数;(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

补充说明1、但一般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该部分是中考的热点。

3、方程的两根与方程中各数有如下关系: X1+X2= -b/a,X1·X2=c/a(也称韦达定理)4、方程两根为x1,x2时,方程为:x2-(x1+x2)X+x1x2=0 (根据韦达定理逆推而得)5、在系数a0的情况下,b2-4ac0时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无实数根。

(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复数根)一般式ax2+bx+c=0(a、b、c是实数,a≠0)例如:x2+2x+1=0配方式a(x+b/2a)2=(b2-4ac)/4a两根式(交点式)a(x-x1)(x-x2)=0一般解法温馨提示:一元二次方程为中考的热点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三个规定: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如ax²+bx+c=0的方程,其中a、b、c是常数,且a≠0。

这类方程的解法和性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以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主要知识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²+bx+c=0(a、b、c是常数,且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4. 判别式:Δ=b²-4ac,用于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一个重根;- 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但有两个共轭复数根。

5. 根的求法:- 直接开平方法:当Δ≥0时,可以通过开平方得到方程的根;- 配方法:将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然后开方求解;- 因式分解法: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然后解出x的值;- 公式法:使用求根公式x=(-b±√Δ)/2a求解方程的根。

6. 根与系数的关系:设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的两根为x₁和x₂,则有x₁+x₂=-b/a,x₁x₂=c/a。

7.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物理中的运动学问题、工程中的优化问题等。

8. 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坐标和对称轴与判别式和系数有关。

9. 一元二次方程的分类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判别式的值对方程的根进行分类讨论。

10. 一元二次方程的转化思想: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更简单的形式来求解。

以上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解决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整理笔记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整理笔记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整理笔记: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一个整式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²+bx+c=0(a≠0),其中a、b、c为常数。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称为根,是指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通过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等方法求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取决于判别式b²-4ac的值。

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²-4ac<0时,方程没有实根。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取决于二次项系数a的正负。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以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求解。

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求解物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最大距离等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设定未知数和建立方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对于形如x²=a(a≥0)的方程,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解。

因式分解法:对于可以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法求解。

公式法: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公式法求解。

公式为:x=[-b±√(b²-4ac)]/2a。

配方法:对于可以配成完全平方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配方法求解。

具体步骤为:将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将含x的项的系数化为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有哪些一元二次方程其实指的就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

1、一般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该部分是中考的热点。

3、方程的两根与方程中各数有如下关系: X1+X2= -b/a,X1·X2=c/a(也称韦达定理)
4、方程两根为x1,x2时,方程为:x2-(x1+x2)X+x1x2=0 (根据韦达定理逆推而得)
5、在系数a&gt;0的情况下,b2-4ac&gt;0时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lt;0时无实数根。

(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复数根)
该部分的知识为初等数学知识,一般在初三才有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
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

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