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章

廉洁是一种官德,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她使人威严,更使人崇高。她能使不正之风却步,腐败分子丧胆;她无私无畏,无坚不摧;她高风亮节,一身正气。她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她是政治文明的一种理念。当不廉洁行为的潜流,在暗地里悄悄涌动的时候,她如一座坚实的堤坝承载了江山永固的大任。当不正之风的寒潮,在沙尘的助长下向我们袭来的时候,她如一道宽广的绿色屏障,阻隔着荒冷人心的沙漠。当腐败分子的脏手,在权力的包装下肆意掠夺人民血汗钱的时候,她如万道霞光、劈山利剑,担负起反腐肃贪、除妖斩魔的神圣使命。廉洁不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的必备能力,而且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是对执政党及其每个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保持廉洁,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党更是把党风廉政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以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廉洁自律能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极端重要性,从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历次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反腐败倡廉的任务和要求: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在我国历史文明的长河中,经常不断地泛起廉政的水花,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着许多有关廉政的要求与规范:《周礼》上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辨。”这表明,考察大小官吏的治绩虽包括善、能、敬、正、法、辨等六个方面,但皆以“廉”为本,都要体现“廉”的基本精神。如果为官治政能保持廉的本质,做到处事公正、公平、不苟取,为人正直、清白、不奢华,应该说,就是体现了“廉”的基本精神与特色。我们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代廉政思想、廉政文化的菁华为我所用。所以,对古人的这些廉政思想应该批判地加以吸收。

在现代,一说到“廉洁”的含义,有些人可能会把政府人员的廉洁与清贫划等号,认廉政就是清贫。许多人也许会回忆起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事,方志敏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就叫《清贫》。记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清贫俭朴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历史时期,改革开发在继续深入,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发扬。胡锦涛主席说过:“我们学习和纪念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他强调:“今天,虽然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决不能丢掉。”胡锦涛主席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历史是一面镜子,给人以惊醒和借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志远”。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保持“清贫”的政治本色。每日三省己身,“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

想的侵蚀,永远做人民的公仆,永远为人民服务。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具备公仆意识,就应该有平凡而谦逊的作风,有服务大众的作风。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作风就是保障。

我国宋代司马迁写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英国阿克顿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廉政,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之背道而驰的则是遭人唾弃的腐败。常言道“妖雾弥漫的地方必有妖怪,歪风邪气盛行的地方必有腐败。”腐败成风的清政府时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官场的真实写照,从最高统治者皇帝一直到下面的各级官僚,几乎无一不贪。军机大臣和坤当政20年,大肆贪污受贿。家产值白银10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20年的财政收入!满清末年腐败更盛,官僚们疯狂受贿、贪污,大肆占有土地,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的局面。在这样的近乎疯狂的腐败下,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清朝统治者由腐败走向了覆灭,其实何止是清政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廉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安定与公正的保证。试想,假若没有海瑞、包拯、西门豹、刘墉……一系列为民做主两袖清风的清官良臣,那君主何以安民?民又何以服君?《左传》上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贿章也。”讲的就是官之廉政对于国对于民的重要意义。

廉政,永远都是不过时的美丽。1976年1月,联合国总部就“破例”给已故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降半旗以示哀悼,那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03个,但却有130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致唁电唁函,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的报纸、电台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更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降半旗的行动竟完全突破了联合国《旗典》中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国内的人民也早早的从四面八方赶到首都,浩浩荡荡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成为千古佳话。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中央政治局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审议通过惩防体系五年规划、巡视工作五年规划,还把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列为集体学习专题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高度重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深刻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