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因突变

合集下载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间接作用是使染色体以外的细胞物质发生 变化,再由这些物质作用于染色体引起突变; 它包括碱基类似物的形成及其突变诱发作用, 和电离辐射引起过氧化氢和游离基的产生以及 它们诱发突变。
(二)化学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5溴脱氧尿苷( UBr )、 5-氟脱氧尿苷、2-氨基嘌呤、8-氮鸟嘌呤、亚硝 酸、羟胺、烷化剂(B丙酸内酯和芥子气等)、 亚硝基胍、丫啶橙染料 (丫啶黄、丫啶橙、原黄 素等)、一系列烷化剂和丫啶类结合的化合物、 溴化乙锭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复杂而各有差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如无荚膜炭疽芽 孢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 上,在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 (GC42 ) 系将强致病菌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 鸡42代选育而成。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 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 菌株或弱毒菌株。但对多基因调控的毒力因子 较难奏效。
利用各种生物学的方法可诱使微生物发生 变异,使细菌发生毒力等性状的改变,获得性 能良好的菌株。
1、增强毒力 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可使病原 菌毒力增强。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 被温和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例如产气 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肉毒梭 菌当被温和噬菌体感染时,方产生毒素。
2、减弱毒力 病原菌毒力自发减弱的现象, 常见于传染病流行末期所分得的病原菌株。人 工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通常使用病原菌通过 非易感动物、鸡胚等方法。如将禽霍乱强毒菌 株通过琢鼠190代后,再经鸡胚传40代,育成 禽霍乱弱毒菌株。无论自然变异弱毒株或人工 培育的变异弱毒株,均由于DNA上核甘酸碱基 顺序的改变的结果。
3.插入DNA相邻的碱基之间,引起移码突变。 在邻近的两个嘌呤碱基之间插入丫啶染料分子, 可引起DNA复制时碱基增添或缺失的错误,造 成密码子的移码,出现基因突变。

分子遗传学第六章 遗传变异的机理1——基因突变

分子遗传学第六章 遗传变异的机理1——基因突变
第六章
遗传变异机理I 遗传变异机理 基nueous mutation)
包括DNA复制的错误和自发损伤 1.DNA复制错误
(1)转换突变 )转换突变(transition mutation) DNA中的碱基由一种异构体转变为另一种异构 中的碱基由一种异构体转变为另一种异构 体的互变异构作用会引起碱基错配: 体的互变异构作用会引起碱基错配:
T烯醇式----G T-----G烯醇式
C亚胺式----A C-----A亚胺式
互变异构作用会引起碱基错配
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取代, 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取代, 或 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取代称转 换突变。 换突变。 ACGTC TGCAG ACGtTG ACGTC TGCAG 复 制 TGT AG 复制 ACGTC TGCAG 第一代 AC ATC TG T AG ACGTC TGCAG ACGTC TGCAG 第二代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AP核酸内切酶打开一切口 核酸内切酶打开一切口
外切酶切除部分单链
DNA聚合酶 合成新的单链 聚合酶I合成新的单链 聚合酶
连接酶封口
3.DNA糖基酶
异常碱基U
修复途径
该酶切断 糖 该酶切断N-糖 切断 苷链( 苷链(碱基与糖
形成AP位点
的连接),能将 的连接),能将 ), DNA中的异常碱 中的异常碱 基切除,切除后 基切除, 上形成AP 在DNA上形成 上形成 位点,再经 核 位点,再经AP核 酸内切酶途径修 复。
| | 亚硝酸 GC | | C脱氨基 | | 复制 | | AU AT | | | | | | GC | |
(1)
(2)
| | 亚硝酸 | | 复制 AT HC | | A脱氨基 | |
亚硝酸可诱发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遗传学6基因突变.pptx

遗传学6基因突变.pptx
段 例如:切除一小段 含胸腺嘧啶二聚体 的寡核苷酸链,并 修补之 –大肠杆菌UvrABC 系统修复
第36页/共52页
3、复制后修复
发生在DNA复制失败, 产生缺口之后的修复 ,称为复制后修复。 由于所用的许多酶与 重组相同,过程也与 重组相似,也被称为 重组修复
显性突变表现的早而纯合的慢,隐性突变
表现的晚而纯合的快
第16页/共52页
三、体细胞突变和性细胞突变
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 期,即体细胞和性细胞都能发生突变 性细胞发生的突变可通过受精过程直接 传递给后代 体细胞则不能,要保留体细胞的突变, 需将它从母体上及时地分割下来加以无 性繁殖,或者设法让它产生性细胞,再 通过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芽变”
第12页/共52页
为什么有害的基因突变多?
为什么基因突变的有利或有害是相 对的?
第13页/共52页
五、基因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 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 突变。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 性
根据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的变异 类型,就能预见到近缘的其他物 种或属也同样存在相似的变异类 型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念与意义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 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 形成对性关系
例如,高秆基因D → 矮秆基因d
突变体(型):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 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第2页/共52页
突变频率:突变体出现的频率 突变率: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 自发突变: 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四、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
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致死突变: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 伴性致死:致死突变发生在性染色体上 中性突变:有些基因仅控制一些次要性

基因突变 课件

基因突变 课件

3.癌细胞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癌细胞
①概念
引起原因外 内因 因: :细致胞癌中因的子
的作用 遗传物质
发生变化
②特点:不受机体控制、连续分裂的 恶性增殖
细胞
(2)主要特征 ①在适宜条件下,能够 无限增殖 。 ② 形态结构 发生显著变化。 ③细胞膜上的 糖蛋白 等物质减少,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_分__散__和__转__移___。
科学探究1 基因突变 1.下图是基因突变的几种类型,请分析回答下面问题:
(1)上述DNA分子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吗? 提示:脱氧核苷酸(碱基)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 到。 (2)研究表明,上述DNA分子的改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的间期,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 DNA分子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 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DNA分子复制时,DNA双链要解旋,此时结构不稳定,易导致碱基对的数 量或排列顺序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探究应用】 下列有关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细胞癌变 B.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所以手术切除癌肿的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 C.对手术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患者体内残余的癌细胞 D.从媒体广告上看,有的治癌药物的药效可达95%以上,因而癌症的治疗并不困难 解析 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所以手术切除癌肿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残 余的癌细胞,并且癌细胞增殖不受机体控制,易恶性增殖,仍有复发的可能,所以 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配合治疗。目前对癌症的治疗有一定进展,但并无特效药。 答案 D
②随机性 a.可以发生在生物_个__体__发__育__的任何时期。 b.可以发生在任何细胞。 c.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__D_N_A__分__子_上。 d.可以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___部__位___。 ③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_不__同__方__向___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___等__位___基因。 虽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基因突变的结果只是产生此基因的__等__位___基因。 ④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___基__因__突__变__的__频__率__很__低___。 ⑤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__大__多__数___是有害的, ___少__数___是有利的。

《基因突变 》课件

《基因突变 》课件
由多个基因的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
详细描述
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个基因的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如糖尿病、高 血压、哮喘和抑郁症等。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突变与肿瘤
总结词
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肿瘤是由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而这种异常增生往往与基因突变有关。基因突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凋 亡和增强细胞迁移等,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基因突变在肿瘤中的作用可以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 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复、缺失等。
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
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非常低,大约为 10^-8~10^-10次/碱基/复制。
基因突变通常是不利的,但也有一些 突变是有益的,如某些疾病抗性的出 现。
在某些情况下,如辐射、化学物质暴 露等,基因突变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02
基因突变的来源
内部因素
01
02
03
DNA复制错误
《基因突变》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基因突变概述 • 基因突变的来源 • 基因突变与疾病 • 基因突变的检测与预防 • 基因突变研究展望
01
基因突变概述
基变 化,通常是由DNA的复制、转 录或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引
起的。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或生 殖细胞中,并可遗传给后代。
04
基因突变的检测与预防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测序
通过全基因组或目标区域测序, 检测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
荧光原位杂交
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对染 色体进行杂交,检测基因拷贝数
变异。
单基因遗传病筛查

高二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课件

高二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课件

A·不遗传的变异
B·环境的改变
C·可遗传的变异
D·食物的改变
4、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D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突变
武武武武武平平平平平一一一一一中中中中中钟钟钟钟钟萍萍萍萍萍
5、诱发突变与自然突变相比,正确的 是D
A.诱发突变对生存是有利的 B.诱发突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定向

┷┷┷┷

添 ┯┯┯┯┯ 失 ┯┯┯
ATAGC
AGC
TATCG
TCG
┷┷┷┷┷
┷┷┷
┯┯┯┯ ATGC TACG
改 ┷┷┷┷

┯┯┯┯ ACGC TGCG ┷┷┷┷
武武武武武平平平平平一一一一一中中中中中钟钟钟钟钟萍萍萍萍萍
小结
┯┯┯┯
┯┯┯┯
ATGC
ATGC
TACG
TACG
┷┷┷┷

┷┷┷┷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武平一中:钟 萍
武武武武武平平平平平一一一一一中中中中中钟钟钟钟钟萍萍萍萍萍
一对绿色鹦鹉的后代有多种类型
武武武武武平平平平平一一一一一中中中中中钟钟钟钟钟萍萍萍萍萍
哼,什么劳 什子农药, 对付俺老祖 宗还差不多!
过去有效 的农药,为什么 现在就不起 作用了呢?
人工诱变的方法: 用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激光等) 照射或用致突变物质处理生物的敏感部位 (植物的萌发种子、动物的生殖腺等)。
武武武武武平平平平平一一一一一中中中中中钟钟钟钟钟萍萍萍萍萍
小结
例⑴:我国科技人员用60CO产 生的射线照射水稻萌发的种子,培 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害强的新品 种。

《基因突变》 讲义

《基因突变》 讲义

《基因突变》讲义一、什么是基因突变在生命的奥秘中,基因突变就像是一场悄无声息但影响深远的变革。

简单来说,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整套的基因,这些基因就像是一份份精细的指令手册,指导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的执行。

而当基因中的某些部分发生了变化,就如同这份指令手册中的某些字句被涂改或者写错了,这就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

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比如卵子或者精子,那么这种突变就有可能传递给后代;而如果发生在体细胞,通常只影响个体自身。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就像是一场复杂的交响曲,由多个因素共同演奏而成。

首先,物理因素是常见的“肇事者”之一。

比如紫外线、X 射线等各种辐射。

这些辐射具有强大的能量,能够直接作用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导致碱基对的断裂、缺失或者错误连接。

想象一下,就像是强烈的阳光可能会晒坏我们的皮肤一样,强烈的辐射也可能“伤害”到基因。

化学因素也不甘示弱。

许多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都有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它们可以与基因中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碱基的性质,从而导致基因的突变。

生物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某些病毒和细菌在侵入细胞后,其遗传物质可能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中,引发基因突变。

此外,DNA 复制过程中的“小失误”也会导致基因突变。

虽然细胞有着精密的机制来保证复制的准确性,但偶尔也会出现“打盹”的时候,从而产生错误。

三、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有着不同的类型,就像是不同款式的衣服,各具特点。

点突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它是指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成了另外一个碱基对。

这就好比原本应该是“苹果”的单词,其中一个字母被换成了别的,可能就变成了“阿婆”。

还有缺失突变,也就是基因中的一段碱基序列丢失了。

这就像一本完整的书少了几页重要的内容。

插入突变则与之相反,是在基因中额外插入了一段新的碱基序列。

《基因突变讲解》课件

《基因突变讲解》课件

指DNA分子中一段碱基序列的 重复,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为生物进化提 供原材料,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突变与癌症
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导致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失控。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疾病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如镰状细 胞贫血、囊性纤维化等。
基因突变与药物抗性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抗药性 增强,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02
基因突变的诱因
物理因素
辐射
如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高能 辐射可以引起DNA的突变。
电离辐射
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导致断裂、交 联和脱嘌呤等损伤,从而引发突变。
化学因素
诱变剂
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诱变剂,能够使DNA分 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通常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影响人 体的生理功能。治疗方法因疾病而异,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 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癌症
基因突变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癌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形成异常的肿瘤。
不同类型的癌症与不同的基因突变有关。例如,肺癌与EGFR、KRAS等基因突变 有关,乳腺癌与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有关。了解癌症的基因突变有助于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非同源末端连接
非同源末端连接是一种特殊的 重组方式,通过将两个DNA片 段的末端连接起来实现重组。
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是可移动的DNA片段 ,能够在基因组内不同位置移 动,导致基因序列的重排和突 变。
04
基因突变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基因突变[关闭窗口]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基因突变、重演性、突变、突变的平行性、突变体、突变率、形态突变、生化突变、致死突变、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突变的平行性、自交不亲和性、转座遗传因子。

2.举例说明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正突变和反突变。

3.什么叫复等位基因?人的ABO血型复等位基因的遗传知识有什么利用价值?
4.何为芽变?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价值?
5.为什么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
6.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突变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
7.突变的平行性说明什么问题,有何实践意义?
8.利用花粉直感现象测定突变频率,在亲本状态配置上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9.在高秆小麦田里突然出现一株矮化植株,怎样验证它是由于基因突变,还是由于环境影响产生的?
10.试述物理因素诱变的机理。

11.试用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试验,说明性状与基因表现的关系。

参考答案[关闭窗口]
第六章基因突变[关闭窗口]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基因突变、重演性、突变、突变的平行性、突变体、突变率、形态突变、生化突变、致死突变、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突变的平行性、自交不亲和性、转座遗传因子。

答: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重演性: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突变:是一种遗传状态,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所有的
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基所发生的改变。

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出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率:突变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数。

形态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可见的形态结构的突变,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的改变,故又称可见突变。

生化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的突变,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

致死突变: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一类突变。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对应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的总称。

突变的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

即它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其遗传基础比较近似而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的现象。

自交不亲和性:指自花授粉不结实、而株间授粉可以结实的现象。

转座遗传因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可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插入到另一个新的位点、引起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的特定DNA序列。

2.举例说明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正突变和反突变。

答: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由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

如寿星桃是由正常的桃突变而来(DwDw-Dwdw-dwdw)。

自然条件下,水稻的矮生型、棉花的短果枝、玉米的糯性胚乳等性状,都是基因自发突变的结果。

人为地利用物理、化学或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如辐射诱发引起的苹果短枝型变异、人工诱发樱桃紧凑型变异。

基因突变像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样是可逆的,即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而隐性基因a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A。

前者通常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反突变或回复突变。

例如水稻有芒基因A可以突变为无芒基因a,而无芒基因a也可突变为有芒基因A。

3.什么叫复等位基因?人的ABO血型复等位基因的遗传知识有什么利用价值?
答: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同源多倍体是例外),而是存在于同一生物类型的不同个体里。

人的ABO血型就是由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着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

其中,IA基因、IB基因分别对i基因为显性,IA与IB为共显性。

根据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可进行亲子鉴定等。

4.何为芽变?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价值?
答: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

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即为芽变。

芽变是植物产生新变异的丰富源泉,它既可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又可从中选
出优良新品种,是选育品种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全世界有一半苹果产量来自于芽变,如品种:元帅、红星、新红星、首红、超首红。

5.为什么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
答: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因为现存的生物都是经历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都已经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状态。

如果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原有的协调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遭到破坏或削弱,生物赖于正常生活的代谢关系就会被打乱,从而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

一般表现为生育反常,极端的会导致死亡。

6.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突变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
答:有性繁殖植物:性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在后代中立即表现;如果是隐性突变,后代自交也可以得到纯合的突变体。

体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以嵌合体形式存在;体细胞发生隐性突变,不能立即表现,如要使它表现则需要把隐性突变体进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植物:体细胞显性突变后,形成嵌合体,用嵌合体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得到表现各种变异的嵌合体,也可能得到同质突变体;发生隐性突变则无法通过无性繁殖使之得到表现。

自花授粉植物:一般自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低,遗传上较稳定,但是突变后容易表现,容易被检出。

异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相对较高,但是突变后不容易被检出。

因为显性突变成杂合状态存在,隐性突变大多被显性基因遮盖而不表现,只要在自交时基因型纯合,才能表现。

7.突变的平行性说明什么问题,有何实践意义?
答: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性。

根据这个特点,当了解到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哪些变异类型,就能够预见到近缘的其它物种或属也可能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这对于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8.利用花粉直感现象测定突变频率,在亲本状态配置上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一般应该用隐性纯合体作母本,用显性纯合体经诱变处理的花粉作父本进行杂交。

9.在高秆小麦田里突然出现一株矮化植株,怎样验证它是由于基因突变,还是由于环境影响产生的?
答:如果是在苗期发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环境条件如土壤肥力、光照等因素引起,在当代可加强矮化植株与正常植株的栽培管理,使其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观察它们在生长上的差异。

如果到完全成熟时,两者高度表现相似,说明它是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反之,如果变异体与原始亲本明显不同,仍然表现为矮秆,说明它可能是遗传的变异。

然后进行子代比较加以验证,可将矮化植株所收种子与高秆小麦的种子播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它的后代与对照在株高上的差异。

如矮化植株的种子所长成的植株仍然矮化,则证明在高秆小麦田里出现的一株矮化植株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10.试述物理因素诱变的机理。

答:本章所指的物理因素只限于各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包括α 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粒子辐射,还包括γ 射线和X射线等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能使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直接发生电离作用。

轻者造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产生突变了的新基因,重者造成染色体的断裂,引起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本章所指的非电离辐射就是紫外线。

紫外线造成基因分子链的离析。

分子链已经离析的基因在重新组合的时候,有可能发生差错而出现基因突变。

紫外线特别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链上邻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间形成多价的联合。

最通常的结果是促使胸腺嘧啶联合成二聚体;或是将胞嘧啶脱氨成尿嘧啶,或是将水加到嘧啶的C4、C5位置上成为光产物。

它可以削弱C与G之间的氢键,使DNA链发生局部分离或变性。

11.试用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试验,说明性状与基因表现的关系。

答:射线照射后的分生孢子可诱发突变,让诱变过的分生孢子与野生型交配,产生分离的子囊孢子,放入完全培养基里培养生长(基本培养基上只有野生型能够生长,突变型均不能生长),鉴定是否突变:
⑴.取出完全培养基中各组分生孢子,分别于基本培养基上,如果能够生长,说明仍与野生型一样,没有突变;如不能够生长,说明发生了变异;
⑵.把确定为突变型的各组材料,分别培养于加入各种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中,如某一培养基上能生长,就说明控制合成加入物质的这种基因发生了突变;
⑶.如在上步2中确定为缺乏维生素合成能力的突变型,再进一步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各种维生素分别培养这种突变型,如果其中一个能生长,则说明是控制该个维生素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上述生化突变的研究,清楚地说明基因控制性状,并非基因直接作用于性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化过程来实现的。

[关闭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