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族建筑——碉房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磁罄嘲 霹
Hale Waihona Puke 青藏高原 民居建筑原 因探析
— —
以碉 楼 为例
文/ 郭佩
摘
要 : 民居 ,体 现 的 不 仅 是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区的 生 活 空 间 ,更 重要 的 是 本 民 族 本 地 区 的 生 活 方 式 以及 与 其 相 关 的
政 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碉楼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居的一种大众化建筑 ,是藏族地 区广泛存在 的一种 民居 形式 ,是青藏 高原 地 域 文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历 史久 远 、类 型 的 作 样 、风 格 的 独 特 ,正 是 藏 族 民 众 在 本 民族 丰 富 灿 烂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发展建 立起 来的建筑风俗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从建立背景对青藏 高原的碉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 词 :青 藏 高原 ; 民居 ;碉 楼 藏语 中称碉为 “ 卡尔” 或者 “ 宗卡尔 ” ,原意是 堡寨 、堡垒 或者碉 堡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昌都卡若遗址 的原始居 民就创造 了早期 的石制 的 楼房 ,主要包括 圆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 类型。这应该 是 青藏 高原地 区碉楼 的最初雏形 。公元前 2世纪 ,藏族地 区建 造 了第一 座 藏族 的宫堡式建筑雍 布拉康 ,这座城堡依 山而建 ,代表 了当时碉楼建 筑 的最高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统治时期 ,民居发生 了较大 的改变 ,从 山 上 的石头城堡迁移 到 了平 原地 区,开始 了建屋 而居 的时代 。发 展到 1 1 世 纪时 ,西藏 的民居建造的极其高大奢华 ,在达官贵族 的碉楼 中更是体 现 的淋 漓 尽 致 ,如 米 拉 日巴 的碉 楼 已经 发 展 到 九 层 之 高 。
“ 碉楼的种类和类型十分丰 富,根据建筑 材料 的不 同 ,分别 为石碉 和土碉 ( 青藏高原碉楼绝大部分为石碉 。土碉仅见于汶川和金沙江上游 流域乡城 、得荣 、巴塘 、白玉 、德格 、新 龙等 地 ) ;从外 观造 型来看 , 有三角 、四角 、五角 、六角 、八角 、十二角 、十三角等七类 碉 ;按照 功 能 的差别 ,分 为家碉 、寨碉 、战碉 、经堂碉等 ;此外按 当地 民间说法还 有公碉 、母碉 、阴阳碉 ( 风水碉 ) 、姊妹碉 、房中碉等。 ” 青藏高原地 区最早的碉楼是作为居住房来使用的 ,当时的碉楼 体系 并不成熟 ,但 已经是现代碉楼的雏形。随着社会 的进步 与发 展 ,藏族 先 民不断强大起来 ,建立 了显赫一时 的吐蕃王朝 。这一时期 吐蕃王朝不 断 对外扩张 ,同时也遭遇其他 民族的攻击 ,这时碉楼的军事作 用就体现 出 来 了。然而 ,碉楼发挥军事作用较为重要 的一次应当是清乾 隆两次发 动 的大 小 金 川 战役 。 清乾隆两次发动大小金川战役时 ,这里 由于碉楼密集 ,给清朝对 大 小金川 的军事进攻带来 了极大地 困难 。清朝两次对大小金川 用兵主要 就 是 围绕 “ 攻碉” 和 “ 守碉 ” 进行 的 ,不 仅采取 “ 以碉 逼 碉 ” 的战 术 , 甚至还 以修建碉楼 的模拟方式来探讨攻破碉楼的战术 。由此可见 ,碉 楼 对 于藏族居 民来说 :其军事 防御 的作用 已经远远超 出了居住 的作用 ,同 时还可 以很好 的将两者的作用结合起来 。
气候因素影响下的民居地域性形态——以川西高原藏族碉房为例

—— A Case of Tibetan Block House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城市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 年 2 月第 18 卷总第 381 期
气候因素影响下的民居地域性形态
——以川西高原藏族碉房为例
别 烨,李莉萍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摘要 :气候是地域建筑形成不同地方风貌的重要成因,气候对建筑的布局、形态、功能、空间、建造都有一定的限制。民居建筑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格。本文以川西高原藏族碉房为例,对藏族碉房 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归纳这一气候条件下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并且试图从更加具体的尺度、技术、细节方面体现这些空间模 式语言的地域性特点,希望能对川西高原的现代地域民居的设计建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地域气候 ;民居 ;空间形态 ;地域性模式语言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4.27
1 地域气候 川 西 高 原 地 理 位 置 上 处 于 海 拔 4 000~4 500 m 的 高
山 峡 谷 地 区,高 原 型 季 风 气 候 区,地 域 差 异 明 显,气 温 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温差一般在 20~30℃,年均气温 8℃以下,其中北边大部分及南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低 于 -20℃。川西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总结为高原寒冷、日 照充足、干旱少雨、风沙大,这些都是其区别于其他地区 的重要气候因素。面对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相对匮乏的 自然资源,民居的建造方式向来尊重自然,真实地反映地 区自然资源和气候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针对高原自然
藏民居的结构特点及其火灾扑救

藏民居的结构特点及其火灾扑救摘要藏房火灾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各县多发的火灾形式,本文通过对藏民居结构特点的研究,了解其发生火灾的规律,对于藏民居的防火和火灾扑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藏民居;建筑防火;建筑结构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4-0030-021 藏民居的发展和历史沿革民居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心理和文明程度,在世界诸多民族中,藏族是属于使用住宅较早的民族之一。
据藏族古书《柱阁史——甘庆甘科玛》记载,藏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居住在岩洞或森林之中,这个岩洞,目前还在西藏山南地区泽当贡波山上,成了当今西藏旅游的一个景点。
吐蕃王朝时期,出现了第一位藏族古代建筑奠基人:聂·赤桑阳东。
他是吐蕃“七良臣”之第五;是吐蕃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为藏族古代建筑营造技术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谓开创了藏族古代的建筑科技。
据藏族古史《贤者喜宴》记载:“功臣聂·赤桑阳东其业绩将依山所筑之房屋,移到河谷平地之上,以土坯或夯土或石头为墙,建筑村庄,在此之前,藏区住宅尚在高山上,因此,居‘七良臣’中之第五位良臣。
”他的这一改革明显成了藏族建筑技术与营造技术由落后发展到先进的分界线。
在他改革之前,藏族居住地点为高山或山梁间,房屋依山而筑,没有院落。
聂·赤阳桑东发现这种居住形成因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对人民生活及发展生产有很不利的因素。
因此提出改革居住建筑,从山上移到河谷平地,在河谷平地上就地取材,开始营建各种住房。
还建造城堡,垒石为平顶屋,使当地的藏族建筑与营建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聂·赤阳桑东为藏民族建筑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像中外驰名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及小昭寺等众多宏伟建筑,无不是聂·赤阳桑东创举的结果。
他的这种建筑风格,以后广泛流传到藏、羌各地。
2 藏民居的分类及结构2.1 碉房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
古老藏寨的民居碉房(散文)

的民族建筑遗产和建筑历史。具体而言 , 拉则村的藏式碉房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
、
建筑的原 始材质 和原始形 态
社会 的发 展进步 , 群众 生活 的改善 提高对 人们 的衣食 住行产 生 了直接影 响 , 发 生了 很大
改变。就居住条件而言 ,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牧区 , 修建新房 , 选择更舒适更美观的居住条件
已成 了普遍 的 追求 , 而 且 更倾 向 于简 单 实用 的现 代 住 房 , 所 以建 筑 的传统 特 色正 逐 渐被 忽 视 。在这 样 的大趋 势 下 , 拉 则村 的 民寨 民居却 依 然保 持着 原创 的传 统特色 和 较强 的文 化表
古老 藏 寨 的 民居 碉 房
1 1 3
^
‘ 4 l
1 1 2
古老 藏寨 的 民居 碉房 散 文 尕 Nhomakorabea 昂 江
位于玉树市安冲乡政府所在地的拉则村 , 四面高山环抱 、 村边河流激荡 , 傍山临河的坐 落, 形成了自然惬意的人居环境。宜牧的高山草场 , 宜农的河沟农田, 使百姓获得了粮食、 肉
食、 酥 油等 基本 的生 活需 求 , 全村 皆以 碉房 为民 居的传 统 居住 习俗 , 保持 着古 老藏 寨 的原始 风 貌和文 化特色 , 承载 着源 自遥远 年代 的民族 情结和 人文传 承 , 而 这一切 正逐 渐演变 为珍 贵
的传统 建筑 文化没 有发 生改变 , 许多 新建 的房屋从 取材用 料到结构 形 制。 以及
外观装饰 , 仍是藏式建筑的风格特色和当地久已形成的造屋习俗或文化模式的
固守 。可 以说 , 新 建 民居 追求宽 敞明 亮 、 方便 舒适等 使用功 能外 , 仍然保 持着藏 式建 筑古 老 定形 的传统 文化 特色 , 而 且 比过去 更加 美观 更加 漂 亮 , 传 统文 化 的
藏族民居特色

• 图片显示藏族
建筑以红色和 白色为主色调, 与环境达成完 美结合,清新 亮丽,又不失 豪华,庄重, 和严谨。加上 民族特色雕刻 与装饰,让建 筑独具一格.
• 藏族农区城镇
人多垒石建房, 房屋平顶多窗, 造型及色泽质 朴,具有浓厚 的民族特色房 屋一般高三层, 通常都贴*高坎, 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 尺形、“凹” 字形或“回” 字形。木梁柱 承重,土墙围 护。土墙为夯 筑
• 藏族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多样,这与当地的
宗教文化,名族风俗,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 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 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图片欣赏
• 在色彩方面,藏
族最重视白、红 两色 .这与藏族 的宗教信昂和生 活环境有直接联 系。在涂料的使 用上,红色只能 用在护法神殿和 灵塔殿的外墙上 生活、居住性的 建筑外墙,只能 用白色,以体现 它的吉祥、温和、 善良的本性。
• 藏族的寺庙建筑
以土木石结构相 结合,以木结构 为主大经堂为三 层建筑,墙体用 块石砌成,厚而 窗子小,给人非 常浑厚稳定的感 觉。由于寺院一 般都依傍坡台而 建,所以建筑物 显得很高大。底 层用朱红色棱柱, 柱头部分雕刻立 体图案,上面托 着粗大替木。在 墙体上方,多用 棕红色的饰带, 上面缀上鎏金淤 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 金金幢,上有风 铃,房顶正面中 间是金法轮,两 面为护法兽。
• 白色在这里的
建筑中得到充 分的体现,属 于嘉绒藏族的 丹巴人用石头 垒起房屋,墙 外用石灰抹上 了他们热爱的 白色,红色部 分是木头红色 屋檐上,房梁 截面白色小点 的出现平衡了 整体那个沉重 的红色,但铝 合金窗户的出 现给这种崩空 带来了一种时 代的烙印。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大西北地区的特色民族建筑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特色民族建筑有哪些大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回族的清真寺是其建筑的重要代表。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通常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特点。
从外观上看,大多以白色、绿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清新、庄重之感。
建筑的屋顶多采用勾连搭的形式,错落有致。
在清真寺的内部,装饰精美,有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图案多以几何图形和植物花卉为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殿是清真寺的核心部分,宽敞明亮,用于穆斯林的礼拜活动。
土族的庄廓院也是独具特色。
庄廓院通常是一个方形的院落,四周是高大厚实的土墙。
土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能抵御西北的风沙。
院子的布局讲究对称,正房一般坐北朝南,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
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屋顶采用平顶,便于晾晒粮食。
庄廓院的大门通常修建得十分气派,门楼上会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展示着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则是“阿以旺”式建筑。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以中央的庭院为中心,四周环绕着房屋。
庭院中通常会种植花草树木,还有葡萄架,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房屋的墙壁厚实,能够隔热保暖。
屋顶多为平顶,可供晾晒和乘凉。
在建筑的装饰方面,维吾尔族人民喜欢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和花纹,如几何图案、花卉和水果等,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藏族的碉房是适应高原环境的独特建筑。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一般有三四层。
底层用于饲养牲畜,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
碉房的墙体厚实坚固,窗户较小,能够抵御寒冷和风沙。
房屋的屋顶多为平顶,有的还会在屋顶上设置经幡和煨桑炉,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蒙古族的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代表性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由网状的木杆、毛毡和绳索构成,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适合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内部布置简洁实用,有炉灶、床铺和家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摘要: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据考证,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在其后几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
因此,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及蕴含的文化特点都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西藏民居碉房建筑特点结构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
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同时,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
在藏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
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户外活动。
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比如散步、娱乐等等。
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
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1.碉房的形式特点碉房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在西藏,人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米×2米的面积,碉房平面、整体形状都是方的。
有些人修十几“柱”房屋,有些人只修二三“柱”房屋。
大面积众多的错落有致的碉房连在一起,非常壮观。
碉房层高只有2.2米至2.4米,高个子进屋,虽然一般不会碰上头,但也要时间长了才能习惯,就是一般个子比较矮小的人,也会感觉有些压抑。
好在碉房楼顶都是平面的,人们只需更上一层楼即可感到心旷神怡。
2.藏区碉房藏区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
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
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
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
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
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
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西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和城镇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也有高达四五层的建筑物。
“屋皆平顶”是其共同特征。
“屋皆平顶”的藏式民居建筑式样和风格从有关史料可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旧唐书·吐蕃传》称:“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至数十尺。
”《新唐书·吐蕃传》云:“屋皆平上,高至数丈”,由此可知吐蕃时期民居的建筑面貌。
时过一千年后成书的《西藏志》,记述其时的西藏房舍:“自炉至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
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堂外,壁上必绘一寿星图像。
凡乡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
”这些记述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民居情况基本相合。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而在藏东昌都和藏东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则较少一层房屋,多是二三层的楼房,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使然。
一层房屋显然不能称之为“碉房”,即使三四层的楼房也似与“碉房”无关,两者的名称、功能和作用都不同。
因而,“碉房”并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
藏东贡觉县三岩地区,人们所居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称为“康尔”(即“卡尔”,为藏语mkhar的不同译音)的碉房。
三岩房子‘康尔’都是土夯的,低层畜养牛羊,二三层住人,顶端晾晒农作物或其他东西。
房屋高达十几米,大都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坡上。
这种碉堡式的建筑是中级野蛮社会的典型居房,上面没有窗,只有枪眼。
一来是帕族之间打冤家防卫用,二来作为气窗,给屋内通气,漏入些光,上楼下楼全凭一根砍出锯齿样脚蹬的圆木。
三岩社会带有浓厚的父系宗族制特征,人们分属于众多的称为“帕措”的以父系血统关系为纽带的集团,各“帕措”之间互不统属,喋血械斗频繁,因而人们的住房为易守难攻的碉房。
三岩人从房屋名称到建筑形式都全面继承了藏族古代的“碉房”,这在西藏腹心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在山南地区,从措美通往洛扎的路途中,可以见到一座座高耸的称为“索孔”(意为“哨所”——碉房)的高大建筑物,大多已经坍塌或残缺不全,高的达15米以上,碉楼四周留有许多射击孔,显然这是用于战争或防备攻击时的建筑物。
这是真正的碉楼而非民居。
西藏农区的楼房多为二层,一般为石木结构。
墙体多为石砌,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以泥合缝。
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上部墙体为板夯土墙。
还有的地方,作墙体的材料为土坏砖,往往以石、土、砖混合使用作墙体:墙体下部为石砌,中部为土夯,上部是土坏砖。
墙体逐渐向上收缩,但内壁保持垂直。
在内部建筑构造上,梁和柱不直接相连,柱头上平搁短斗,短斗上搁长斗,长斗上搁大梁,两大梁的一端在长斗上自然相接。
梁上铺设檩条,檩条上再铺木棍,然后捶筑“阿嘎”土做成楼面或屋面。
有的地方没有“阿嘎”土,则用一般的粘土夯实作顶。
屋顶均为平顶,一般在屋顶四周的墙上还要加砌女儿墙,女儿墙上先铺一排短木,短上横铺长条木,上面再铺一层藏语称为“檐巴”的薄石片,最后捶打一层阿嘎土以保护墙体。
在屋顶四角搭建约半人高的墙垛以插挂经幡。
住宅楼大多呈正方形或纵长形,底层为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用,一般不开窗。
二层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主室、贮藏室、经堂、楼梯间等。
一般将前面较大的房屋作为主室,左右的小房间作贮藏室,楼梯间多位于主室右边的靠墙处,从这里可以通到各室及上下楼层。
顶层,一般民居的顶层就是第三层,也有少数盖有四五层的。
顶层多分作两部分,前为晒台,后为平顶屋,此屋既可作生产或生活性用房,又可装饰用作经堂或接待喇嘛、贵宾用。
晒台则是人们晾晒作物、平日劳作和休息的地方。
农家的住宅多为一家一院。
院墙有用柴薪堆积而成的,有夯墙的,也有土坯砖垒建的。
宅院的门一般都南向而开。
昌都一带为高山峡谷地带,大面积的平地较少,民居大都依山而建。
一座座楼房毗邻相接,高低错落有致,加之窗户门楣多着彩绘,画栋雕梁,气势非凡,甚为壮观。
林芝、波密一带的民居住宅楼不用土石作墙体,整个建筑材料几乎全是木材:以木柱作桩、木梁作架,木板作墙和地板。
屋顶也用木板,且结构为斜坡形。
“屋皆平顶”在这些多林木多雨水的森林地区不相适应。
阿里民居也以二层楼的房屋为主,人们一般夏天居住于上层,冬天以下层为居室。
有的地方还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居住形式。
窑洞民居仅存于阿里部分地区,在古格王朝时期曾相当盛行,现在已不多见。
城镇民居布局和结构为:四面楼房相围,中间为庭园,内院为回廊形式,独门独院。
墙体用石块或土坯砌墙,墙厚窗小,门低矮。
楼以二层和三层为多,屋顶为平顶。
土石结构的外墙涂白粉,窗框和窗台涂黑色。
院内有水井,宅院东西两侧各有公厕。
一座宅院内可住近10户人家,每户有2—4间房屋。
院门大都朝向大昭寺。
八廓街民居楼群,是围绕着大昭寺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西藏城镇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除楼房外,西藏各地还有大量单层建筑的平房。
平房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与楼房建筑无异。
平房的宅院一般较大,多砌高大的围墙,宅院内圈养牲畜、堆放杂物,还是人们劳作的地方。
现在,仍有许多人修建单层的“退休房”,只是占地更宽、设施更完备,装饰更豪华。
3.青南碉房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是农牧兼营的半农半牧区,也是盛产石材的山峦河谷地带。
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
主体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近一米,墙上开孔少,门窗洞也很小。
碉房楼上住人,房内最好的一间是佛堂,旁边是卧室和厨房。
个别小的碉房厨房和卧室共用一间,门窗小,排列不整齐,室内采光差。
碉房屋顶为平顶,草泥面用石磙压光,可供打麦、晾晒及做户外活动之用。
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也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层碉房之上局部突出两三个房间,多作为经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顶,形成顶点呈塔状。
它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建筑,多是过去百户、千户头人的居所,以示威严。
独立式碉房无院落,多建在荒山隐蔽的山洼地段,平面随地形而异,分散于山峦河谷之中。
在居住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立式碉房高低错落、层叠而上,小径石阶通达各碉房之间。
而院式碉房除了以碉房为主体之外,前面或三面砌筑院墙,形成封闭式院落,沿院墙布置畜生圈、杂用房及佣人住房等。
这种院式碉房多为贵族头人所住。
在形成村落的地方,有的碉房彼此相连,依山就势,因地成形,突出塔式碉房或院式碉房,在自由多变中形成了一个地区的中心,联系各处的小径巷道,有宽有窄,曲曲折折,这是碉房群体布局的重要特点。
“碉院”是一组较大的综合性建筑,一般三层,局部四层,平面为四全院式,中间有较大的天井内院,设小花坛,可种树木花卉。
内院四周设回廊,石砌外墙用全封闭,除了门洞,墙上开少量小窗。
底层为牲畜圈、杂用房;二层多为仓库、接待房、佣工房等;三层为卧室、厨房和粮仓、珍宝库;四层为经堂、佛堂、经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