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文化

红楼梦中的文化

红楼梦中的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化经典,其文化含义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几种文化:
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种文化。

在小说中,许多角色秉承了儒家的传统,例如贾母、贾政、史湘云等。

他们具有儒家的修养和思想,把道德尺度作为判断一切行为的准则。

2.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个故事的人物、情节、言论都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元春为宝玉建起庵堂,香菱与宝玉多次谈论佛法。

其中,佛教思想对情感、人生观的影响比较大,佛教文化对于小说的整体氛围和主题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3.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红楼梦》中也被广泛表现出来。

小说中的荣府就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传承自祖先的传统和规矩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诗词文化:诗词文化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种文化。

小说中的角色,如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都非常擅长诗词,经常写出高超的作品,把诗词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

5.传统礼仪文化: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红楼梦》中重要的文化元素。

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小说中深刻地展现了传统礼仪的精髓,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制度。

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礼数有序的传统家庭观念和礼仪规范也被体现。

关于《红楼梦》中的佛教因果

关于《红楼梦》中的佛教因果

关于《红楼梦》中的佛教因果关于《红楼梦》中的佛教因果引导语: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大家知道哪些?佛教因果也是什么?我们阅读下文了解。

古典小说《红楼梦》一书,以“梦”始,以“梦”终,通篇蕴涵着佛教文化和佛教出世思想。

宝玉悟禅机、黛玉葬花、情悟梨香院、闷制风雨词、联诗悲寂寞等情节,一环又一环,声气相通,形成笼罩全书的悲凉之雾。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旋律一直回荡在字里行间。

对于《红楼梦》来说,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

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因果,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上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

“因”为能生,“果”为所生,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

所谓因果报应,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构成,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必然地会导致相应的后果。

《红楼梦》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构架小说。

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即由通灵宝玉和绛株仙草幻出,写其因“木石前盟”而双双下凡历劫,还泪报恩,历尽红尘之繁华而终登彼岸,并由此而引出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描摹,写出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及其造成悲剧的罪恶根源,更由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倾覆的结果。

借“因果报应”观来惩恶扬善,劝诫世人。

作为中国世俗化了的“因果报应”观念,在民众心中已成为精神支柱,借果报观念来惩恶扬善,也成为普通大众推行道德观念、实现美好愿望的主要手段之一。

《红楼梦》根本上也就是透过贾府人物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的道理,字里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

曹雪芹在第五回即安排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显示金陵因果名册,演唱红楼十二曲,暗示出生命的虚幻无常与命运前定的因果观念。

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在佛教教义中,转世是指一个人在死亡后,其性格特点或灵魂在另一个身体里重生。

佛教的“转世”观念在《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上表现明显。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引言《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它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其中之一便是宗教思想,它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宗教意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内涵。

佛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在《红楼梦》中,佛教思想占据了显著的位置。

整个小说的主题就是“浮生六记”,而佛教的“六道轮回”便是贯穿此主题的核心思想。

《红楼梦》中的人物也代表了六道轮回中的不同生命状态,如袭人、麝月等代表人间,化蝶、黛玉等代表了畜生,贾母、甄宝玉等代表了天道。

这种思想在整个小说中蔓延而成为了艺术的主线。

此外,在小说中还存在一系列佛教典故和佛教思想的体现。

如黛玉在梦中听到的“金刚经”,以及寺庙中的诸佛菩萨,无不表明了小说对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种思想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和“天道酬勤”的理念。

贾母等角色在小说中宣扬的便是“道法自然”思想,他们强调因果循环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以此表现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理的崇敬。

另一方面,小说中妙玉、柳五儿等人物的悲惨遭遇,则向人们展示了“天道酬勤”的道理,即在人与天的关系中,必须遵循道义和合乎天理,否则必遭不幸。

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孝道”和“礼乐”的倡导。

整个小说中,皇室和贵族的人物都富有孝悌之心,比如贾母对宝玉的偏爱、林黛玉对母亲的孝心、薛宝钗对祖母的体贴等,这些都是表现了尊长和亲情的儒家思想。

另一方面,在小说中经常有礼乐之事的描写,如祭祀、端午、元宵等重大节日的庆祝,这些都是对传统礼乐习俗的推崇和承认。

基督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影响虽然小说中的宗教思想以儒释道为主,但是基督教思想在小说中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主要表现为“爱”的理念以及关注弱小的正义精神。

在小说中,贾宝玉扮演了基督徒的形象,他持有一种温柔、慈爱和关怀的心态。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

《红楼梦》的佛教赵毅田相.I卧J匹l略论内容提要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探讨其蕴含的轮回、因果报应、假、空等佛教思想,以及幻、缘、劫等佛教观念。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思想佛教观念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较为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也不例外。

在诗文方面,对王维、柳宗元、自居易、苏轼等人的影响甚为明显;在小说领域,《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产生则同佛教有直接的关联。

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虽不属于神魔小说,但也与佛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的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楼梦》里。

①由于曹雪芹独特的个人遭际,《红楼梦》透露出较为明显的佛教思想。

本文拟就它的佛教思想、观念层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佛教中,菩萨在修行时期发愿,将来成佛道之时建成什么样的净土,这种誓愿叫做本愿。

“本”的含义是因。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148生果,因果历然,这叫因果律。

菩萨修行为因,得果即成佛。

对于佛果而言,菩萨之阶位称为因地,或称因位。

在菩萨地位所发的誓愿,实现之时便成了佛。

此愿是因地之愿,故叫“本愿”,如同释迦佛在因地时多次轮回转生称为“本生”一样。

②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

由于某一行为“因”,导致特定的“果”,体现在人生中,就是因果报应。

侧重自身的行为对后世产生影响,多次轮回转生。

对于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刘遗民在《发愿文》中表述得较为充分。

他认为,由于对于佛教道理无知等因缘,必定会引出下一世的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死流转之理也就清楚了。

红楼梦的宗教思想分析

红楼梦的宗教思想分析

红楼梦的宗教思想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丰富多样的宗教思想也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宗教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表达,以及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首先,红楼梦中最显著的宗教元素之一是佛教。

在小说中,佛教被广泛地描绘和讨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形象是贾宝玉的神秘守护神“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萨,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在小说中,观音菩萨常常以梦境的形式出现,给贾宝玉以指引和警示。

通过观音菩萨的形象,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救赎和对命运的思考。

观音菩萨的出现也暗示了小说中众多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虚无感。

除了观音菩萨,红楼梦中还有其他佛教元素的体现。

例如,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常常在佛前念经、诵经,寄托自己的心愿和祈求。

佛教的思想也贯穿于小说的情节中。

例如,贾宝玉被贬入荣府后,他在荣府的生活被描述成一种禅修的状态,他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追求与佛教的修行理念相契合。

另一个在红楼梦中重要的宗教元素是道教。

道教的思想在小说中以“道”为核心进行展示。

小说中的“道”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贾宝玉的祖父贾母就是一个信奉道教的人,她常常引导贾宝玉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小说中的“道”也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拜和追求。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贾府的园林景观,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神秘而超凡的意义,这体现了道教中的自然观念。

此外,红楼梦中还涉及了一些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

例如,小说中的葬礼场景中,出现了“鬼魂”和“冥界”的描写,这些描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鬼神信仰。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些神话传说的元素,如金光寺中的“金光明寺”和贾母梦中的“蓬莱仙岛”,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神话的借鉴和再创造。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是多元而复杂的。

通过对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运用,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无常性。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1.佛法中的因缘思想佛法讲因缘生万法,宇宙万物的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

佛学思想认为因是万物的本源,而缘是连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是指万物生起的一种相互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

缘有很多种,佛法从心色、结果的方式、前世今世来世等角度将它们分类。

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

2.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中的因果现象在整个中非常常见,整个由一个因缘果报缘起,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是一个受前生之恩,于今生以泪相报的爱情因缘,显现出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宿命观。

从而除了表现了心神交往之盟的“木石前盟”(无情众生)与宝、黛(有情众生)爱情的还泪奇缘,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而林黛玉一生只钟情于贾宝玉一人,一生眼泪酬知己,以泪报恩,就是用生命报答知己。

林黛玉不断流泪的过程,是暗示她为爱渐渐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则是代表生命的结束。

此外还显示贾府的兴衰、亲人的离散、世俗的情缘、人间的功名,一切在表面上都是命定、虚幻而徒劳无功的,但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无情、有情)在因果范畴之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串。

或者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过迷与悟、生死与涅之中的过程。

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还泪情缘”、“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然而,他们的儿女真情和传统社会的世俗人情却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家族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对,所以难免一场必然发、必然失败的“有缘无份”悲剧,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

3.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红楼梦》中的因果观念除了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反复点明外,还隐约表现在其他人的身上,如贾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以金锁与佩玉为配偶象征。

花袭人与蒋玉菡,以汗巾之交换,千里伏脉:以及王板儿与贾巧姐,藉由童年玩具“佛手"不经意间的交换,不仅牵起两人的情缘,更是对贾巧姐坎坷命运的救赎。

红楼梦的宗教与信仰

红楼梦的宗教与信仰

红楼梦的宗教与信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吸引了读者们的注意。

在这部作品中,宗教与信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对信仰的思考。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的宗教与信仰。

一、佛教佛教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宗教之一,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佛教的崇信和修行。

1. 宝玉与佛教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喜欢寻求心灵安慰的人物。

在他的故事中,佛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宝玉自幼读经念佛,喜欢沉浸在佛经的世界中,这种修行使他对世俗的纷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当宝玉感到压抑时,他常常会拿出经书来读,这样他的内心得到了安抚,得到了一种宁静。

宝玉的修行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他对待别人总是心存慈悲,待人诚恳,这些品质与佛法教义不谋而合。

通过宝玉与佛教的联系,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推崇和他对人性的思考。

2. 观音菩萨的形象观音菩萨在红楼梦中被描绘成一个慈悲为怀、仁爱无私的形象,她是宝玉的信仰对象之一。

她的存在给予了宝玉一种力量,让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

观音菩萨在宝玉的心中是一位能够理解他内心苦闷的存在,也是一位给予他指引的导师。

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刻画,作者传递了对慈悲和仁爱的追求。

二、道教道教在红楼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他们与道教的联系和意义。

1. 劝世贤人的形象红楼梦中的贾母被塑造成一个劝世贤人的形象,她主张平等和宽容,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与道教的理念密切相关,道教主张顺应自然,崇尚和谐共生。

贾母的行为与道教的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紧密相连。

通过对贾母形象的塑造,作者传递了对道教思想的认同。

2. 儿女情长与道教的关系在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儿女情长令人难以忘怀。

他们之间的故事承载了道教的智慧,以及理解人性和追求自我修炼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展示两个人物的情感纠葛,揭示了道教主张放松心态,顺其自然并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红楼梦》与佛教
《红楼梦》作为中国最伟大也最复杂的著作在近三个世纪中流传之广已无需描述,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吸引无数大家倾毕生之力进行研究。

本人仅作为一名《红楼梦》爱好者实在不敢提研究或解析这样学术的词语,只根据个人对名著本身涉及佛教思想的浅薄理解略作表述。

考虑到《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先生亲笔,无论因何遗失或接续的多么精妙,似乎都无法替代原作的思想本意,联系到佛教对因果的阐述则在此断了一根弦,变得似是而非难以圆满了,因此本文围绕的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于因果报应一说在《红楼梦》的体现不再过多着笔。

曹雪芹本人是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答案是否定的,《红楼梦》中不止有佛教的思想影响,更多的是道教的甚至民间神化传说的影子,书中明里暗里阐述的佛教理论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弘扬佛法,作者只是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红楼梦》包含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相互碰撞交叉,终于编著成不朽巨制。

本文将从小处着眼,试图理解其中佛教思想一丝脉络,略说个大概。

《红楼梦》开篇由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引出了一僧一道,将一块无用顽石卷入红尘中了却劫数,并借了“真事隐”“假语存”留下这“满纸荒唐言”的故事传于后世,应了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质。

结缘于西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则是作者对源自印度佛教前生、今生、来生转世缘起缘灭的假想。

自故事开始便有了《好了歌》佐证熙熙攘攘皆为利,“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切皆空的必然。

作者将佛教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本土化创作,当然这种本土化并非曹雪芹先生的创新,而是从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历与儒家、道家等思想接触碰撞不断磨合的结果。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上至帝王将相下及黎民百姓,生长于三代世袭官宦大家的曹雪芹体验了曹氏盛极至衰的剧变过程,他对人生有着深切的感受,思想上也会产生极大的转变,在此我们看到了他的体悟,看破世事、万法皆空。

《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种观点贯穿《红楼梦》始终,“色”为一切相,有形之物,也是书中各人贪恋之物。

“空”指“性空”,本性是空的、无名的,或者说连本性都没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红楼梦》中那些落入尘世的灵秀人物偏以为“有”,有了世袭爵位,有了深宅大院,有了
儿孙满堂,有了娇妻美妾…到头来仍是一无所有,这些看似与那个时代的体制,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有关,其实却像“馒头庵”的名字一样,“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情”之一事更是虚妄,自宝玉那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开启旷世奇缘,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太虚幻境”的金陵正副十二钗最终无一不是落入了“孽海情天”所预示的结局中,痴男怨女还完了风月债,一抔黄土埋葬了有情人。

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则是“苦”,佛祖释迦牟尼涅磐两千五百年,菩提树下的初转法轮讲的即是“苦、集、灭、道,四谛法门”。

佛陀把理解世间苦放在了首位,苦谛的八苦指“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阴苦”则是苦的根源,身心的业连接下世的苦,轮回往复永无止期。

一部《红楼梦》串连着无数的人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写尽了世间苦。

作者心思缜密,让我们看名字便看出了苦,警幻仙子指点十二金钗曲,全是苦曲《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馀庆》、《晚韶华》、《好事终》、《收尾.飞鸟各投林》。

贾府根红苗正的四位小姐合起来称作“元、迎、探、惜”“原应叹息”注定了她们有苦难诉的生命轨迹。

甄英莲被个忘恩负义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糊里糊涂的断送了一生,自然是苦到“真应怜”。

薛宝钗一首《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将柳絮词翻出好力气,依然逃不脱柳絮无依雪埋金钗的命运。

世人难逃生老病死,这其中的苦在《红楼梦》中俯拾皆是。

生苦是每个经历轮回苦楚的人于万般无奈之下再入尘世的第一声啼哭。

老苦是生命发展规律,贾母叹息“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

病苦在《红楼梦》中最为常见,大病小病身病心病,灵验如“冷香丸”去不了薛宝钗的哮喘病根,林黛玉进荣国府便说过“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病苦得深切了就要经历死苦,心思细腻聪慧美丽的秦可卿几乎是一心求死,她的密友王熙凤争强好胜机关算尽,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爱别离苦是美好的日子转眼即逝的写照,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元春省亲时也曾劝慰贾母“当日既送我到
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们儿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

一会子我去了,又不致多早晚才来!”迎春惨死、探春远嫁、惜春遁入空门,人生聚散无常。

求不得苦是人对追求的覆灭,求物不得、求人不得、求理想更是坎坷迷茫,冯渊对英莲一见倾心,被那呆霸王殴打致死是一例。

贾瑞放纵欲望,抱着风月宝鉴堕入地狱是一例。

宝黛二人“心事终虚化”是全文里求不得的最深刻的佐证。

怨憎会苦是不称心、不如意。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于是便有了好恶、纠葛、敌视和手段。

赵姨娘为人狭隘恶毒,但她也有可怜之处,自己儿女都不能像普通儿女那样对待,争无法争、诉无法诉,于是就心存憎恨走了偏门。

晴雯样样都出色,“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只因“风流灵巧招人怨”,落得“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五盛阴苦是苦的根源,佛教把“苦”和“空”作为娑婆世界的本质,所谓“娑婆”是梵语音译,其意译为“堪忍”,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也就是众生所处的“人的世界”。

一个永远存在缺憾的世界,人活在这个世界难以解脱,即使看得破也未必能忍得过,忍得过也不一定放得下,苦海无边,不得自在。

曹雪芹终其一生历经磨难,想把他领悟的、看破的通过笔墨劝诫世人,他借《红楼梦》表达了“人生唯苦”“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却仍然将自己编进了执著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一部《红楼梦》牵扯着无数人的情怀,嬉笑怒骂、悲喜赞叹,可惜世人眼盲,放下书仍就一头钻进名利场,体验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起起落落的人生。

正如偈说“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班董津
2011年7月1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