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作者:王凯孙勇李东文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在世界观方面倡导“缘起”,在人生观方面主张“菩萨行”的佛教基本理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基础既包括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不离世间的个体实践,也包括中国佛教弘法利生、普济世人的发展实践,更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

本文认为正是上述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给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使其具备了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赵朴初;人间佛教;大乘佛教;实践基础随着中国现代佛教世俗化倾向的加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对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解,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佛教发展的一项重大思想任务。

而要想使这一思想任务具备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必须深刻阐明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质。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质首先体现在其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上。

只有明了其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才能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把握这一伟大思想,并全面理解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虽然说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性的理论依据则是佛教的缘起理论和大乘佛教强调的菩萨行思想。

正是这一理论依据决定了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论指向。

在世界观上,佛教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待缘而起的,宇宙中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离不开其所生存的环境,作为佛教三宝的佛法僧自然也不例外。

“佛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又说看待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独生子一样①”,揭示了没有众生缘,佛无法存在的事实;《法华经》上则说“佛种从缘起”,须具足时节、国土、众生三种因缘;《华严经》则指出作为僧团一份子的菩萨也要依靠众生因缘方能成就无上正觉,所谓“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即是说的这个道理。

正是基于佛教的这一缘起理论,赵朴初才提出了以重视时节因缘,从而要认识时代;重视国土因缘,从而要报国土恩,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重视众生因缘,从而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间佛教思想。

宗教是“精神世界”——赵朴初宗教论及其启迪

宗教是“精神世界”——赵朴初宗教论及其启迪

宗教是“精神世界”———赵朴初宗教论及其启迪解光宇*摘要:赵朴初先生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宗教领袖,他关于宗教的理论具有全面性、说理性和创见性。

他提出“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说明宗教是“精神世界”,甚至是“精神支柱”;提出“宗教是文化”,说明“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继承宗教文化的精华和优良传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要保障信教公民的合法权利,对各种违背宗教信仰自由的条文和言论进行批评和纠正,保证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

关键词:赵朴初宗教论精神支柱宗教文化信仰自由赵朴初先生是当代杰出的宗教领袖,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作为一位佛教徒,他对宗教有一种虔诚的信仰,有一种高度的尊崇;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他对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功能与作用有过深入的思考。

赵朴初先生的宗教思想把握全局,从国家、社会、民族整体的角度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关于宗教结构、性质、功能、特点、规律的一系列观点和思想,具有全面性、说理性和创见性,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总结。

在这*解光宇,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系教授。

里,笔者就赵朴初先生关于“宗教与‘精神支柱’”、“宗教的文化性”、“宗教信仰自由”问题,谈谈体会,请同仁指教。

一宗教与“精神支柱”宗教的特质是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对这个问题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应该“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甚至“扫除宗教”等。

赵朴初先生认为:宗教牵系着我国亿万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民族关系、文化关系、国际关系,情况错综复杂,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对于顺利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影响深远,关系重大。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贡献与现实意义刘长乐说:“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

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1、非暴力。

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

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

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

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

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

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

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

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一是包容他人与他人包容(信心)。

佛教是个有严密体系、深刻内涵的宗教,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

例如佛教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文化繁荣。

主动、灵活或被迫地改变自己,以获得他民族、他文化的理解,获得生根、开花、发展的权利,这是佛教在千年的传承中非常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众所周知,各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而佛教却在非主流状态下自信、沉着地寻求其它文化的包容,在不失原则、不流血的前提下几乎传遍了整个亚洲,对西方也有相当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

山西地区不仅佛教思想比较活跃,在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因此,山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发展到现在仍然对我们的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

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人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中国佛教的这种人世精神,到了近代,就发展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思想。

太虚和尚在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与倡议,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传统,直接转换为人间佛教思想,使佛教人生化、人间化,主张以人为根本,以人生为基础。

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

把世界改善为人间净土。

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就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

正因为中国佛教具有这种强烈的人世精神,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如能吸取其积极人世、普济苍生的精神,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中国前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立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

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多重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为佛教提供了一个调试人的心灵、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性的契机,也为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首先,佛教的缘起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石。

赵朴初与星云的 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续)

赵朴初与星云的 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续)
[ %)]
国佛教协会会长。过后不久, 他恢复了中国 佛学院, 对僧人教 育 提 出 了“ 学 修 一 体 化 , 学僧生活丛林化” 等方针和措施。他提出人 才第一重要, 这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的头等 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 最重要的任务。为此, 他在年轻僧人中选拔 人才,在他指导下举办了数期执事训练班。 为了使更多的人理解佛教, 他联合了一批教 内外的专家学者, 成立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 所,他要求佛教文化研究以信仰作本位, 以 文化为载体, 弘扬佛教在哲学、 文学艺术、 伦 理道德、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 累的丰硕成果。为了纪念佛陀涅般 木 !#"" 年, 他领导中国佛协进行了对 《房山石经》的发
开拓性的工作。 在大陆 “文革” 期间, 中国佛 教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但赵朴老从未怀疑 佛教人才会断绝。 是 “文革” &’+# 年 &" 月, 后中国方面第一次邀请海外佛教巡礼团访 华, 赵朴初全程陪同。他对国际友人说: “中 国有十亿人口, 其中一定会出现复兴中国佛 教的人才。我对中国佛教的未来毫不悲
其两文的意
向为, 人间化就是世俗化, 人间佛教不如大 前两年, 台东师范学院 周庆华副教授也善意地提出:如何对待主 要倡导者们对“ 人间佛教” 同一命题的不同 诠释?为什么至今仍是净密当道,禅为助
[ !$] 缘? 禅净与人间佛教有冲突吗? 近年大陆
有些法师进而提出,人间佛教是否古已有 之? 佛教是否具有超人间的性质? 是否仅仅
[ %#] 观。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当选为中
&、将人间佛教理念作为佛教事业的指 导方针。 &’*% 年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
二次会议上, 赵朴初所作《中国佛教协会三 十年》报告获得通过, 该报告提出把提倡人 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 获得 广大佛教徒的拥护。 对中国佛教传统的创造 性转换,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浅显地说, 也 就是在大陆提倡佛教现代化已处在名正言 顺的有利地位。星云在台湾, 则是最早自觉 地提出要把道场建成人间净土。 他拟定的佛 光山宗风第 * 条明言, “人间佛教,佛光净 土” , 在佛光山的目标中进而明确宣示: “弘 扬人间佛教, 开创佛光净土” 。

赵朴初的慈悲济世情怀及现实意义

赵朴初的慈悲济世情怀及现实意义

赵朴初的慈悲济世情怀及现实意义
陶新宏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赵朴初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慈善家。

他一生从事的佛教慈善济世事业,是对其慈悲情怀的生动诠释。

梳理和发掘赵朴初爱念众生,慈悲利他,自度度人,饶益众生的慈悲济世情怀和人格魅力;呈现其躬身践行慈善事业和关心支持慈悲善行的历程;展现其慈悲情怀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继承赵朴初慈悲济世的精神,有益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陶新宏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与实践 [J], 根通
2.与时俱进慈悲济世——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十周年回顾 [J], 慧然
3.慈悲济世利乐众生——妙贤法师的慈善功德 [J], 王大仁
4.博大中医克顽疾济世情怀显仁心r——记攀枝花市东区枣子坪张钢诊所闵祖芳母子的济世人生 [J], 高扬
5.赵朴初的慈悲济世情怀及现实意义 [J], 陶新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朴初的佛教教育思想与实践

赵朴初的佛教教育思想与实践

Zhao Puchu’s Buddhist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Practice
作者: 释觉醒[1]
作者机构: [1]中国佛教协会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0-1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赵朴初;中国佛学院;佛教教育;佛教复兴;国外留学;国际视野;国际交流与合作;三级教育;
摘要:今年是赵朴初会长往生20周年,我们在缅怀他为中国佛教复兴所作的光辉业绩的同时,更为怀念他对当代佛教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赵朴初会长十分重视佛教教育,注重对佛教人才的培养与任用。

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得到恢复,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佛教,赵朴初首先提出培养佛教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对佛教教育提出了三个关系,还提出了佛教院校三级教育体制的构想。

针对佛教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他还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历僧才的设想,并先后选送多批优秀中国佛学院学僧到国外留学深造。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理论及其实践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理论及其实践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理论及其实践华方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二十世纪上半叶,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弘扬,人间佛教已经蔚为潮流1,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最有影响力的一面旗帜2,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起,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出现了许多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佛教团体和组织,以各种形式探寻着实践人间佛教的新路子。

本文拟通过对赵朴初(1907.11.5—2000.5.21)人间佛教思想的分析,探索其对人间佛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大陆佛教界实践人间佛教的突出贡献及其特色。

一、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大学毕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其接受并践履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的阶段;第二个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是其领导大陆佛教进行自身改革,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确立大陆佛教发展的人间化导向的阶段;第三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大陆人间佛教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赵朴初等人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发扬人间佛教被确立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赵朴初,安徽太湖人,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在赵氏宗谱中排在“荣”字辈,1“可以说,人间佛教,乃现代中国佛教界一致认同的主导思想,乃现代佛教的基本模式。

”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8页。

2净慧,《面向社会适应时代》中说:"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现时代佛教与社会取名荣续,但未以此名行,罕有知者。

其父炜如公取“返朴归真,悟初笃静”之义,别为命名朴初,即今世人皆知之名3。

在其孩童时代,于安徽太湖县老家,就经常跟随母亲去附近的寺庙烧香拜佛。

就读于东吴大学的时候,曾寄住在上海佛教团体“觉苑”的关静之家里,后因病又在“觉苑”养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佛教日益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致力于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赵 朴初在这里提到的人间佛教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他引证中印佛教的经典,为人间佛教的合理性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二是他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 。 这两点也是今天在推展人间佛教时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发展、人间佛教在两岸四地成为主流的今天,重温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4 年 3 月 27 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 “中华文明经历 了 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 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他特别提到了佛教,提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 化” ,并认为“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 。那么,中国佛教文化 的特色是什么?形成的“独特的佛教理论”又有哪些?笔者认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根据 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发展。这一“独特的佛教理论”是对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而在这其中,赵朴 初也有他独特的一份贡献。 1983 年 12 月 5 日,赵朴初在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 年》的报告中,对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和人间佛教做了特别的说明,他说: “中国佛教已有近 2000 年 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 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 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增一阿含经》说: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精神。 《六祖坛经》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003
《大正藏》第 47 册,第 929 页下。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七, 参见洪修平: 《对当前人间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之反思》 , 《宗教学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洪修平: 《从三教关系与契理契机谈隋唐佛教宗派》 , 《世界宗教研究》 ,2014 年第 5 期。 · 般若品》 ,洪修平、白光注评: 《坛经》 ,凤凰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6 页。 《六祖坛经
001
世界 文化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宗 教
2015 年第 2 期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 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பைடு நூலகம்,广修四摄、六 度以利益人群,就要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以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是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 (编号:07BZJ005)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 (批准号:10JZD0004)的阶段性成果,曾在 2014 年 10 月 31 日— 11 月 2 日 香港召开的“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上报告,在此发表时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002
赵 朴 初的人 间 佛 教思想及其现 实 意 义
宋明以后, “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 成为佛教界的普遍共识,近现代复兴的中国佛教则一步
步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 但是,中国佛教的入世化倾向并不改变它本质上仍然是讲求“出世”的宗教,因为它毕竟不是以 入世为最终目的,而是视入世为方便法门,以出世解脱为旨归的。中国大乘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倾 向,从佛教自身的发展来说,是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国佛教 所倡导的“出世不离入世”实际上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 在提倡人间佛教、强调中国佛教“出世不离入世”特色的同时,还应该不忘加上“入世以求出世” 。这 既体现了佛陀创教的本怀,也更全面地揭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特点。这也正是笔者最近专门撰文强 调的: “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
出世理想与人间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为建立人间佛教、人间佛国净土提供了依据。中国佛教正是继承 了佛陀创教的根本精神,同时又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氛围中,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 展和创新,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在同中国儒、道等的冲突与互融中,佛教日益走向了现实 的社会人生。立足于“众生”的解脱而强调永超人生苦海的佛教在中国则更突出了“人”和人生问题。
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 ” 对“人
间佛教”亦应作如是观。

赵朴初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佛教应该更好地担当“人间使命”的思想也值得认真温习。佛教 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一种精神文化 资源,能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资粮。佛教作为本质上追求出世的宗教,它的解脱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它是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的,觉悟人生、智慧解脱是佛教不变的根本宗 旨。因此, “人间佛教”不能只有“人间”而没有“佛教” ,它只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它 一方面必须担当“人间”使命,另一方面也必须有“出世间”的宗教性和神圣性,才能更好地实现 “自觉觉他” “自度度人”的人间“使命” 。佛教入世担当“人间使命” ,人间性不应遮蔽其“出世间” 的宗教性和神圣性。

赵朴初引证的《增一阿含经》和《六祖坛经》分别是中印佛教中的重要经典。 《阿含经》作为早期 佛教的基本经典,集中体现了佛陀创教的根本精神,特别是对佛陀重视人间的精神有充分的揭示,而 《六祖坛经》作为唯一的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其人间佛教思想既“奠基了中国禅宗人
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透过这两
■ 特 稿
赵 朴 初的人 间 佛 教思想及其现 实 意 义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洪修平 ⊙
内容提要: 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他引证中印佛教的经典,为人间佛 赵 教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他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新的历史 时期的“人间使命” 。人间佛教依然是佛法而不是世间学。觉悟人生、智慧解脱是佛 教不变的根本宗旨。因此,人间佛教不能只有“人间”而没有“佛教” ,它只是强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入世担当“人间使命” ,人间性不应遮蔽其“出世间” 的宗教性和神圣性。同时,佛教作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文化资源,能为人的精神世界 提供资粮。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仅是引导信徒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更 不是简单的佛教搭台经济唱戏,而是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和国家利益相一 致的同时,还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在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重温赵朴 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地发挥佛教精神性资 源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赵朴初 人间佛教 世间与出世间 精神文化资源 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洪修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谈到人间佛教时,人们常引用六祖惠能的名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其实,如果把这
个句子反过来读,我们就会看到,这里既强调了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同时也强调了“在世 间”的“佛法”和“觉世间” 。也就是说,在强调佛教的“人间”性时,并不能忽视“在世间”的“佛 法” , “不离世间”是要“觉世间” ,亦即“觉悟”人生、实现解脱。这两者应该是人间佛教必须重视 的两个侧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这也正是笔者认为赵朴初提倡人间佛教时认为它有 利于担当新的历史时期“人间使命”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对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年太虚法师在首倡“人生佛 教”时,曾提出了“契理” “契机”的两大原则,这对我们今天讨论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依然具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曾提出,我们不能在强调佛教的中国化或人间佛教的入世性时,忽视了佛教出 世解脱的根本宗旨以及中国佛教契合佛陀本怀的普世性意义和价值。人间佛教依然是佛法而不是世间 学,因为它契证的是佛陀之本怀,如果遮蔽了其向上的维度,则将与一般的世间学如儒学等无异,那 么佛教的独特价值也就难以得到彰显和发挥。 在这方面,太虚法师当年的说法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都对我们深有启发。从契理契机的原则 出发,太虚法师在提倡人间佛教的同时,又强调了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依佛陀的教法去信、解、 行、证,以超越生死苦海的厄难。他曾基于“我们毕竟是人世间的人”而提出了“培本报恩” “服务社 会”和“建设国家”三项要求,接着又特别强调: “如果前三种能够‘实践躬行’的做得到,也只是一 个平庸的人,……这里要说明进德修道的第四点。 ”这就是“要依佛的教法去信、解、行、证。不然,
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 ” 为了实现
出世解脱,就必须在人间修行。佛陀说: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所以
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 他还举自己为例: “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 得佛。 ” 大乘佛教发展起来的“生死涅槃不二” “世间出世间不二”等基本精神,更好地沟通了佛教的
农禅并重的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 ” 这里,他提
到的三个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中国特色” 。而他提到的“人间佛教” , 则从“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高度做了强调。他特别号召全国佛教徒: “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