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

合集下载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它阐述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生命和命运。

在这个理论中,善恶因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良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慈善捐款等,他将会得到善果,得到快乐和幸福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恶劣的行为,比如偷盗、伤害他人等,他将会得到恶果,承受痛苦和不幸的后果。

这就为每个人的行为负责任提供了一个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追求正直和道德。

作为佛教徒,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做任何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会造成因果关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来看待每个行为的后果。

通过追随正义和道德的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正面的回报。

佛教因果业报论也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已经造成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还要尽可能地修正错误的行为,以免继续承受恶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善念和善行的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的意念和意识对他的行动和结果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思考善良和利他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正直和慈善的行动。

反之,如果一个人心存邪念,思考自私和马虎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恶劣和不公正的行动。

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培养善念和修行善行,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困难和痛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认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因果关系,并且努力追求善良和正直的行动,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强调因果循环,即人们所做的善恶业果必有所报,而且报应是不可逃避的。

因果业报论在佛教中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对于教导人们做善行、避恶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意义的角度,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修养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它告诉人们,一切善恶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行则会带来恶果。

这种因果清楚、不可逃避的规律,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了巨大的警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加审慎和慎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这种清晰的因果关系,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应该积极努力做善行,避免恶行。

因果业报论强调因果循环,告诉人们善恶行为不是一时的,而是影响整个生命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去做善事、避免恶行,培养高尚的品德。

通过不断地做善行,避开恶行,人们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修养品德,使其高尚、纯净。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不伤害他人,因为伤害他人就是在制造恶果。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会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和伤害,以此来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行为方面,因果业报论也教导人们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做一些善事,因为这样做会带来好的果报。

通过人们的积极善行,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个人修行和精神境界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修行者努力追求清净善良的心灵状态,修福慧,以期获得善果。

在修行的过程中,因果业报论对于修行者的道德要求明确清晰,要求他们坚持善行,远离恶行,培养正信正念,修心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要的是“完成”这个过程,只要你经历了这个过程, 来破除这些执着“空”的消极断见。性空要求众生解
你必然会有所得。随缘处事的人生态度,给众生在这 除各种身心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获得一种玄妙的
繁忙的名利场中,给予了一片片刻清闲的绿洲。在此 涅槃境界。但佛教仍然不舍世间,他的立足点仍是人
绿洲之上,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找回本心,识得自 间社会,致力于众生的解脱,救众生于生死苦海,我
的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若能得到所求,便为吾之 大可不必执着于某一物。表面物的“有”之存在,往
所喜,若不得亦无忧,让苦乐得失皆随缘。
往依赖于众多物而存在,此有无自性,因此万有皆无
若心随缘,在面对各种社会相,我们便多了一 恒常之理,人生无常便是常,若众生执着于这些无恒
份豁达的心态,即使在喧嚣的外在环境中,依然能保 之有,便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追逐这“有”,把“有”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吴 菲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是世界上 是缘起论,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
三大宗教之一。在佛教经典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哲理,它企图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觉,将人们从苦痛 宇宙的万事万物皆由缘所起。“涅盘”,亦称寂灭、
持恬静、冷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佛家所谓的随 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欲将万物据为己有,哪里
缘,并不是消极处事亦不是避事,特别是中国的佛家, 知道他所追逐的仅为无恒的有。不懂得“空”的人生
它依然是建立在现实人生之上的,它要求的是一种以 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若将“有”看得太重,便
“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在现实中,努力做好 会贪得无厌,以至欲壑难填,人永远填平不了欲望的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贡献与现实意义刘长乐说:“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

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1、非暴力。

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

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

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

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

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

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

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

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一是包容他人与他人包容(信心)。

佛教是个有严密体系、深刻内涵的宗教,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

例如佛教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文化繁荣。

主动、灵活或被迫地改变自己,以获得他民族、他文化的理解,获得生根、开花、发展的权利,这是佛教在千年的传承中非常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众所周知,各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而佛教却在非主流状态下自信、沉着地寻求其它文化的包容,在不失原则、不流血的前提下几乎传遍了整个亚洲,对西方也有相当的影响。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断丰富 、发展 ,成为 中国传 统伦理道 德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当今时代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具 有 极 为 重 要 的现 实
佛 门所说 的宽容 ,就是像慈颜 常笑 的弥勒佛那样 , 一再 告 诫 众 生 :要 实 现 理 想 ,
皆可成 佛 。 ” “ 众 生 ” 是广 义 的众 生 ,
是人与一切有 生之物 。人与人 之间 ,以 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 间 ,只能彼此 平等
精神危机 。为此 ,佛 教所 宣扬 的伦 理道
德思想及其所倡导 的精神 价值观 ,具有 积极 的教育 意义 :
1 . 开 导 大 众 树 立 正 确 的 人 生观 、 价



科 学 与 人 文 社 会
中 国佛 教 伦 理 思 想 的现 当代 价 值
张 蓉
( 青海 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青海 西 宁 8 1 ( 3 ( 3 0 8 )

要 :佛 教起 源 于古印度 ,流传 中国已经两千 多年 ,佛教伦理道德 思想也在这 两千多年的历 史传 承 中不断丰 富、发展 和
意 义。
下难容之 事 ” 。佛 门所说 的忍 受 ,就是
安于受苦 、受难 、受耻辱 ,而无怨恨情 绪及行为 的意思 。
5 . 超 脱 生 死

就得 用达摩面壁 、玄奘 取经 、 , 鉴真过海
那样 的精 神和毅力 ,尽心尽 力地 为大众 尽 义务 ,作奉献 。
3 . 保 护 生态 环 境 。促 进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中 国佛 教 伦 理 思 想 的 基 本 内容

佛 教东传 中国后 ,深深地 打上 了伦 理 道德 化的印记 。中国佛教伦 理思想 概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强调修行者应遵守一系列道德准则,旨在培养人们的善心和智慧。

其中,五戒与十善是佛教道德伦理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

本文将对佛教中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于个体以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五戒与十善的概念解析1.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这五条戒律是在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不杀生是要求人们不伤害他生,包括动物;不偷盗则是要求人们不具有私欲和贪婪之心;不邪淫强调了节制欲望,维护人们的家庭幸福;不妄语指的是不说假话或引发误解的言辞;而不饮酒则是为了避免酒后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理智。

2. 十善十善是佛教中更为详细和全面的道德规范,分为三业:身业、口业和意业。

具体来说,十善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舍财、不恶念、不瞋恚和不慳贪。

通过这十条准则,佛教倡导修行者从身体、语言和心灵上追求真善美,塑造一颗清净的心。

二、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1. 培养善心和悲悯心遵守五戒和十善的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善心和悲悯心。

不杀生和不偷盗教导人们尊重生命和财产,培养出同情心;不邪淫和不妄语强调了真诚和责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饮酒则是为了保护身心健康,提高警觉性。

通过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人们可以树立善意,并通过自身的行为体现出慈悲和爱心。

2. 增进个体的修行境界遵守五戒和十善不仅对外部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修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贯彻五戒和十善的实践,修行者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内心的境界。

通过不断修行,人们可以达到净化内心的目标,逐渐超越欲望的纷扰,培养出智慧、慈悲和力量,从而更好地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3.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五戒和十善的实践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将得到提升,恶性行为和犯罪事件也会减少。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指生前行为的结果,也包括生死轮回。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远离罪恶,走向光明。

首先,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果报。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反之,如果我们常常做恶,违背良心,那么我们肯定会受到坏的果报。

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此,佛教认为,做好事是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它能够为个人带来善果,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有因果,所有行为都有影响。

这种思想警示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影响我们自己的,也可能影响到别人。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苦”,即所有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出了坏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为上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这也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善良”“正义”的核心理念。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想法也会产生因果。

因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坏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出坏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好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对外界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净化和救度众生。

佛教不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和果报,也关心所有众生的痛苦和迷惘。

佛教倡导“舍己为人”,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得利。

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倡导爱与慈悲。

这样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是很深刻和广泛的。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摘要】佛教的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佛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强调了慈悲与善良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了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佛教倡导平等与慈爱的观念,为社会关系带来积极影响。

佛教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论部分指出佛教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实现文化交流与共融。

通过融合佛教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现代社会、道德修养、慈悲、善良、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平衡、平等、慈爱、环保、可持续发展、启示、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交流、共融。

1. 引言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意义佛教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丰富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对各种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难题,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佛教的伦理思想强调慈悲、善良、平等、正直等道德品质,倡导人们培养善良的品格和修养,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完善。

这些伦理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环境保护。

佛教的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研究和借鉴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佛教的伦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品格,建设和谐的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将为社会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1.2 本文探讨的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探讨佛教如何教导人们培养善良和慈悲之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摘要: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

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佛教道德规范社会功用佛教从创建初到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但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

其解脱论亦是围绕着人的生、老、病、死等现世问题展开的,具有普世的价值与永恒的魅力。

中国佛教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宣扬“人间佛教”的理念,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佛教精神的观照下合理化解。

“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同时,佛教自身也蕴含能够为现实服务的丰富宝藏。

笔者仅以佛教伦理道德为例,对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然与必然进行阐释。

一、佛教基本道德规范(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在教内教外均广为流传,可视为佛教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准则。

《增一阿含经·序品》对此进一步阐释,“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众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笔者认为,该偈从内容上来讲可理解为世俗和超世俗两个层次。

首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世俗伦理道德层次,与社会道德具有同一性,佛教藉此使人防非止恶,所以通世出、世间法,并摄一切止持和作持性戒律。

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有漏善”。

漏是烦恼意,因其虽讲为善去恶,但并未究竟,所以是有漏。

此与儒家伦理道德“五常”“八德”等类似。

其次,“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属超伦理道德层次。

其中“自净其意”是核心,是指祛除无名烦恼,超越善恶对立的“无漏善”。

因为佛教认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清净,只因“无明”所执而有染污。

“自净其意”即是教人祛除染污,显露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众生消除屏障后,内在道德心性与外在道德本体的合一。

(二)、五戒。

佛教戒律从广义上讲涵盖一切正行,从狭义上讲则重在五戒。

五戒可视作是人类道德规范的共同准则,佛教戒律的基石。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中首戒为不杀生,不仅指不杀人还包括“一切有行、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但以杀人为最重。

对于一切生命体来说,首先生存是最本位的。

佛教从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推及到世间所有有情的生命,体现了对生命高度的尊敬,对于减少战争、暴力、维护和平具有积极作用。

不偷盗是指“不予而自取”,是说对他人的东西哪怕是一草一木,未经许可,都不能擅自取用。

不邪淫是指杜绝一切不正当的性关系,出家人则禁止性行为。

前者为节欲,后者为断欲。

不妄语是不说谎言,诚信正直,没有骗诳行为。

不饮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即究其本性不算罪过,但为防止其他罪行因其而生,所以要杜绝。

此戒是为保持智慧利于修行而设的。

五戒重于外在持守,表面看来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而实则是世间、出世间的基本德行。

五戒的持守能够施众生以无畏,坦荡其心。

广而推之,因为自己不杀生而不必惧怕自我受到伤害,其戒条亦是如此。

从社会功能来看杀、盗、淫、妄、酒五戒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三)、十善。

又称为十戒,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展分化出来的十种善行,分属身、口、意三业,所以也称十善业道。

身业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与五戒相同;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与五戒中不妄语戒相同)、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说粗俗的语言)、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虚伪奉承的语言);意业包括不贪欲(对于非己之物,不起占有之心)、不嗔恚(遇不顺境,不起憎厌、愤恨之心)、不邪见(不生偏见,客观如实的看待事物,不违背真理)。

十善相对五戒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因为“戒”更偏重于“止持”(什么不该做),而十善则扩展到“做持”(什么该做),从防非止恶到积德行善,所以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道德意义。

二、佛教基本道德实践(一)、四摄。

“摄”是引导的意思,四摄是指菩萨行者引导众生修行所作的四种方法。

其内容分别是布施摄、爱欲摄、利行摄和同事摄。

布施摄是众生乐财则施财,爱乐佛法则施佛法。

前者是财布施,后者是法布施。

二者都以利他为前提,布施摄可以祛除人的贪心、分别心,培养人的慈悲心。

爱欲摄是指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以慈悲语、和善语、柔软语使他人生喜乐之心,通戒律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戒”。

利行摄是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时时处处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事摄是与众生相处,随机教化。

佛教常把四摄和六度相提并论,认为四摄和六度是佛教徒应行的道德实践修养也是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二)、六度。

又称为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意指修习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一是布施,以度贪欲;二是持戒,以度毁犯;三是忍辱,以度嗔恚;四是精进,以防懈怠;五是禅定,以避免精神散乱;六是智慧,以度愚痴。

六度所包含的六种道德规范是一个整体,其中前五度可归结为慈悲,后一度可归结为智慧。

四摄和六度均以布施为首,布施在佛教道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典籍中,佛、菩萨可以将一切奉献给众生,乃至耳目、肢体,而不生悔心。

因为从缘起角度来看万物依缘而生,乃有情助成,所以不应执为私有,而要回向给众生。

佛教的四摄、六度理论对于建设社会慈善事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助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三)、八正道。

又称八圣道,是八种通向解脱的正确修行实践途径,为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向陈那乔等五比丘所说。

一是正见,指正确的思考、判断能力,亦是指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二是正思维,亦作“正思”、“正志”,即对四谛等佛法教义的正确理解;三是正语,言语要诚实忠信,不说假话、是非语、绮语、粗俗语,原指修口业,不作一切非佛法理之语;四是正业,是正当合理的行为,即住于清净的身业;五是正命,是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六是正精进,亦作正方便,是勤修解脱之道法;七是正念,即起心动念时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八是正定,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教认为,修此八正道可从迷之此岸到达悟之彼岸,故又有“八船”“八筏”之喻。

八正道中“正见”是具有导航作用的根本德行,是一种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如实的观照事物而不生偏执。

有了正见并辅助以“正精进”而勤修正语、正业、正命等,以入正定。

八正道的修行是佛法闻、思、修三者结合的过程。

体现了佛教道德知行统一,乐处中道的精神。

三、最高道德理想———涅槃梵文的涅槃是熄灭、止灭的意思。

佛教认为,娑婆世界被三毒(贪、嗔、痴)所燃烧,苦热所逼,无刹那安息。

所以佛法修学的目的即是熄灭一切烦恼惑业而达到清净自在解脱的状态,是解决人生苦难的根本大法。

涅槃也是佛教道德修行力图达到的最高理想,是佛教徒人生理想的归宿。

涅槃原非佛教用语,古印度从常人到六种外道对涅槃均有各自的解说。

最普遍的是指痛苦的消除,快乐续之产生的过程。

对于涅槃的理解佛教有多种。

如在《大般涅槃经》卷33中有25种,在《四谛论》中则更多有66种。

不过究其最主要的含义则有以下几种:一是“无为”(因涅槃无生无灭,非因缘生,违反有为,故说无为);二是“真谛”(非虚妄,非颠倒,非相违故说真谛);三是“彼岸”(涅槃无一切疑惑、恐怖,远离一切功用,超脱生死之大海,故称彼岸);四是“不生”(凡有情则必有生死、悲忧等过失,涅槃则超越生死与离生,解脱妙乐相应)。

对涅槃的解说小乘经论一般只论及“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其含义以离苦断惑,去生死为主。

大乘佛教则主张四种涅槃,即在小乘两种涅槃的基础上增加“来去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涅槃”两种,偏重于慈悲,济世。

佛教是高度重视解脱的宗教,佛教围绕涅槃(解脱)从道德修养到智慧的通达等设计了一系列修行方法。

但佛教的解脱决不是个人的自我解脱,而是在自觉、觉他中完成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

如《成唯识论》论及的“无住涅槃”是指大乘圣者了达了人、法二空,烦恼障、所知障俱断,故能生死、涅槃两不住。

大智、大悲并起,不舍众生,以利乐众生为己任,这是佛教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

佛教修行虽有无量法门,但其终极理想则总归于涅槃境界。

佛法认为有情生命之所以个体永续,诸苦无限,皆因无明贪爱而执于自我,产生对内、对外的种种欲求,并由此导致现世的诸多纷争、杀戮、掠夺、战争、仇恨。

佛教的涅槃学说从整个佛法的至高点上为人类社会的矛盾和精神危机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在现实社会道德实践中亦可发挥督导作用,同时还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行,心向往之”的示范作用。

佛教的涅槃理论从解脱的高度告诉人们生命的真谛,使人在追求神圣、超越自我的行为中生起信心,此信心佛教又称“菩提心”。

大乘佛教认为“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

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道德实践及修证方法,即可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达到涅槃境界。

四、佛教道德的现实意义佛教作为一种普世宗教,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精神危机以及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佛教道德具有独特智慧,慈悲、平等、无贪、净心等一系列颇具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在平等观中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

而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思想无疑对促进这三方面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因为人人均有佛性。

在此基础上以无我为前提倡导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不和谐皆因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当作满足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佛教提出“无情有性”的学说,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强调有情世间一切生命形态的平等。

人类应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尊重自然而不因一己私欲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侵害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佛教的平等思想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二)、在慈悲观中维护世界和平。

佛教的慈悲观并不全等同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

它是完全摆脱了狭隘、自私,对万物没有分别心的绝对平等、慈悲的思想,进入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绝妙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