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 推移,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字写出江面平静辽阔,展示诗人的广 阔胸襟。
颔联写进入楚地所见的壮阔景色。 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的喜悦、激动的 之情,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颈联以静观的视角,运用比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 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 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 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 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 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别Leabharlann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
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
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 子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江月、云霞。傍晚 比喻、想象
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 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变幻多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 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 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地点和事 由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
江入大荒流
汹涌的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般辽远的原野, 天空显得格外的寥廓
月下飞天镜
主旨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 出蜀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 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反映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抒发 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背诗景歌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 想象大胆奇特,画面雄奇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好 河山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和思念之情。
课堂练习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
“随”,这里是随着的意思,化静为动,将群山与 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使景物 富于动态美,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这里是流入的意思,既写了江流奔腾直泻的 情景,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又展现了 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写诗作歌背赏景析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颈联想象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 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 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 景象。
但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 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写作背诗景歌赏析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 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写诗作歌背赏景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写作背导景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作背诗景歌题材
送别诗
边塞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人的送行、告别而作的 诗,而诗人本人一般不离开此地。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 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 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 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17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题目交代了地点—— 荆门;即荆门荆山门;位;于事今件湖—北宜—都送别&
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 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 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 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 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这首诗写了 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交流感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组读译;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里送行舟&
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
位游子&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 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
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研读共品赏析诗句;深入探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 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 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 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 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 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李白
题目交代了地点—— 荆门;即荆门荆山门;位;于事今件湖—北宜—都送别&
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 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 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 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 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这首诗写了 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交流感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组读译;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里送行舟&
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
位游子&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 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
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研读共品赏析诗句;深入探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 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 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 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 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 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写壮阔的景色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抒发思乡之情
作业: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朗读文章
02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1
渡 荆 门 送 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写壮阔的景色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抒发思乡之情
作业: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朗读文章
02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1
渡 荆 门 送 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4第30课《渡荆门送别》(27张ppt)课件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 思念故乡的深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 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 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 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 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பைடு நூலகம்
《渡荆门送别》:表 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 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楚地。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
来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湖南、 湖北、安 徽一带
消失 长江 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 指水中所见一 这里形容 云彩兴起 轮明月之影 江上云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的美丽景 还 爱 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 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叙事)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 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 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 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 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 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 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 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 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 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 的五言律诗。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 荆 门 送 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 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 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在他25岁那年,第一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 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 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层层叠叠、奇幻浪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豁然开朗的喜悦 汹涌澎湃 辽阔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平静 层层叠叠、奇幻浪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平缓舒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开阔洪亮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轻快欣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缓慢不舍
山随平野尽 ,江 入 大 荒 流。 月下 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豁然开朗的喜悦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汹涌澎湃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阔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平静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山,在湖北宜昌市都市的西北,在长江的南岸。这里长江 两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被称作是“川鄂咽喉”, 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 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 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在他25岁那年,第一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 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 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层层叠叠、奇幻浪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豁然开朗的喜悦 汹涌澎湃 辽阔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平静 层层叠叠、奇幻浪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平缓舒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开阔洪亮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轻快欣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缓慢不舍
山随平野尽 ,江 入 大 荒 流。 月下 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豁然开朗的喜悦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汹涌澎湃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阔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平静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山,在湖北宜昌市都市的西北,在长江的南岸。这里长江 两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被称作是“川鄂咽喉”, 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
渡荆门送别-(共22张PPT)

李白通过《渡荆门送别》塑造了一个 豪放不羁、洒脱自由的文学形象,影 响了后人对李白的认知和评价。
推动文学发展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唐诗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作为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被誉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学价值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花”等,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船行过程中山峦逐渐消 失,平原逐渐展现的景象,表达了旅途中 的孤独和迷茫。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江水流入广阔的原野, 表达了旅途中的自由和豁达。
“月下飞天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
月夜之下,江面平静如镜,倒 映着天空中的明月。云层变幻 莫测,仿佛海市蜃楼一般壮丽 。这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 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 观察和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溢于言表。尽管旅途中的景色 壮美无比,但诗人心中仍旧牵 挂着故乡的水,感慨万千。
追求自由和独立
诗人向往自由和独立的生 活,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 和限制,追求内心的真实 和美好。
对自然的敬畏
1 2 3
自然的伟大力量
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 量和神秘感,意识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
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诗人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 关注。
诗的主题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 诗人心怀开阔、奋发进取,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解题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 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地 势险要,有“楚蜀咽喉”之称。 荆门以西,是著名的三峡地区, 是蜀地;以东是平坦广阔的原 野,是楚地。
“送别” 是告别故乡, 此处应是设想 故乡的山水送 别自己。
课文朗读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平坦广阔的原野 消失
(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
月 下 飞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
海市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比喻明月。云彩兴起。 和白昼眺望所见 (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 (远景) 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云气簇 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
渐变换,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让人感到江水流入辽阔的原野, 豁然开朗,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4.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 天的美景的?
“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
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
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 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蜃楼般的奇景。
3. 赏析颔联中的“随”字和“入”字的妙处。
4.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5.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
故乡水”?
6. 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1. 首联中“从”字的作用。
“从”字显现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 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
江跟着自己游览。
乘船远行。 跟从,随从。 点和此行目 (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 的。扣题。
交代远渡地 渡 远 荆 门 外,来 从 楚 国 游。 叙事
船过荆门所见 广阔无边的原野。 长江壮阔景色 (远景)对仗 描写月夜俯视所 绘景 见(近景)想象、比喻
山 随 平 野 尽, 江 入 大 荒 流。
走近李白,了解人生历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 称“诗仙” 。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 博学广览,并好游侠。他25岁出蜀离家, 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 个中国。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 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 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44 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安史之乱爆发 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晚年 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2.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 怎样的心境?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
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正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
象写照。
3. 赏析颔联中的“随”字和“入”字 的妙处。
“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5.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 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诗人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 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 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 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
子的思乡之情。
6. 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送”字点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 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 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 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 26 岁出蜀时所 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 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 云宵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 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 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 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 传诵的五言律诗。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由景及情,抒
依旧,照旧。 爱 (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它陪 伴(我)远行万里。
写依恋、思念 抒情 之情。点题。 点明主旨。拟人
合作探究
1. 首联中“从”字的作用。
2.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
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
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 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 到令人称叹。
总 结
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 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 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 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 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 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 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