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解析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解析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解析54.(202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分)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18.思乡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来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 (2021·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慢慢消逝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宽敞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概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步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淌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概,展现了诗人的宽敞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欢乐、兴奋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爽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021年山东省日照市(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分)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成效。

渡荆门送别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渡荆门送别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11 【2 】.渡荆门送别【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共性特点.最巨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佳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曾赐与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江山惊,诗成鬼神泣.”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中间思惟】《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作风雄壮,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第一次分开家乡开端漫游全国,预备实现本身的幻想抱负.【原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原诗注释译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远自.【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展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野外.重山跟着荒原消失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俏丽气象.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旧.【怜】爱.【万里】喻行程之远.我依旧垂怜这来自家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标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述了船出三峡.度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风景:山逐渐消掉了,面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地位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来.这句比如用片子镜头摄下的一组运动画面,给人以流淌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运动的趋势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原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概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豪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储藏着诗人喜悦爽朗的心境和芳华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因为写进“平野”.“大荒”这些广阔原野的意象,而气概坦荡;并且还因为动态的描述而十分活泼.大江虽然是流淌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到,完满是得自舟行的现实体验.在峻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名顿开的心境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说话.极其归纳综合地写出了诗人全部行程的地理变化.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段,从不同角度描述长江的近景与前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两句反衬江水镇静,展示江岸广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颜色.李白在观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刻,面临那流经家乡的滚滚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贯在四川生涯,念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川水怀有深挚的情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家乡,初次拜别,他怎能不无穷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本身怀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蜜意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更加显出本身思乡蜜意.诗以浓厚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拜别家乡而不是送别同伙,诗中并无送别同伙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作风雄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川图,成为到处颂扬的佳句.假如说优良的山川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硕,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风景,具有高度分散的艺术归纳综合力.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弯曲含蓄.波澜升沉,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怪气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升沉.江流奔腾的大天然的观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气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段,弯曲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天然气象的过细不雅察和观赏,就能领会到青年诗人方才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朝上进步的精力,及其兴趣勃勃的无穷活气.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述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掉在广阔的原野上;澎湃彭湃的万里长江,跟着山势的消掉,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徐徐东流……诗人就应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颜色,描述出一幅异常真实的山川画卷,给子女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触感染.【演习与检测】(共30分)1.李白,字,号,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共性特点.最巨大的诗人.有“”之佳誉,与杜甫并称“”.(5分)2.这首诗前六句侧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3.这首诗中央两联描述舟过荆门时所见风景,个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扼要剖析“随”“入”好在何处.(3分)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2分)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扼要赏析.(4分)6.颔联写景,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3分)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同伙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8.睁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4分)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述了如何的气象?请加以描述.(4分)【演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2. 叙事写景思乡3.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地位逐渐变化.推移,逼真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示了作者激越.乐不雅爽朗的襟怀胸襟.4.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绚丽江山的赞扬以及对家乡的酷爱和恋恋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蜜意.)5.明月映入江水,似乎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集,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应用比喻,活泼形象地描述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天然美景的酷爱和赞扬.6.山势跟着平原逐渐消掉,江水向广阔的原野徐徐地流淌.此联写前景.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通亮刺眼;瞻仰天空.云气分散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别致美好9.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绵延升沉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掉了;浩浩大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马上变得坦荡了.。

部编八上《渡荆门送别》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4题)

部编八上《渡荆门送别》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4题)

部编八上《渡荆门送别》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4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2.主旨、情感《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

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风格雄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理想抱负。

3.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答:“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答: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远景、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请简要分析颔联中“随”“入”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大江奔腾直泻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6.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表达效果。

答:示例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绘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示例二:以静写动。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拟人手法,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3.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4.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题附答案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题附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

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阅读训练】:一:(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三: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完整版)《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完整版)《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54.(201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分)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18.思乡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 (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分)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举例简要谈谈你的见解。

思想内容: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思念家乡;艺术特色:浪漫的手法,写壮阔的景色,工整的对仗作品鉴赏《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0年)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0年)

《渡荆门送别》中考试题汇编(截至2020年)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3.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颁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4.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23.C24.选择图画一。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解析】23.C.有误。

“直接表达”错误。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

如“月下飞天镜”一句。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

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名句赏析】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五年中考】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2题。

(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
发了之情。

(2分)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2分)
【答案】
1.(2分)每空1分。

叙事;思乡。

2.(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
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
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3分)
【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②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
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
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处,气势磅礴。

(大意即可)(3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中间两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的依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1分)
2.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2分)
【答案】
1.故乡(家乡)(1分)
2.示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

(要有联想或想象,2分)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答题。

(6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3分)
⑵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⑴(3分)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意对即可)
⑵(3分)怜:喜爱(1分)抒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本诗中的一个“”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
气势。

(1分)
⑵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2分)
【答案】
⑴入(1分)
⑵示例: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分;切入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
(评分说明:此题主要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答题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
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图。

(2分)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2分)比喻水中映月。

(每空1分,第二空答案与“水”“月”相关即可。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