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及答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1)B。
(2)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CD.正确;B.有误,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渡荆门送别(李白)阅读答案

渡xx送别xx·xx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想象奇特,颈联描绘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幅是,第二幅是。
(2分)(2)此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其抒情的方法。
(3分)答:(3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答:(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17.(1)水中映月圆(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1分)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1分)(2)思乡惜别之情。
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
(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3)(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xx。
(4)(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4篇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4篇在各领域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完整版)《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4分)。
《渡荆门送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三、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3分)
至楚地的荆门。
B.领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
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
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C项,“近景”不全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为近景与远景,且两幅图顺序有误,应为“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3分)
(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3、(共6分)(1)(3分)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意对即可)(2)(3分)怜:喜爱(1分)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2分)。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B.是一首五言绝句。
C.韵脚有游、流、楼、舟。
D.划分节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
9.B 10.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他由水路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次游历。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颔颈两联,把触目所及的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诗题中的“送别”点明送别朋友,但整首诗形象奇伟,境界高远,风格雄健,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
16.请赏析尾联的妙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5.D项,“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本诗更多是诗人送别故乡,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16.使用拟人手法,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想象奇特,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