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李白用“____”来描绘了荆门山的壮丽景色。
2.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楚国”指的是今天的____。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大荒”指的是____。
4. 诗中的“月下飞天镜”形象地描绘了____的景象。
5.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是《渡荆门送别》中描绘的景象?A. 荆门山B. 楚国C. 黄河D. 江水答案:C3. “山随平野尽”中的“平野”指的是什么?A. 平坦的田野B. 广阔的平原C. 平静的湖面D. 平坦的山丘答案:B4. “江入大荒流”中的“大荒”是什么意思?A. 荒芜的田野B. 广阔的原野C. 荒凉的沙漠D. 无边的大海答案:B5.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爱B. 怜悯C. 怀念D. 羡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荆门,远眺荆门山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而长江则流入了辽阔的原野,形成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尽管诗人已经远离故乡,但故乡的江水仿佛在送别他,让他感到了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渡荆门送别》全文,回答问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5分)答案:诗人描绘了荆门山、楚国、平野、长江、月亮、云彩等自然景观。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离别的感慨。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0.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联是诗人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诗人即将“宦游”远行,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B.甲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中,“无为”的意思是“不必、无须”,诗人不想像热恋中的男女一样离别时泪眼涔涔,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C.乙诗开篇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以叙事为主。
D.乙诗是作者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31.甲、乙两首诗中划线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30.A 31.示例1,我选择(1)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恼,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示例2,我选择(2)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表现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此句文情跌宕,是诗人劝慰友人之辞,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是杜少府远行,而非诗人“宦游”远行。
故选A。
3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此句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后人在与挚友分别之时,常用此句作为宽慰,作为友情长存的誓言。
关于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关于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渡荆门送别》附答案

【湖北省黄石市】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⑴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0.⑴D
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它交代了远渡
的和此行
的。
(4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4分)
答:
7、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4分)答:
答案:
5、李白;记叙;地点、目的
6、“送”字直接点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7、C(写的是诗人离开故乡。
)
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北省黄石市2017年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1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分)
答:
答案:
13.D
1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
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渡荆门送别(李白)阅读答案

渡xx送别xx·xx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想象奇特,颈联描绘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幅是,第二幅是。
(2分)(2)此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其抒情的方法。
(3分)答:(3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答:(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17.(1)水中映月圆(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1分)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1分)(2)思乡惜别之情。
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
(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3)(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xx。
(4)(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完整版)《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4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
【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答复问习题。
(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绵亘不绝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
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登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10“送”字直接点习题(扣习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土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