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对比阅读题

合集下载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诗歌作品,分别描述了作者渡过荆门和夜宿旅店的经历与感慨。

接下来将分别对这两首诗进行详细的阐述。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于公元742年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开头直接勾勒了壮丽、雄浑的荆门风光,随后叙述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刻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全诗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了渡江送别的情景,下节写了故乡离别的心情。

首节中,诗人描述了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江水泛起了黄波。

荆门以其地势峻峭、形状洁白而著称,在这峡谷之中,浊浪激荡的样子令诗人感到悲苦。

他把离别比喻为巫山云雨,使人心生惆怅之情。

诗的下节写了渡江的情景,他坐在船上留意着远处的故乡,看到郊外的层巅和小山岚烟的影子后,便寄情于逆流而上。

这段描述既是对旅途的美景的真实描写,也是对家乡乡亲的依依不舍。

《旅夜书怀》是李白所作,也是他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的依据。

全诗以开头的“维天之命”点题,表明了诗人对于自己行走江湖的无奈与难以抗拒的命运。

第一节是描写旅店附近的寂静,表现出孤单和寂寞的情感。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思绪万千,这寂寞也增添了几分温暖和郁闷。

诗中,李白对过去的追忆几次出现,且意境多变,描写他思绪万千、情感激荡的内心世界。

在整篇诗里,李白描绘了长夜的萧条和寂寞,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宿命多舛的不甘。

人物中诗人对自己的发达前途频繁寄予思念和登高望远情感,让人能够感受到他在远离故乡的旅途中的情感起伏。

整首诗曲折动人,既能带给人惋惜与同情,又能使读者获取力量与勇气。

《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在旅途中所作,充满了对家乡、亲人和过去的思念与怀念之情。

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抒发,唤起了人们对离别、思乡、隐居等情感的共鸣。

这两首诗使我们看到李白在辞官后流浪的背景下,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历经风雨的自己的追忆和不甘。

诗中情感真挚,意境流转,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李白真实而深刻的心境。

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抒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抒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抒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2.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答:(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3.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答:(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均为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代表作品,这两首诗都是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悟和情感。

虽然两首诗的主题相似,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核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正解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杜牧创作于唐玄宗光宅元年(684)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以渡荆门为背景,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忧伤情感。

整首诗以古典的优美形象和流畅的韵律展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离别情怀,让人感到无限的唏嘘和感伤。

诗中首先描绘了离别的环境:渡荆门处的风光秀美,但这美景却成了离别的背景。

诗人以“江山欲尽未还家”一句,不仅表达了对美景的眷恋,更蕴含了对离别的无奈和苦涩。

在这种情感交融的氛围中,诗人以“劳劳亭上远飞燕”画面勾勒出别离时的凄凉。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别离的主角:“临邛道士鸣晨钟”。

这里诗人描绘了道士鸣钟的场景,表现了别离时的寥寥无几和宝贵。

而诗人在此处融入了对佛教的向往,意味着对离别的超越和抚慰。

诗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离别的孤寂与无奈。

最后一段描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双燕绕楼飞来去,绿波平似舞衣红”。

这里诗人借鸟儿的双燕情深画出自己与伙伴的离别,表现了深情与无奈交织的心情。

而绿波舞衣,则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和心情的激荡。

整首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和抒情的叙述,将离别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们来看《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是杜牧创作于先天元年(783)的一首五律诗。

这首诗以诗人借宿在驿站过夜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在外旅行时的孤寂与感慨。

相比《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的情感更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缠绵之美。

诗中首先以“绝代有佳人”开篇,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诗人以“凤殿恨,香闺怨。

虞宫台上作新妆,月明红袖凤楼横”入情入景地描写了古代宫廷中的爱情悲欢,将个人的离别之苦与古代的宫廷爱情相结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标准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为大家的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土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1分)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发奋。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答:(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于平淡中见真格局——《旅夜书怀》与《渡荆门送别》对比

于平淡中见真格局——《旅夜书怀》与《渡荆门送别》对比

74于平淡中见真格局——《旅夜书怀》与《渡荆门送别》对比文/张陆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打眼一看是前一联更引人注目。

或是星月这类浪漫意象的误导,不少人误认此联为李白所作,而山江之类原始挚诚的句子才出自杜甫之口。

其实细读全诗就会发现,杜甫还是那个深沉实际的杜甫,李白也还是那个浪漫随性的李白。

若带上整体考量,不谈复杂的政治背景、深刻的思想抱负,李白放空了内容反而更留余地,大概家国天下的悲情距今颇为遥远,倒不如淡淡羁旅愁更让人感同身受。

初读两联非常相似,取景阔大、出语雄壮,但细细品来却大有不同。

李白所见辽阔无际的大荒和长江宽衍泛滥万里奔流,天地江山崭然一新,于是豁然开朗意兴飞昂,描画的图景向无限远处延伸,正是高扬的盛唐气象。

相反,杜诗虽意蕴深刻、壮伟充实,但广则广矣,细读便有离乱时期的凄清寂寥,是由盛转衰的征兆。

丁龙友曰:“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

”约是意象色彩之故,虽按理该昼亮夜昏才是,但杜诗中星月之类的意象明朗澄澈,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随波涌大江奔流,反有披着星辉、光华如水的明亮感。

而李诗虽在白天,行舟的视野却不如杜甫开阔,山产生的阻隔感加上平野大荒那种原始古老的幽寂、“尽”字本身的昏沉压抑之意,色调就偏向晦暗,像是电影镜头下调过色的山水纪录片。

顺着“行舟停舟”的思路,杜诗表现的是夜泊舟中的静感,可由于“垂、涌”两个大开大阖的动词写出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静物便动了起来,意境也活泛而有生机。

相比李诗虽表现乘舟东下空间不断转换的立体感和流动感,却由于“随、入”的随意性而萌生出行进迟缓的错觉,仿佛时间被拉长,画面被定格,连江水的奔腾都成了慢动作。

在听觉上,“月涌”一词营造出雄浑浩瀚又寂寞空旷的意境,场面的宏阔奇丽反衬诗人的渺小苍凉,诗人置身大江流中一孤舟,面对无垠的夜晚,枕着流动的江面,带着未知的恐惧,缓慢的水流声都像被一帧帧放大,而天地却更加寂静。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阅读答案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阅读答案:答案:1.怜;2.A;解析:(1)1分(2)2分《渡荆门送别》《送严士元》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22题。

(7分)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②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旅夜书怀
无尽的遐想。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第4页共4页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
“家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
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终,呈如今 新颖,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
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 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目不暇接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家乡水,送亲人〞,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许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 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伴侣,告辞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 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伴侣,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
第1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独具匠心地写出了家乡山水陪伴诗 两句诗写得境地雄奇,视界高远,气概飞动,形象壮观,更表达出诗人初
第2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
家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更加显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两篇文章都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以描述离别和旅途思乡的情感为主题。

下面是对这两篇文章的简要介绍和分析。

《渡荆门送别》是杜牧在他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所写的一篇诗,表达了诗人离别故土、远行他乡的心情。

诗中以写景的手法将荆门、秦岭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引发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的前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表达了诗人悠远旅行到游荡的心境,而后六句中用连绵的比喻描绘出离乡背井,疏离亲朋和思乡之苦。

整首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抒发了每个离乡之人的心声。

《旅夜书怀》是一篇弥漫着忧郁气氛的诗篇,杜牧在书写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首节以“细草微风岸”描绘了寂静夜晚的旅行景象,进而透露出诗人沉浸在孤独中的心绪。

接下来的几节诗,通过描写各种壮丽景色以及古代传奇故事中的英雄壮举来表达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饱受困苦的思维。

整首诗沉思意境深远,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反思。

无论是《渡荆门送别》还是《旅夜书怀》,杜牧都巧妙地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离乡和旅行的感受。

两篇作品都融入了杜牧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以此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人生的方式,杜牧创造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现了他对离乡和旅行的独特理解。

这些作品也揭示了唐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不安。

杜牧的《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是他在旅途中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的真实写照。

这两首诗凭借其朴实和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离乡和旅行体验的深刻洞察,成为了杜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乙]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请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并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B.乙诗尾联以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C.甲诗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D.乙诗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答案:1.D。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并不是喜。

2.答题示例:(1)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2)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