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渡荆门送别》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出蜀途中,经过荆门送别亲朋好友的场景。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情感表达:诗中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展现了李白对亲朋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表达了对故乡水的留恋和对远行的不舍。
2.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山、江、月、云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壮美的送别氛围。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与豪迈。
3.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对仗的运用,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美。
4.文学价值: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展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都展现了李白的文学才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壮美的诗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既体现了唐诗的优美和韵味,也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成为了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渡荆门送别》赏析复习(一课时)

《渡荆门送别》赏析复习(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这两句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对“送别”的不同理解: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
二、题目再现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离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叙事,颔联写景,尾联抒发思乡之情,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2、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句描写了舟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空间流动感。
《渡荆门送别》赏析 ppt课件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炼字。
解答这一类题时,首先要解释该字 在句中的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最后再点出该字烘 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三个步聚一个都不能少。
答题模式:释义十析景十评意境或
表感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子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 之情,诗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的怀念与惜别之 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 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做 一点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官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渡远:远渡。
楚国:指楚地,即今湖北一带地区。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平野:原野。
大荒:荒漠旷远之地。
月下:月落。
天镜:瑶台之镜,比喻月明。
结:形成,呈现。
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怜:爱怜,依恋。
故乡水:指长江流经四川一带的山水风光。
因作者自小生活在蜀地,把四川视为故乡。
【赏析】这是一首万里送别的小诗。
因作者和友人同舟共发,从四川沿江东下,一直随送到楚地荆门方才告别,故命此题。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扣题,写随行送别的地点。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野豁然开朗,别是一番景色。
《渡荆门送别》李白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拟人手法,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3.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4.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
5-4.《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梳理

5-4.《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整理
【诗歌】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bb7a6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7.png)
旅夜书怀
无尽的遐想。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第4页共4页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
“家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
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终,呈如今 新颖,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
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 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目不暇接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家乡水,送亲人〞,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许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 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伴侣,告辞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 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伴侣,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
第1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独具匠心地写出了家乡山水陪伴诗 两句诗写得境地雄奇,视界高远,气概飞动,形象壮观,更表达出诗人初
第2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
家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更加显
《渡荆门送别》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渡荆门送别》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基础过关】1.了解作者。
李白,字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有_______之称。
【答案】太白唐朝诗仙【解析】考查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平时要注意积累。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jīng( )门大huāng( )【答案】荆;荒【解析】考查学生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
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远:(2)从:(3)平野:(4)江:(5)大荒:(6)月下飞天镜:(7)海楼:(8)仍:(9)怜:(10)故乡水:(11)万里:【答案】(1)远自。
(2)往。
(3)辽远无际的原野。
(4)长江。
(5)辽远无际的荒原。
(6)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7)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8)依然。
(9)喜爱。
(10)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11)喻行程之远。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答案】颔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解析】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任选一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实战过关】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答案】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渡荆门送别》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知识储备】一、导入李白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他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月亮这一形象,似乎李白和月有一种特别的情缘。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还是有月亮,让我们一起学习吧!二、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三、原文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四、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
地势险要,有“楚蜀咽喉”之称。
荆门以西,是著名的三峡地区,是蜀地;以东是平坦广阔的原野,是楚地。
远:远自。
从:往。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辽远无际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五、诗意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六、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人。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八、问题探究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出国游”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参考:首联紧紧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2.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参考: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3.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参考: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
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
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拟人手法。
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
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九、诗歌主旨《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十、课堂小结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基础过关】1.了解作者。
李白,字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有_______之称。
【答案】太白唐朝诗仙【解析】考查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平时要注意积累。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jīng( )门大huāng( )【答案】荆;荒【解析】考查学生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
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远:(2)从:(3)平野:(4)江:(5)大荒:(6)月下飞天镜:(7)海楼:(8)仍:(9)怜:(10)故乡水:(11)万里:【答案】(1)远自。
(2)往。
(3)辽远无际的原野。
(4)长江。
(5)辽远无际的荒原。
(6)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7)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8)依然。
(9)喜爱。
(10)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11)喻行程之远。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答案】颔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解析】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任选一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实战过关】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答案】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渡”“荆”“荒”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