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渡荆门送别》李白【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解析】D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渡荆门送别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渡荆门送别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11 【2 】.渡荆门送别【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共性特点.最巨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佳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曾赐与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江山惊,诗成鬼神泣.”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中间思惟】《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作风雄壮,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第一次分开家乡开端漫游全国,预备实现本身的幻想抱负.【原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原诗注释译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远自.【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展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野外.重山跟着荒原消失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俏丽气象.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旧.【怜】爱.【万里】喻行程之远.我依旧垂怜这来自家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标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述了船出三峡.度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风景:山逐渐消掉了,面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地位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来.这句比如用片子镜头摄下的一组运动画面,给人以流淌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运动的趋势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原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概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豪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储藏着诗人喜悦爽朗的心境和芳华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因为写进“平野”.“大荒”这些广阔原野的意象,而气概坦荡;并且还因为动态的描述而十分活泼.大江虽然是流淌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到,完满是得自舟行的现实体验.在峻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名顿开的心境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说话.极其归纳综合地写出了诗人全部行程的地理变化.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段,从不同角度描述长江的近景与前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两句反衬江水镇静,展示江岸广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颜色.李白在观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刻,面临那流经家乡的滚滚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贯在四川生涯,念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川水怀有深挚的情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家乡,初次拜别,他怎能不无穷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本身怀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蜜意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更加显出本身思乡蜜意.诗以浓厚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拜别家乡而不是送别同伙,诗中并无送别同伙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作风雄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川图,成为到处颂扬的佳句.假如说优良的山川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硕,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风景,具有高度分散的艺术归纳综合力.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弯曲含蓄.波澜升沉,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怪气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升沉.江流奔腾的大天然的观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气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段,弯曲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天然气象的过细不雅察和观赏,就能领会到青年诗人方才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朝上进步的精力,及其兴趣勃勃的无穷活气.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述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掉在广阔的原野上;澎湃彭湃的万里长江,跟着山势的消掉,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徐徐东流……诗人就应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颜色,描述出一幅异常真实的山川画卷,给子女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触感染.【演习与检测】(共30分)1.李白,字,号,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共性特点.最巨大的诗人.有“”之佳誉,与杜甫并称“”.(5分)2.这首诗前六句侧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3.这首诗中央两联描述舟过荆门时所见风景,个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扼要剖析“随”“入”好在何处.(3分)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2分)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扼要赏析.(4分)6.颔联写景,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3分)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同伙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8.睁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4分)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述了如何的气象?请加以描述.(4分)【演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2. 叙事写景思乡3.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地位逐渐变化.推移,逼真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示了作者激越.乐不雅爽朗的襟怀胸襟.4.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绚丽江山的赞扬以及对家乡的酷爱和恋恋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蜜意.)5.明月映入江水,似乎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集,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应用比喻,活泼形象地描述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天然美景的酷爱和赞扬.6.山势跟着平原逐渐消掉,江水向广阔的原野徐徐地流淌.此联写前景.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通亮刺眼;瞻仰天空.云气分散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别致美好9.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绵延升沉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掉了;浩浩大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马上变得坦荡了.。

《渡荆门送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三、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3分)
至楚地的荆门。
B.领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
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
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C项,“近景”不全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为近景与远景,且两幅图顺序有误,应为“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一」【原文】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问题】(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诗所展示的画面。

(2分)(2)“月下飞天镜”一句中的“飞天镜”指的是什么?(1分)(3)诗中流露出年轻的李白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诗人坐在船上,只见那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岭渐次变化,过了荆门,两岸已是平川旷野,一片开阔。

向远处望去,奔腾不息的长江,有如流入了荒漠辽远的原野,是那样的空阔而高远。

(2)夜晚,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

(3)初次出蜀,见到辽阔平原时的喜悦与新鲜之感,初次离别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二」(一)古诗赏析(2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C.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渡荆门送别》李白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拟人手法,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3.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4.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

《渡荆门送别》阅读题目阅读附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题目阅读附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题目阅读附答案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问题】
11.(1)本诗中的一个“【】”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1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2分)
【参考答案】
11.(1)入(1分)
(2)示例: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分;切入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
(评分说明:此题主要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答题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其表达效果就行)【《渡荆门送别》阅读题目阅读附答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是用故乡之水对我恋恋不舍反写思乡,属于间接抒情)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山水画。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态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写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3.对下面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本诗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两幅图画: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一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

) A.首联叙事,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B.颔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最物的变化。

C.颈联写了两幅黄昏时江面上的美景。

D.尾联抒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A并无友人送别,送别诗人的是“故乡水”)A.《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点明友人送别的地点,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B.颔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种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旅夜书怀
无尽的遐想。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第4页共4页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
“家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
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终,呈如今 新颖,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
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 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目不暇接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家乡水,送亲人〞,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许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 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伴侣,告辞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 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伴侣,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
第1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独具匠心地写出了家乡山水陪伴诗 两句诗写得境地雄奇,视界高远,气概飞动,形象壮观,更表达出诗人初
第2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
家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更加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渡荆门送别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山河惊,诗成鬼神泣。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中心思想】
《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风格雄健,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原诗】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原诗注释译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远自。

【楚
国】楚地,今湖北、
湖南一带,春秋、战
国时属楚国境域。

在荆门之外的西
蜀沿江东下,我来到
那古时楚国之地游
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广
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
田野。

重山随着荒野出
现渐渐逝尽,长江流
进了广阔无际的原
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
飞下的天镜。

下:移
下,下来。

【海楼】海市
蜃楼,这里形容江上
云霞的美丽景象。

月影倒映江中像
是飞来天镜,云彩变
幻无穷结成海市蜃
楼。

【仍】【怜】故乡【仍】依然。

【怜】我依然怜爱这来
水,【万里】送行舟。

爱。

【万里】喻行程之
远。

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
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李白,字,号,唐朝诗人。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5分)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分)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

(3分)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4分)
6.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3分)
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8.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4分)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

2. 叙事写景思乡
3.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
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4.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6.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

此联写远景。

7.不是。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9.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