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作文(优秀8篇)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范文一:游褒禅山记
小时候听过古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直以来,我对于
这座游人如织的山峰充满向往,直到有一次实现了我的梦想,真正登上了褒禅山,才意识到这座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褒禅山在江西省南昌市南,历来被誉为“天下名山”,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山上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历代名画图廊”,“余
杭诗社”,“琴台松风”,“皇帝顶”等等,每到此处,都会让人
如沐春风,体会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在褒禅山上,最为有名的景点当属“卧佛寺”、“南天门”、“白
鹤洞”等等。

这些景点不仅仅是一些静态的建筑和景观,更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佛教、道教的一种信仰和敬仰。

站在“卧佛寺”的石板路上望去,不难看到一栋极具东方气韵的建筑物,
殿前有一尊十五米长、重达三十公斤的卧佛,据说这尊佛像是明朝著名佛教宗师孙思邈亲手刻制的。

而“白鹤洞”则是褒禅山的一处奇特的天然洞穴,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石钟乳和石柱,显得异常震撼人心。

在褒禅山上甚至还有一种叫做“诗亭”的东西,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一些以石为体、以行为名的小亭子,那些充满着浪漫和温馨气息的诗句,寄托着人们对于人间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褒禅山的游客来说,重点可能不在于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感受到的。

这座山峰,不仅仅给旅游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更是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们行走在路上,仿佛已经穿越到了那个充满文艺和人情味的时代。

游褒禅山记相关作文

游褒禅山记相关作文

游褒禅山记相关作文篇一《游褒禅山之趣》都说褒禅山是个好地方,我把背包一背,就踏上了这趟游玩之旅。

到了褒禅山脚下,我抬头望去,那山也不是高耸入云那种,看起来挺亲切。

我进了山门,沿着小路开始走。

路旁的树长得参差不齐的,高的能把阳光遮个七七八八,矮的就只能在风里摇晃着几片叶子。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一个真实的事儿,有次我去一个小山坡玩,也是像这样的小路,我走着走着突然脚下滑了一下,差点来个嘴啃泥。

还好这儿的路看起来比那时候的结实多了。

继续往上走,看到一些石头上刻了字,有的字模模糊糊的,也不知道是多少年的老古董了。

我想古人肯定也像我现在这样,一边爬山一边感叹这山的景色不错。

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山洞,山洞里黑黢黢的,我打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进去。

那洞壁湿漉漉的,滴下来的水凉飕飕的。

我就想起我之前探险一个小洞穴的时候,也是这种潮湿的感觉,那时候我还以为会有什么神奇的宝藏呢,结果就找到几颗奇怪的石头。

在这个山洞里,我一边走一边喊一嗓子,那回声嗡嗡的。

走着走着发现这山洞还挺深的呢,我心里有点发毛。

就像我小时候晚上走夜路,总觉得背后有什么东西跟着。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往里走。

等我从山洞里出来,重新见到阳光的时候,感觉那阳光就跟金子似的,能把我心里的阴郁都给扫光了。

下山的时候我就想啊,这褒禅山其实就像一本书,你得多走走多看看,才能发现里面有趣的故事,就像我今天上山那些经历一样,虽然有些小害怕,但是回忆起来还挺美好的。

篇二《褒禅山之行:意料之外》一直想去褒禅山玩儿,这次总算是成行了。

到了褒禅山嘛,我发现这地方游客不算很多,有点清幽的味道。

刚进去没多远,就看见一片小花丛。

那些花儿五颜六色的,在风里摆来摆去。

我蹲下身子仔细看,有一朵小黄花,花蕊上还有只小蜜蜂在忙活着,那小翅膀扑闪扑闪的,看着就有趣。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在我家后院儿,也是看到几朵小花,好家伙,有一只特大的蝴蝶在上面停着,那翅膀上的花纹精致得很,我想凑近去看它长啥样儿,结果手一伸它就飞走了。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山上有一座古庙,名为褒禅寺,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

这座山因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褒禅山记》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一座文化名山。

而今,我有幸登上了这座山,亲身感受了这座山的美丽与神奇。

褒禅山的山势险峻,山路蜿蜒曲折,登山的过程颇具挑战。

一路上,山风清爽,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登上山巅,一览众山小,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站在山巅,远眺山下的风景,心中不禁生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褒禅山的景色美不胜收,山上树木葱茏,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山间清泉叮咚,溪水潺潺,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山上的寺庙更是古色古香,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庄严。

寺内的香炉里飘散着淡淡的檀香,让人心旷神怡。

褒禅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据说,褒禅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隐居之地,他在这里写下了《褒禅山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登上褒禅山,我仿佛能感受到王维当年的清高之气,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敬仰之情。

褒禅山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登上褒禅山,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心旷神怡,心灵得到了净化。

这次登山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褒禅山,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名山。

登上褒禅山,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也让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次登山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褒禅山有了更深的眷恋。

愿有机会再次登上褒禅山,再次领略这座山的美丽与神奇。

由游褒禅山记写一篇作文

由游褒禅山记写一篇作文

由游褒禅山记写一篇作文篇一《向着目标坚定前行游褒禅山,王安石有诸多感悟。

我呢,也有着自己类似却又不一样的经历。

就说那次登山吧,那山也不是什么名山,但在我们那一片儿也算是小有名气。

山不高,我就想着肯定能轻松登顶,于是连瓶水都没带就出发了。

刚开始的时候,那路特好走,都是石板路,路边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松鼠在蹦跶。

我心里还偷着乐呢,这山爬得可真容易。

渐渐的,路就开始有点难走了,不再是规整的石板路了,变成了那种小土路,旁边的野草长得老高,感觉都能把人淹没了。

不过我心想都走到这儿了,哪有回头的道理。

又走了一会儿,我有点口渴了,这才后悔没带水。

这时看到旁边有个小水洼,那水看着倒是清澈,可我哪敢喝啊。

再往上走,坡越来越陡,我几乎是手脚并用。

看着山顶就在眼前,但感觉那距离就是不变短。

周围也没有同行的人,我就有点慌了。

可是我又不甘心,都走这么久了,不上去太可惜了。

就像王安石他们游褒禅山,到了近前却没有领略更深的风景,我可不想这样。

于是我咬牙坚持着。

途中我摔了一跤,手擦破了皮,半边身子都是泥,但我也顾不上了。

终于,我登上了山顶。

哎呀,那感觉可太妙了。

风一吹,什么疲劳、口渴都没了。

我能看到整个村子,那些熟悉的房子现在看起来就像小积木一样。

从这件事我就知道了,做一件事就得坚定地朝着目标去,不能轻易被路上的小困难打倒,要是我中途放弃了,就看不到这么美的风光了。

篇二《无悔自己的探索》游褒禅山记中的体验与我那次探洞颇为相似。

我们发现的那个洞在山的半腰处。

那洞口看着就有点神秘,周围杂草丛生,还有几棵歪脖子树遮着。

我和几个朋友就像探险队一样,满心好奇地准备钻进去。

刚进去的时候,光线还能透进来一点,里面凉飕飕的。

墙壁上有些湿湿的,还长着一些白色的小蘑菇似的东西。

我们几个还好奇地摸了摸。

这开头的一段路还算顺利,大家有说有笑,觉得这探洞就跟玩似的。

再往里走一点,那光线就暗了下来,我们都带着手电筒,但是手电筒的光在那黑暗里就像小蜡烛一样微弱。

根据游褒禅山记写作文

根据游褒禅山记写作文

根据游褒禅山记写作文篇一名为《勇敢者的探索之旅》最近去爬了一座山,就像王安石当年游褒禅山一样。

那山看起来不算高大险峻,但内里却别有洞天。

我和朋友一路晃晃悠悠地朝着山上走去,一会儿你推我一下,一会儿我拉你一把,就像两个调皮的小猴子。

刚进山的时候,路特别平坦好走,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就像地上落满了星星点点的黄金。

我们看到很多游客在山道边的小亭子里歇脚,可我俩意气风发,觉得这山没啥难度,连亭子都没进就径直往前走。

走了好一段路后,路渐渐崎岖起来。

有些石头七扭八歪的,稍不注意就会崴到脚。

我一个不小心踩到了一块松动的石头,脚顺势就扭了一下,疼得我“哎呀”一声。

朋友赶紧过来扶我,还调侃道:“你看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山还没开始发威呢,你就先倒下了。

”我只能无奈地笑笑。

这时候周围的景色也不似之前那般宜人了,杂草丛生,还有不少带刺的小植物,时不时就扎一下我们的裤腿。

但是越往里走,那种探险般的乐趣就越发凸显。

我们看到一处小洞穴,洞口小得只能容一人弯腰进入。

我这个好奇宝宝没忍住,硬拉着朋友一起靠近。

洞里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我们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小心翼翼地往里走。

里面凉飕飕的,地面湿漉漉的,我的鞋底还差点滑了一下。

突然有只小虫子飞过来,我吓得哇哇叫,朋友在旁边笑得直不起腰,说我胆小如鼠。

这一趟爬山之旅,就像一场未知的冒险。

虽说有意外有害怕,但就如同王安石在褒禅山的经历一般。

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到达山洞深处,留了遗憾。

我们虽然也有磕磕绊绊,可最终也探索到了一些别人没看到的小景色。

其实不管是爬山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事,都得有点探险精神,要不然可看不到那些独特的风景呀。

哪怕路上会有挫折,就像我扭到脚或者被小虫子吓一跳,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篇二《山行之乐与憾》朋友约我去爬山,我就想到了《游褒禅山记》里面描绘的登山之景。

上山的路一开始特别和谐,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给我们加油助威。

我和朋友东瞧瞧西看看,感觉路边的一草一木都特别新鲜有趣。

游褒禅山记作文

游褒禅山记作文

游褒禅山记作文英文回答:This is my first time visiting Youbao Zen Mountain. When I saw the towering peaks and lush forests, I was immediately awestruck by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mountain is not only a scenic spot but also a place with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name "Youbao" means "hidden treasure." According to legend,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 famous general named Youbao who defeated the invading Liao army. After the war, Youbao settled down in the mountain and built a temple, which was later named Youbao Temple. The temple has been renovated and expanded over the centuries, and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beauty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Youbao Zen Mountain is also a place for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mountain is home to severalBuddhist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where people can come to meditate and learn about the Buddhist teachings. I visited one of the temples and was impressed by the serene atmosphere.I spent a whole day exploring Youbao Zen Mountain, andI felt relaxed and refreshed. It was a great escape from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city life. I would definitely recommend this place to others.中文回答:这是我第一次游览游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申论作文

游褒禅山记申论作文

游褒禅山记申论作文王安石他们去游褒禅山,本来可以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的。

为啥没看到呢?这里面就有讲究了。

首先是“志”的问题。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你看啊,就像咱们生活中的那些伟大的目标,比如说创业成功,成为某个领域的大拿。

这些目标就像褒禅山深处那些奇景一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

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就像出发的时候就没想好到底要走多远,那半路上肯定就打退堂鼓了。

就好比那些天天喊着减肥,可是一看到美食就把减肥的事儿抛到九霄云外的人,他们就是没有坚定的志向。

没有这个志,你连第一步都迈不稳,更别说走向成功的深处了。

再说说“力”。

王安石他们进入山洞之后,“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可是后来呢,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继续深入。

这就好比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了志向,也得有相应的能力啊。

你想当画家,可你连基本的色彩搭配和绘画技巧都不会,那你怎么能画出绝世名画呢?就像要爬一座高山,你没有体力,没爬几步就气喘吁吁的,那山顶的美景你也只能在梦里想想了。

所以啊,我们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这样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

还有一个“物”的因素也不能忽视。

在山洞里,没有火把照亮前路,那也是走不远的。

这在生活中就好比我们的外部条件。

你想创业,可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合适的政策支持,那也是困难重重。

但是呢,这不是说我们要完全依赖外部条件。

有的人啊,一遇到点外部条件不完美就怨天尤人,说什么没有机会。

其实呢,就像王安石说的,有志有力者,虽然可能会因为外物不足而不能到达极致,但如果连志向和能力都没有,那可就真的没希望了。

从这篇文章里啊,我还想到了一个关于后悔的事儿。

王安石最后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你看,要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拼尽全力了,即使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我们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可是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懒惰、怯懦,没有努力去做,那事后肯定会后悔得直拍大腿。

游褒禅山记作文

游褒禅山记作文

游褒禅山记作文
王安石是我国宋朝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深受人们喜爱,千古流传,而他曾游览过的褒禅山因他的一篇游记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十一”长假,我有幸能够和爸爸一起参观褒禅山华阳洞。

清晨,温暖的阳光拨开云雾,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和爸爸向华阳洞出发了。

远远看去群山伏起、郁郁葱葱,沾染了一丝丝秋的色彩,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绕过苍翠的山峰,驶过蜿蜒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褒禅山。

遥看一尊铜鼎矗立在广场中央,上面刻有“褒禅山”三个大字,显得格外雄伟庄严。

铜鼎一周围满了王安石的铜像,姿态各不相同:有昂首远望的、有背手沉思的……栩栩如生。

从大门进去是一条宽大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大葱郁的香樟树,带着独特的芳香。

继续向前,迎面就是一尊王安石塑像,他身着锦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示出他崇高的品德。

塑像下有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列宁对王安石的高度赞誉:王安石是11世纪的改革家。

道路尽头有几条岔道,上面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岔道蜿蜒至树林深处。

这真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

在这绿的浪潮中,隐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十分美丽新奇,其实它是一座售票亭。

售票亭正对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被鲜花簇拥着,上面刻着王安石著名的文章《游褒禅山记》。

我吟咏着这篇熟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作文(优秀8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当你有一个目标,而又无法实现它时,仔细想想,你是没有能力去实现还是没有胆量去实现呢?王安石说得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真正的宝物没有一个是在你的面前摆好了的,一定是要你用意志、能力与作为坚强后盾的物质条件去奋斗得来的。

然而,先有志,其次是力,再次是物。

只有先敢想,才能敢做。

假如你连想都不想,更何况做好它呢?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

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

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

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

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

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

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

”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

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五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

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

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

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

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

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

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

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

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

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

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这都是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

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

我们好象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

他在游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

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

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

虽然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

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悔。

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

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打算就是要从这件游览的憾事中总结出一点教训来。

“于是予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作者因此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

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

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

要到“险远”的地方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洞时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样。

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徒然让人讥讪和遗下无穷后悔。

这是作者在这次游山后所悟出的一段做学问的道理。

这段道理不仅由于通过他的亲身经历说了出来,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而且语言也写得饶有韵味,委宛动人。

这段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曲折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是一个总的论述,是这一段文字的纲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几句具体结合到了这次游山的经历,然而这还是概述,是承上文而来。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是一转。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一转。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一转。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这里又一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最后归结到作者在思想上的收获。

句子的变化和转折那么多,是为了层层推进地发挥要说的道理。

但它转得毫不费力。

它在转折的地方都能巧妙地运用虚字,因此是那样圆转流利,挥洒自如。

然而它又是风骨遒劲,笔力挺拔。

这段文字和上面的记游文字相得益彰,和它在语言上的运用得好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发完这些议论后,又回顾前面看到仆碑一事,最后还写了几句:“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又和学问的道理有关,因此紧接着写:“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样的收束,显出作者在一路思考。

它在文章中,亦有余波荡漾之妙。

这篇文章把记游和论学结合得这样好,使人百读不厌。

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的,散文上的艺术手法也是有独特之处的。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六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这篇游记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

全篇文章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

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

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

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

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

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

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

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

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篇七王安石是我国宋朝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深受人们喜爱,千古流传,而他曾游览过的褒禅山因他的一篇游记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十一”长假,我有幸能够和爸爸一起参观褒禅山华阳洞。

清晨,温暖的阳光拨开云雾,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和爸爸向华阳洞出发了。

远远看去群山伏起、郁郁葱葱,沾染了一丝丝秋的色彩,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绕过苍翠的山峰,驶过蜿蜒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褒禅山。

遥看一尊铜鼎矗立在广场中央,上面刻有“褒禅山”三个大字,显得格外雄伟庄严。

铜鼎一周围满了王安石的铜像,姿态各不相同:有昂首远望的、有背手沉思的……栩栩如生。

从大门进去是一条宽大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大葱郁的香樟树,带着独特的芳香。

继续向前,迎面就是一尊王安石塑像,他身着锦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示出他崇高的品德。

塑像下有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列宁对王安石的高度赞誉:王安石是11世纪的改革家。

道路尽头有几条岔道,上面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岔道蜿蜒至树林深处。

这真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

在这绿的浪潮中,隐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十分美丽新奇,其实它是一座售票亭。

售票亭正对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被鲜花簇拥着,上面刻着王安石著名的文章《游褒禅山记》。

我吟咏着这篇熟悉的文章,品读他凝重、质朴的语言,感受他深作文沉、真挚的情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华阳洞口两侧有泉水流淌。

洞口右侧的石壁上刻有“有泉侧出”四个大字,清澈的泉水从那里流出。

洞口左侧则是另一番小天地,这口泉叫做白龟泉,它与别的泉不一样,泉水是从一个石雕白龟的嘴中流出的,可爱极了。

向洞内望去,阳光在洞口处洒下淡淡的影子,像一条连接古今的时光通道,神秘感油然而生。

顺着石路,我终于走向华阳洞中,这真是一个美丽、奇特的地方。

我们先是乘坐小船向洞内缓慢划行,洞内幽静无比,一盏盏小彩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从小船上下来开始步行,洞内小路时而宽、时而窄,宽时三五人可并排通过,窄处仅可一人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