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ppt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词类活用
非常
于是
至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余有叹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议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议力
议物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0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0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02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01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 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之意. 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 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背景知识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 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 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演讲完毕,感谢聆听
WATCHING
THANKS FOR
演讲人姓名
背景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的
《游褒禅山记》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时,因见山中景色秀美,洞穴幽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游记。
本文采用散文形式,笔触细腻,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游山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毅果敢、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游山过程中,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改革实践中。
01
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和启示
章节五
文中景物描写技巧及作用
CHAPTER ONE
景物描写手法举例说明
对比烘托 文中通过对比不同景点的景象,烘托出褒禅山的独特之处,如将前洞与后洞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后洞的幽深和神秘。 细腻描绘 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洞深处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化手法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洞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尽兴游览的遗憾之情。
章节六
课后思考与拓展延伸
CHAPTER ONE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领悟其艺术魅力。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 【答案解析】 文章结构梳理: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未游之前的所见所闻,再写游历经过和感受,最后写游后的感慨和启示。

《游褒禅山记》ppt优秀课件(36页)

《游褒禅山记》ppt优秀课件(36页)

问题探究:
1.第二段为记游的主干部分,作者游了那些地 方?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结构

古人求思 余之 所得
无不在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奇观常在险远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补叙经过、 详 写心情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 •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古今异义词:
古:到达
至于
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非常
今:表程度的副词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 1 代词
•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 讲 •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第一人称,我、自己 •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4)指示代词,那、那些 •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有志有力而无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PPT课件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 况(名字的来由)20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 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
21
文章第一段为 什么从洞的名称和 仆碑及仆碑上的文 字写起?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 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
15
特殊句式
• 始舍于其址 • 而卒葬之 • 有碑仆道
便于下文写游洞的 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 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
22
游 人 游 览 褒 禅 山
-
23
褒 禅 山 洞 口
-
24
第二自然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 后洞概况
详记游后 洞的经过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对比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深→难 → 奇
怠→ 悔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25
-
人是不能达到的
27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至:到达;于:介词,引进处所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 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

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正确
名词,车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动,筑舍定居
首页
下页
知识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 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 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首页 下页
课堂小结
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因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主谓之间 使动:弄错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动:识其本名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的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首页
下页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fǔ 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 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 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 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 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 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 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 成功。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首页
下页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12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22:53
游褒禅山记
13
22:53
游褒禅山记
14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收获 因为 他们 的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的 奇异雄伟 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2:53
游褒禅山记
26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22:53
游褒得禅山记到的东西,心得
27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游 褒 禅 山 王

石记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22:53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D (①……的原因 ③……的原因 ⑤那实际上 ⑥到,在……)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连词,表修饰 3.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4.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表承接 6. 夫夷以近:而且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来”,表目的
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 叹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 传讹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 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 熟虑和谨慎采用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 日,临川王安石记。
思考
1、作者的游踪如何?请复述 作者的游览过程。 • 山——院——碑——洞
褒禅山
旧称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处, 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 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 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 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 二塔。现两山洞尚存,前后洞并不相通。前洞 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 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 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 “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 能探其底。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实词:得、文、故、至、观、
虚词:其、之、以
古今异义:
所以、非常、于是、学者 词类活用:
舍 名 侧 上 深 穷 明 险 远 谬
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①③⑤⑥ C.③④⑥ D.②④
作者认为深入山洞须有哪些条件?哪个条件 最重要?
A、志 B、力 C、物
“力”与“物”(要有志)(主旨)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 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 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 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讨论
• 1.概括1、2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
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明确: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 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
东行5里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讨论 • 4、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 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 方位。
• 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 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 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 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 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 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 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 了。
讨论
• 6、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 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 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 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第三段补充注释:
于是:对这种情况。
之:主谓间助词。 观(于天地……):观察。对于 非常:不同寻常
解题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 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 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 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 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 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 厚,逐渐成熟稳固。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 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如何照应? •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则游 • 入之愈深,其 者众;险以远,则 进愈难,而其见愈 至者少。而世之奇 奇。…...盖其又深, 伟、瑰怪、非常之 则其至又加少矣。 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方是时,余之力 力足以至焉,于 尚足以入,火尚足 人为可讥,而在己 以明也。既其出, 为有悔;尽吾志 则或咎其欲出者, 也而不能至者,可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以无悔矣,其孰能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讥之乎?
问题:第4节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悲夫古书之 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 • 第一段 •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独其 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 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 西临川)人。他是欧阳修倡导 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 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 因此,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 “唐宋八大家” 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 之一 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 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 文集》。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 距其院东五里 那 ,指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它,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 这 ,指褒禅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 既其出 助词,无实义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舍:筑舍定居。 名为动。 阳:南面。 于:在。 名:称呼。 名为动。 其址:它的山脚下。 独:惟独。 卒:死。 犹:还。 以故:因此。 识:辨认。 其后:那以后。 今……谬也: 判断句。 名:取名。 名为动。
今……庐冢也:判断 句。 以:因为。
第二段补充注释
其下平旷 :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 名词作状语 由山以上六七里:上:往上走。 名为动。 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的样子” 问其深:深:深度。形为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 形为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表修饰。 其进愈难: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火且尽:且,将要。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的人
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 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 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 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 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 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第一段:说山(山名、华山洞、仆碑) 第二段:游洞(怠而出、悔)
第三段:议论(志力物)
第四段:议论(深思慎取) 第五、六段:补叙游人、时间、作者
表达方式的运用 1、2段——记叙
3、4段——议论 (重点) 5、6段——记叙
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代看,作者参 观游览的三个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仆碑 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 _为主,课文 华山洞 后洞 的情 前洞 _、________ 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____ 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________ 。 后洞
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险远:险而远的地方。形为名。 而人之所罕至焉:而且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志:志向,理想。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 至于:到达。 (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 孰:谁。 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对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常常有体会,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 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平坦而且路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 多;险而且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可是世上的奇妙雄 伟、珍贵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险峻僻远的地方, 而且人们很少到达,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达 的。有了志气,不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 够的人,也(还是)不能到达。有了志气和力量,而且又 不跟着(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 方)却没有别的东西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 够到达(但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 而在自己(看来)是应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主观努 力却不能到达的,就可以没有悔恨的了,难道谁能讥笑他 吗?这(就是)我的收获。
【注释】飞来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时一寻等于八尺。 缘:因为。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褒禅山(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褒 禅 山 示 意 图
讨论 • 2、为什么要 先点出洞名? • 下文主要记游 华山洞经过, 又由此生发议 论。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 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 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