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初三化学宏观与微观概念

初三化学宏观与微观概念初三化学宏观与微观概念探究1. 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业和科学领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往往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挑战,尤其是在理解宏观和微观概念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初三化学中宏观与微观概念的关系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2. 宏观与微观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宏观概念是指我们通过肉眼或简单的实验方法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或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度等。
而微观概念则是指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需要通过特殊的实验或模型来揭示的现象或性质,如分子结构、原子排列等。
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只有通过了解微观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现象。
而从宏观角度观察与实验,又可以验证和证实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和模型的正确性。
3. 宏观与微观概念的实际应用宏观与微观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宏观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物质特性和现象,比如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而微观概念则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释和预测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依据,如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溶解度的大小和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设计新材料,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4. 对初三化学宏观与微观概念的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初三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宏观与微观概念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宏观概念,我能够对物质性质和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使我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当我开始学习微观概念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了化学的深度和广度。
微观世界中隐藏着无数微小的领域和精彩的现象,而宏观与微观概念的结合,让我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化学知识。
总结与回顾: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三化学宏观与微观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强调了它们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
我们探讨了宏观与微观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解释和预测物质性质和变化方面的作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武汉龙文教育学科辅导讲义授课对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课型使用教具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参考教材教学流程及授课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而粒子本身没有改变。
注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但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实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粒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
特别注意: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现象(P7图1-4),可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态氧)。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时间分配及备注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铁生锈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典型例题1.“民以食为天”。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点火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C.融雪剂NaCl使冰雪融化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3.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水结成冰B. 纸张燃烧C.玻璃破碎D.汽油挥发课堂练习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A.有无颜色变化B.有无新物质生成C.有无气体生成D.有无发光、放热现象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4.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化学变化的实质(1)宏观解释: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但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微观解释: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各种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2.化学反应前后各种量的关系3.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参加”两字,是指实际参与了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包括反应后剩余的和反应前已有的物质的质量。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既包括反应物,也包括生成物。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的“各物质”不仅包括固体、液体、也包括气体。
4.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诸如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实际上,化学反应前后“体积并不一定守恒”。
(3)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或者是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运用时不能遗漏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不能遗漏气态物质。
(4)在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试验时,如果有气体参与反应,或反应有气体生成时,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5)在化学变化中,提供的反应物不一定都恰好完全反应。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1.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1)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化学方程式中包含的内容:(1)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之间用“”相连,读作“生成”;反应条件写在“”上方,如果是常温常压下,不加以任何条件就能发生的反应,不注明反应条件;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之间用“+”相连,读作“和”。
(2)化学计量数:反映了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保证“”两边的原子种类、数目都相同。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宏观层次上理解化学概念四个基础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注:1、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的常见形式是形状的改变、状态的改变,也即形态的改变(形态即:形状和状态),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味、生成沉淀,另一方面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它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3、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电能转化成光能和内能,因此是物理变化);4、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5、举例:化学变化:糯米酿酒、纸张燃烧、食物腐烂、蜡烛燃烧、铁锈生锈物理变化:石蜡融化、拉面条、切黄瓜、磨豆浆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就叫做化学性质。
注:1、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定是在物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体的颜色、状态等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变化的);2、不同的物质其性质往往不同,这是区分并鉴别物质的依据,一般首先考虑利用二者的物理性质来区分(如:要区分木头和铜片可以利用二者的颜色来区分,颜色为乳白色的木头,颜色为紫红色的是铜片),当利用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分不开的时候,考虑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来区分(如:要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利用二者的物理性质无法区分,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仅利用其物理性质无法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还必须借助其化学性质来将二者区分开来,能使在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3、内容: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但是若为固体或液体时应为味道)、硬度(用大小来形容)、密度(用大小来形容)、熔点(用高低来判断)、沸点(用高低来判断)、溶解性(用难易来形容)、挥发性(用难易来形容)、导电性(用好和差来判断)、导热性(用好和差来判断)等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从初中角度理解:该物质将含氧化合物中氧夺取,并获得氧时,可以说该物质具有还原性【初中将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但是实际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往往都是同时发生的,这在以后还会继续学习】)、毒性、稳定性、酸碱性、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还原性)4、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描述条件;5、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如大气稀薄的地方,大气压强小,这时水的沸点就会降低,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把101kpa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宏观上与微观上的化学意义

宏观上与微观上的化学意义
化学是一个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存在着化学意义。
宏观上的化学意义主要指的是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和变化,微观上的化学意义则是指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一、宏观上的化学意义
在宏观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将水加热使其沸腾,从而将水分子分离出来,这是一个物理变化。
而将水加入到氢氧化钠中,水分子中的氢离子和氧化钠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这是一个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宏观表现有许多,它们也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例如,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通过添加燃料和氧气来制造火焰和热能。
化学反应还可以用于制造药品、食品、日用品等,可以在许多工业和生产领域中看到它的应用。
二、微观上的化学意义
微观上的化学意义是指在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中的化学键和分子间力保持着他们之间的稳定性。
当这些微观粒子遇到其他物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化学反应。
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发生了什么。
例如,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会形成化学键,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这些新产生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是因为它们的微观组成和原始物质不同。
微观和宏观上的化学意义共同构成了化学学科的全貌。
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化学。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实用的应用和发明,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九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

1.1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水的二态变化、玻璃破碎、石蜡熔化、铁丝绕成各种形状、铁布高炉里熔成铁水、酒精挥发、硫酸铜晶体溶解在水中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火柴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叶变黄等都是化学变化。
还有下列变化也是化学变化:①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②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无水硫酸铜③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④电解水【注意】①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等均属于物理变化。
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木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③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未变,而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如下图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水蒸发过程中分子本身没变,是物理变化;水电解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分子,是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检验水:白色的硫酸铜粉末一遇到水就会变成蓝色,故常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来检验水或作为吸收少量水分的干燥剂。
硫酸铜晶体含有结晶水,呈蓝色;加热时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的硫酸铜粉末。
检验三价铁离子(Fe3+):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间隔可能改变宏观: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外观特征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镁条燃烧、硫酸铜晶体脱水等区分依据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取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注意】发光、放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不一定是充分的依据,有的物理变化也有发光、放热现象,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初中电解水化学微观解释(讲义)

区别:是否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 能再分;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 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初中电解水化学微观解释(讲义)
6
四、随堂练兵
1、在下列变化中,能证明分子可分的事实( )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海水通过蒸馏得到淡化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变成氢气和氧气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海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氧气分子
氢气分子
初中电解水化学微观解释(讲义)
1、实验前: 水分子做无规 则运动
2、水分子在 通电的条件下, 发生化学变化, 分解成氧原子 和氢原子
3、而这些氢 原子、氧原子 不能再分,只 能重新组合, 其中:两个氢 原子构成一个 氢气分子;两 个氧原子构成 一个氧气分子
4
三、归纳总结:
=通电
二、探究新知:
水分子的化学式: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通电
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 2H2 + O2
思考:认真观看电解水演示实验,找出该化学
变化中,哪些微粒发生了改变,哪些微粒没有发 生改变?
初中电解水化学微观解释(讲义)
3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4课时: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初中电解水化学微观解释(讲义)
1
一、回;
2、微粒的特性:(1)、微粒很小; (2)、微
粒都是不断地运动着的; (3)、微粒之间都有间 隙;
3、分子具备微粒的基本特性,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从微观角度正确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学生升学考试以及今后继续教育的需要。
二是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也采用分层设计和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根据职业基本能力设计的专业平台课程,涵盖会计专业岗位群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属“必修课程”。
第二层次是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设计的某一方向职业专项知识与技能,属“限选课程”在专业方向这个层次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1)课程设置改革。
删减面向较高岗位层次的专业课,如财务管理、审计等课,并将其后移为任选课;(2)教学内容改革。
删减一些难度较大、适用层次较高的内容。
第三层次,将上述内容以任选课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这些课程形式不拘有课程形式,有考证形式,有讲座形式,甚至有活动课形式。
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可多选或选择较高层次的课程;能力稍逊的,可少选或选择稍低层次的课程。
在这个层面上,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尽量多开设一些集职业融合、职业提升、素质教育为一体的选修课,目的是促进学生多项职业技能的融合与渗透,提高其择业弹性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宽基础,多方向,分层次”的专业模式,在教学分制中“弹性选择机制”,彰显出“活”的特色,把学习的自主权和职业规划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爱好、兴趣、特长等个人自身情况选择专业方向、层次和不同类别的课程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发挥职业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1] 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0[2] 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3] 张相轮.科学革命与教育创新模式[N].科技日报,2005.[4] 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收稿日期:2008-7-22从微观角度正确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柯 威 梁永德(哈尔滨第四十七中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被打破和形成,导致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
这些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子的重新排列来实现的。
在一种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碰撞并且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导致原子和分子的电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键。
在某些反应中,原子和分子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而在其他反应中,原子和分子可以组合形成更大的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微观解释可以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生成物、离子、分子、化学键等。
通过分析这些概念在反应中的变化,可以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的形成。
例如,当发生燃烧反应时,燃料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微观层面上,燃料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碰撞并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燃料的分子中的碳和氢原子与氧气的分子中的氧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些新的化学键组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作为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给我们提供了对物质变化的深入理解,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机制和过程。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并且有助于设计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