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瓷微观变化
瓷器发展历程是哪些

瓷器发展历程是哪些
瓷器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阶段:
1. 原始瓷器: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至周朝早期。
这些原始瓷器通常采用棕色或灰色陶土制成,具有简单的装饰纹样。
2. 商代青铜器陶瓷: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陶瓷制作水平显著提高,瓷器的质地更坚硬,釉色更加丰富,形状更加多样化。
这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3. 元青花瓷: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是中国瓷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青花瓷以其明亮的蓝色釉和精致的纹饰而闻名,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4. 明代景德镇瓷器:明代(1368年至1644年)是中国瓷器史
上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在景德镇,窑瓷的瓷器制造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艺术产业区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5. 清代瓷器:清代(1644年至1912年)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又
一个辉煌时期。
清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瓷器纷纷问世,如粉彩瓷、斗彩瓷等。
除以上所述的几个阶段外,中国瓷器的发展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历史时期,如唐代、宋代、元代等。
每个时期的瓷器都有其
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瓷器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历程。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一、汝窑瓷器气泡的形成原因1. 原料问题:汝窑瓷器的制作主要使用瓷土和釉料,在瓷土和釉料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原料中含有杂质或者颗粒不均匀,就会造成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气泡。
另外,如果原料中的水分含量不均匀,也容易导致气泡的产生。
2. 制作工艺问题:汝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成型、干燥、装釉、烧制等。
在这些工序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烧制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瓷器出现气泡。
另外,如果窑温不均匀或者窑内气氛不稳定,也容易造成气泡的产生。
3. 设计问题:汝窑瓷器通常具有精美的花纹和雕刻,如果设计过于复杂或者器型过于复杂,也会增加瓷器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4. 烧制问题:汝窑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较高,如果烧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气泡的产生。
另外,在烧制过程中如果烧制速度过快或者窑内氧气含量过低,也容易造成气泡的产生。
二、汝窑瓷器气泡的微观特征1. 气泡形态:汝窑瓷器中的气泡通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
2. 气泡分布:气泡在汝窑瓷器中分布不均匀,有的器物表面光滑,有的器物表面凹凸不平。
3. 气泡颜色:气泡的颜色通常呈现为白色或透明色,有时也会呈现出黄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
4. 气泡结构:气泡通常位于瓷器内部或表面,有的气泡内含有小颗粒或晶体,有的气泡内壁光滑,有的气泡内壁粗糙。
5. 气泡密度:汝窑瓷器中的气泡密度不一,有的器物中气泡密集,有的器物中气泡稀疏。
三、如何避免汝窑瓷器气泡的产生1. 选择优质原料:在制作汝窑瓷器时,要选择优质的瓷土和釉料,确保原料中没有杂质,颗粒均匀,水分含量适中。
2. 控制制作工艺: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工序的温度、时间和气氛,确保各项参数的稳定性,避免气泡的产生。
3. 精心设计:在设计汝窑瓷器时,要考虑到气泡的产生原因,尽量简化花纹和雕刻,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4. 提高烧制质量:在烧制瓷器时,要控制好烧制温度和速度,确保窑内气氛稳定,避免气泡的产生。
古瓷基因探索(第1期)古瓷器“微观结构鉴定”系列讲座之一《绪言》

古瓷基因探索(第1期)古瓷器“微观结构鉴定”系列讲座之一《绪言》“微观结构鉴定”是古瓷器初学者进步的“加速器”,也是老法师提高鉴赏水平的“助推器”。
比“眼学鉴定”更精准;比“科学检测”更便捷,不仅可以把“现代仿品”剔除干净,还可以把“老仿老”瓷器同“本朝”瓷器分离开来。
“微观结构鉴定”是在“眼学鉴定”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收了“科学检测”结果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古瓷器鉴定理论和方法,完全能够应对新时期古瓷器鉴定所面临的挑战。
一、什么是微观结构鉴定1、“微观结构鉴定”的定义“微观结构鉴定”是用100倍双筒放大镜对古瓷器釉面进行观察,寻找其内部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古瓷器生产窑口和生产年代的过程。
“微观结构鉴定”汲取了“眼学鉴定”的精华,克服了“科学检测”的不便,而且有理论支撑,有科学依据,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古瓷器鉴定方法。
2、微观结构鉴定的起源最初发现这种鉴定方法的是古瓷器收藏家孙瀛洲先生,早在1958年,他就讲到汝窑瓷器的“寥若晨星”以及与哥窑、官窑二者的区别。
后来,耿宝昌、叶喆民先生都相继进行过有关研究,但是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都没把“微观结构鉴定”研究继续下去,仅停留在某一瓷器品种的特征比对层面。
在孙瀛洲先生的启发下,本人从2010年开始对古瓷器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探索,走访了全国各大古瓷窑遗址,在观察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古瓷器“微观结构鉴定”的六个“基因单元”和八个“主要规律”,初步确立了“微观结构鉴定”理论体系和检测方法。
3、微观结构中“气泡”的来源“气泡”是指漂浮在瓷器胎上和釉中充满气体的泡状圆形体,一般可以分为大型气泡、中型气泡、小型气泡和细微气泡四种形态,有的光彩照人,有的暗淡无光,有的明亮饱满,有的老化变色。
不少资料都说“气泡”是胎、釉外加的水分雾化后形成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有关专家指出,以高温瓷器烧造为例,胎、釉的外带水分是会随温度升高而变成气体,并在胎上和釉中形成第一代“气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近年来,人们在鉴定元明青花时,往往很看重其铁锈斑上的“网状纹”(亦称网格纹、丝瓜瓤等),把它作为元明青花瓷的一个主要特征,因而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辨别真伪的铁证。
有不少专家公开宣称此网状纹目前是无法仿制的,见到此纹,东西便可毫不犹豫地“拿下”。
既然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认真观察、研究一番。
本公司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元明青花瓷遗物用高倍放大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对,采集到一些典型的网状纹,也理出了一点演变线索,现形之于文字图像,与大家共享。
网状纹依附在铁锈斑上,产生铁锈斑的又是苏麻离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料”。
这里须啰嗦一下,有的专家反对把元明时期所进口的青花料统称为“苏料”。
他们认为苏麻离青只是明代的叫法或干脆认为只是明代进口的青花料,而元代并不这么叫,或进口的就不是这种料。
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大概把元明时期所用的进口青花料称为“进口料”就没大错的。
元明“进口料”的性状具有一致性,尤其在铁锈斑和网状纹上表现明显。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高铁”与“高温”,即进口料中铁含量高,烧制窑温高。
高价铁在高温下格外活跃,并具有凝聚性,因此青花料中的凝聚铁下吃胎、上露斑,斑上还形成动态发育的网状纹。
这就是元明青花瓷网状纹存在的原委。
下图为是明永乐釉下彩铁褐彩小碗(图一),其夸张的网状纹可充分说明高铁、高温形成网状纹的规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图一:明永乐釉下铁褐彩小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元代进口钴料是高铁低锰,铁含量应该比明代高,因此其网状纹更明显、更普遍,发育更完善。
有的似渔网,有的似瓜瓤,还有的似鱼鳞,成片成片的,几乎有铁锈斑就有网状纹。
参见图二、图三。
图二元青花盘残片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图三: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洪武青花瓷在“进口料”这一链条中却是个例外,它发色普遍发灰蓝,铁锈明显但网状纹却很少很少。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颜色: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出橘红色,这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对光线的作用。
2. 结构:火石红晶体的结构比较独特,呈现出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就越大,颜色也就越浓重。
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3. 形态:在瓷器表面上的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颗粒状或片状分布,给人一种自然的、随机的感觉。
同时,这些火石红晶体也会与釉面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4. 分布: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底足的胎釉结合部、无釉的砂底、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缩釉和薄釉处、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等。
5. 透明度:火石红晶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射部分光线。
这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一定的光泽感,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6. 光学性质:火石红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性质使得火石红晶体在阳光或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泽。
总的来说,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鲜艳、形态自然、分布广泛、透明度高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石器时代- 先陶器时代:
- 早期的陶器为瓷器的前身。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红陶和灰陶。
2. 新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 陶器时代是瓷器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陶器,如黑陶、灰陶等。
3. 商代- 彩陶时期:
- 商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精美的彩陶,以及早期的青铜器。
4. 西周- 青铜时期:
- 随着青铜文化的繁荣,瓷器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期的瓷器较为简单,多为灰白色。
5. 东周- 陶瓷瓷器时期:
- 到了东周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流。
陶瓷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6. 秦汉- 绿釉时期:
- 在秦汉时期,瓷器制作进入绿釉时期。
绿釉陶瓷成为当时的主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7. 南北朝- 三彩时期:
- 南北朝时期,陶瓷瓷器开始出现三彩釉,丰富了色彩,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8. 隋唐- 唐三彩时期:
- 唐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9. 宋代- 宋瓷时期:
-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巅峰时期。
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相继兴起,开创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10. 元明清- 明清瓷器时期:
-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产地。
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风格独具特色。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上流 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明代中期带有土沁的瓷片,就像象,不同于酸洗化 学反应。
现代仿元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现象:因现代钴料与古代钴料中的成份有所不同,所以,烧制后产生的铁锈斑也不一样,新仿的铁锈斑凝 结现象或是斑点状,或是成片状。而老的铁锈斑是晶体状,往往,我们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把仿品找出来。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把瓷器开片做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开片, 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片,这些 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
正面的鸭身略歪,眼神灵动
鸭型器翅膀部位以蛋青、大绿、天蓝、大 红、纯黑那艳丽重彩的五色釉料,令人瞩目
在底足磕口处,可见夹杂黑点的灰色胎,胎质坚硬,敲击发 出金属般的脆声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目录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八:釉下五彩鸭型器微观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自然老化损伤之牛毛伤:老的瓷器摆件因长年使用、擦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牛毛细伤,伤的形态为:长短不一、走向不一、杂乱无章、 细如牛毛,细伤的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个别瓷器上还能看到彩色光晕 俗称蛤蜊光 。
人为物理做旧图:这件仿元代瓷器上的人为伤,是先用细砂纸打磨,后用比瓷器略软一些的材料再摩擦,让伤的边缘形成象老伤一样的钝 化感觉,但人为打磨留下的直长组合伤形态是去不掉的,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断定为物理做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一)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
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
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
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
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
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等质变。
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
为提高胎土光洁平整度提高施釉效果,古瓷多有施化妆土者。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
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
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
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
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磨上使用痕迹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
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
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大多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可能是绝对的;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
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
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
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
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
有的老窑器底看似较新,但用手抚之并无生涩之感。
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
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要全面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质变收缩而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
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
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1)水土沁出土器物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
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的不出土就行了。
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
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
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干净;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是极易清除。
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个别器物受沁部位象古玉一样出现釉面透晰现象,很玄妙。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放射状、扇面沁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蚀蛀斑痕,此类蚀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
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但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五)如何观察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釉面钙化有内因形成和外因形成两种情况,为较好的区别钙化状态,可将钙化程度分为钙化状态和亚钙化状态。
(1)内因钙化状态。
内因者是由釉面自然质变由内向外生发形成,显微观察一般呈厚薄不均的云翳状、柳絮状或微小斑点状不规则的布满釉层内,这种状态常与釉面糠酥现象相映衬,显得深沉沧桑、旧气益彰。
(2)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
外因者由釉面霉变物质转化而来,一般呈不规则的点、块、片皮癣状与釉面结为一体。
这种钙化形态各异,颜色有灰白、黄白、黄褐等色;这种呈斑块状的钙化以反光面为准,将古瓷避光目测钙化部分发暗,朝光则能发出明净如水的光泽;这点与釉面银化者不同,朝光时银化部分却发暗。
外因钙化分钙化与亚钙化两种状态,钙化者已生根与釉面生为一体,亚钙化者如撒一层面粉,抚之微有凸起,与釉面有一定亲附度,但尚未生为一体,此亦系霉菌质变所至,有的近似古玉白水沁。
此类物质常见擦痕,未出土前应为松软状态。
有的在胎釉结合处见线条状或颗粒状钙化物,用微观法釉面可见片状或颗粒状粉白色钙化物,这是因器物底部和窑粘的细小颗粒最易受潮而出现质变钙化,往往可辨率较高。
有此等钙化物者必为千年古物无疑,因宋代以后未见能达到此等钙化程度者。
有的古瓷在质变钙化部位留有印痕。
千年古玉烂如泥,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年代久远后出现的一种状态,出土见风后才能慢慢恢复硬度。
瓷器釉面呈玻璃相,不易变化;但在地下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年代久了,因水土中的酸碱及杂浊物质的沁蚀化合会引起钙化质变,亦会出现软化倾向,有的釉面还会质变沁蚀成松软的粉末状;因提取方式不规范,在提取或擦拭时会触动釉面,经风固化后会在器物上留下永久痕迹。
用目测法可看出釉面质变程度,并可准确区分质变钙化部位。
亦见釉面较好的古瓷被喷上星星点点银粉、白漆类冒充钙化斑者,此系缺乏文物常识的古董小贩所为,亦见在古玉上做手脚者,纯属画蛇添足无聊之举,古物原貌是不宜改动的。
(3)硅化根关于硅化根,考古界对“硅化根”的概念是白色线条、细小而弯曲,附在污浊古陶瓷上而人不可仿。
地表植物的根须向地下下伸展,最后附着在器物表面吸收养分。
植物随季节或其它原因不断荣枯交替,而残留的根须经千百年后形成硅化根,硅化根虽细小,但有一定硬度。
硅化根一般易在陶瓷器的底部或污浊重处发现,若发现硅化根必为古瓷无疑。
(六)古瓷的次生结晶体或银化现象4(1)次生结晶瓷器出窑前经过锻烧不存在次生结晶问题,现代某些结晶釉作品是特殊配方所致,与次生结晶是两回事。
次生结晶是矿物晶体析出的再生现象,古瓷因年代久远,釉内矿物质长期受地心引力及氧化作用,本以碾碎打破的分子结构重新组合并向其固有结构形态演化,部分矿物粒子由薄弱部位析出表面形成独立结晶体,多为白盐状或霜雪状;这是一缓慢的演化过程,最少数百年才能出现此现象,年代越久,这种次生结晶特征可辨率越高。
宋元古瓷多有出现明显次生结晶体者,五代唐代古瓷此特征更明显。
当然,釉面结晶亦有土壤中的矿物质因年久沉积亲和而成者。
结晶分明显和不明显两类a)明显者目测可见,多呈雪花、松针、菊花、植物叶、小棒条、放射、爆炸、米粒、冰茬条痕、不规则线条状等大小不同的各种状态;(b)不明显者可显微观察,亦是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有些次生结晶体多发生于质变较重处或胎釉结合处,有的结晶体在釉面呈众多细小星光点密集成团状、带状或片状;有的呈旋涡纹、水波纹、浪花纹或银波晕散白雾状结晶态,釉面呈云母状;质变结晶易发生在较大的棕眼、水泡眼、凹点、爆釉点、蛀孔等易积潮处。